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保证保险
搜索文档
每天约1.5家小贷公司“消失”,保险系小贷命运如何?
新浪财经· 2025-11-19 13:29
行业整体趋势 - 小额贷款行业正经历快速整合,公司数量显著减少,截至2025年9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4863家,较2024年12月末的5257家减少近400家,相当于平均每天约1.5家公司消失 [1] - 保险系小额贷款公司同样面临清退趋势,包括中国人保、中国平安、阳光财险在内的多家险企近两年均有退出动作 [1] 主要险企动态 - 中国人保旗下人保小贷于2025年6月25日决议解散并申请注销登记,该公司成立于2017年11月27日,在全国范围开展互联网小贷业务 [2][3] - 阳光财险持股38%的广州惠金小贷公司在2025年7月被注销小额贷款业务资质,后更名为广州惠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3] - 中国平安近年来对小贷业务进行调整,2022年注销湖南和深圳的两张小贷牌照,并将重庆金安小贷经营区域从全国缩减至重庆,该牌照于2024年注销;2022年底转让珠海横琴平安钱进小贷全部股权;2025年初转让广州平安好贷小贷100%股权 [4] - 中国平安将资源集中于平安融易旗下的金联云通小贷,该公司于2025年7月增资至100亿元,增幅达100%,成为第三家百亿级小贷公司 [4] 业务发展背景 - 保险系小贷公司的兴起可追溯至2015年,为响应五部委关于发展信用保证保险支持小微企业的指导意见,险企积极参与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并顺势切入小贷业务 [5][6] - 2015年,贷款保证保险支持小微企业及个人获得融资金额达1015.6亿元,其中25个省区市开展试点,支持12.3万家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融资188.6亿元 [6] - 在此背景下,多家保险公司设立小贷公司或助贷平台,如中国太保打造“太享贷”品牌,中国平安于2015年设立“平安好贷”,人保小贷成立于2017年,阳光财险参股的惠金小贷成立于2016年 [8] 业务挑战与转折 - 银行与保险公司共担风险的业务模式在落地中出现问题,包括抬高融资成本、强制捆绑销售保险等,有案例将年化综合融资成本推高至22.16%,其中保险方收取费用占比达56.53% [10][11] - 2020年监管出台政策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明确不得强制捆绑销售,加之经济环境变化导致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上升,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增速放缓 [11] - 中国平安保证保险综合成本率持续提高,2023年达到131.1%,并于当年四季度暂停融资性保证保险业务;中国人保信用保证保险业务收入从2019年的227.76亿元锐减至2021年的30.16亿元 [12] - 在助贷新规下,银行与保险公司在贷款领域的合作减少,小贷保证保险业务已成为边缘业务 [13] 监管与市场环境 - 2025年初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小贷公司应当立足当地,原则上不得跨省展业,并对“失联”或“空壳”公司加强清理 [14] -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及银行业务下沉对小贷公司业务空间形成挤压,地方小贷公司普遍面临经营压力 [15] - 小额贷款平均利率约7%,但小贷公司资金成本约8%且坏账率高,导致其成为保险公司的“利润黑洞”;此外,小贷业务属于重资产,在偿二代规则下对资本充足率和偿付能力造成压力 [15] - 中国人保半年报显示,人保金服2025年上半年亏损2100万元,是披露的唯一亏损的主要子公司,其业务包括已注销牌照的人保小贷和人保支付 [15]
人保财险王青:保险三项功能助力科技创新
贝壳财经· 2025-07-14 15:51
保险功能定位 - 保险具有三项独特功能:风险保障、风险减量和保险增信 [1][2] - 保险通过产品创新覆盖科技创新活动各阶段并提供风险保障措施 [2] - 保险公司通过贷款保证保险等产品为科技企业增信以提升贷款通过率和拓宽融资渠道 [2] 科技企业特征 - 初创型及成长阶段科技企业普遍呈现高技术、高成长、高风险、高收益和轻资产的"四高一轻"特征 [2] - 保险功能与科技企业高风险、轻资产特征具有内在契合性 [2] 保险业务数据 - 2024年人保财险为科技活动提供保险保障31.1万亿元且同比增速超20% [1] - 签发全国首批重大科技攻关保险、低空经济专属保险等11个行业首单 [1] 政策支持背景 - 国务院办公厅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并支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1] - 金融服务的支持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 行业作用 - 保险对促进科技活动主体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发挥重要作用 [1] - 保险通过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和监测预警等工作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