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舞剧《牡丹亭》
icon
搜索文档
第七届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闭幕
苏州日报· 2025-05-31 07:45
文旅盛会经济效益 - 第七届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累计票房收入2000余万元,演出规模及经济收益创历史新高 [1] - 苏州接待游客达4209.5万人次,同比增长21.4%,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近70% [1][7] - 舞剧《牡丹亭》首轮巡演覆盖5城13场,票房近千万元,观众超16000人,预计带动3倍周边消费 [7] 文化传承与创新 - 戏曲演出以新生代为主角,如10岁昆曲学员沈源锟展示高难度武戏,体现"后浪"传承力 [2] - "戏承经典,剧创未来"青年戏剧展演联动14个学生剧团,18部剧目在专业剧场公演 [3] - 原创非遗市集、数字媒体大赛等活动链接高校资源,推动青年创造力与文旅深度融合 [3] 国际文化交流 - 引入伦敦西区原版话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市民通过艺术基金补贴享百元优惠票 [4] - 集结41部国际国内名剧,包括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加拿大亲子剧等,共计82场演出 [5] - "登临计划"首推经典剧目展演季,8个顶尖院团以4个IP同题双作在苏州对撞 [6] 文旅消费场景升级 - 打造"轧神仙"巡游、吴江丝绸文化节等新消费场景,吸引"Z世代"参与 [8] - 苏州考古博物馆、百花书局等文化地标焕新,增强游客体验 [9] - 杨丽萍、卡西夫·戈尔等艺术家公开赞誉苏州文旅资源 [9] 品牌影响力 - 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连续7年举办,成为苏州"人文经济学"实践样本 [6] - 王珮瑜称苏州具备底蕴与自信,推动盛会从江南辐射至全球 [9]
相聚现场,一起“嗨”(青年消费新趋势观察⑧)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8 06:56
观众在天津金街观看话剧《日出》片段。新华社记者 李然摄 演员在国家大剧院西咖啡厅前演奏。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摄 5月2日,观众在北京超级草莓音乐节现场观看演出。新华社记者 肖潇摄 去听歌手的演唱会,感受现场"大合唱"的魅力;去看小剧场演出,近距离与演员互动;去参加户外音乐 节,跟着节奏尽情摇摆……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线下演艺市场的消费者,推动演艺消费形成新生 态。 演出市场 繁荣多元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监测和测算,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796.29亿元,同比 增长7.61%。票房收入579.54亿元,同比增长15.37%。 演出市场繁荣发展,对文旅消费产生明显拉动作用。业内人士有观点认为,演唱会经济有"1∶4.8"的拉动 效应,即花费1元门票能带动同期周边消费4.8元。演艺消费作为"流量入口",能够串起更多场景,延长 消费链条。 在山西上大学的温昀告诉笔者,她今年最开心的一次出游,是在年初奔赴广东广州,参加了自己偶像举 办的演唱会。"开票前,我请3个室友一起帮我抢票,最后很幸运地抢到了一张1580元的票。"温昀说, 当时,她选择乘坐动车往返,再加上住宿、餐饮等,两天的行程花费了约3 ...
市场热首演多 广州好戏连台
广州日报· 2025-05-24 09:48
政策支持 - 广东发布《关于推动广东演艺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包含九大方向、17条具体措施,支持广州、深圳打造国际演艺之都 [2] - 政策明确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演艺交流推广,强化国际交流合作,鼓励粤产演艺精品海外巡演,最高扶持500万元 [8] - 政策强调培育演艺新空间,丰富"演艺+旅游"产品供给,拓展产业链条 [9] 市场表现 - 2024年广州共审批营业性演出4974宗、140135场,1-4月审批1661宗,同比增长11% [3][10] - 广州举办5000人以上大型演出159场,跨城观演率超50%,其中大型演唱会70%观众来自广州市外,40%来自广东省外 [3][4] - 广州演出经纪机构556家,较2023年增加228家,同比增长41% [3] 产业基础 - 广州演艺装备产业占据全国80%以上市场份额,企业过千家,产值超千亿元 [6][10] - 广州大剧院引进多个重磅演艺项目,包括民族舞剧《牡丹亭》和歌剧《湾顶月明》等 [7] - 广州市演出电影有限公司成立"广文演艺院线",包含5个标准剧场和6个演艺新空间 [7] 内容供给 - 广州本土文艺院团加强精品创作,包括舞剧《英歌》、音乐剧《雄狮少年》、粤剧《双绣缘》等 [7] - 广州大剧院启动首届"戏剧星火"大湾区青年戏剧计划,整合湾区演艺资源 [8] - 北京路将复制上海亚洲大厦"垂直百老汇"模式,打造华南首个驻演戏剧集群 [8]
高铁环游、AI赋能、文旅爆棚——“五一”假期长三角游出新韵味
新华网· 2025-05-07 10:38
新华社南京5月6日电 题:高铁环游、AI赋能、文旅爆棚——"五一"假期长三角游出新韵味 新华社记者杨绍功 这个"五一"小长假,环长三角的高铁车票因短途游的火爆迅速售罄,AI辅助制订的旅游攻略、提供的行 程导引让出游更加省心,推陈出新的文艺演出受到游客追捧……记者采访发现,人文、经济、科技、旅 游加速融合,让长三角环游成为更多游客的选择,其中既有蓬勃的发展新场景,更有活跃的文化新韵 味。 高铁环游说走就走 适宜的温度、连续的假期、活跃的中短途游,让多趟长三角环形高铁车票在节前便告售罄,也让5月1日 的长三角铁路旅客发送量达到历史性的426.8万人次。 "1小时高铁到丹阳,5分钟步行到眼镜城,旅游的同时还把眼镜配了。"大学生王颖假期从上海到江苏丹 阳旅游,配眼镜省下的钱基本可以抵掉往来高铁花费,让他感觉这趟旅行"赚到了"。 毗邻眼镜城的丹阳站带火了"配镜游"。"五一"假期,这座历史悠久的小城,主要景点接待游客28.98万 人次,同比翻了一番。其中,高铁的贡献率超六成。 从安徽马鞍山来到江苏南京的游客夏冬香,40分钟没能走出南京南站。候车室里,10多家老字号品牌美 食摆开小摊,盐水鸭、鸡鸣汤包、鸭血粉丝汤……游客围 ...
各地“好戏”轮番上演 这个假期很文艺
央视新闻· 2025-05-04 09:48
演出市场活力 - "五一"假期演出市场活力十足,各地推出类型多元、题材丰富的文艺演出,假期充满"文化味" [1] - 舞剧《牡丹亭》作为第七届江南文化艺术开幕大戏在江苏首演,采用古典题材全新创作,以"梦卷"与"画卷"虚实交织手法讲述爱情故事 [1] 演出形式创新 - 舞剧《牡丹亭》通过舞美、音乐等创新方式吸引年轻观众关注古典文学 [3] - 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在江西于都上演,运用科技手段呈现长征故事,舞台效果震撼 [3] - 多地推出沉浸式、体验式文艺演出,如辽宁葫芦岛兴城市宁远古城的《就在宁远》大型沉浸式实景演出,利用古城建筑为天然布景,结合声光电技术、全息投影等数字化手段 [5] 科技与自然结合 - 浙江仙居森林实景演出《寻仙记》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串联神话传说,通过全息拟真景观、立体声场域和体感互动装置等科技手段构建仙境竹林等八大场景 [7] - 山西昔阳县大寨景区文艺演出《大寨人四季情》将农耕故事与舞台艺术结合,游客可参与丰收秧歌、非遗剪纸等体验项目 [9] 游客反馈 - 国外游客对山西昔阳的演出表示喜爱,认为中国文化有趣且体验特别 [11]
姑苏启夏宴 以笺寄江南
苏州日报· 2025-04-30 08:29
但凭此宴,聊寄江南。 撷香—— "请您亲启。"牡丹竞艳,蔷薇锦簇,风暖水清,江南如约——又是一年好时节,江南文化艺术·国 际旅游节大幕再启。这是一封苏州寄往五湖四海、广邀八方宾朋的"手写信"。蘸取风雅千年的浓墨, 以"雅韵江南""乐游江南""光影江南""非遗江南""文心江南""璀璨江南"六大主题板块为句读,花笺上写 得满满当当的,是姑苏留客的深情与厚意。 都说苏州人慢热,实则不然。第七届盛会今朝启幕,信笺展开,帷幕拉开,是一股脑儿倾泻的绚烂 与瑰丽。4至5月,全城的舞台被海内外好戏点亮,影院的银幕绽放江南华彩,园林与景区尽施粉黛,千 年非遗列队,万种文韵激越,轧神仙、赶庙会、赛龙舟……江南之城叠摞出一桌满满当当的"姑苏夏 宴"。 花盛之时,江南"牡丹"赠远客 盛会热烈之际,恰是牡丹花盛之期,苏州撷取两朵江南"牡丹",随信附寄八方宾朋。 一朵是廿年不衰、久而弥香的昆剧青春版《牡丹亭》。今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 表团审议现场,习近平总书记肯定道:"青春版《牡丹亭》,确实年轻人爱看。舞台、服装、人物,都 非常美。"600岁的昆曲,披挂一袭千年传承的苏绣戏服,以苏州园林的造景为布景,著名作家白先勇担 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