粗粮

搜索文档
当体重管理遇上“心理性饥饿”
中国青年报· 2025-06-07 15:08
心理性饥饿的定义与表现 - 心理性饥饿是人们在压力或负面情绪下产生的进食行为,与生理性饥饿不同,本质是心理能量的匮乏 [1] - 典型表现包括不饿但大量进食高热量食物,如炸鸡、奶茶,直到身体不适才停止 [2] - 可分为限制性进食、不可控制进食和情绪性进食,其中情绪性进食与压力关联最紧密 [2] 情绪性进食的机制与影响 - 高碳水、高脂肪食物能快速改善情绪,形成"习得性依赖",如情绪低落时反复选择冰激凌 [2] - 95后设计师案例显示,负面情绪会触发条件反射式进食行为,如看到改稿消息就摸零食 [3] - 情绪性进食与肥胖互为因果,易形成恶性循环,肥胖人群更易出现此类行为 [5] 缓解情绪性进食的方法 - 正念呼吸法可帮助平复情绪,通过闭眼数呼吸从1到10再倒回 [4] - 替代方式包括倾诉、散步、运动或看电影,避免单一依赖进食 [4] - 若必须进食,建议选择黄瓜、西红柿等低热量食物搭配优质坚果 [4] 过度节食的危害与科学减重 - 极端节食(如每天仅一个苹果、鸡蛋)会引发异常情绪性进食和情绪波动 [6] - 实验显示,节食者对高热量食物图片反应更强烈,进食行为受生理本能驱动 [6] - 体重管理需设定合理目标,避免因压力导致反弹,遵循"慢即是快"原则 [7] 科学饮食与体重管理策略 - 粗粮替代细粮可增强饱腹感,提供B族维生素且热量更低 [8] - 每日至少摄入一斤蔬菜,以叶菜为主搭配豆角、胡萝卜等 [8] - 保持一日三餐规律,必要时可加餐,如下班前少量进食 [8] - "16+8"或"5+2"轻断食需个体化评估,建议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