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舞剧《牡丹亭》
icon
搜索文档
江苏省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重点项目出炉 5部苏产精品入选
苏州日报· 2025-07-27 08:28
江苏文艺重点项目遴选结果 - 2025年度江苏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重点项目共38个入选 其中5部为苏产精品 包括舞剧《牡丹亭》 民族管弦乐《和平之光》 芭蕾舞剧《鹊桥》 昆剧《邯郸记》及电视纪录片《四季平江》 [1] - 遴选工作由省委宣传部与省文旅厅 省广电局 省文联 省作协联合开展 是对地方文艺原创能力的全方位检验 [1] - 苏州文艺从2500多年历史中汲取养分 近年推出系列精品力作 此次入选项目包含3个舞台艺术新创项目和1个经典复排项目 [1] 舞剧《牡丹亭》市场表现 - 该剧历经20个月创作 于4月30日在苏州首演 吸引60%购票者来自长三角核心城市及北京 广州等地 [2] - 5月6日开启首轮5城13场巡演 包括广州 南京 杭州 西安 票房近千万元 观众超16000人 [2] 芭蕾舞剧《鹊桥》创作亮点 - 由"芭蕾皇后"谭元元担任艺术总监 国际顶尖团队打造 8月29日至31日首演 [2] - 通过现实与梦境呼应 展现跨越阶级的爱情主题 以江南芭蕾风格演绎东方神话 [2] 民族管弦乐《和平之光》艺术成就 - 以孙武兵法思想为主线 聚焦和平主题 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和江苏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2] - 将参演2025"时代交响"全国乐团展演和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 [2] 昆剧《邯郸记》复排进展 - 作为经典复排项目 去年首演后频繁亮相国内艺术节庆活动 今年经专家意见收集后进一步打磨 [3] - 4月完成打磨后在上海 启东等四地保利剧院演出获好评 10月将赴国家大剧院演出 [3] 纪录片《四季平江》制作规划 - 唯一入选的广电视听项目 聚焦苏州古城保护更新 6月在姑苏区启动拍摄 [3] - 目标打造代表江苏的高质量纪录片 提升省域文化影响力 [3]
第七届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闭幕
苏州日报· 2025-05-31 07:45
文旅盛会经济效益 - 第七届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累计票房收入2000余万元,演出规模及经济收益创历史新高 [1] - 苏州接待游客达4209.5万人次,同比增长21.4%,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近70% [1][7] - 舞剧《牡丹亭》首轮巡演覆盖5城13场,票房近千万元,观众超16000人,预计带动3倍周边消费 [7] 文化传承与创新 - 戏曲演出以新生代为主角,如10岁昆曲学员沈源锟展示高难度武戏,体现"后浪"传承力 [2] - "戏承经典,剧创未来"青年戏剧展演联动14个学生剧团,18部剧目在专业剧场公演 [3] - 原创非遗市集、数字媒体大赛等活动链接高校资源,推动青年创造力与文旅深度融合 [3] 国际文化交流 - 引入伦敦西区原版话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市民通过艺术基金补贴享百元优惠票 [4] - 集结41部国际国内名剧,包括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加拿大亲子剧等,共计82场演出 [5] - "登临计划"首推经典剧目展演季,8个顶尖院团以4个IP同题双作在苏州对撞 [6] 文旅消费场景升级 - 打造"轧神仙"巡游、吴江丝绸文化节等新消费场景,吸引"Z世代"参与 [8] - 苏州考古博物馆、百花书局等文化地标焕新,增强游客体验 [9] - 杨丽萍、卡西夫·戈尔等艺术家公开赞誉苏州文旅资源 [9] 品牌影响力 - 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连续7年举办,成为苏州"人文经济学"实践样本 [6] - 王珮瑜称苏州具备底蕴与自信,推动盛会从江南辐射至全球 [9]
相聚现场,一起“嗨”(青年消费新趋势观察⑧)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8 06:56
演出市场整体表现 - 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796.29亿元,同比增长7.61%,票房收入579.54亿元,同比增长15.37% [7] - 演唱会经济具有"1∶4.8"的拉动效应,即花费1元门票能带动同期周边消费4.8元 [7] - 大型演唱会增速最为突出,票房破260亿元,同比增长78.1%,观演人次超2900万,同比增长45% [8] - 5000人以上的大型音乐节票房近24亿元,观演人次突破581万 [8] 消费群体特征 - 年轻消费者成为线下演艺市场主力,追求个性化、差异化体验和情绪价值 [10] - 79.4%的受访者认为演出能带来情绪价值,治愈心灵 [10] - 18岁至35岁年轻人占舞剧《牡丹亭》观众近八成 [13] - 社交媒体成为年轻人观演决策重要渠道,晒票根成为"社交货币" [11] 演出内容创新 - 脱口秀(单口喜剧)演出场次和票房上升幅度最大,分别为53%和48% [8] - 沉浸式演出形式兴起,如《克莱因历史》融合脱口秀、戏曲、说唱等多种表演形式 [15][16] - 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结合,如越剧现代戏《钱塘里》展现当代青年生活 [13] - "不设舞台"的演出形式出现,如朵云书院"戏剧快闪"和酒吧互动剧 [16] 区域分布变化 - 二线城市大型演唱会票房、场次占比均达60%以上 [9] - 三四线城市音乐节票房占比达29.1%,同比增长3.8%,场次占比34.9%,同比增长2.7% [9] - 演出资源向二三线城市扩张,形成"为一部剧奔赴一座城"的文化消费现象 [13]
高铁环游、AI赋能、文旅爆棚——“五一”假期长三角游出新韵味
新华网· 2025-05-07 10:38
高铁环游 - 长三角环形高铁车票在节前迅速售罄,5月1日长三角铁路旅客发送量达到历史性的426.8万人次 [2] - 丹阳站带火"配镜游",主要景点接待游客28.98万人次同比翻番,高铁贡献率超六成 [2] - 南浔古镇累计接待游客165万人同比增长55.66%,免费接驳公交每半小时一趟 [2] -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已设计开行6.5对环形高铁列车产品,串联长三角核心城市和旅游热门目的地 [3] AI赋能旅游 - 途牛"AI助手小牛"可规划行程并提供订票链接,满足个性化需求 [4] - 南京推出"AI南京"平台,整合4000万条语料和800多个场景资源,提供个性化推荐 [4] - 合肥淮河路步行街实现数字消费与AI文旅互动,游客可领取专属消费券 [4] - 杭州文三未来科技体验中心和上海"2025深空AI智能机器人互动体验展"吸引大量游客 [5][6] 文旅消费 - 苏州舞剧《牡丹亭》首演30秒售罄,外地观众占比超60% [7] - 江苏监测景区5天接待游客3533.02万人次同比增长15.62% [7] - 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合肥因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成为热门目的地 [7] - 基础设施、科技和历史文化创新成果为旅游开辟新场景 [8]
各地“好戏”轮番上演 这个假期很文艺
央视新闻· 2025-05-04 09:48
演出市场活力 - "五一"假期演出市场活力十足,各地推出类型多元、题材丰富的文艺演出,假期充满"文化味" [1] - 舞剧《牡丹亭》作为第七届江南文化艺术开幕大戏在江苏首演,采用古典题材全新创作,以"梦卷"与"画卷"虚实交织手法讲述爱情故事 [1] 演出形式创新 - 舞剧《牡丹亭》通过舞美、音乐等创新方式吸引年轻观众关注古典文学 [3] - 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在江西于都上演,运用科技手段呈现长征故事,舞台效果震撼 [3] - 多地推出沉浸式、体验式文艺演出,如辽宁葫芦岛兴城市宁远古城的《就在宁远》大型沉浸式实景演出,利用古城建筑为天然布景,结合声光电技术、全息投影等数字化手段 [5] 科技与自然结合 - 浙江仙居森林实景演出《寻仙记》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串联神话传说,通过全息拟真景观、立体声场域和体感互动装置等科技手段构建仙境竹林等八大场景 [7] - 山西昔阳县大寨景区文艺演出《大寨人四季情》将农耕故事与舞台艺术结合,游客可参与丰收秧歌、非遗剪纸等体验项目 [9] 游客反馈 - 国外游客对山西昔阳的演出表示喜爱,认为中国文化有趣且体验特别 [11]
姑苏启夏宴 以笺寄江南
苏州日报· 2025-04-30 08:29
文化艺术活动盛况 - 第七届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以六大主题板块呈现姑苏文化魅力,涵盖戏剧、非遗、园林夜游等多元内容 [1] - 青春版《牡丹亭》20余年演出500余场,吸引百万观众,青年观众占比75%,网络传播超1亿人次 [2] - 舞剧《牡丹亭》首演3场售罄后加场,60%购票者来自长三角及北京、广州等核心城市 [3] 文旅产业基础设施 - 苏州拥有12家千座以上剧院及百余个"江南小剧场",形成覆盖全域的戏剧演艺网络 [5] - 开明大戏院焕新升级为文旅融合地标,结合民国建筑与现代化设备吸引客流 [5] - 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设立戏曲电影放映厅,每周惠民放映推动电影文化传播 [6] 文化创新与科技融合 - 苏州考古博物馆以1:1还原三国墓葬等展陈形式打造沉浸式文旅新空间 [6] - 园林推出11项夜游项目,结合光影秀与实景演艺重构古典美学体验 [7] - 非遗数字化应用如戏曲XR演绎、AI创作等科技产品亮相艺术节 [10] 青年参与与产业联动 - 高校学生策划非遗市集、数字媒体大赛等活动,为文化品牌注入青春活力 [8][9] - "轧神仙"庙会与龙舟赛等民俗活动吸引年轻人参与文创衍生开发 [10] - 戏剧消费带动"连打"模式,联动餐饮住宿形成跨城文旅消费链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