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技术

搜索文档
智慧规划赋能 老房重获新生——“焕新城市·科技筑家”系列报道
科技日报· 2025-07-18 17:39
"以往,设计人员会单独使用这两种技术进行建模。但通过实际测验,融合使用两项技术能生成测量精 度更高、纹理无缺失、几何结构更精细的三维实景模型。"李佳俊说,这两项技术能够互补,地面激光 扫描仪能捕捉因屋檐遮盖无人机挂载相机无法拍摄的建筑细节,无人机挂载相机则可以补充地面激光扫 描仪难以获取的建筑物屋顶数据。同时,地面激光扫描仪捕获的点云密度可达1万点/平方米,能够更精 细地刻画传统建筑上诸如木雕、石雕等细节。 李佳俊介绍,利用融合建模技术生成的三维模型,居民可以直观看到房屋现状和翻新后的效果,方便设 计人员和业主进行沟通交流。设计人员可以在模型上进行多种方案的比选和优化,提前发现潜在设计问 题,提升设计质量和居民满意度。 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民生主题记者会上介绍,从2019年中央部署实施城 市更新以来,全国已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近28万个,惠及1.2亿居民。 "在城市更新和旧房改造过程中,规划设计是施工基础。它不仅关乎建造质量,更体现建筑蕴含的人文 内涵。"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李佳俊告诉科技日报记 者,以倾斜摄影与点云融合建模技术(以下 ...
数字化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的活态利用
新华日报· 2025-07-11 06:56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鲜活载体,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与价值追求,是高校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育人资源 [1] -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打破时空限制、增强互动体验、实现精准传播等优势,为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活态利用开辟全新路径 [1]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 虚拟现实(VR)技术作为一种沉浸式教学工具,能够为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活态利用提供全新的可能性 [1] - 利用VR技术搭建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将抽象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事迹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三维场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革命年代的真实环境中 [1] - VR技术搭配增强现实(AR)技术,实现了教育场景的拓展,将虚拟内容与现实环境相结合,让学生在校园内亲历各种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 [1] 在线课程的开发 - 在线课程作为数字化时代的重要产物,能够为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活态利用提供灵活且高效的平台 [2] - 高校可以借助数字化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积极构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在线思政课程体系,开发包含微课、慕课等形式的在线课程 [2] - 依托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全国各地的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形成覆盖面广、内容多样的思政教育素材库 [2] 社交媒体平台的利用 - 社交媒体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能够为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活态利用提供广阔的传播空间 [3] - 思政教师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常见的社交媒体平台,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创作形式多样、内容生动、视角新颖的思政教育视频 [3] - 在评论区策划话题互动活动,鼓励学生围绕视频内容展开讨论和交流,增强其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3] - 鼓励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参与系列视频创作,从主题策划、内容创作到拍摄剪辑、后期制作等方面均加入学生群体的创意和视角 [3]
数字化+博物馆,为观众打开“魔法”之门
河南日报· 2025-05-18 07:14
博物馆数字化技术应用 - 新技术如智能导览、直播云游、VR虚拟现实、沉浸式展示等正融入博物馆各领域,使文物以更丰富鲜活的方式呈现 [1] - AR导览眼镜可让文物"跃出"展柜,VR大空间沉浸体验让游客探索"全新世界",数字化技术在各环节带来惊喜 [1] - 郑州博物馆通过虚拟信息与实物实景融合,让观众化身"时间旅人"沉浸式感受历史文化 [1] 博物馆技术类型与效果 - VR、AR、裸眼3D、AI机器人、全息投影、智能AR导览眼镜等技术普遍使用,使观众从被动观看转向主动体验 [2] - 数字技术应用激发观众兴趣和探索欲,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博物馆 [2] -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博物馆管理和运行、藏品管理等方面 [2] 区域博物馆数字化实践 - 殷墟博物馆打造沉浸式数字化体验展厅,引导观众穿越3000多年与商王武丁"对话" [2] -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4D影院用全息技术重现商汤祈雨历史场景 [2] - 濮阳博物馆推出"AI智能馆员濮小慧"讲解导览,科技加持让观众从"打卡式"看展走向"沉浸式"体验 [2] 数字技术对文物的影响 - 数字技术普及使文物以丰富姿态"活起来",提升文物修复保护和传播利用水平 [2] - VR、AR、MR、3D等技术提供更丰富深入的观展体验,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云游"博物馆 [2] 数字化应用原则 - 采用智能数字技术的核心目的是守护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播历史文明,需坚持"以物说话" [3] - 数字技术应用需把握适度原则防止过度使用,同时深入挖掘文物信息以再现真实历史 [3]
科技如何让沉寂千年的文物“活”起来?听文物保护领域的代表怎么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8 19:38
文物保护与数字化创新 -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强调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阐释,推进文物资源数字化采集和展示利用 [1] - 敦煌研究院推出"文化+科技"传播业态,包括"飞天"专题游览线路和"寻境敦煌—数字沉浸式体验展" [2] - 利用华为河图厘米定位技术和虚拟增强技术,游客可在窟外通过手机终端与虚拟文物形象互动 [2] 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 莫高窟第285号洞窟通过VR技术和三维建模按1∶1比例复刻,实现窟内文物窟外展示 [2] - VR眼镜让游客零距离360度探索洞窟细节,并与壁画人物互动,提升参与感 [4] - 数字化技术使沉寂千年的文物活化,贴近大众生活 [4] 科技赋能文物普查 - 第四次文物普查引入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和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分析,提高普查效率 [5] - 人工智能可标识遗址特征、分布状态,帮助制定调查计划,扩大普查范围和覆盖率 [5] - 普查理念更新,将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纳入文物普查范畴,丰富文化遗产范围 [5] 文物工作者的角色与贡献 - 文物人通过无人机三维影像数据仿真技术建立遗址模型,坚守传承人和守护人角色 [6] - 科技手段如野外数据采集和数字化技术应用,体现文物人对文化遗产的热爱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