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纤维

搜索文档
科劲国际发布中期业绩,股东应占亏损4097.8万港元 同比由盈转亏
智通财经· 2025-08-22 18:50
业绩表现 - 收益2.5亿港元 同比减少25% [1] - 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4097.8万港元 去年同期溢利342.6万港元 [1] - 每股亏损5.9港仙 [1] 亏损原因 - 美国关税及扩大政策前景不明导致收益减少 [1] - 投资物业公平值持续亏损 [1] - 将军澳工业邨先进制造业中心投入纳米纤维生产运作 折旧及其他经营开支增加 [1]
科劲国际(06822.HK)预计中期亏损约4000万港元
格隆汇· 2025-08-12 16:42
核心财务表现 - 公司预计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录得亏损约4000万港元 去年同期录得溢利约340万港元 [1] - 收益由上一期间约334百万港元减少至报告期约250百万港元 同比下降约25% [1] - 其他收入以及收益及亏损由上一期间收益约370万港元大幅下降至亏损约680万港元 [1] 亏损主要原因 - 行政开支大幅上升 因将军澳工业邨先进制造业中心投入纳米纤维生产运营后产生折旧及其他运营成本 [1] - 投资物业出现公平值亏损约1690万港元 较上一期间约400万港元大幅上升 [1] - 收益减少主要由于美国关税及扩大政策前景不明所致 [1] 行业影响因素 - 工商业房地产市场的不利现状对公司投资物业估值产生负面影响 [1] - 美国关税政策及扩大政策前景不明对公司的收益造成冲击 [1]
科劲国际发盈警,预期中期亏损约4000万港元 同比盈转亏
智通财经· 2025-08-12 16:41
财务表现 - 公司预期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6个月亏损约4000万港元,去年同期为盈利340万港元,由盈转亏 [1] - 收益由去年同期约3.34亿港元减少至约2.5亿港元,降幅约25% [1] - 其他收入及收益由去年同期收益370万港元转为亏损680万港元 [1] 亏损原因 - 行政开支大幅上升,主要由于将军澳工业邨先进制造业中心投入运营后产生折旧及其他运营成本 [1] - 投资物业公平值亏损由去年同期约400万港元大幅上升至约1690万港元,受工商业房地产市场不利现状影响 [1] - 收益下降主要由于美国关税及扩大政策前景不明 [1] 业务运营 - 公司位于将军澳工业邨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已开始投入纳米纤维生产运营 [1]
2025年中国纳米新材料行业产业链、竞争格局、市场规模、重点企业分析及发展趋势研判:新的应用领域不断开拓,纳米材料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12 09:38
纳米新材料行业定义及分类 -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或由该尺度物质为基本结构单元构成的超精细颗粒材料 需满足特征尺寸1-100纳米且具有特殊物理化学特性两个基本条件 [1][3] - 按材质分为纳米金属材料、纳米非金属材料(含陶瓷/氧化物)、纳米高分子材料和纳米复合材料 [5] - 按空间维度特征分为零维(纳米颗粒)、一维(纳米线/管/纤维)、二维(纳米膜/超晶格)及三维纳米结构材料 [5] - 按形态分为纳米粉末、纤维、膜、块体及液体材料 按功能分为生物、磁性、药物、催化、智能等类别 [5] 行业发展现状 - 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达1562亿美元 北美(33.4%)、欧洲(28.4%)和亚太(26.6%)为三大主要市场 亚洲近五年增速显著 [6] - 中国市场规模1555.2亿元 其中纳米粉末占比63.62%(989.4亿元) 纤维类占19.58%(304.5亿元) 膜及其他占16.8%(261.3亿元) [1][8] - 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增至1788.8亿元 粉末类产品仍将维持63%的主导份额 [1][8] 行业产业链 - 上游包括金属/非金属/高分子原材料、生产设备及辅助材料 中游为纳米材料研发制备 下游覆盖电子信息、新能源、医药等九大领域 [10] - 典型应用场景包括锂电池(碳纳米管导电浆料提升能量密度)、智能设备(多功能纳米薄膜)、半导体封装等 [16][14] 市场竞争格局 - 国内已形成南京大学、中科院硅酸盐所等研究基地 累计发表论文3000余篇并获多项专利 [12] - 代表企业包括天奈科技(碳纳米管浆料龙头)、菲沃泰(纳米薄膜解决方案)等 其中菲沃泰2024年营收4.5亿元(+48%) 毛利率51.68% [13][14][17] - 天奈科技2024年营收14.48亿元 碳纳米管导电浆料贡献14.37亿元 正通过募投项目扩大产能至300吨纳米碳材+2000吨导电母粒 [16][17] 未来发展趋势 - 行业将呈现高端化(半导体/航空材料)、智能化(AI辅助研发)、可持续化(生物基材料)三大特征 [19][21] - 关键技术突破方向包括半导体封装材料自主化、绿色工艺降碳、产学研协同创新缩短研发周期 [20] - 5G通信、深空探测等前沿领域将拓展功能边界 数字孪生技术优化材料设计流程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