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支架

搜索文档
国家生物医用材料“揭榜挂帅”名单公布江苏20个项目入围 入围数全国第一
新华日报· 2025-09-11 07:28
江苏此次入围项目涵盖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金属材料等3个方向的14类生物医用材料。 这些材料广泛应用于人工关节、血管支架、人工骨修复、口腔修复、创面修复等高附加值医疗器械领 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市场推广潜力,将为我省新材料集群与生物医药集群融合发展培育一批 新增长点。此次我省申报数与入选数均较上次有大幅提升。申报企业入围揭榜单位并完成攻关任务后, 这批揭榜优胜单位后续将得到融资、审评、注册等相应政策支持,加速我省生物医用材料及医疗器械产 品的上市进程。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监局近日公示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揭榜挂帅(第二批)入围单位名单, 在86个揭榜项目中,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20个江苏项目 成功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一,彰显出江苏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领先优势和创新实力。 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揭榜挂帅"项目是国家级重大创新工程,其核心目标是聚焦生物医用材料领 域的"卡脖子"技术难题,遴选最具实力的创新主体进行重点攻关,实现高端医疗材料的自主可控和产业 化突破。 ...
研判2025!中国血管支架行业发展现状、重点企业及未来趋势分析:心血管病防治形势严峻,血管支架国产替代与国际化并进[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14 09:38
行业现状 - 2025年1-5月中国血管支架进口数量为91.40万个同比下降38.18% 进口金额为11.54亿元同比下降18.70% 形成量价同降局面 [1] - 同期出口数量为28.89万个同比增长30.09% 出口金额为2.43亿元同比增长24.03% [1] - 进口下降主因国产高端产品替代加速和集采政策深化 出口增长主因国产技术成熟度提升 [1] - 从爱尔兰进口金额达6.51亿元占比56.39% 从美国进口金额3.07亿元同比下降44.14% [14] - 出口新加坡金额4741.27万元同比增长188.61% 出口土耳其3223.29万元同比增长41.35% [14] 行业发展 - 行业经历四个阶段:90年代前完全依赖进口 90年代至21世纪初实现国产化 21世纪初至2009年快速发展 2009年至今进入技术创新阶段 [4][5][6] - 技术突破包括:微创医疗Firesorb®生物可吸收支架实现2-3年完全降解 血栓发生率降至0.34% [6] - 药物涂层技术优化:采用纳米技术实现药物精准释放 临床效果媲美进口产品 [5] 产业链 - 上游材料包括镍钛合金、钴铬合金等金属材料 聚乳酸等高分子材料 以及免疫抑制剂等涂层药物 [8] - 中游为生产制造环节 下游为医疗机构心血管科室 [8][9] - 心血管病占城乡居民死因首位 2021年农村占比48.98% 城市占比47.35% [9] 重点企业 - 微创医疗:2024年总营收10.31亿元同比增长8.41% 核心产品Firehawk®支架采用靶向洗脱技术 [18] - 乐普医疗:2024年营收61.03亿元同比下降23.52% 研发投入11.65亿元 拥有生物可吸收支架NeoVas® [20] - 蓝帆医疗:通过收购柏盛国际整合全球销售网络 旗下吉威医疗Excrossal®心跃支架集采中标量占比14.9% [16] 发展趋势 - 技术创新方向:生物可降解材料如聚乳酸、镁合金 智能支架内置传感器实现远程监测 [22] - 市场需求增长:心血管病患者达3.3亿 老龄化加速扩大患者基数 外周血管支架需求上升 [24] - 政策影响:集采推动国产替代 医保完善降低患者负担 审批流程简化加速创新产品上市 [25]
深度|血管支架、心脏缝线仍被进口产品主导,国产医疗器械能否“吃下”巨大市场
第一财经· 2025-07-13 19:19
高值医用耗材国产化进展 - 颅内动脉瘤栓塞器械、心脏缝线、心脏瓣膜、人工血管、ECMO耗材等领域过去依赖进口,近年出现国产品牌身影 [1] - 2023年上半年中国批准45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外周血管支架类集采结果已在多省市落地执行 [1] - 国内厂商正在加速研发外周小血管覆膜支架,填补进口产品供应紧张造成的市场空白 [1][4] 外周血管支架市场现状 - 第五批高值耗材集采中选价格普遍降至三四千元,最低2000多元,平均降价超80% [2] - 戈尔VIABHAN支架(原临床唯一覆膜支架)因未中选集采导致供应紧张,国产替代品工艺尚未成熟 [2][3] - 中国每年20-30万患者需外周血管植入治疗,进口产品长期主导市场(下肢动脉支架前8名均为进口) [3] - 集采后中选企业产品量将大幅上升,虽利润受限但可保证收入 [3] 国产替代技术瓶颈 - 小血管覆膜支架研发面临材料(需进口高分子覆膜)和工艺双重挑战 [3][4] - 大湾区某医院已完成对标VIABHAN支架的临床试验,但材料仍依赖进口 [4] - 心脏7-0缝线目前无国产替代品,每台搭桥手术需2-5根,国内厂商技术尚未满足临床需求 [6] - 机械瓣膜领域存在国产空白,国内无在研产品,仅美敦力等跨国企业能供应 [7] 细分领域发展差异 - 神经介入器械(如密网支架、弹簧圈)已进入集采,但国产产品精密程度仍逊于进口 [4][5] - 儿科心脏器械因用量小导致国产厂商投入不足,常需从成人产品中挑选替代 [6][7] - 介入生物瓣膜因研发周期短、利润高吸引企业投入,机械瓣因市场增长有限缺乏开发动力 [8] 供应链风险与机遇 - 进口产品供应不稳定可能引发特定领域医疗器械紧张 [9] - 临床对"零容错"器械(如心脏缝线)的国产化接受度较低,需更充分实验数据支持 [5][6] - 企业倾向于优先开发高利润领域(如介入瓣膜),对成熟低增长市场(如机械瓣)投入不足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