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节水灌溉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在绿水青山间追求共同现代化
新华社· 2025-10-18 23:30
中国绿色发展核心理念与实践 -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1] - 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强调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深度契合当今时代发展主题 [3] -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破解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难题提供重要路径 [5] 国内生态环境改善与成就 - 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较2020年下降16.3%,优良天数比例达87.2% [3] - 2024年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0.4%,首次超过90%,森林覆盖率超25%,森林蓄积量超200亿立方米 [3] - 杭州保留超过10平方公里湿地并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自然共生典范城市”称号 [2] - 全长3046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于2024年年底实现锁边合龙 [2] 新能源产业发展与能源转型 - 内蒙古鄂尔多斯在能源转型中形成新能源产业集群,驭“风”而上、逐“光”而行 [2] - 中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7] - 中国计划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 [6] 国际合作与技术输出 - 中国与全球伙伴开展多元务实合作,技术包括滴灌、光伏扬水、固沙方格等,并在撒哈拉沙漠等地区应用 [4] - 截至2024年9月,中国已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4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 [7] - 中国通过培训、技术转让和融资等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7] - 中国专家在非洲维多利亚湖区域分享水质监测、数据建模和生态修复方法,推广“科技治水”经验 [5][6] 国际社会评价与认可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认为中国生态文明理念深度契合当今时代发展主题,为世界提供范例 [3] -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指出中国成功实现绿色发展,将经济与生态深度融合,证明这对环境和人民福祉均有利 [3] - 德国智库能源观察学会主席认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中国是这一进程的重要引领者 [7]
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新华社· 2025-10-17 23:41
中国对全球粮食安全的贡献 -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坚持依靠自身解决好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并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3] - 中国在实现粮食自给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功探索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可持续道路 [3] - 中国将一如既往支持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国际粮农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1] 国际合作与知识共享 - 粮农组织需要并欢迎来自中国的经验、专业技能与创新,将继续与中国携手,扩大知识共享与能力建设 [2] - 中国通过与粮农组织开展南南合作项目,在非洲多国推动水稻种植、渔业养殖等,帮助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带来产量增长和就业机会 [3] - 哥伦比亚希望学习中国经验,加快推进农村减贫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双方在农业技术、创新和小型农机制造等领域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4] 农业技术与创新推广 - 中国在农业科技、智慧农业和人工智能驱动农业方面的快速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借鉴经验 [3] - 中方将依托粮农组织平台持续推进杂交稻、菌草、节水灌溉和病虫害防控示范,推广数字农业、绿色低碳与气候适应技术 [3] - 乌兹别克斯坦在智慧农业、农产品物流中心等方面借鉴应用中国经验,以稳定国内市场和提升地区粮食安全水平 [5] 具体合作项目与领域 - 中国对外农业合作坚持因地制宜、可持续、可维护,在亚洲、非洲和拉美建设大批农业技术示范与培训平台,直接惠及上百万农户 [5] - 佳北农业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开展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涵盖种子繁育、种植加工、仓储物流、国际贸易等 [6] - 巴基斯坦农业人才参加“千名农业人才赴华培训”项目,计划回国建立小型智慧农机与灌溉示范区 [6] 未来合作方向与目标 - 中方将全面践行四大全球倡议,与粮农组织等各方合力推进、共同加速迈向“零饥饿”目标 [3] - 未来合作将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方向,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及粮食贸易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6] - 合作重点领域包括减损增效、数字农业与气候适应,以推动实现“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更好生活” [2]
活水润泽 文明赓续
中国经济网· 2025-10-02 11:54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润华夏,泽被万物。在中华农耕文明的起源发展中,"灌溉"这两个字具 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河海大学校园里,伫立着著名水利专家、两院院士严恺的铜像。(中国经济网 邓浩/摄) 包括陈丹、代小平、李金刚等多位教授、副教授在内的陈菁教授团队,依托农业水利、水利史、水文 化、水生态、水环境等多学科背景,综合试验、遥感、田野调查、文献考证等方法,数年如一日,克服重 重现实困难,为多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提供了专业系统的技术支撑。他们用专业智慧解码中华文明的 深厚底蕴,展现出中国水利的青春力量。 110年前,爱国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京创办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80多年 前,欧洲留学的青年严恺毅然回到全民族抗战的祖国,在云南从事灌溉工程建设;70多年前,他受命组建 了新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校——华东水利学院。这两所学校正是河海大学的前身。从张謇到严恺,再到 今天的河海人,跨越时空的爱国情怀凝结成"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河海大学校训 精神。 江河湖海生生不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长河中,青年们总是以不同的身份和使命,践行着家国 承诺。今天,站在祖国大地上,与时代同 ...
青春华章|活水润泽 文明赓续
中国经济网· 2025-10-02 11:44
公司技术成就与影响 - 河海大学陈菁教授团队为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等成功入选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提供了全程技术支撑 [2] - 河海大学自上世纪80年代起持续深耕节水灌溉技术40余年,该技术已在全国超十分之一的水稻种植区推广应用 [2] - 节水灌溉技术实现水稻全生育期节水40%以上、亩均增产14%以上,仅在黑龙江省推广超3000万亩,一年节水相当于18座大型水库的蓄水量 [2] 行业遗产价值与智慧 - 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已达42项,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的国家 [2][3] - 古代灌溉工程如江苏句容赤山湖工程构建了“低乡蓄水、高乡壅水”的三维调蓄体系,运用人工阶梯运河技术解决灌溉通航难题 [3] - 云南元阳哈尼梯田体现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农业生态系统,解决了高山耕作灌溉难题并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3] 公司历史与传承 - 河海大学由爱国实业家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校,后由严恺受命组建新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校华东水利学院 [4] - 公司校训精神为“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传承自张謇、严恺等先辈的爱国情怀 [4]
从源头严管到龙头精细节水!山东完善构建水资源全链条管控体系
齐鲁晚报· 2025-09-30 16:04
水资源管理政策与成效 - 山东省在国务院2024年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取得第1名的优秀成绩[4] - "十四五"期间全省年用水总量稳定控制在国家下达的241.1亿立方米控制目标以内[4] - 加快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体系,制修订《山东省水资源条例》《山东省节约用水条例》等法规文件[4] 农业领域节水进展 - 全省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300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四分之三[5] - 协同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喷灌、滴灌及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5] 工业领域节水进展 -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2%,较"十三五"时期提高2.2个百分点[5] - 严格火电、钢铁等高耗水企业取水许可、计划用水和用水定额管理,支持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5] 城镇领域节水进展 - 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至7.9%[5] - 累计建成国家节水型城市25个、节水型社会达标县132个,数量均居全国首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