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草

搜索文档
建交五十年,中莫务实合作硕果累累
新华网· 2025-06-27 09:01
5月9日,在莫桑比克加扎省赛赛市万宝莫桑农业园,中国员工和当地农户交谈。新华社发(门德斯·蒙 德拉内摄) 新华社马普托6月26日电 题:建交五十年,中莫务实合作硕果累累 新华社记者刘杰 2025年是中国与莫桑比克建交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中莫彼此信赖、相互支持,双方在基础设施、农 业发展和教育培训等领域持续深化合作,为莫国家建设和民生改善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这座大桥是中国企业在莫桑比克承建的标志性基础设施之一。50年来,中国企业还承建了马普托环城 路、移动网络现代化升级等项目,中国政府援建完成了国家体育场、赛赛机场、莫中文化中心等一批标 志性工程,为莫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合作种出希望 "万宝莫桑农业园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靠着这份收入,我家接上了电和自来水,我还有能力给孩子们 买新衣服。"自2018年起参与万宝莫桑农业园合作种植的安热莉卡·马维说,目前她的年收入可达13万梅 蒂卡尔(约合人民币1.5万元)。 中非发展基金投资的万宝莫桑农业园位于加扎省赛赛市,如今平均每户水稻产量从原来的每公顷1至2吨 提升至5至7吨,土地利用率提升了10倍。 截至目前,中国已向莫桑比克派出四批农业专 ...
江苏盐城亭湖区:高能级科创平台矩阵夯实产业创新基石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6-26 15:53
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 -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聚焦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系统构建高能级科创平台矩阵,推动"国字号"平台、"双一流"高校和"全球化"中心聚集[1] - 清华大学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突破7项国际先进技术,"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 - 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推动中科生态、江苏科控等科技企业孵化落地,其中江苏科控自主研发"高盐废水MVR蒸发器"打破国际公司垄断[5] 产学研合作成果 - 亭湖区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合作成立16家新型研发机构,建立"平台+企业+项目"三方联动机制[6] - 清华大学盐城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成全球首套燃煤锅炉全烟气碳捕集系统[7] - 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自主研发滩涂菌草固碳技术,实现亩均吸碳6吨,全域推广可固碳超亿吨[7] 国际化创新布局 - 亭湖区在美国、德国设立离岸创新中心,深化国际环保技术人才交流[8] - 与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联合成立固危废处置领域的国际公约履约基地[8] - 打造中国·盐城绿色低碳海智科创中心,成为苏北海归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地[8]
十年冲锋:朝着科技强国目标
科技日报· 2025-06-24 08:54
科技创新战略 - 创新驱动成为国家发展核心战略,科技强国成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核心关键词 [2] - 提出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 [2] -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 [3] - 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4] 科技发展成就 - 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 [13] - "墨子"传信,"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天眼"巡空,"天和"驻空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实现跨越 [13] - 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人工智能突飞猛进 [13] - 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增添动力,鸿蒙原生应用和元服务加速更新 [13]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3.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 [33] - 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33] - 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发明专利申请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蝉联世界第一 [33] 核心技术攻关 -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自主创新 [7] - 聚焦脑机接口、6G、合成生物学等领域部署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 [9] -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 [24] - 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支持企业牵头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11] 科技体制改革 -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143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 [18] - 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 [18] - 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20]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表格大幅精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 [22] - "破四唯""立新标"并举,加快形成以创新价值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22] 国际合作与开放 - 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署119个中外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 [27] - 建设70多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参与60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 [27] - 北斗系统服务输出到140余个国家和地区 [28] - 嫦娥七号将搭载埃及、巴林、泰国等国载荷飞往月球 [28] - 中国杂交水稻在20多个非洲国家推广种植 [29] - 菌草技术惠及全球100多个国家 [29] 新兴产业发展 -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成为推动全球绿色转型的强劲引擎 [29] - 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成为国际合作新增长点 [30] - 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制定《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 [30]
“一带一路”为共建国家注入新动力
经济日报· 2025-06-23 05:58
基础设施与工程能力 - 工程能力是实现"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联通、产业合作和工程创新的基石,中欧班列、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等标志性工程效益凸显 [1] - 2024年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突破87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突破100万吨,累计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超3700列 [1] - 中欧班列成都累计开行超1.6万列,连通境外城市117个 [1]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 工程科技是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文明交流的重要基石,工程教育水平与工程师质量成为衡量工程科技创新实力的关键内容 [2] - 2021年成立中国工程师联合体推动建立国际等效评价体系,2024年初启动非洲工程能力建设计划项目 [2] - 34家全球工程领域重要机构与企业共同发起《关于"一带一路"工程能力建设的共识》,致力于推动形成工程教育共同认证标准和核心能力指标体系 [2] 绿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 阿联酋马克图姆太阳能公园四期项目集热塔高达262米,7万面定日镜反射阳光,将有力推动阿联酋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 [2] - 科特迪瓦格西波-波波里水电站每年将提供5.54亿千瓦时清洁电力,乌干达卡鲁玛水电站每年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8万吨 [3] -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已有40余国150多家合作伙伴,"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成员国达34个 [3] 减贫与民生改善 - 中国菌草技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创下每公顷年产854吨鲜草世界纪录,卢旺达菌草产业链带动3万多人就业 [4] - 菌草项目已在百余国落地,在脱贫、就业、治沙、发电等领域释放巨大潜力 [4] - 据世界银行测算,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 [1][4]
共建“一带一路”惠及更多民众
经济日报· 2025-06-21 05:58
共建"一带一路"民生项目的参与主体也日益多元。在政府引导下,企业、金融机构、地方医疗机构等成 为民生项目落地的重要力量。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政党、青年、媒体、智库等也积极围绕绿色发展、 减贫等民生议题深化交流,分享经验,凝聚共识。中国还与众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缔结友好城市关 系,着力构建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从毗邻地区到更广区域的"心联通"格局,主动对接共 建"一带一路"国家民众更多需求,有针对性更新民生项目库,为民生合作奠定坚实社会基础。 展望未来,共建"一带一路"必将进一步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与"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拓展与共 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卫生健康、绿色生态、农业合作、减贫和人道主义等重点领域的交 流合作,打造出一条条凝聚共识、惠及民生的幸福路,让共建成果更广泛、更公平地惠及共建"一带一 路"国家人民,为构建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澎湃动力。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小而美"民生项目日益多元,覆盖范围持续拓宽。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重大标志性工程与"小而 美"民生项目协同推进。在重大标志性工程建设、维护与运营过程中,往往因地制宜配套建设民生设 施、为当地人民开展 ...
我科研人员破译高等植物转录因子功能分化密码
科技日报· 2025-06-18 08:42
"我们的研究发现,虽然许多转录因子单体识别的DNA序列极其相似,但形成同源二聚体后,则可 识别各自独特的DNA序列。这种机制为解释进化史中起源于共同祖先、高度相似的旁系同源转录因子 如何逐步产生功能分化,进而增加高等动植物机体的复杂性与环境适应性提供了新视角。"朱方捷说。 这一成果为解决高等动植物研究中令人困惑已久的转录因子"特异性悖论"问题提供了全新见解,有 望加快菌草在新能源与新材料领域的应用。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宏》与《国际分子科学》 上。 福建农林大学整合该校海峡联合研究院和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大优势平台,实现了基础科 研与产业转化的高效衔接。 据介绍,转录因子是一类控制基因"开关"的蛋白质,可识别、结合特定的DNA序列,读取各基因 附近的DNA"密码",并转换成基因表达水平的调控信息。 原标题:我科研人员破译高等植物转录因子功能分化密码 转录因子是决定细胞命运的关键,也是细胞重编程、再生医疗、农业育种的重要靶标。 记者6月16日从福建农林大学获悉,由该校教授朱方捷领衔的研究团队通过高通量技术解析了40个 MYB家族转录因子的DNA序列特异性,阐明了起源于共同祖先的转录因子在进化中实现相 ...
这项“国家任务”,为何落子成渝?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1 23:19
每经记者|杨弃非 余蕊均 淡忠奎 每经编辑|刘艳美 上世纪90年代,时任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省长的拉法纳玛来到福建,对中国的菌草技术产生了极大兴趣。不久后,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远赴这个南太 平洋岛国,在"刀耕火种"的部落里开启了"菌草援外"之旅。 截至目前,这株"幸福草"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为当地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机会,成为"科技减贫"与"开放合作"的一个范本。 而在1904年,当新西兰人伊莎贝尔·弗雷泽从中国带着一把猕猴桃种子回到家乡时,她应该不会想到,百余年后,"变身"后的奇异果会再次回到中国,推动 更深层次的科技合作。 作为中国与有关国家共建的70多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之一,位于四川的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红肉猕猴桃种质 资源库,吸引来自埃及、巴基斯坦等国的科研人员共克技术难题,向世界各地播撒"甜蜜"。 科学无国界。按照科技部的说法,自2017年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以来,我国已构建起一个"1+4+N"的框架体系,其中,"1"即机制化举办"一带 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同时实施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四大举措和若干 ...
携手推动绿色发展 共筑生态文明之基
新华社· 2025-06-05 08:52
"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飞沙走石的荒原,现在已收获第一批蔬菜。"非洲青年迈杜满眼喜悦。 迈杜曾在中国湖南大学求学,回国后进入毛里塔尼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工作,参与了一系列与中国合 作的生态项目。如今,他正带领本地团队,协助中方运用科研试验与社区参与的办法,探索适用于撒哈 拉沙漠南缘到草原地区过渡地带的生态修复方案。 撒哈拉沙漠南缘,热浪蒸腾,细沙飞舞。广袤沙海中,一抹青绿展现勃勃生机:井然有序的田垄内,绿 油油的果树、菜苗茁壮生长;墨蓝色的太阳能板整齐排列,为灌溉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 这里是"中非绿色技术公园"毛里塔尼亚示范项目现场。项目毛方协调员图拉德·迈杜告诉新华社记者, 项目实施以来,区域内风沙得到有效遏制,"与中国的合作让我们看到了荒漠化防治的新路径"。 在平沙万里间绘就生态画卷,是中国理念与中国方案推动全球绿色发展的生动写照。在习近平生态文明 思想指引下,中国不仅加强自身生态文明建设,还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以实际行动,与各方携手推动共建一个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 以生动实践,增添多国走绿色发展之路信心 "得益于中方传授的滴灌技术和防风固沙体系,我们种植了大量果树 ...
向新而行、向智发力、向高攀登 河南新乡:传统产业长“新枝”(走进产业地标·发展一线探变化)
人民日报· 2025-06-04 05:32
制造业转型升级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 [1] - 新乡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工业投资增长28.2%,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 [2] - 新乡市实施技术改造项目229个,完成投资65.7亿元 [8] 企业创新案例 - 河南矿山公司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给起重机装上"智能大脑",实时感知运行状态 [2] - 新科防护专注于阻燃防护面料技术研发,产品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2] - 银金达新材料建立循环经济产业园,助力聚酯材料绿色循环再利用 [2] 煤化工产业链延伸 - 心连心集团构建煤化工"产品树",产品谱系丰富,2024年利润同比增长23% [3] - 产品延伸至医药中间体、高分子新材料、环保领域化学品等高附加值精细化工品 [3] 生物质纤维创新 - 新乡化纤年产5000吨菌草生物质纤维项目投产,拥有6项国家发明专利 [4] - 计划建成年产100万吨菌草新材料生产基地 [4] 智能制造升级 - 威猛股份自主研发"小萌"焊接机器人,2024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是2023年的4倍 [6][7] - 新飞智家科技产业园年产能400万台,10秒下线一台冰箱 [7][8] - 豫北转向建成柔性智能装配线,中纺绿纤将产线年产能从9万吨提高到11万吨 [8] 高端装备制造突破 - 卫华集团研发国内首台套3000吨门式起重机,2024年营收达289.16亿元,同比增长超五成 [9] - 豫北转向每年生产销售各类转向器500余万台,市场占有率超20% [10] 市场拓展策略 - 新乡北新建材拓展城市更新、医院酒店修缮及二手房翻新市场,2024年总产值超3亿元,同比增长5%以上 [5] - 卫华集团以"买家秀"形成示范效应带动订单 [9]
赠与世界“中国草”
人民日报· 2025-05-14 06:31
凌晨的台灯在林冬梅的指尖上投下一圈暖黄,随着手指划动,微信记事在手机屏幕上静静流淌。那些工 作日志,像菌草根系般盘根错节…… 今年2月14日,中国援津巴布韦菌草技术项目专家组出征仪式,在福建农林大学的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 究中心举行。林冬梅记录着父亲、世界菌草技术之父林占熺的赠言:"希望你们用心贴近,带着幸福草 造福更多的国家。" 那段时间,林冬梅早已连轴转多日:前一天刚兜着新疆戈壁的沙尘回福州,第二天已在开讲菌草学概 论,93双眼睛在教室里亮晶晶的。黑板上画着菌草生长图谱,粉笔却突然从她指间滑落,许是这些年被 风沙磨出的习惯性颤抖。一位维吾尔族学生课后追来:"老师,暑假我想到家乡的菌草基地实习。"几天 后,一位来自埃及的留学生答辩成功通过,她比对方还高兴。可谁知,一年前,与她并肩作战的爱人带 着"菌草特别贡献奖"的荣誉,凝为墓碑上冰冷的字…… 在建的科研楼里,她抱着资料和仪器,步履匆匆地寻找课堂。回想起回国之初蹬着高跟鞋在田野山川寸 步难行之窘,她笑着自嘲道:"经过半年建筑工地的熏陶,我们都极度适应各种状况了。" 这位女博士,素面朝天扎进菌草中,竟砺出钢铁般的意志。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的风总在黎明前最狂。 她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