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油大模型

搜索文档
山东“隐形冠军”冲刺IPO:徐亚飞创业23载,胜软科技仍依赖中石化
搜狐财经· 2025-08-07 06:53
公司背景与历史 - 胜软科技脱胎于中国石化胜利石油,2002年由中石化胜利石油、其联属公司及徐亚飞领导的技术团队成立,最初为中石化间接非全资附属公司[2] - 2004年中国石化退出股东行列,公司由雇员全资拥有,徐亚飞成为控股股东并持有40.81%股份[2] - 创始人徐亚飞为江西籍数学系高材生,拥有江西师范大学数学学士及上海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数学硕士学位,曾担任胜利石油管理局信息中心副主任[3] 业务发展与市场地位 - 公司以智慧能源解决方案起家,2017年拓展至智慧城市解决方案,2021年新增智能制造业务[11] - 按2024年收益计算,公司是中国智慧油气田解决方案市场前五名中唯一的独立解决方案提供商,在中国独立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市场排名第二[11]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3.91亿元、5.02亿元及5.25亿元,2023年和2024年同比增速分别为28.4%和4.7%[11] - 智慧能源解决方案贡献主要营收,2022-2024年占比分别为75.2%、60.9%及69.4%[12][13] 财务表现与经营问题 - 毛利率持续下滑,2022-2024年分别为41.4%、38.1%及37.1%,2025年前四个月降至24.6%[12][21] - 2025年前四个月营收3069.9万元(同比+4%),但期内亏损2049.9万元(同比扩大74.2%)[21] - 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净额持续增长,2022-2024年分别为3.18亿元、3.9亿元及4.62亿元,占资产总值比例达53.9%-67.5%[23][24] -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2年278天飙升至2025年前四个月的1662天,主要因季节性因素和客户付款拖延[25] 客户集中与区域依赖 - 对中石化销售收入占比2022-2024年分别为64.9%、51.4%及51.6%,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同期达84.3%、64.3%及70.3%[14][15] - 贸易应收款项的58%、50.8%及45.5%来自中石化集团[15] - 山东省内收入占比过半,2022-2024年分别为57.5%、61.2%及51%[16] 上市进程与内控问题 - 2023年6月向北交所提交A股上市申请,经历3轮问询后于2024年8月主动撤回[4][5] - 2025年1月转战港交所递交招股书,6个月后失效并于7月更新招股书[5] - 2021年以来5次会计差错更正,涉及跨期确认收入、成本及费用等问题,导致2020年营收下调13.82%、净利润下调52.81%[7][8][9] - 频繁更换会计师事务所,2021-2025年共更换4次[10] 研发与创新 - 2024年推出油气行业垂类大模型"识油大模型",基于开源模型训练微调[25] - 2024年研发费用率6.2%,显著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值11.8%[27]
【IPO前哨】胜软科技:携“识油大模型”再闯关,业绩喜忧参半
搜狐财经· 2025-07-30 11:16
上市申请与资本市场历程 - 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 独家保荐人为广发证券(香港)[2] - 曾于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代码833339) 后尝试冲刺北交所并于2024年8月主动撤回申请[2] - 2025年1月首次递表港交所因招股书超期失效 此次为年内第二次递表[2] 公司背景与业务定位 - 公司历史可追溯至1993年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信息中心 2002年由创始人徐亚飞与胜利石油管理局共同成立[2] - 现为数智化解决方案提供商 覆盖石油化工及石油装备等12个行业 支持88个工业应用场景[2] - 业务模式分为三大板块:智慧能源解决方案(面向油气行业大中型能源企业) 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面向石油化工/石油装备/汽车零部件等垂直行业中小制造商) 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面向公共管理机构)[3] 客户覆盖与行业地位 - 解决方案已被中国石化(00386 HK)/中国石油(00857 HK)/中国海油/振华石油等主要能源企业广泛使用[5] - 业务从胜利油田扩展至中国石化其他油气田及其他能源企业油气田 并进入中东等海外市场 累计完成智慧能源项目约5000个[5] - 按2024年收入计 公司是中国智慧油气解决方案市场前五大参与者中唯一独立解决方案提供商 在中国独立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市场排名第二[5] 技术研发与创新应用 - 2024年1月落地应用油气行业首个垂类大模型"识油大模型" 目前已发展到2.0版本[5][7] - 识油大模型配备自动决策和个性化服务的人工智能引擎 实现用户与AI模型的智能交互 已在多个行业场景落地应用[7] 财务表现分析 - 收入持续增长:2022年3.91亿元→2023年5.02亿元→2024年5.25亿元[8] - 年内利润同步增长:2022年3760.7万元→2023年5366.4万元→2024年5929.8万元[8] - 2025年前4个月收入3069.9万元 期内亏损2049.9万元(较2024年同期亏损1176.1万元扩大)[8] - 亏损扩大主因:2024年前4个月确认政府补助收入 且销售成本从2039.3万元增至2314.6万元[8] - 截至2025年5月末订单储备达3.41亿元(已签约未交付项目合约价值)[8] 盈利能力与成本结构 - 毛利率持续下滑:2022年41.4%→2023年38.1%→2024年37.1%→2025年前4个月24.6%[9] - 销售成本占比上升:2022年58.6%→2023年61.9%→2024年62.9%→2025年前4个月75.4%[9] - 研发开支保持稳定:2022年2895.1万元(占收入7.4%)→2023年3152.7万元(6.3%)→2024年3264.6万元(6.2%)[9] 业务构成与客户集中度 - 智慧能源解决方案为核心收入来源:2022年占比75.2%→2023年60.9%→2024年69.4%→2025年前4个月65.4%[10][11] - 客户集中度较高: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2022年84.3%→2023年64.3%→2024年70.3%→2025年前4个月73.5%[12] - 最大客户收入占比:2022年64.9%→2023年51.4%→2024年51.6%→2025年前4个月37.9%[12] 战略规划与资金用途 - 公司计划降低客户集中度风险 丰富客户群[12] - 战略方向:渗透石油化工/石油装备等垂直行业 推广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至其他行业 通过定制化方案拓展中国其他能源企业及非洲/中东海外市场[12] - 2022-2024年连续派息:总额分别为510万元/510万元/770万元[13] - IPO募资用途:加强解决方案特性与功能 推进研发提升技术能力 扩大销售网络与品牌知名度 拓展全球市场与海外机会 寻求油气田战略投资与收购 补充营运资金[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