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小猪

搜索文档
6600字复盘|“基金降费”冲击波,路在何方?
搜狐财经· 2025-05-04 13:11
文章核心观点 文章通过回顾2020 - 2023年网约车市场价格战历程,类比公募基金行业从爆款、造神到跌落、降费率的过程,揭示两个行业在市场竞争、应对困境等方面的相似性,反映市场退潮后行业面临的挑战 [7][44]。 网约车市场发展历程 2020年:网约车的“黄金年代” - 第一波疫情恐慌殆尽后,北京网约车迎来黄金时期,滴滴旗下花小猪开城,高德聚合平台上线,各平台争抢司机资源,出台高额奖励政策 [11][12] - 8月底前,滴答顺风车价格便宜;8月底注册滴滴、花小猪,单价约2元/公里,花小猪“单单奖”给力,司机多专跑花小猪 [12][15] 2021年:高德“免佣”异军突起 - 滴滴在美国突击上市,对高德是利好,7月初高德旗下所有平台“免佣”一周,司机收益大增 [18][20] - 一位司机分享跑单心得,按规则跑单可获保底收入,作者验证属实 [26][28] 2022年:群雄涿鹿,小平台“黯然退场” - 北京网约车市场近乎饱和,新平台不断涌入,但乘客需求未达预期,补贴减少,司机多平台接单 [32][34] - 搜谷365、美团等小平台因订单不足、成本高,先后退出北京市场 [35][36] 2023年:硝烟散去,网约寒冬来了 - 春节出行需求爆发,但就业环境差,大量后备司机涌入,乘客需求因消费降级下降 [38][44] - 加入网约车司机大军的多是职场失意中年人,市场供需失衡,行业进入寒冬 [44] 基金行业现状 - 受资本市场下跌和降费率影响,不少基金公司“断臂求生”,如九泰基金下线APP和微信服务号 [47][48] - 九泰基金规模从百亿降至十几亿,降费率使其雪上加霜,市场退潮后小公司竞争力弱易“掉队” [51][53] 网约车与基金行业的相似之处 面向C端 - 网约车平台和公募基金都面向C端,靠大众订单抽成(管理费)盈利,乘客和基民分别是两者的金主,不能得罪 [55] 从业者处境 - 网约车司机和基金经理在遇到金主投诉时是“出气筒”,不能辩解,否则会面临处罚或负面舆情 [59][61] - 两者都是平台的“工具人”,有职业话术,沟通机制不畅,受公司严格监管 [61][62] 订单稀缺时的行业困境 网约车行业 - 兼职司机反映订单少且价格低,即便平台推出免佣卡,流水也大不如前,只能多平台接单,但单价降低 [69][71] 基金行业 - 市场退潮,新增基金开户数据不佳,基民赎回压力大,中小和大基金公司日子都不好过,纷纷削减成本 [73][74] - 虽有头部公募规模创新高,但部分产品利润贡献有限,市场份额向头部集中的说法存在争议 [77]
滴滴:国内熟透了还得防,海外故事慢慢讲?
海豚投研· 2025-03-23 15:46
3 月 18 日晚,滴滴公布了 24 年 4 季度财报,以下是核心要点: 1、 核心运营数据上,2024 年 4 季度滴滴国内出行实现 GTV 784 亿,同比增长 9.3% ,较上季小幅加速 1.5pct,体现出 滴滴在国内网约车行业的领先地位进一步 稳固 。环比角度, 本季国内 GTV 增长了 0.3%, 历史上 4Q 相比 3Q 是相对淡季,本季度逆势环增是 2021 年以来的首次。 拆分价量来看, 滴滴自身披露的国内出行订单量( 包括网约车及顺风车、代驾等业务) 同比增长 10.8%, 相比上季的 10.6% 略增, 国内业务量的增长已相对平 稳 。 由于交通部在 10 月之后不再公布月度的网约车订单数据,无法再比较滴滴的单量增速与行业大盘的差异。但 App MAU 数据上, 24 年底到 25 年初滴滴 App 和旗 下花小猪 App 的用户月活都出现了明显向上拉升,其他各平台则没有类似的显著变化。 似乎也指向滴滴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和市占率有所走高。 2、但四季度市场地位的提升有代价: 营收角度, 滴滴国内出行板块本季收入 474 亿元,同比增长 5.6%,跑输了 GTV 约 9% 的增速 。这种 ...
从网约车平台变成出行服务公司,滴滴如何管理 200 万司机?
晚点LatePost· 2024-06-27 18:54
行业转型与公司定位 - 互联网平台从轻运营撮合模式转向重运营基础设施,需承担更多社会责任[3][4] - 滴滴从科技公司转型为全国性交通运输服务公司,直接雇佣超7000人管理司机[4][15] - 网约车行业经营成本显著提升,滴滴搭建管理体系两年投入50亿元,年成本达数十亿元[19] 司机规模与结构 - 2023年中国新增1482万网约车司机,滴滴平台累计超1900万人接过单[3] - 滴滴平台日均活跃司机200万,其中80万日均在线超8小时成为全职司机[3] - 专车/豪华车司机占比仅004%,全国不足10万人[13] 司机管理体系 - 口碑值系统为核心管理工具,由出行分(出车频次)和服务分(乘客评价)构成[7][9] - 建立三层管理架构:司服经理-合作公司司管-司机队长(每40-60人设1名)[15][18] - 2000家外部合作公司管理司机,考核指标包括在线时长和安全运营[18] 司机收入机制 - 北京全职快车司机月收入约1万元(日均流水700元)[5] - 专车司机收入为快车12-15倍,豪华车超2倍[13] - 设立司机小队长岗位,每月额外收入500-1000元[11] 产品分层与定价策略 - 豪华车价格达快车3倍,专车15-2倍[26] - 推出特惠快车(08-09折)、特惠折上折(07-08折)等低价产品刺激需求[25][26] - 20+城市试行司机收入保障计划,补贴低流水司机[27] 技术应用与安全投入 - 安装超100万台桔视记录仪实现行程录音录像[19] - AI实时监测驾驶行为,触发上千安全策略[19] - 专车/豪华车每年投入数千万元进行神秘访客检查[19] 财务与运营数据 - 2023年中国出行业务收入1750亿元,90%用于司机收入与补贴[28] - 平台抽佣比例18%-30%,受监管30%上限限制[20] - 2023年全年盈利5亿元,累计融资超1500亿元[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