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

搜索文档
产后抑郁症状与肠道菌群及饮食习惯有关-每日消息
新华网· 2025-09-15 10:33
研究发现,饮食中摄取豆制品、纳豆、酸奶、海藻、蘑菇和粗粮较多的研究对象,其产后抑郁症状 较轻、身体状况更好,肠道内与短链脂肪酸产生有关的细菌相对量较多,而埃希氏菌等病原菌相对量较 少。 产后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或悲伤、对曾经喜欢的事情丧失兴趣、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疲劳、 无助和暴躁易怒等。公报说,产后出现抑郁症状的女性比例已达到25%至30%,且产后抑郁症的发病不 仅在围产期,而是可能持续至产后4到5年。 标签: 日本 肠道菌群 饮食习惯 抑郁 (资料图片) 日本京都大学、大阪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交叉学科》上发表论文 说,团队以日本正在抚养0至4岁婴幼儿的344名女性为对象进行研究。他们分析研究对象的粪便样本, 计算出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以及菌种占比情况,并评估她们的抑郁症程度以及与抑郁相关的身体症状,还 通过问卷了解睡眠情况和饮食习惯。 研究人员发现,产后抑郁症状越明显的女性,体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越低,特别是与短链脂肪酸产 生有关的细菌相对量要少。短链脂肪酸是肠道中的有益细菌分解膳食纤维产生的一类物质,它们是肠道 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对肠道健康至关重要。 ...
产后抑郁症状与肠道菌群及饮食习惯有关
新华网· 2025-09-15 10:06
产后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或悲伤、对曾经喜欢的事情丧失兴趣、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疲劳、无助 和暴躁易怒等。公报说,产后出现抑郁症状的女性比例已达到25%至30%,且产后抑郁症的发病不仅在 围产期,而是可能持续至产后4到5年。 新华社东京9月15日电(记者钱铮)日本一项新研究发现,产后抑郁症状越明显的女性,肠道菌群的多 样性越低,而多摄取豆制品、发酵食品、海藻和蘑菇等有助于缓解症状,维持肠道菌群的健康状态。 研究人员发现,产后抑郁症状越明显的女性,体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越低,特别是与短链脂肪酸产生有 关的细菌相对量要少。短链脂肪酸是肠道中的有益细菌分解膳食纤维产生的一类物质,它们是肠道细胞 的主要能量来源,对肠道健康至关重要。 研究发现,饮食中摄取豆制品、纳豆、酸奶、海藻、蘑菇和粗粮较多的研究对象,其产后抑郁症状较 轻、身体状况更好,肠道内与短链脂肪酸产生有关的细菌相对量较多,而埃希氏菌等病原菌相对量较 少。 日本京都大学、大阪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交叉学科》上发表论文说, 团队以日本正在抚养0至4岁婴幼儿的344名女性为对象进行研究。他们分析研究对象的粪便样本,计算 出肠道菌群的多样性 ...
日常生活中的身体修复指南
新京报· 2025-08-10 17:05
健康科普书籍市场趋势 - 肠道健康主题书籍《这本书可能救你的命》强调肠道菌群对肥胖、糖尿病、抑郁症等疾病的调控作用,提出膳食纤维摄入需达每日25-30克(相当于1.1-1.3公斤生重菠菜)[6][8] - 大脑机制类书籍《大脑在作怪》揭示原始生存本能导致现代人焦虑的神经科学原理,指出抑郁情绪可提升记忆力[12][13] - 呼吸训练指南《学会呼吸》提出腹式呼吸法改善运动表现,纠正嘴呼吸导致的下颌后缩问题[22] - 控糖饮食领域《控糖革命》推荐"蔬菜-蛋白质-主食"进食顺序控血糖,获医学机构背书[25] 健康管理实践方法 - 肠道菌群维护需执行彩虹饮食法(多色食物)、每周两次深海鱼摄入及每日8杯水,但实际执行中膳食纤维达标需分散至全谷物/豆类/坚果等[8] - 排便优化方案建议采用蹲姿或垫高脚凳使膝盖高于臀部,减少直肠弯曲以降低痔疮风险[9] - 90分钟超日节律工作法获斯坦福神经科学教授验证,建议专注工作后需30分钟无手机干扰的彻底休息[17] - 昼夜节律管理强调晨间光照触发皮质醇分泌,避免醒后立即接触手机以降低应激反应[18] 细分健康领域出版物 - 更年期主题书籍《来吧,更年期!》《更年期,怎么办?》填补医学知识空白,挑战社会对女性绝经期症状的污名化[29] - 动物辅助治疗著作《驴子医生和它的朋友们》提供缓解焦虑的非药物方案,获多项压力缓解研究支持[32] - 疼痛管理领域提出视觉转移法缓解急性疼痛,但对慢性疼痛无效[16] - 睡眠优化方案要求睡前3小时禁食,避免夜间运动以维持褪黑素分泌节律[19]
掀起体重科学管控热潮!迎战国家“体重管理年”新征程
GLP1减重宝典· 2025-06-10 17:09
国人超重肥胖现象 - 我国6-17岁青少年儿童超重和肥胖比例高达19% 成年人群超重肥胖率达50.7% [5] - 过去15年青少年肥胖率激增12倍 职场人士"过劳肥"和老年人肥胖问题日益严重 [5] - 肥胖相关慢性病医疗负担占全国疾病总负担70%以上 直接医疗支出每年超2400亿元 [5] 肥胖判定标准 - BMI正常范围为18.5~23.9 计算公式为体重(kg)÷身高(m)² [6] - 男性腰围超90厘米 女性超85厘米提示腹部肥胖风险 [8] - 男性体脂率超25% 女性超30%即属肥胖范围 [8] - 男性腰臀比超0.9 女性超0.85提示肥胖隐患 [9] 肥胖健康影响 - 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和血糖偏高密切相关 易演变为糖尿病 [10] - 肥胖是高脂血症重要危险因素 导致血脂异常 [11] - 即使BMI正常 不良生活习惯仍可能导致代谢问题 [11] 体重管理策略 - 提升基础代谢率(BMR)可增加静息热量消耗 肌肉含量是关键因素 [13] - 力量训练能有效提高基础代谢水平 规律运动增强心肺功能 [13] - B族维生素参与能量代谢 维生素B1/B2/B6提升基础代谢率 [14] - 维生素B3/B5提升活动代谢能力 摄入不足会导致代谢障碍 [14] 环境因素影响 - 铅中毒破坏内分泌系统 增加肥胖风险 [15] - 环境荷尔蒙(如双酚A)扰乱新陈代谢平衡 [15] - 维生素C/槲皮素/姜黄素等抗氧化剂可减轻毒性物质损害 [15] 肠道健康作用 - 肠道失调导致消化不良和便秘 影响营养吸收和废物排出 [17] - 特定肠道菌群增强营养吸收 厌氧菌分解脂肪产能 [17] - 内分泌系统紊乱直接表现为肥胖 科学饮食是管理关键 [17]
益生菌真相:全面复盘肠道健康迷思
虎嗅· 2025-06-06 15:05
益生菌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5年中国益生菌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 其中活菌产品成为核心增长品类 [2] - 千亿级活菌产品驱动行业增长 科学证实肠道菌群与免疫力 炎症水平及心理健康高度相关 [2] 肠道健康标准与评估 - 健康肠道菌群尚无固定标准 目前通过疾病状态反向推断健康特征 [4] - 健康肠道三大特征:菌群多样性高(100+种细菌) 短链脂肪酸产量稳定 抗外界干扰能力强 [5][6] - 菌群检测技术成熟但应用有限 对健康人群仅提供数据参考 对炎症性肠病等特定疾病诊断价值明确 [8][10][11] - 检测价格差异源于测序深度 高价产品可识别低含量菌种(如丁酸梭菌含量常低于1%) [12] 饮食与菌群干预效果 - 益生菌补充短期有效但难定植 停止补充后菌群易恢复原状 [17] - 高纤维饮食通过益生元长期改善菌群 发酵食品兼具益生菌与益生元双重功效 [23][24] - 实验室干预实验显示:六周高纤维/发酵饮食可使菌群多样性提升 炎症因子下降 [26] - 饮食调整初期或引发生理不适(如胀气) 但健康人群适应后副作用有限 [30] 生活习惯与菌群关联 - 运动显著增强短链脂肪酸生产能力 运动员菌群健康度普遍优于常人 [32][34] - 睡眠缺乏导致菌群多样性短期下降 充足睡眠后多可恢复 [35] - 共同生活者菌群相似性高 宠物接触可能降低儿童免疫系统问题概率 [36][37] - 抗生素短期破坏菌群平衡 益生菌可缓解腹泻但长期恢复依赖自身调节 [39][40][41] 益生菌产品选择与行业监管 - 优质益生菌标准:高活菌数 特定菌种(如丁酸梭菌) 复方制剂优先 [44][45][46] - 美国FDA将益生菌归为膳食补充剂 仅监管安全性不要求疗效证明 [51][52] - 行业存在专利壁垒 新菌种研发成本通过大众市场摊薄 [48][49]
科学认知带去治愈希望
人民日报· 2025-06-04 13:39
他很激动,连声说要感谢我救了他的命。仔细一问,原来3年前,他还不到50岁就得了晚期肺癌,诊断 时已经全身多处转移,脑部也有两个很大的肿瘤。老家县城医生一看,说生命最多还剩6个月。但很 巧,一位朋友知道他生病后,买了我的科普书送给他,从书里他第一次知道PD—1抑制剂,这是一种肿 瘤免疫新药,他试用后直到我们见面时,已经实现了临床治愈。 《癌症天敌:免疫治疗的突破与希望》:李治中著;清 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几年前,我在上海做癌症科普讲座,能容纳100人的场子,挤进来200多人。活动开始前,一位大哥突然 冲过来,抱着我就开始哭,我赶紧问:"怎么了?" (作者为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 他用的PD—1抑制剂,属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现在PD—1抑制剂在国内早已上市,而且有超过 10家公司的产品。从延长晚期癌症患者生存期的角度,这应该是效果最好的抗癌药物,它最大的特点就 是持续性,一旦对患者有效,就可能一直有效,这点远比以前的药物好。免疫疗法是现在最重要的肿瘤 治疗方式之一,但又是最复杂、种类最多的疗法之一,一般人很难搞懂。 《 人民日报 》( 2025年06月04日 20 版) 我写这本《癌症天 ...
沃森生物布局肠道菌群和合成生物新赛道
新京报· 2025-05-24 19:49
公司战略布局 - 沃森生物与美国Notitia Biotechnologies Company签署微生态健康靶向技术独家再许可协议 推进微生态健康和功能性营养干预领域业务布局 开启"大生物"战略新里程碑 [2] - 公司计划与赵立平教授团队合作建立核心菌群疗法(CoreGuildTM Therapy)肠道菌群新技术平台 推动中国本地化生产、注册、临床验证及市场转化 构建全链条能力 [3] - 依托云南合成生物制造政策与资源 结合疫苗主业优势挖掘天然源新分子 实施差异化策略 从疫苗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切入 拓展至生物能源、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绿色化学品、替代蛋白等大宗产品赛道 [3] 技术研发进展 - 赵立平教授团队发现全人类肠道中普遍存在的核心菌群成员 确立"跷跷板"模型(Two Competing Guilds TCG) 以扶持核心菌群为靶点的干预策略或成慢性病"多病共治"新型临床方案 [2] - 公司建成mRNA疫苗技术平台 三期保护效力临床试验验证产品达国际先进水平 [3] 市场地位与业绩 - 过去五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85亿元 [3] - 连续两年进入WHO全球10大疫苗制造商排行 [3] - 连续5年保持中国疫苗企业出口金额第一(除新冠疫苗外) [3] 行业趋势与机遇 - 肠道菌群研究显示菌群失调引发的炎症是多种疾病重要诱因 微生态健康领域存在重大临床价值 [2] - 全球疫苗市场进入新一轮调整周期 公司积极把握国家生物制造战略机遇 将肠道基石菌群慢性病管理和合成生物制造作为重点新赛道 [4]
衰老、疾病与菌群存在因果关联?爱生生命顶刊发文揭示长寿奥秘
搜狐网· 2025-05-12 15:48
长寿研究领域突破 - 肠道菌群与衰老指标及年龄相关疾病存在因果关系,特定菌群如短双歧杆菌可延缓衰老并降低疾病风险 [4][5] - 研究团队通过孟德尔随机化和连锁不平衡评分回归方法系统分析肠道微生物群与3种衰老指标及14种年龄相关疾病的关系 [5] - 基于机器学习构建的9种疾病预测模型平均AUC值达0.832,显示肠道微生物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7] 爱生生命科研成果 - 公司建立了全球最大长寿人源数据库与长寿菌群库,多项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 [1] -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通过调节短链脂肪酸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并减少慢性炎症 [7] - 科研团队发现卷曲乳杆菌A21013和A21033具有延长寿命、减脂、增强运动活力等效用 [12] 专利技术与产品应用 - 罗伊氏乳杆菌A21041被证实具有延长寿命、抗衰老、减肥降脂功效并已应用于益生菌产品 [13] - 公司获得三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涉及抗衰老益生菌的研发和应用 [12][13][16] - 科研成果已转化为抗炎、改善代谢、改善睡眠等系列长寿科技产品 [9] 行业发展趋势 - 抗衰老研究聚焦延长健康寿命,精准调控肠道微生物群成为关键干预策略 [8] - 行业发展趋势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的健康预防理念高度契合 [8] - 全球老龄化加剧推动长寿科技发展,微生物标志物挖掘成为重要方向 [16]
Cell子刊:异性同居,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减轻肝损伤
生物世界· 2025-05-05 10:58
核心观点 - 异性同居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增加Rikenella microfusus来减轻急性肝损伤(ALI) [3][7] - Rikenella microfusus通过分泌β-半乳糖苷酶促进异黄酮转化为Bio-A,提升肠道吸收效率 [4][5] - Bio-A通过增强三羧酸循环和谷胱甘肽合成发挥肝脏保护作用 [4][5][7] 研究机制 - 肠道细菌Rikenella microfusus单菌定植可减轻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引起的急性肝损伤 [4] - 抑制β-半乳糖苷酶会阻止Bio-A释放并消除肝脏保护作用 [4] - Bio-A直接与PC和PCCA结合,增强三羧酸循环 [4][5] - 肝衰竭患者肝脏中PC和PCCA表达降低 [4] 研究意义 - 揭示了微生物组构成对急性肝损伤的影响 [7] - 发现了社会行为与健康之间的新联系 [7] - 为预防和治疗急性肝损伤提供了新策略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