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化产业

搜索文档
持续壮大数字文化产业
经济日报· 2025-09-19 06:00
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多个省份围绕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出具体举措:重庆市出台《重庆市支持科 技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激励政策》,提出要针对从产业平台建设到票房表现的影视全产业链条, 实行真金白银的分档奖励;江苏省召开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提出要把数字文化产业纳入现 代产业体系和重点产业链整体谋划,为壮大数字文化产业创造有利条件;等等。高质量发展数字文化产 业,成为不少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5G、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速迭代并不断融入文化产业发展进程,"文化+科技"推动文化产业 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数字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和文化强国建设新的增长点和重点 领域。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一些地区因地制宜,采用各具特色的手段吸引消费者。同时, 我国持续加强数字文化产业顶层设计,出台各项支持举措。2017年,原文化部印发的《关于推动数字文 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深入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作出了 具体部署,明确了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2020年出台的《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 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绘制了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 ...
全国首个主流文化语料库上线,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齐鲁晚报网· 2025-08-25 16:39
合作签约与项目背景 - 山东数字文化集团与人民网正式签约共建主流文化语料库 项目推进会于8月25日在济南举行 [1] - 高质量语料库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关键支撑资源 对行业大模型训练和应用至关重要 [1] - 国家政策明确支持文化领域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建设 包括2024-2026年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和2025年文化高质量发展经济政策 [1] - 山东省2025年6月政策明确支持文化大模型开源利用 要求建设文化领域高质量数据集和语料库 [1] 语料库资源与特点 - 语料库整合人民网 大众报业集团等党媒权威资源 以及省内文化单位高校优质私域文化资源 [1] - 通过数据采集 清洗 预标注 标注 增强 审校等环节 采用AI加人工方式打磨形成 [1] - 语料库具有标准统一 结构完整 权威准确 开放共享特色 解决AI大模型敏感领域语料欠缺等问题 [1] - 作为全国首个主流文化语料库 一期聚焦山东优秀文化 已上线问答语料5万对和基础语料2000万篇 [2] - 正在打造孔子学术研究 孔子画像等多个高质量数据集 计划分期分批建设覆盖广泛的内容 [2] 技术平台与数据服务 - 集团自主研发山东文化数据标注平台 提供一站式全链路服务包括采集清洗标注增强审核等 [4] - 平台支持问答 图片 视频 音频 文件 图谱等多类型数据标注 标注后语料可一键发布到大模型 [4] - 标注平台将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 助力文化单位高校企业打造高质量数据集 [4] - 集团将推出山东文化数据交易平台 提供文化数据集交易服务 推动数据要素流通与资产变现 [4]
数字文化产业进入“内容+科技+运营”多维竞争
央视网· 2025-08-25 08:20
数字技术在文旅产业的应用 - 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等技术推动文化新业态和产业新模式涌现 提升公众体验多样性 [1] - 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采用裸眼3D技术复原宫廷生活影像 实现遗址原址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 [1] - 德寿宫遗址博物馆运用AR 动态长卷和数字投影等技术活化文物 [2] - 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大梦·红楼》展演通过数字光影和虚拟现实技术还原20个原著经典场景 提供60分钟沉浸式体验 [2] - 重庆永川科技片场使用亚洲最大虚拟拍摄系统 通过LED背景屏实时渲染画面 大幅节约置景成本和等待时间 [2] 数字文化产业人才需求变化 - 虚拟摄影棚重塑影视制作流程 催生LED设备工程师和虚拟拍摄系统工程师等新岗位 [4]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拓展至文旅和文博领域 产生VR应用开发工程师和3D建模师等新兴职业 [4] - 2030年中国虚拟现实人才岗位需求预计超过680万个 [5] - 2025年人社部新增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和系统测试员等17个新职业 [5] - 动画产业总产值预计2029年达4700亿元 人工智能艺术家等复合型岗位需求旺盛 [5] 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 教育部2025年新增29个本科专业 近四分之一聚焦数字文化产业赛道 包括数字戏剧和智能影像艺术等 [6] - 上海戏剧学院设立数字演艺设计专业 融合AI和虚拟现实技术 [6] - 中国传媒大学智能影像艺术专业整合戏剧影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 培养跨媒介叙事人才 [6] - 全国11所高校开展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试点 中山大学设数字文化管理硕士 南京大学设数字文化产业方向MBA [7] -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与企业共建"订单班" 从大一开始对接3D建模师等企业需求 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直接衔接 [7]
数字文化产业进入“内容+科技+运营”多维竞争 | 梳理新职业、新要求
央视网· 2025-08-20 11:11
文旅消费与技术融合 - 2025年暑期文旅消费持续升温 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等技术推动文化新业态和产业新模式涌现 公众体验更加多元[1] - 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融合遗址原址与数字技术 采用裸眼3D技术复原宫廷生活影像 提供沉浸式体验[3] - 博物馆运用AR 动态长卷 数字投影等技术活化文物 多地出现元宇宙图书馆 沉浸式剧场 XR无人机体验等文旅融合新模式[4] - 重庆永川科技片场启用亚洲最大虚拟拍摄系统 LED背景屏随镜头移动实时渲染 大幅节约剧组置景成本和等待时间[6] - 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大梦·红楼》展演结合数字光影与虚拟现实技术 60分钟沉浸式体验还原20个原著经典场景[7] 数字技术催生新职业需求 - 虚拟摄影棚重塑影视制作流程 催生LED设备工程师 虚拟拍摄系统工程师 数字制景地编师等急需人才[10] - 虚拟技术拓展至文化旅游和文博展示领域 新增VR应用开发工程师 3D建模师 交互设计师 虚拟场景策划等职业[13] - 2030年中国虚拟现实人才岗位需求将超680万个 2025年动画产业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重塑创作模式[15] - 人社部2025年新增17个职业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和系统测试员 同时出现人工智能艺术家 虚拟制片管理等复合岗位[17] - 中国动画产业总产值预计2029年达4700亿元 人才需求旺盛[17]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革新 - 教育部2025年新增29个本科专业中近四分之一聚焦数字文化产业 包括数字戏剧 数字演艺设计 智能影像艺术 虚拟空间艺术等[19] - 上海戏剧学院设立数字演艺设计专业 融合AI与虚拟现实技术 中国传媒大学智能影像艺术专业整合戏剧影视学 设计学 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19][21] - 全国11所高校开展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试点 中山大学设数字文化管理硕士 南京大学设数字文化产业方向工商管理硕士[21] - 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班培养 如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共建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21][23] - 数字文化产业进入内容+科技+运营多维竞争阶段 高校通过学科重构和产教融合满足产业升级对复合型人才的新需求[25]
多元文化业态涌现,虚拟现实人才需求将超680万个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19 23:48
文旅消费与科技融合新趋势 - 暑期文旅消费持续升温 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等技术推动文化新业态和产业新模式涌现 提升公众体验多样性 [1] - 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采用裸眼3D技术复原宫廷生活影像 实现遗址原址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 打造古今对话体验平台 [1] - 博物馆结合AR 动态长卷和数字投影等技术活化文物 多地涌现元宇宙图书馆 沉浸式剧场和XR无人机体验等文旅融合新模式 [3] 沉浸式文化体验案例 - 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推出《大梦·红楼》沉浸式展演 运用数字光影和虚拟现实技术 呈现60分钟太虚幻境之旅 还原20个原著经典场景 [6] - 重庆永川科技片场启用亚洲最大虚拟拍摄系统 通过LED背景屏实时渲染画面 采用XR VP弧形屏和动作捕捉系统 大幅降低剧组置景成本和时间消耗 [8] 数字文化产业人才需求变化 - 虚拟拍摄系统催生LED设备工程师 虚拟拍摄系统工程师和数字制景地编师等新兴岗位 技术人才需求激增 [8][10] - 虚拟现实技术拓展至影视制作 文化旅游和文博展示等领域 产生VR应用开发工程师 3D建模师和交互设计师等职业 2030年相关岗位需求预计超680万个 [12] - 动画产业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新增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和系统测试员岗位 动画产业总产值预计2029年达4700亿元 人才缺口显著 [14]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革新 - 教育部新增29个本科专业中近四分之一聚焦数字文化产业 包括数字戏剧 数字演艺设计和智能影像艺术等方向 [16] - 中国传媒大学智能影像艺术专业整合戏剧影视学 设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 培养智能技术应用与跨媒介叙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18] - 全国11所高校开展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试点 中山大学设立数字文化管理专业 南京大学开设数字文化产业方向工商管理硕士 [20] -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与企业共建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和数字媒体技术订单班 采用企业导师入校 行业标准融入课程及在岗实习三阶段培养模式 [22]
郇瓛:数字文化产业激活万亿蓝海
经济日报· 2025-08-19 08:02
行业规模与增长 - 数字文化产业2024年营业收入突破6.67万亿元 占GDP比重接近5% 增速达12.4% [1] - 技术应用与内容创新深度融合 推动行业实现影响力与价值创造的双重跃迁 [1] 全球化进展 - 中国数字文化企业如TikTok和《黑神话:悟空》正重构国际文化话语体系 从参与者转变为全球价值链引领者 [1] - DeepSeek成为史上最快突破3000万用户的APP 展现行业全球竞争力 [1] 发展挑战 - 内容创新同质化与数字技术应用表层化成为显著瓶颈 [2] - 区域发展失衡 优质资源集中北上广深杭 中西部存在明显短板 [2] - 前沿技术如先进渲染引擎和数字基础平台仍存在不足 [2] 政策支持方向 - 加快完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 制定技术接口、内容质量和版权保护国家标准 [2] - 重点支持AIGC和XR技术在文化创作、保护与传播中的深度应用 [2] - 优化区域协同 依托"东数西算"在西部布局数字文化算力中心与备份基地 [2] 企业创新策略 - 坚持内容为王 深耕中华美学IP 如《王者荣耀》以"长安赛年"重现盛唐文化 [3] - 强化文化领域专用算法模型和智能创作工具等技术自主攻关 [3] - 建立科技公司与文化机构"逆向技术授权"机制 推动技术向文博和非遗领域开放 [3] 消费生态建设 - 提升数字文化消费便捷度与普惠性 推广适老化和无障碍产品 [3] - 培育尊重原创和乐于付费的市场环境 鼓励平台设计防沉迷机制 [3] - 完善用户共创机制 支持粉丝在版权规则下开展"二创"生态 [3]
数字文化产业激活万亿蓝海
经济日报· 2025-08-19 05:20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文化作为重要板块,聚焦AI在艺术、文旅、游戏等领域的应用 [1] - 2024年数字文化产业为主体的16类文化新业态营业收入突破6.67万亿元,占GDP比重接近5%,增速达12.4% [1] - 中国数字文化企业如TikTok、《黑神话:悟空》、DeepSeek等正参与全球文化话语体系重构,从参与者转变为引领者 [1] 行业挑战与瓶颈 - 内容创新同质化与数字技术应用表层化成为显著瓶颈,产品多停留在技术形式堆砌层面 [2] - 区域发展失衡,优质资源与创新能力集中在一线城市,中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短板 [2] - 前沿技术如先进渲染引擎、数字基础平台仍存在短板 [2] 政策支撑方向 - 加快完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制定技术接口、内容质量、版权保护等国家标准 [2] - 重点支持AIGC、XR等技术在文化创作、保护、传播中的深度应用 [2] - 探索建立数据资产确权、交易与收益分配机制,优化区域协同机制,布局西部数字文化算力中心 [2] 企业创新实践 - 强化科技攻关,深耕具有中华美学精神的优质IP,如《王者荣耀》"长安赛年"案例 [3] - 加大文化领域专用算法模型、智能创作工具等核心技术投入,降低对国外工具的依赖 [3] - 建立"逆向技术授权"机制,推动前沿技术向文博、非遗等领域开放赋能 [3] 消费者体验优化 - 提升数字文化消费便捷度与普惠性,推广适老化、无障碍产品及轻量化云游应用 [3] - 培育理性消费习惯,营造尊重原创的市场环境,平台需设计防沉迷机制 [3] - 完善用户共创机制,支持粉丝"二创"生态在版权规则下的有序繁荣 [3]
丝路视觉发布2025年半年报:“文化+科技”赋能多项目落地,勤修内功夯实长远根基
证券时报网· 2025-08-18 19:33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77亿元,同比下降6.28% [2] - 归母净利润-8026.03万元,同比减亏2840.05万元 [2] - 现金流显著改善,展现经营韧性 [2][6] 行业政策与机遇 - 国务院2025年1月政策支持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推动IP跨领域转化 [3] - 鼓励建设超高清、互动式数字演艺与展览新空间 [3] - 数字文化产业进入"文化内容+科技载体"深度融合阶段 [3] 核心业务进展 - 中标深圳自然博物馆展陈施工项目,从58家竞标单位中胜出 [4] - 参与深圳科学技术馆设计服务,打造外立面3Dmapping光影秀 [4] - 董事长李萌迪获"突出贡献者"证书,高级副总裁丁鹏青获同类表彰 [4] 技术创新与拓展 - 探索AI、数字孪生与主营业务融合,落地项目"多点开花" [2][4] - 构建"技术研发-场景应用-生态构建"一体化发展格局 [4] - 《寻迹秦陵》项目融合大秦帝国IP与沉浸式技术,实现内容与技术双重突破 [5] 内部管理优化 - 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精细化管控机制 [6] - 压实回款责任体系,运用多元化手段推进应收款项清收 [6] - 精简决策流程,优化人员配置,提升运营效率 [7] 未来发展方向 - 坚持"文化+科技"主线,探索数字孪生、虚拟现实、AI等技术应用 [7] - 与潜在客户达成深度合作意向,积蓄业务增长动能 [7] - 将品牌信誉视为发展基石,追求稳健高质量增长 [7]
南通开发区全链式打造微短剧创新工场江海千剧,“一站”成片
新华日报· 2025-08-16 07:12
微短剧产业发展规划 - 南通开发区计划打造1000部精品微短剧 并成立四大核心赋能平台(协拍中心 审核服务中心 投资中心 数字摄影中心)构建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1] - 园区以"3年创省级专业园区 5年建国家级基地"为目标 力争2029年引入30家龙头企业 年主营业务收入超200亿元 带动产业链收入超300亿元 [3] - 数字文化产业园已引入芒果TV 凤凰卫视等头部企业 落地近40个相关项目 入选江苏省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 产业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 - 园区配备超百个室内外场景 7个专业制作团队 千余名合作演员 满足多样化拍摄需求 [7] - 四大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 其中投资中心集合超5亿元产业基金 审核中心将审核周期从15天缩短至7天 [4][5] - 采用AI初筛+人工复审+专家会审的创新审核模式 显著提升内容审核效率 [5] 内容生产与市场表现 - 微短剧《怒浪江湖》拍摄周期不足1周 上线1个月点击量突破6000万 《拜托了 老爸》累计播放量超2亿 [7] - 当前园区有超20部微短剧在筹备拍摄 题材涵盖本土产业故事(如叠石桥家纺) 科技创新等多元领域 [7] - 作品创作注重区域特色 通过《苏超风云》《大叠商》等剧本实现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的跨界融合 [7][8] 政策支持与产业定位 - 开发区成立党工委领导的工作专班 将微短剧作为文化产业突破口 纳入城市转型发展战略 [2] - 江苏省将产业园列入网络视听产业规划 视为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探索 [2][8] - 园区充分发挥制造业基础优势 以工业思维整合资源 打造"营商环境最高地"的服务品牌 [4]
行进中国|数字画笔绘就乡村新景
经济网· 2025-08-11 11:05
小兰山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村落发展 - 小兰山是贵阳市观山湖区与多彩新媒合作打造的全国首个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村落,自2024年开始建设 [8] - 项目以"生态"与"数字"为核心,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目标 [8] 项目规划与运营模式 - 坚持"不改变乡村风貌、不随意搬迁村民"的原则,将荒废机舍与闲置农房改造为数字创意工坊和共享办公空间 [15] - 已吸引20余家数字企业入驻,配套定制公交、商店、餐馆等设施 [15] 经济效益预期 - 一期建成后可吸纳千余名职工,预计2025年带动村落年产值突破10亿元 [15] - 项目将为村集体增收超过500万元 [15] 产业生态与配套设施 - 村落内设有数字创意工坊、共享办公空间及生活配套商业设施 [12][15] - 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民宿创业者进驻 [14] - 村内街道整洁,基础设施完善 [10] 地理与环境优势 - 高寨村位于森林环抱、碧湖相依的自然环境中,绿意盎然 [5] - 航拍画面显示村落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 [2][4][7][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