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血管支架
icon
搜索文档
血管支架、心脏缝线仍被进口产品主导,国产医疗器械能否“吃下”巨大市场
第一财经· 2025-07-14 10:03
医疗器械行业现状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批准45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 国家组织外周血管支架类医用耗材集采已在全国多省市落地执行 [1] - 外周小血管覆膜支架自集采落地后出现供应紧张 国产器械正在加速研发以填补市场空白 [1] 进口产品供应情况 - 第五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中选结果包括雅培、波士顿科学、百多力等跨国企业及归创通桥、心脉医疗等国内企业共18家中选 [3] - 支架集采中标价格普遍在三四千元 最低仅2000多元 平均降价幅度超过80% [3] - 戈尔的自膨式覆膜外周血管支架VIABHAN此前是唯一临床应用的覆膜支架 随着戈尔出局 该产品供应紧张 国产替代品工艺尚不成熟 [3] 国产替代进展 - 中国每年有20万至30万患者接受外周血管植入治疗 过去进口产品主导市场 第五批集采下肢动脉支架组前8名均为进口产品 国产仅两款且采购需求量总份额不足10% [4] - 国内厂商正在针对VIABHAN支架开发对标产品 已完成临床试验 但材料仍需依赖进口 [5] - 颅内动脉瘤栓塞器械、心脏缝线、心脏瓣膜、人工血管、ECMO耗材等领域过去依赖进口 近年出现国产品牌 但精密程度仍有差距 [5] 心脏外科器械挑战 - 心脏外科手术对器械质量稳定性要求极高 国产化在关键"零容错"领域步伐较慢 如心脏血管吻合缝线 断裂风险直接影响患者预后 [7] - 7-0型号心脏缝线用量大 目前尚无国产替代品 国内厂商虽具备技术能力 但产品尚未满足临床需求 [7][8] - 儿科心脏器械国产选择更少 手术用插管、体外循环机、导管等基本依赖进口产品 因市场规模小 厂商缺乏开发动力 [8] 机械瓣膜市场空白 - 心脏机械瓣膜产品是国产医疗器械的巨大空白 目前仅有美敦力等跨国厂商提供产品 国内尚无在研项目 [9] - 介入瓣膜研发周期短、利润高 企业更倾向投入 机械瓣价格稳定且市场增长有限 企业缺乏开发意愿 [9]
研判2025!中国血管支架行业发展现状、重点企业及未来趋势分析:心血管病防治形势严峻,血管支架国产替代与国际化并进[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14 09:38
行业现状 - 2025年1-5月中国血管支架进口数量为91.40万个同比下降38.18% 进口金额为11.54亿元同比下降18.70% 形成量价同降局面 [1] - 同期出口数量为28.89万个同比增长30.09% 出口金额为2.43亿元同比增长24.03% [1] - 进口下降主因国产高端产品替代加速和集采政策深化 出口增长主因国产技术成熟度提升 [1] - 从爱尔兰进口金额达6.51亿元占比56.39% 从美国进口金额3.07亿元同比下降44.14% [14] - 出口新加坡金额4741.27万元同比增长188.61% 出口土耳其3223.29万元同比增长41.35% [14] 行业发展 - 行业经历四个阶段:90年代前完全依赖进口 90年代至21世纪初实现国产化 21世纪初至2009年快速发展 2009年至今进入技术创新阶段 [4][5][6] - 技术突破包括:微创医疗Firesorb®生物可吸收支架实现2-3年完全降解 血栓发生率降至0.34% [6] - 药物涂层技术优化:采用纳米技术实现药物精准释放 临床效果媲美进口产品 [5] 产业链 - 上游材料包括镍钛合金、钴铬合金等金属材料 聚乳酸等高分子材料 以及免疫抑制剂等涂层药物 [8] - 中游为生产制造环节 下游为医疗机构心血管科室 [8][9] - 心血管病占城乡居民死因首位 2021年农村占比48.98% 城市占比47.35% [9] 重点企业 - 微创医疗:2024年总营收10.31亿元同比增长8.41% 核心产品Firehawk®支架采用靶向洗脱技术 [18] - 乐普医疗:2024年营收61.03亿元同比下降23.52% 研发投入11.65亿元 拥有生物可吸收支架NeoVas® [20] - 蓝帆医疗:通过收购柏盛国际整合全球销售网络 旗下吉威医疗Excrossal®心跃支架集采中标量占比14.9% [16] 发展趋势 - 技术创新方向:生物可降解材料如聚乳酸、镁合金 智能支架内置传感器实现远程监测 [22] - 市场需求增长:心血管病患者达3.3亿 老龄化加速扩大患者基数 外周血管支架需求上升 [24] - 政策影响:集采推动国产替代 医保完善降低患者负担 审批流程简化加速创新产品上市 [25]
深度|血管支架、心脏缝线仍被进口产品主导,国产医疗器械能否“吃下”巨大市场
第一财经· 2025-07-13 19:19
高值医用耗材国产化进展 - 颅内动脉瘤栓塞器械、心脏缝线、心脏瓣膜、人工血管、ECMO耗材等领域过去依赖进口,近年出现国产品牌身影 [1] - 2023年上半年中国批准45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外周血管支架类集采结果已在多省市落地执行 [1] - 国内厂商正在加速研发外周小血管覆膜支架,填补进口产品供应紧张造成的市场空白 [1][4] 外周血管支架市场现状 - 第五批高值耗材集采中选价格普遍降至三四千元,最低2000多元,平均降价超80% [2] - 戈尔VIABHAN支架(原临床唯一覆膜支架)因未中选集采导致供应紧张,国产替代品工艺尚未成熟 [2][3] - 中国每年20-30万患者需外周血管植入治疗,进口产品长期主导市场(下肢动脉支架前8名均为进口) [3] - 集采后中选企业产品量将大幅上升,虽利润受限但可保证收入 [3] 国产替代技术瓶颈 - 小血管覆膜支架研发面临材料(需进口高分子覆膜)和工艺双重挑战 [3][4] - 大湾区某医院已完成对标VIABHAN支架的临床试验,但材料仍依赖进口 [4] - 心脏7-0缝线目前无国产替代品,每台搭桥手术需2-5根,国内厂商技术尚未满足临床需求 [6] - 机械瓣膜领域存在国产空白,国内无在研产品,仅美敦力等跨国企业能供应 [7] 细分领域发展差异 - 神经介入器械(如密网支架、弹簧圈)已进入集采,但国产产品精密程度仍逊于进口 [4][5] - 儿科心脏器械因用量小导致国产厂商投入不足,常需从成人产品中挑选替代 [6][7] - 介入生物瓣膜因研发周期短、利润高吸引企业投入,机械瓣因市场增长有限缺乏开发动力 [8] 供应链风险与机遇 - 进口产品供应不稳定可能引发特定领域医疗器械紧张 [9] - 临床对"零容错"器械(如心脏缝线)的国产化接受度较低,需更充分实验数据支持 [5][6] - 企业倾向于优先开发高利润领域(如介入瓣膜),对成熟低增长市场(如机械瓣)投入不足 [8]
赋能医药企业“走出去”,国家医保局首办发展中国家医保研修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5 22:59
中国医保国际合作 - 中国首次面向发展中国家举办医疗保障援外培训班 来自12个国家的50位政府代表和专家参与 [1] - 研修班聚焦全球医疗保障核心议题 同时助力中国医药企业走向非洲和东南亚市场 [1] - 中国通过系统讲解医保制度框架和药品集采机制 结合天津实地考察展示政策成效 [2] 中国医保实践经验 - 中国从"缺医少药"发展到"全民医保" 全民参保政策体系覆盖超13亿人口 [4][6] - 医保体系坚持互助共济、基本保障、责任分担和外部制约四大原则 [4] - 医疗救助对象分为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等五类 通过信息共享实施托底保障 [5][6] 医药企业出海机遇 - 7家中国医药企业参与研修班 展示产品价格优势和便携医疗设备市场空间 [8] - 企业关注产品质量、售后保障和海外资质认证 部分产品返厂维修率仅万分之几 [9] - 通过国家联合采购平台出海可降低运营成本 提升销售效率 已有企业表达强烈意愿 [10] 实地考察与成果 - 学员参观三元基因和同仁堂 老挝代表对中医传承表示浓厚兴趣 [9] - 天津集采平台展示5批医用耗材 涵盖人工耳蜗等产品 价格优势明显 [10] - 埃及和科摩罗代表确认将借鉴中国经验 并在预防医学等领域推进具体合作 [13]
赋能中国医药企业“走出去”,国家医保局首次为发展中国家定制医保研修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5 17:59
中国医保援外培训项目 - 中国首次面向发展中国家举办医疗保障能力建设研修班 来自12个国家的50位政府代表和专家参与 [1] - 研修班系统讲解中国医保制度框架 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机制等实践经验 并组织天津实地考察 [1] - 中国医保局强调"分享经验 增进互信 促进协作" 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医疗保障领域交流 [1] 中国医保体系建设经验 - 中国实现从"缺医少药"到"全民医保"的转变 全民参保是全民医保的逻辑起点 [3] - 中国全民医保坚持互助共济 基本保障 责任分担 外部制约四点原则 [3] - 中国医疗救助对象分为特困人员 低保对象 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类别 实施托底保障 [4] 中国医药企业出海机遇 - 7家中国医药企业参与研修班活动 展示产品价格优势 现场试用比价 [7] - 医药企业出海需解决产品质量 售后保障 海外销售资质认证三大问题 [7] - 通过国家联合采购平台出海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提升销售效率 回款更有保障 [9] 集中采购机制成效 - 中国已组织5批医用耗材集采 涵盖人工耳蜗 冠脉支架等产品 实现质优价宜 [8] - 集采帮助企业在国内市场份额提升 同时加速产品出海进程 [9] - 集采模式为发展中国家解决"看病难 看病贵"提供新思路 [10] 国际合作成果 - 中国医保覆盖13亿人口的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构建可持续医保体系提供新视角 [5] - 研修班促进中国与非洲 东南亚国家在医疗技术 药品保障等领域的合作 [10] - 中国与科摩罗等国的医疗合作项目正在推进 包括援建医院等 [10]
7.5亿!澳华内镜最新年报
思宇MedTech· 2025-05-16 18:27
2025年7月17日,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 2025年9月4-5日,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 思宇年度活动回顾: 首届全球眼科大会 | 首届全球骨科大会 | 首届全球心血管大会 即将召开: 2025年6月12日,首届全球医美科技大会 # 财报数据 2024年澳华内镜实现营业 收入7.50亿元 ,同比 增长10.54%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在海外市场的布局 和产品准入的推进,海外销售收入达到1.6亿元,同比 增长42.7% 。 2024年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2,101.22 万元 , 同比下降63.68%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 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28.61万,同比下降114.13%。 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892.83万元,较上年同期 下降311.01% 。全年销售费用为2.50亿, 研发费用为1.64亿。 #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 近日, 澳华内镜 发布了2024年全年年报, 并于2025年5月9日发布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公告。 | | | | 里\/: 兀 | 巾秤:人民巾 | | --- | --- | --- | --- | --- | | 主要会计数据 ...
杨鹏:3D打印全降解血管支架的技术突破与临床应用 | 2025医疗器械研发论坛
思宇MedTech· 2025-03-21 23:36
3D打印全降解血管支架的技术突破与临床应用 -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冠心病、脑卒中及外周动脉疾病影响数千万患者[5] - 冠脉支架市场以金属药物洗脱支架(DES)为主,但存在动脉金属化、支架内再狭窄、高血栓发生率等缺陷[9] - 生物可降解支架(BRS)是未来发展方向,雅培首款产品因血栓率高、降解周期长等问题于2017年召回[9] 阿迈特3D打印技术优势 - 自主研发3D多轴精密打印技术(3D MAP),支架成型仅需约1分钟,材料利用率达80%以上[9] - 创新圆柱截面设计优化血流动力学,降解周期控制在3年,临床显示快速内皮化且血栓率低[10] - FIM随访数据证实支架三年完全降解,血管通畅性优于传统支架[11] 外周血管市场与材料创新 - 外周动脉疾病影响国内5000万患者,阿迈特开发的可降解外周血管支架预计2026年获批[15] - 联合复旦大学研发新型材料PLCL,改善生物相容性并降低酸性降解产物,适用多医疗领域[15] - 3D打印胆道支架为国内独家产品,人工血管和人工骨等拓展应用已进入开发阶段[16] 行业战略布局 - 推动3D打印成为医疗器械核心制造手段,支持精准医疗和个性化治疗发展[19] - 通过全链条自主技术(打印工艺、生物材料、产品设计)提升国产医疗器械国际竞争力[19]
回顾 | 2025医疗器械研发创新论坛成功举办
思宇MedTech· 2025-03-21 23:36
论坛概况 - 2025医疗器械研发创新论坛以"智能化时代下的植介入器械"为主题 吸引120余位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和投资机构人士参会 [2] - 论坛由Informa Markets旗下Medtec China团队与思宇MedTech联合主办 北京集智未来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基地有限公司和启迪之星联合承办 [2] 行业数据与展会信息 - Medtec展览会2024年展览面积达45,000平方米 观众超85,000人次 展商超1,000家 举办120多场演讲活动 [4] - 2025年国际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展览会将于9月24-26日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办 [4] 人工智能与医疗融合 - 北京集智未来计划启动大模型赋能医疗创新渗透率调研分析 推动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 [6] - 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器械领域具有显著赋能作用 中国在工程化能力和低成本高效率方面具备优势 [20][21] 前沿技术发展 - 手术机器人领域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中国企业在骨科、眼科等细分赛道具备人才资源优势 [20] - 3D打印技术实现全降解血管支架突破 未来将在高分子生物材料领域有广泛应用 [16] - 新型生物材料在III类医疗器械中应用创新 生物力学与植入材料结合成为重要方向 [14] 智能设备应用趋势 - 智能设备从辅助医生角色逐步发展为提供决策支持 医生角色可能向手术监督者转变 [21] - AI自动化检测设备提升医疗器械生产效率 3D打印监控设备减少人力影响 [21] -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在微创手术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介入手术机器人技术积累深厚 [20][21] 市场与资本动态 - 医疗信息与智能化结合成为资本关注焦点 DeepSeek等里程碑事件改变投资逻辑 [20] - 智能设备发展需紧密贴合临床需求 以解决实际医疗问题为导向 [21] 行业协作展望 - 论坛促进智能化医疗器械技术发展与产业合作 未来将持续推动智能医疗生态构建 [22] - 手术机器人、AI与医疗结合空间广阔 需关注技术突破、市场扩展和政策支持 [21]
报名!完整议程!2025医疗器械研发创新论坛
思宇MedTech· 2025-03-18 18:14
行业发展趋势 - 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治疗成为植入和介入医疗器械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2] - 智能化设备、精确成像技术、可吸收材料等新兴技术推动医疗器械技术创新并重塑行业格局 [2] 会议背景与目标 - 2025医疗器械研发创新论坛由思宇MedTech与Informa Market旗下Medtec China团队联合策划 [3] - 论坛聚焦利用智能化技术提升植介入设备研发效率、优化临床效果及推进高性能材料应用 [3] - 目标受众包括研发负责人、技术决策者、产品经理及希望转化成果的医生等专家 [3] 会议议程 - 会议将于2025年3月19日14:30在北京量子银座14楼举行 [4][5] - 议程包括主题演讲和圆桌论坛,涵盖智能化植入介入医疗器械、AI在房颤电生理手术中的应用、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生物医用材料创新、3D打印全降解血管支架等技术话题 [5][6][7][8][9] - 圆桌论坛主题为“智能设备如何重塑植入介入医疗器械”,讨论问题包括智能设备提升手术精准度、AI应用场景、3D打印技术推动个性化定制等 [9][10][11] 演讲嘉宾与研究方向 - 赵清:思宇MedTech主编,擅长智能医疗设备、手术机器人及生物材料市场趋势分析 [5] - 冯骥:心诺普医疗中国区副总裁,专注导管类介入耗材及设备研发,精通国内外医疗器械法规 [5][11] - 彭亮:中科鸿泰联合创始人,主攻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获北京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及吴文俊人工智能一等奖 [6][12] - 牛旭锋:北航教授,研究生物材料、生物力学及植入介入医疗器械,主导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并推动III类医疗器械转化 [7][13] - 杨鹏:阿迈特高级研发工程师,专注3D打印可降解血管支架及生物医用材料开发,参与多项重点研发项目 [8][14] 圆桌论坛嘉宾 - 许谦:丹麓资本管理合伙人,专注医疗大健康投资,洞察医疗器械产业资本运作及市场趋势 [10] - 孙轶:横乐科技总经理,曾任GE数字医疗总经理,兼具影像和介入医生背景 [10] - 其他嘉宾包括冯骥、彭亮、牛旭锋、杨鹏等,涵盖技术研发、产业转化及资本视角 [10]
就在下周!2025医疗器械研发创新论坛-智能化时代下的植介入器械
思宇MedTech· 2025-03-14 20:06
行业发展趋势 - 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治疗成为植入和介入医疗器械行业的核心发展方向 [2] - 智能化设备、精确成像技术、可吸收材料等新兴技术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并重塑格局 [2] 2025医疗器械研发创新论坛 - 论坛聚焦智能化技术驱动植介入医疗器械研发创新 面向研发负责人、技术决策者、产品经理及医生等专家群体 [3] - 会议主题包括智能化设备驱动的研发创新、技术趋势与实际应用、高性能与可吸收材料的创新 [4] - 会议规模80-120人 地点为北京市知春路量子银座 时间2025年3月19日14:00-17:30 [4][13] 智能化设备驱动的研发创新 - 探讨机器人、导航技术、智能传感器及先进软件技术如何提升植介入器械的精准性与微创性 [4] 技术趋势与实际应用 - 从AI辅助规划到术后远程监控 研究如何将前沿技术转化为临床应用以提升医疗效果与患者体验 [4] 高性能材料与可吸收材料的创新 - 聚焦生物兼容性材料和可吸收材料的应用 探索提升植入设备功能与适配性的路径 [4] 会议议程与嘉宾 - 开幕致辞由思宇MedTech主编赵清女士主持 她擅长分析智能医疗设备、手术机器人及生物材料市场趋势 [5] - 心诺普医疗冯骥将分享房颤电生理手术的技术需求与AI潜在应用 拥有22年医疗器械行业经验 [6] - 中科鸿泰彭亮博士探讨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转化 主攻该领域并获多项奖项 [7] - 北航牛旭锋教授分析生物医用材料创新如何推动植入介入器械发展 主导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8] - 阿迈特医疗器械杨鹏博士分享3D打印全降解血管支架的技术突破与临床应用 专注可降解支架技术 [9] - 圆桌论坛围绕手术机器人、AI技术、智能导航、生物材料及资本市场展开 嘉宾包括丹麓资本许谦等 [10][11][12] 主办与承办单位 - 主办单位为思宇MedTech与Informa Market旗下Medtec China团队 [13] - 承办单位包括北京集智未来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基地、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有限公司等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