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AI智慧病房

搜索文档
脑机接口技术落地,广州科学家用它进行专注力训练、控制轮椅
南方都市报· 2025-06-16 10:37
行业应用与市场前景 - AI在医疗健康领域形成快速成长的新赛道,尤其在脑机交互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2] - 脑机接口技术已实现轻量级脑电信号采集与可视化转化,应用于专注力训练、促眠训练、晕车晕船缓解等领域,并显著提升训练与治疗有效性[2] - 多模态脑机接口技术通过结合脑电、眼电、头动信号,实现对轮椅、病床等智能设备的精准控制[5][12] - 心理健康类产品如脑机接口正念冥想系统已进入美国、英国、德国市场,用户好评度居同类产品首位[10] - 国内市场机构单位(如心理咨询机构、学校、企事业单位)对脑机接口产品的接受度高于C端消费者[11] 核心技术突破 - 多模态脑机AI头环通过电极采集脑电信号,经后台系统处理实现信号分析反馈,技术为非侵入式脑机交互领域的领先成果[3][5] - 算法优化提升动作识别准确性,例如过滤自然眨眼动作以提高控制指令辨识精度[14] - 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工具的应用显著提升脑机接口系统的性能与检测准确性[22] - 非侵入式技术对比侵入式(如Neuralink)具有安全性高、成本低、易推广的优势,但信号质量较差是待攻克难点[23] 产品商业化进展 - 脑机AI智慧病房系统整合头环、平板电脑、智能护理床,帮助肢体障碍患者控制病房设施[12] - 脑机AI轮椅通过眨眼、转头等动作实现方向与速度控制,面向脊髓损伤、渐冻症等患者[14][16] - 专注力训练与心理健康产品正在推进医疗器械注册申请,青少年注意力训练产品进展较快[11][24] - 产品已进入中山三院、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等机构开展临床试验[16] 研发与产业化挑战 - 脑机交互技术产业化面临市场培育不足、医疗器械注册流程复杂等障碍[24] - 高校研发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鸿沟,需加强科研合作与市场推广[24] - 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包括提升人机融合度,但距离科幻级"人机合一"仍有差距[25]
脑机接口技术助残疾人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新华社· 2025-05-18 10:27
脑机AI鼠标产品 - 脑机AI鼠标由华南脑控公司自主研发,帮助高位截瘫患者通过脑电信号控制电脑、平板或手机,实现鼠标移动、点击、滚轮等功能 [1] - 首位正式用户为23岁高位截瘫患者,成功实现受伤后首次上网浏览社交平台和短视频 [1] - 产品由琶洲实验室李远清团队研发,团队长期与广州多家医院合作,专注科研成果转化造福病人 [1] 非侵入式多模态脑机接口技术 - 该技术入选"2025科技助残创新案例",通过智能头环采集脑电、眼电及头动信号,精准识别用户意图 [2] - 技术原理为解码大脑神经元活动产生的电信号,转化为控制指令操作外部设备 [2] - 团队研发了脑机AI轮椅、脑机AI智慧病房等系列产品,已在多家医院试用 [2] 脑机接口技术应用前景 - 技术可应用于外部设备控制、大脑监测及脑部疾病干预康复 [4] - 李远清团队专注成果转化20年,2019年起重点推进产业化,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实际产品 [2] - 当前产品显著提升肢体障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展示出广阔的科学价值和应用潜力 [2][4]
“脑机接口”产品 赚足亚马逊好评
广州日报· 2025-04-30 03:01
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现状 - 脑机接口技术逐渐成熟,国内外产业应用层出不穷,华南脑控的"脑机AI"项目获得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 - 脑机接口通过采集脑电信号并翻译成数字信号,实现大脑对外部设备的控制,为科学和产业提供想象空间[2] - 李远清团队在脑电信号采集与处理领域深耕23年,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并开启产业化道路[2] 脑机接口核心技术 - 信号采集:头环内置电极和脑电放大器,可采集微弱的脑电信号(几十微伏)[3] - 消除噪声:采用独立成分分析、频谱分析等技术去除肌电、眼电等干扰信号[3] - 信号翻译:开发专用算法群,利用AI将脑电信号转化为机器可识别的数字信号[4] - 设备控制:实现对外周神经和外部设备的操控,如中风患者操控外骨骼[5] - 信息反馈:形成闭环系统,多模态技术综合脑电、眼电等信号提升控制准确性[7] 技术路线与应用场景 - 非侵入式技术:穿戴式头环价格便宜、无创伤,市场需求大但信号质量较差[7] - 侵入式技术:电极植入大脑皮层,信号更精准但需手术,适用于疑难脑疾病[7] - 正念冥想系统在亚马逊美国好评度第一,可缓解抑郁、焦虑及防晕车[7][8] - 脑机AI鼠标帮助瘫痪人士操控电脑,智慧病房在多家医院开展临床试验[8][9][10] 未来应用方向 - 医疗康复:帮助中风、脊髓损伤患者恢复运动及语言功能,失语患者每分钟可"读出"47-90个单词[11] - 智能家居:与可穿戴设备集成,实现家电的意念控制[11] - 工业与交通:监测工人疲劳、司机警觉性[12] - 教育游戏:实时监测学习状态,增强游戏沉浸感[12] 产业化与投资动态 - 广州成为脑机接口产业焦点,投资机构关注非侵入式技术发展[13] - 国内临床试验数量增加,专利申请持续增长但授权增长缓慢[13] - 需完善上游芯片设计、算法研发及下游临床应用,探索订阅型盈利模式[14] 科研进展与方向 - 琶洲实验室聚焦脑机接口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系统平台研究[15][16] - 重点提升脑信号解码准确率与效率,确保技术安全性[15][16] - 在稀疏表示算法、多模态交互、意识障碍应用方面具有独创性[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