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医用材料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中国生物医用材料上游市场现状分析 金属和高分子材料应用更广【组图】
前瞻网· 2025-09-02 16:30
行业定义与分类 - 生物医用材料行业上游细分材料主要包括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医用陶瓷、复合材料、医用衍生材料五大类 [1] 材料市场结构 - 2022年中国生物医用材料行业上游细分材料结构中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占比相对较高 [3] - 2024年复合材料因3D打印等技术应用份额上升 生物衍生材料因医美需求激增份额上升 [3] - 2024年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医用陶瓷受替代效应或市场竞争影响份额微降 [3] 创新任务与企业竞争力 - 高分子材料企业在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揭榜挂帅(第一批)入围单位名单中入选数量领先 [4][6] - 北京和山东地区企业在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揭榜挂帅(第一批)入围单位名单中入选数量领先 竞争力相对较强 [7] 市场发展趋势 - 金属材料聚焦高强度、低模量、生物活性改性及可降解合金开发 以提升硬组织植入物长期相容性并减少二次手术需求 [13] - 高分子材料向高功能化、智能化刺激响应、可降解调控及仿生复合结构演进 满足精准医疗与组织再生的精细化需求 [13] - 医用陶瓷强化生物活性、纳米尺度改性、多孔结构优化及功能复合设计 深化骨诱导修复与复杂组织工程应用潜力 [13] - 复合材料以低成本规模化制造、高性能多功能集成及仿生梯度结构为核心 推动材料协同优势在高端医疗器件普及应用 [13] - 医用衍生材料从生物源深度改性处理转向智能化再生体系构建 结合个性化医疗与组织再生技术实现从被动修复到主动诱导的跨越 [13]
第二批生物医用材料创新名单公布 苏州市入选数占全国六分之一
苏州日报· 2025-09-02 08:10
政府支持与区域产业成就 -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公布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揭榜挂帅第二批入围单位名单 [1] - 苏州共有14家单位累计斩获15个席位 占全国总数17.4% 包揽江苏省75%入选项目 [1] - 苏州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出台《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并配套认定支持和资金奖补 [3] - 新材料产业成为苏州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之后的第三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3] 沛嘉医疗技术创新 - 微纳米纤维复合材料成功入选揭榜挂帅项目 在瓣膜产业具有独创性和唯一性 [1] - 采用非生物源无机高分子材料制造瓣膜 可完美模拟人体自体瓣叶各层材料功能 [2] - 新技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预期使用寿命远高于当前生物源瓣膜材料(当前材料耐久性仅10-15年) [2] - 高分子瓣膜已完成临床前动物实验 正积极准备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 [2] 海望医疗进口替代突破 - 新型嵌段聚醚酰胺树脂材料可用于制造三类医疗器导管(外周血栓抽吸导管/微导管/指引导管) [2] - 打破法国企业对百亿元规模高端医用材料市场的垄断 [2] - 实现国内首个外周血栓抽吸导管在高分子材料应用上的突破 [2] - 技术应用后可降低采购成本 使患者以更合理价格使用高性能国产医疗产品 [2] 行业技术痛点与解决方案 - 当前临床使用的心脏瓣膜多采用动物组织(如牛心包)存在免疫反应和排异风险 [2] - 动物源材料耐久性局限为10-15年 导致患者需反复手术 [2] - 沛嘉医疗新材料技术有望大幅减少反复手术风险 [2]
牛旭锋:生物医用材料创新如何推动植入介入器械的发展 | 2025医疗器械研发论坛
思宇MedTech· 2025-03-21 23:36
医疗器械行业现状分析 - 医学与工程技术深度融合对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至关重要[5] -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规模与国际对比仍有差距 国内医疗器械药械比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高端医疗器械国产替代空间巨大[10] - 生物医用材料是医疗器械领域关键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医用金属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 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四类[10] 生物医用材料市场格局 - 国内低端医用材料已基本实现国产化 但高端材料如口腔种植体 骨科植入产品等仍大量依赖进口[10] - 推动高端材料国产化替代是重要发展方向[10] - 研究团队重点关注软组织修复 硬组织修复 药物递送与诊疗一体化领域[10] 科研成果转化案例 - 药物缓释载体可实现药物长期缓释和精准释放 用于治疗股骨头坏死时能有效促进成骨和血管化 同时改善免疫环境[11] - 复合微球载体解决了亲水与疏水药物无法共载的难题 已应用于口腔牙髓修复[11] - 诊疗一体化柔性电极可实时采集生理电信号 检测到异常信号时自动启动药物递送功能 在动物实验中成功验证对心律失常 癫痫等疾病的实时诊断与精准治疗能力[9][11] - 人工皮肤材料以胶原蛋白为基础实现国产化 已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溃疡和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临床治疗[16] - 利用流体力学环境实现胶原材料规则排列的新方法 并解决天然胶原材料免疫原性问题 相关技术已申请专利并成功转让给企业[16] - 第二代人工皮肤产品重点实现再生修复功能 设计可释放促皮肤再生药物的载药微针 在动物实验中取得初步成效[16] 科研转化与实验室能力 - 发表中文论文能更有效被产业界关注和应用 带来实际科研转化价值[14] - 实验室具备完整生物材料设计和加工能力 可加工支架 膜材 微球等各种结构形式 并建立完善的体内外生物学评价体系[17] - 持续推动材料与诊疗器械结合的创新研究 未来将在诊疗一体化领域进一步深入[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