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
搜索文档
华中科技大学揭示低碳水结合限时饮食的持续减重机制:肠道菌群或成关键突破口
GLP1减重宝典· 2025-10-13 21:09
内分泌早知道 . 深度分享内分泌用药经验、病例剖析、指南专业解读并紧跟国内外内分泌领域前沿进展,「每医健」旗下内容平台。 以下文章来源于内分泌早知道 ,作者关注内分泌的 全球肥胖问题持续加剧,中国超重及肥胖人群已突破6.1亿大关。在众多体重管理策略中,膳食干预作为生活方式调整的核心手段,低 碳水化合物饮食与限时进食模式因其显著效果备受科研界关注。 Ce ll Re p orts Me di c i ne最新发表了华中科技大学刘刚教授团队的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为期12周的严格膳食干预试验,首次证实 即使在相同热量限制(减少25%)条件下,健康型低碳水膳食联合限时饮食仍能产生显著的额外减重效益 ,并揭示其对肠道微生物组 的深远影响。 这项创新性研究采用标准化供餐模式,发现干预结束后虽然出现预期中的体重回升现象,但健康型低碳水膳食的减脂效果具有显著持续 性, 在干预终止28周后仍能维持 。更值得关注的是,研究团队通过先进机器学习技术,成功鉴定出与减重效果高度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组合,并据此 开发出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预测模型 (已获国家发明专利保护,专利号CN202411331 775.7)。这些发现不仅为理解不 ...
Cell子刊:揭开全世界最长寿老人的健康秘诀——中了“基因彩票”+每天三份酸奶?
生物世界· 2025-09-29 09:00
研究背景与对象 - 研究对象为全球最长寿者Maria Branyas Morera,享年117岁168天,自2023年1月17日起被证实为在世最长寿者[1] - 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其独特的生理状况,为人类健康长寿提供经验[1] - 研究团队采集了其血液、唾液、尿液和粪便样本,用于多组学分析[1] 研究概况与意义 - 研究采用高通量多组学方法,对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蛋白质组、微生物组和表观基因组进行了检测[2] - 该研究于2025年9月24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ports Medicine上[2] - 研究为人类衰老生物学提供了新视角,并为健康老龄化提供了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延长寿命的可能策略[4] 核心研究发现:遗传与分子特征 - 研究对象端粒异常短,但并未出现年龄相关疾病,表明端粒缩短可能与衰老本身相关,而不一定直接导致疾病[6] - 其基因组含有已知可预防心血管疾病、认知能力下降和糖尿病的基因突变,且未发现与阿尔茨海默病等不良疾病风险增加相关的突变[6] - 存在一些已在其他动物(如狗、线虫、果蝇)上证实与长寿有关的基因突变,且其表观基因组与更年轻的人相似[6] - 通讯作者认为,其长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幸运的基因组合,即“基因彩票”[7] 核心研究发现:生理指标与健康状况 - 血液检测显示其“坏”胆固醇水平低,“好”胆固醇水平高,表明脂质代谢效率很高[7] - 体内炎症标志物水平很低,免疫系统强大,未出现自身免疫状况[7] - 曾在113岁时感染新冠病毒并康复,是西班牙感染后康复的最年长者[7] 核心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与生活方式 - 其肠道菌群与更年轻个体相似,例如益生菌双歧杆菌的丰度很高[7] - 健康的肠道菌群可能与其低炎症水平有关,并可能得益于其每天食用三份酸奶的饮食习惯[7] - 坚持地中海饮食和定期锻炼的生活方式也被认为对其长寿有贡献[8] 研究亮点总结 - 对最长寿人类进行了全面的多组学研究[11] - 尽管存在衰老的分子特征,但个体未出现主要的年龄相关疾病[11] - 具有抗性基因变异和低炎症代谢特征,可降低衰老风险[11] - 其肠道菌群和表观基因组特征与较年轻个体相似[11]
产后抑郁症状与肠道菌群及饮食习惯有关-每日消息
新华网· 2025-09-15 10:33
研究背景与方法 - 日本京都大学和大阪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国家科学院学报·交叉学科》发表关于产后抑郁与肠道菌群关联性的研究 [2] - 研究以344名抚养0至4岁婴幼儿的日本女性为对象 通过粪便样本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及菌种占比 [2] - 采用抑郁症程度评估 身体症状检查 以及睡眠情况和饮食习惯问卷调查的综合研究方法 [2] 核心研究发现 - 产后抑郁症状越明显的女性肠道菌群多样性越低 与短链脂肪酸产生有关的细菌相对量减少 [2] - 短链脂肪酸是由肠道有益细菌分解膳食纤维产生 对肠道健康至关重要 [2] - 饮食中豆制品 纳豆 酸奶 海藻 蘑菇和粗粮摄入较多者产后抑郁症状较轻 身体状况更好 [2] - 高纤维饮食群体肠道内短链脂肪酸相关细菌较多 埃希氏菌等病原菌相对量较少 [2] 临床特征与流行病学数据 - 产后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 兴趣丧失 睡眠障碍 食欲不振 疲劳 无助和暴躁易怒等症状 [2] - 产后出现抑郁症状的女性比例达25%至30% [2] - 产后抑郁症发病不仅限于围产期 可能持续至产后4到5年 [2]
产后抑郁症状与肠道菌群及饮食习惯有关
新华网· 2025-09-15 10:06
产后抑郁与肠道菌群关联性研究 - 产后抑郁症状明显女性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 尤其短链脂肪酸相关细菌相对量减少[1] - 短链脂肪酸由有益菌分解膳食纤维产生 是肠道细胞主要能量来源且对健康至关重要[1] - 研究样本为344名0至4岁婴幼儿抚养者 通过粪便样本分析和抑郁程度评估开展[1] 饮食干预对症状改善作用 - 多摄入豆制品 发酵食品(纳豆 酸奶) 海藻 蘑菇和粗粮者抑郁症状较轻[1] - 上述饮食群体短链脂肪酸相关细菌相对量较多 病原菌(如埃希氏菌)相对量较少[1] - 饮食干预可改善身体状况并维持肠道菌群健康状态[1] 产后抑郁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 - 主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 兴趣丧失 睡眠障碍 食欲不振 疲劳及易怒等[2] - 女性产后出现抑郁症状比例达25%至30%[2] - 发病期可能从围产期持续至产后4到5年[2]
日常生活中的身体修复指南
新京报· 2025-08-10 17:05
健康科普书籍市场趋势 - 肠道健康主题书籍《这本书可能救你的命》强调肠道菌群对肥胖、糖尿病、抑郁症等疾病的调控作用,提出膳食纤维摄入需达每日25-30克(相当于1.1-1.3公斤生重菠菜)[6][8] - 大脑机制类书籍《大脑在作怪》揭示原始生存本能导致现代人焦虑的神经科学原理,指出抑郁情绪可提升记忆力[12][13] - 呼吸训练指南《学会呼吸》提出腹式呼吸法改善运动表现,纠正嘴呼吸导致的下颌后缩问题[22] - 控糖饮食领域《控糖革命》推荐"蔬菜-蛋白质-主食"进食顺序控血糖,获医学机构背书[25] 健康管理实践方法 - 肠道菌群维护需执行彩虹饮食法(多色食物)、每周两次深海鱼摄入及每日8杯水,但实际执行中膳食纤维达标需分散至全谷物/豆类/坚果等[8] - 排便优化方案建议采用蹲姿或垫高脚凳使膝盖高于臀部,减少直肠弯曲以降低痔疮风险[9] - 90分钟超日节律工作法获斯坦福神经科学教授验证,建议专注工作后需30分钟无手机干扰的彻底休息[17] - 昼夜节律管理强调晨间光照触发皮质醇分泌,避免醒后立即接触手机以降低应激反应[18] 细分健康领域出版物 - 更年期主题书籍《来吧,更年期!》《更年期,怎么办?》填补医学知识空白,挑战社会对女性绝经期症状的污名化[29] - 动物辅助治疗著作《驴子医生和它的朋友们》提供缓解焦虑的非药物方案,获多项压力缓解研究支持[32] - 疼痛管理领域提出视觉转移法缓解急性疼痛,但对慢性疼痛无效[16] - 睡眠优化方案要求睡前3小时禁食,避免夜间运动以维持褪黑素分泌节律[19]
掀起体重科学管控热潮!迎战国家“体重管理年”新征程
GLP1减重宝典· 2025-06-10 17:09
国人超重肥胖现象 - 我国6-17岁青少年儿童超重和肥胖比例高达19% 成年人群超重肥胖率达50.7% [5] - 过去15年青少年肥胖率激增12倍 职场人士"过劳肥"和老年人肥胖问题日益严重 [5] - 肥胖相关慢性病医疗负担占全国疾病总负担70%以上 直接医疗支出每年超2400亿元 [5] 肥胖判定标准 - BMI正常范围为18.5~23.9 计算公式为体重(kg)÷身高(m)² [6] - 男性腰围超90厘米 女性超85厘米提示腹部肥胖风险 [8] - 男性体脂率超25% 女性超30%即属肥胖范围 [8] - 男性腰臀比超0.9 女性超0.85提示肥胖隐患 [9] 肥胖健康影响 - 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和血糖偏高密切相关 易演变为糖尿病 [10] - 肥胖是高脂血症重要危险因素 导致血脂异常 [11] - 即使BMI正常 不良生活习惯仍可能导致代谢问题 [11] 体重管理策略 - 提升基础代谢率(BMR)可增加静息热量消耗 肌肉含量是关键因素 [13] - 力量训练能有效提高基础代谢水平 规律运动增强心肺功能 [13] - B族维生素参与能量代谢 维生素B1/B2/B6提升基础代谢率 [14] - 维生素B3/B5提升活动代谢能力 摄入不足会导致代谢障碍 [14] 环境因素影响 - 铅中毒破坏内分泌系统 增加肥胖风险 [15] - 环境荷尔蒙(如双酚A)扰乱新陈代谢平衡 [15] - 维生素C/槲皮素/姜黄素等抗氧化剂可减轻毒性物质损害 [15] 肠道健康作用 - 肠道失调导致消化不良和便秘 影响营养吸收和废物排出 [17] - 特定肠道菌群增强营养吸收 厌氧菌分解脂肪产能 [17] - 内分泌系统紊乱直接表现为肥胖 科学饮食是管理关键 [17]
益生菌真相:全面复盘肠道健康迷思
虎嗅· 2025-06-06 15:05
益生菌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5年中国益生菌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 其中活菌产品成为核心增长品类 [2] - 千亿级活菌产品驱动行业增长 科学证实肠道菌群与免疫力 炎症水平及心理健康高度相关 [2] 肠道健康标准与评估 - 健康肠道菌群尚无固定标准 目前通过疾病状态反向推断健康特征 [4] - 健康肠道三大特征:菌群多样性高(100+种细菌) 短链脂肪酸产量稳定 抗外界干扰能力强 [5][6] - 菌群检测技术成熟但应用有限 对健康人群仅提供数据参考 对炎症性肠病等特定疾病诊断价值明确 [8][10][11] - 检测价格差异源于测序深度 高价产品可识别低含量菌种(如丁酸梭菌含量常低于1%) [12] 饮食与菌群干预效果 - 益生菌补充短期有效但难定植 停止补充后菌群易恢复原状 [17] - 高纤维饮食通过益生元长期改善菌群 发酵食品兼具益生菌与益生元双重功效 [23][24] - 实验室干预实验显示:六周高纤维/发酵饮食可使菌群多样性提升 炎症因子下降 [26] - 饮食调整初期或引发生理不适(如胀气) 但健康人群适应后副作用有限 [30] 生活习惯与菌群关联 - 运动显著增强短链脂肪酸生产能力 运动员菌群健康度普遍优于常人 [32][34] - 睡眠缺乏导致菌群多样性短期下降 充足睡眠后多可恢复 [35] - 共同生活者菌群相似性高 宠物接触可能降低儿童免疫系统问题概率 [36][37] - 抗生素短期破坏菌群平衡 益生菌可缓解腹泻但长期恢复依赖自身调节 [39][40][41] 益生菌产品选择与行业监管 - 优质益生菌标准:高活菌数 特定菌种(如丁酸梭菌) 复方制剂优先 [44][45][46] - 美国FDA将益生菌归为膳食补充剂 仅监管安全性不要求疗效证明 [51][52] - 行业存在专利壁垒 新菌种研发成本通过大众市场摊薄 [48][49]
科学认知带去治愈希望
人民日报· 2025-06-04 13:39
肿瘤免疫治疗行业概览 - 免疫疗法是癌症治疗的第三次革命,继化疗和靶向疗法之后的重要突破 [3] - 免疫疗法是最重要的肿瘤治疗方式之一,但种类繁多且复杂 [2] - 中国每年新诊断癌症患者超过400万,患者数量可能随人均寿命增长而增加 [3] 主要免疫疗法技术 - PD-1抑制剂属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应用最广泛的肿瘤免疫疗法,对晚期癌症患者效果显著,具有疗效持续性特点,一旦有效可能长期有效 [2] - CAR-T是一种新型免疫细胞疗法,彻底改变了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肿瘤患者的治疗格局 [3] - 癌症疫苗新技术对黑色素瘤、膀胱癌、胰腺癌等顽固易复发肿瘤展现出长期控制潜力 [4] - 肠道菌群研究成为热门方向,因其对免疫系统有巨大影响,可提高肿瘤治疗效果 [4] - 其他前沿疗法包括溶瘤病毒、双特异性抗体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等 [4] 产品市场与临床效果 - PD-1抑制剂在国内已有超过10家公司的产品上市 [2] - 早期癌症生存率高,例如乳腺癌1期生存率接近100%,2期达90%,3期仍有70% [3] - 免疫疗法使中晚期癌症患者可能实现长期与癌共存甚至临床治愈 [3]
沃森生物布局肠道菌群和合成生物新赛道
新京报· 2025-05-24 19:49
公司战略布局 - 沃森生物与美国Notitia Biotechnologies Company签署微生态健康靶向技术独家再许可协议 推进微生态健康和功能性营养干预领域业务布局 开启"大生物"战略新里程碑 [2] - 公司计划与赵立平教授团队合作建立核心菌群疗法(CoreGuildTM Therapy)肠道菌群新技术平台 推动中国本地化生产、注册、临床验证及市场转化 构建全链条能力 [3] - 依托云南合成生物制造政策与资源 结合疫苗主业优势挖掘天然源新分子 实施差异化策略 从疫苗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切入 拓展至生物能源、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绿色化学品、替代蛋白等大宗产品赛道 [3] 技术研发进展 - 赵立平教授团队发现全人类肠道中普遍存在的核心菌群成员 确立"跷跷板"模型(Two Competing Guilds TCG) 以扶持核心菌群为靶点的干预策略或成慢性病"多病共治"新型临床方案 [2] - 公司建成mRNA疫苗技术平台 三期保护效力临床试验验证产品达国际先进水平 [3] 市场地位与业绩 - 过去五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85亿元 [3] - 连续两年进入WHO全球10大疫苗制造商排行 [3] - 连续5年保持中国疫苗企业出口金额第一(除新冠疫苗外) [3] 行业趋势与机遇 - 肠道菌群研究显示菌群失调引发的炎症是多种疾病重要诱因 微生态健康领域存在重大临床价值 [2] - 全球疫苗市场进入新一轮调整周期 公司积极把握国家生物制造战略机遇 将肠道基石菌群慢性病管理和合成生物制造作为重点新赛道 [4]
衰老、疾病与菌群存在因果关联?爱生生命顶刊发文揭示长寿奥秘
搜狐网· 2025-05-12 15:48
长寿研究领域突破 - 肠道菌群与衰老指标及年龄相关疾病存在因果关系,特定菌群如短双歧杆菌可延缓衰老并降低疾病风险 [4][5] - 研究团队通过孟德尔随机化和连锁不平衡评分回归方法系统分析肠道微生物群与3种衰老指标及14种年龄相关疾病的关系 [5] - 基于机器学习构建的9种疾病预测模型平均AUC值达0.832,显示肠道微生物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7] 爱生生命科研成果 - 公司建立了全球最大长寿人源数据库与长寿菌群库,多项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 [1] -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通过调节短链脂肪酸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并减少慢性炎症 [7] - 科研团队发现卷曲乳杆菌A21013和A21033具有延长寿命、减脂、增强运动活力等效用 [12] 专利技术与产品应用 - 罗伊氏乳杆菌A21041被证实具有延长寿命、抗衰老、减肥降脂功效并已应用于益生菌产品 [13] - 公司获得三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涉及抗衰老益生菌的研发和应用 [12][13][16] - 科研成果已转化为抗炎、改善代谢、改善睡眠等系列长寿科技产品 [9] 行业发展趋势 - 抗衰老研究聚焦延长健康寿命,精准调控肠道微生物群成为关键干预策略 [8] - 行业发展趋势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的健康预防理念高度契合 [8] - 全球老龄化加剧推动长寿科技发展,微生物标志物挖掘成为重要方向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