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

搜索文档
今年上半年巴西医疗器械出口显著增长
商务部网站· 2025-08-10 01:40
巴西医疗器械出口增长 - 2025年上半年巴西医疗器械出口额达5 726亿美元 同比增长7 5% [1] - 主要出口产品包括医用羊肠线 心脏瓣膜 医用塑料袋 医用敷料等 [1] - 行业认为该数据表明"巴西医疗制造"获得国际认可 巩固了巴西在全球医疗卫生产业链中的地位 [1] 出口市场分布 - 美国是最大出口目的地 总额超1 5亿美元 占比超四分之一 [1] - 其他重要出口市场包括阿根廷 哥伦比亚 墨西哥和智利 [1] 行业挑战 - 在美国对巴西加征关税的背景下 行业对出口前景的担忧加剧 [1]
为什么欧盟非要在错误的时机,跟中国打医疗器械之仗?
虎嗅APP· 2025-07-14 21:41
中欧医疗器械贸易现状 - 2024年中欧医疗器械贸易规模达370.4亿美元,其中中国进口额280.4亿美元(同比减少6.09%),出口90亿美元(同比增长12%)[5] - 中国出口欧盟的高端设备增速显著,如内窥镜四年出口额增长294%,7.0T核磁共振和640层CT凭借性能对标国际且价格低30%的优势在德法市场规模化装机[6] - 欧盟仍是中国最大医疗器械进口来源地,但国产替代对高端核心设备的挤压效应日益明显,"洋品牌"市场份额持续下降[6] 国产医疗器械崛起表现 - 2024年核磁共振国产化率达35.1%(提升2.6个百分点),320排640层CT在三级医院新增装机量占比显著提升,PET-CT国产品牌占市场增量30%并使检查费用降低25%[8] - 腔镜手术机器人国产化率44.4%,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突破百亿元;超声设备国产化率62%(较2020年提升13.6个百分点)[8] - 医用直线加速器国产数量占比70%,7mm超声手术刀在集采中平均降幅超70%且效率提升40%,质子刀/重离子刀等大型设备已有成熟国产方案[8] 细分领域国产化进展 - 血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等9种医学检验设备国产品牌中标金额和数量占比均超50%,其中尿液分析仪国产化率超80%[9] - 高端检验设备如质谱仪国产中标金额/数量占比不足20%,PCR基因扩增仪国产中标金额占比29.84%[9] - 生化分析仪、基因测序分析仪等设备国产化率超过70%[9] 技术突破与创新优势 - 国产医疗设备迭代速度比进口快1-2年,如某品牌CT从128排升级至320排仅用2年(西门子需4年),超声手术刀口径迭代周期缩短至18个月[12] - 脑机接口技术已纳入中国医保体系,用于治疗帕金森症等疾病;手术机器人领域首创五臂机器人、免气腹机器人等全球领先技术[13] - 国产新型心脏瓣膜实现微创介入置换,仅需股动脉小切口即可完成手术[12] 政策与市场驱动因素 - "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规定公立医院国产医疗器械应用比例,监管部门为AI诊断等新兴领域开设快速审批通道[11] - 国产设备在设计上更贴近中国需求,如影像设备可多部位检查、加入中医体质辨识模块,并接入5G便于远程会诊[11] - 国内完整产业链和临床反馈机制支撑快速迭代,庞大市场需求推动创新升级,形成全球最大统一医疗器械市场[13]
血管支架、心脏缝线仍被进口产品主导,国产医疗器械能否“吃下”巨大市场
第一财经· 2025-07-14 10:03
医疗器械行业现状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批准45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 国家组织外周血管支架类医用耗材集采已在全国多省市落地执行 [1] - 外周小血管覆膜支架自集采落地后出现供应紧张 国产器械正在加速研发以填补市场空白 [1] 进口产品供应情况 - 第五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中选结果包括雅培、波士顿科学、百多力等跨国企业及归创通桥、心脉医疗等国内企业共18家中选 [3] - 支架集采中标价格普遍在三四千元 最低仅2000多元 平均降价幅度超过80% [3] - 戈尔的自膨式覆膜外周血管支架VIABHAN此前是唯一临床应用的覆膜支架 随着戈尔出局 该产品供应紧张 国产替代品工艺尚不成熟 [3] 国产替代进展 - 中国每年有20万至30万患者接受外周血管植入治疗 过去进口产品主导市场 第五批集采下肢动脉支架组前8名均为进口产品 国产仅两款且采购需求量总份额不足10% [4] - 国内厂商正在针对VIABHAN支架开发对标产品 已完成临床试验 但材料仍需依赖进口 [5] - 颅内动脉瘤栓塞器械、心脏缝线、心脏瓣膜、人工血管、ECMO耗材等领域过去依赖进口 近年出现国产品牌 但精密程度仍有差距 [5] 心脏外科器械挑战 - 心脏外科手术对器械质量稳定性要求极高 国产化在关键"零容错"领域步伐较慢 如心脏血管吻合缝线 断裂风险直接影响患者预后 [7] - 7-0型号心脏缝线用量大 目前尚无国产替代品 国内厂商虽具备技术能力 但产品尚未满足临床需求 [7][8] - 儿科心脏器械国产选择更少 手术用插管、体外循环机、导管等基本依赖进口产品 因市场规模小 厂商缺乏开发动力 [8] 机械瓣膜市场空白 - 心脏机械瓣膜产品是国产医疗器械的巨大空白 目前仅有美敦力等跨国厂商提供产品 国内尚无在研项目 [9] - 介入瓣膜研发周期短、利润高 企业更倾向投入 机械瓣价格稳定且市场增长有限 企业缺乏开发意愿 [9]
深度|血管支架、心脏缝线仍被进口产品主导,国产医疗器械能否“吃下”巨大市场
第一财经· 2025-07-13 19:19
高值医用耗材国产化进展 - 颅内动脉瘤栓塞器械、心脏缝线、心脏瓣膜、人工血管、ECMO耗材等领域过去依赖进口,近年出现国产品牌身影 [1] - 2023年上半年中国批准45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外周血管支架类集采结果已在多省市落地执行 [1] - 国内厂商正在加速研发外周小血管覆膜支架,填补进口产品供应紧张造成的市场空白 [1][4] 外周血管支架市场现状 - 第五批高值耗材集采中选价格普遍降至三四千元,最低2000多元,平均降价超80% [2] - 戈尔VIABHAN支架(原临床唯一覆膜支架)因未中选集采导致供应紧张,国产替代品工艺尚未成熟 [2][3] - 中国每年20-30万患者需外周血管植入治疗,进口产品长期主导市场(下肢动脉支架前8名均为进口) [3] - 集采后中选企业产品量将大幅上升,虽利润受限但可保证收入 [3] 国产替代技术瓶颈 - 小血管覆膜支架研发面临材料(需进口高分子覆膜)和工艺双重挑战 [3][4] - 大湾区某医院已完成对标VIABHAN支架的临床试验,但材料仍依赖进口 [4] - 心脏7-0缝线目前无国产替代品,每台搭桥手术需2-5根,国内厂商技术尚未满足临床需求 [6] - 机械瓣膜领域存在国产空白,国内无在研产品,仅美敦力等跨国企业能供应 [7] 细分领域发展差异 - 神经介入器械(如密网支架、弹簧圈)已进入集采,但国产产品精密程度仍逊于进口 [4][5] - 儿科心脏器械因用量小导致国产厂商投入不足,常需从成人产品中挑选替代 [6][7] - 介入生物瓣膜因研发周期短、利润高吸引企业投入,机械瓣因市场增长有限缺乏开发动力 [8] 供应链风险与机遇 - 进口产品供应不稳定可能引发特定领域医疗器械紧张 [9] - 临床对"零容错"器械(如心脏缝线)的国产化接受度较低,需更充分实验数据支持 [5][6] - 企业倾向于优先开发高利润领域(如介入瓣膜),对成熟低增长市场(如机械瓣)投入不足 [8]
陆家嘴财经早餐2025年5月30日星期五
Wind万得· 2025-05-30 06:40
国际贸易与政策动态 - 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暂停阻止特朗普征收全球关税的裁决,法院仍在考虑是否延长暂停期 [2] - 中美经贸磋商持续进行,中方就半导体出口管制等问题多次与美方交涉 [2] - 欧盟对华轮胎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中方表示将坚决维护企业权益 [2] - 美国切断部分对华半导体设计软件出口,涉及新思科技、Cadence及Siemens EDA等企业 [8] 国内政策与市场动向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到2027年完善碳排放权、用水权等交易制度 [3] - 商务部推进数智供应链建设,聚焦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发展机遇 [3] - 上海前4个月外贸进出口1.4万亿元,同比增长1%,出口增速达13.8% [4] - 规模以上轻工企业前4个月营收7.35万亿元,利润419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和3.8% [4] 资本市场表现 - A股周四高开高走,逾4400只个股上涨,成交额1.21万亿元 [5] - 恒生指数涨1.35%,恒生科技指数涨2.46%,南向资金净买入43.82亿港元 [5] - 美国三大股指小幅收涨,道指涨0.28%,纳指涨0.39% [16] - 欧洲三大股指小幅下跌,德国DAX指数跌0.44% [16] 行业与企业动态 - 理想汽车Q1营收259亿元,调整后净利润10亿元,预计Q2交付量同比增长13.3%-17.9% [6] - 林清轩递交港股招股书,2022-2024年总收入复合年增长率达32.3% [6] - 紫光股份提交港交所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中信建投国际等 [6] - 富士康将宣布第二家日本汽车合作伙伴,此前已与三菱汽车达成合作 [11] 科技与创新进展 - 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实现等离子体电流一百万安培等突破 [8] - 中国发布"中国—上合组织国家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中心建设方案" [8] - 蔚来推出行业首个停车场"自主寻路"功能 [10] - 长飞先进武汉基地首批碳化硅晶圆投产,贡献国产30%产能 [10] 商品与外汇市场 - COMEX黄金期货涨0.61%至3342.60美元/盎司,避险需求推升贵金属价格 [21] - 国际油价全线下跌,美油跌1.49%至60.92美元/桶 [21] - 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收盘报7.1916,较上一交易日下跌9个基点 [23] - 美元指数跌0.54%至99.36,非美货币多数上涨 [23]
中国医疗器械“出海”高端化,机遇、挑战有哪些
第一财经· 2025-05-19 20:46
行业趋势 - 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出海"趋势长期趋好,上游产业链已形成一定规模 [1] - 2025年一季度医疗器械出口总额692.6亿元,同比增长5.03%,中高端产品在海外市场表现突出 [1] - 2024年医疗器械出口额达487.5亿美元,同比增长7.3%,亚洲市场占比第一,北美欧洲紧随其后 [1] - 低端医疗器械增速放缓成为存量市场,高值医疗器械呈现"增量爆发"态势 [1]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短期重要切入点,高端市场是长期攻克目标 [1] 企业实践 - 2024年开展"出海"业务的上市医疗器械企业超100家,覆盖医用耗材、康养器械、体外诊断等多个门类 [2] - 鱼跃医疗海外业务始于2016年,针对失智失能患者的产品在发达国家获得关税豁免 [2] - 图湃医疗眼科诊疗设备获批欧盟CE证后覆盖23个国家和地区,强调ISO13485认证和CE证的重要性 [3] - 海尔生物通过产品设计本土化、员工组织本土化和当地化生产制造推进海外战略 [4] 战略建议 - 高值医疗器械如DBS和心脏瓣膜需重视长期随访服务和专利布局 [6] - 迈瑞医疗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远程监控,在非洲东南亚市场受青睐 [7] - 建议企业注重品牌化建设,通过国际赛事合作提升品牌影响力 [7] - 欧美市场占全球65%份额,联影医疗CT设备等产品已在欧美中亚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7] 出海条件 - 企业需具备资本规模覆盖海外认证和渠道成本,有出货能力和自主研发创新能力 [8] - 欧美国家愿与中国企业合作研发,中亚国家欢迎中国医疗器械并希望共建诊疗体系 [8]
蓝帆医疗: 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
证券之星· 2025-05-16 20:40
公司股权变动 - 山东朗晖通过增资取得蓝帆投资52.0395%股权,导致蓝帆医疗间接控股股东变更为山东朗晖 [1][15][17] - 增资方式为债权转股权,山东朗晖以109,096.0961万元债权作价出资,其中97,220.4058万元进入注册资本,11,875.6903万元计入资本公积 [18][20][21] - 本次权益变动后,山东朗晖间接控制蓝帆医疗23.31%股份,对应234,781,123股 [36] 公司基本情况 - 山东朗晖成立于2011年,注册资本15,000万元,主要从事精细化学品研发生产,主要产品为增塑剂和PVC糊树脂系列 [4][5][8] - 公司控股股东为上海朗晖(持股41.2533%),实际控制人为李振平 [4][6] - 2024年公司资产总额49.47亿元,负债33.68亿元,净资产15.79亿元,营业收入134.15亿元,净利润2.13亿元 [10][30] 行业与业务 - 山东朗晖是国内领先的增塑剂和PVC糊树脂生产企业,产品应用于食品包装、儿童玩具、医用材料等领域 [8][27] - 蓝帆医疗主营业务包括心脑血管器械、健康防护手套和应急救护三大板块,与山东朗晖不存在同业竞争 [27][28] - 2023-2024年上市公司向山东朗晖采购原材料金额分别为1.39亿元和1.21亿元 [28] 财务数据 - 山东朗晖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21.54亿元、126.93亿元和134.15亿元,呈现稳定增长 [30][32]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0.95亿元、4.77亿元和2.13亿元,2023年出现显著增长后2024年回落 [10][32] - 公司2024年资产负债率68.09%,较2023年的72.47%有所改善 [10]
相隔百公里,治疗差价几十万!一批患者涌到大城市看病
第一财经· 2025-05-10 13:21
新技术与高值耗材的医保报销差异 -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上海可报销80%,自费仅6000元,而江浙地区需全自费3万元 [6][7] - 人工心脏在上海无报销封顶线,浙江报销封顶2~4万元,两地差价可达几十万元 [11][12] - 心脏主动脉瓣膜在上海无报销限制,浙江有3万元封顶线,江苏不纳入报销 [13] 异地就医的虹吸效应 - 长三角医保结算一体化使上海周边患者就医更便捷,加速医保基金外流 [6][8] - 2024年全国人工心脏植入量779例,浙江仅20余例,患者集中流向上海、北京 [11][12] -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全国仅上海纳入医保,导致江浙患者年初集中赴沪手术 [7][9] 医疗资源与医保基金的区域不平衡 - 超一线城市医保基金结余更充裕,新技术纳入速度更快且报销政策更优 [14][15] - 2024年全国医疗总费用增速11.2%,医保基金收入增速仅4.36%,收支矛盾加剧 [15][16] - 浙江部分城市居民医保已出现赤字,政策制定需权衡全省经济差异 [15][16] 新技术商业化应用的挑战 -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单台采购价2000~3000万元,年维护费超150万元 [9] - 上海仅限4类手术可报销达芬奇机器人费用,其他术式需全自费 [16] - 北京对手术机器人支付标准较低,固定报销8000元且不限制手术类型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