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辣椒红素
icon
搜索文档
晨光生物股价下跌1.87% 拟转让制药子公司股权
金融界· 2025-08-22 02:22
股价及交易情况 - 8月21日股价报13.67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1.87% [1] - 当日成交量为97213手,成交金额达1.34亿元 [1] - 8月21日主力资金净流入193.26万元,占流通市值的0.04% [1] - 近五日主力资金累计净流出2076.32万元,占流通市值的0.38% [1] 公司业务 - 主要从事植物提取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1] - 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 [1] - 主要产品包括辣椒红素、叶黄素、甜菊糖苷等天然植物提取物 [1] 资产转让 - 全资子公司河北晨光药业拟将持有的河北晨光天润制药97.5%股权转让给四川同晟生物医药 [1] - 转让完成后,晨光天润制药将不再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1] - 截至2025年7月31日,公司向晨光天润制药提供借款余额为7078.24万元 [1]
“五金铺”走出的行业翘楚——记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董事长卢庆国
经济日报· 2025-08-10 15:38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从1998年河北曲周县五金厂转型进入植物提取行业,最初生产辣椒红素[3] - 2003年建成首条自主辣椒生物提取生产线,日加工能力40吨干辣椒[4] - 生产线持续升级至日加工能力2000吨,业务扩展至天然色素、香辛料、精油、甜味剂等多类产品[4] 技术创新 - 通过集成农业和食品加工设备创新开发植物提取生产线,如使用蔬菜脱水设备处理辣椒[4] - 耗时8年攻克番茄皮籽"干法提取"番茄红素工艺,实现废弃物高值化利用[5] - 累计投入研发资金1亿元/年,拥有440多项专利和5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 人才战略 - 建立26个科研平台包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引进660名本科以上人才[7] - 为博士生徐美利组建团队研发甜菊糖苷提取技术,年创收超2亿元[8] - 任命博士吴迪负责叶黄素提取研究,发现新型"植物抗生素"提取物[8] 产业链布局 - 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在西部建设10家加工厂[9] - 推广万寿菊种植使农户亩收益从600元提升至2000-3000元[9] - 实施"五统一分"机制保障原料质量,带动辣椒、番茄等作物种植[9] 行业地位 - 多项植物提取产品销量全球领先,番茄红素技术具有革命性意义[4][5] - 天然色素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新兴领域,公司通过持续创新占据制高点[5]
“五金铺”走出的行业翘楚
经济日报· 2025-08-10 05:56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创始人卢庆国秉持"天道酬勤"信念,以创新驱动和人才支撑推动植物提取技术开发及产业化[1] - 1998年从五金厂转型进入辣椒红素提取领域,当时国内无规模化企业且技术空白[2] - 2003年建成首条自主设计的辣椒提取生产线,日加工能力40吨干辣椒,后通过设备迭代提升至2000吨/日[3] - 业务范围从单一辣椒红素扩展至天然色素、香辛料提取、精油、甜味剂等多类产品[3] 技术创新 - 采用跨行业设备集成创新:蔬菜脱水设备用于辣椒烘干、农业选种机用于籽皮分离、面粉加工设备用于磨粉[3] - 耗时8年攻克番茄皮籽"干法提取"番茄红素工艺,实现废弃物高值化利用并衍生番茄籽油等副产品[4] - 甜叶菊提取技术首创甜菊糖苷与绿原酸联产工艺,年销售收入超2亿元,获农业农村部2023年十大新技术[7] - 万寿菊花深加工突破叶黄素提取工艺并发现新型"植物抗生素"提取物[7] 研发体系 - 建有26个科研平台包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拥有200余名高层次技术人才[6] - 年研发投入约1亿元,累计获440多项专利和5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6] - 实施"事业+待遇"双留人机制:建设人才公寓、创新中心,提供科研成果提成奖励[6] - 引进660名本科以上人才,典型案例包括天津大学博士徐美利团队和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吴迪[7] 产业链布局 - 创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在西部建立10家工厂带动辣椒、万寿菊等种植[8] - 推行"五统一分"农企联营机制:统一标准/种苗/技术/防治/保险,农户分散种植[8] - 万寿菊种植使农户亩收益从600-700元提升至2000-3000元,实现农企双赢[8][9] - 原料基地战略将种植环节作为"第一车间",保障原材料品质与供应稳定性[9]
“五金铺”走出的行业翘楚 ——记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董事长卢庆国
经济日报· 2025-08-10 05:54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从1998年的五金厂转型进入植物提取行业,最初生产辣椒红素并逐步扩展到天然色素、香辛料提取、精油和天然甜味剂等多类产品 [3][5] - 2003年自主建设第一条辣椒生物提取生产线,日加工能力40吨干辣椒,随后产能逐步提升至2000吨 [4] - 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番茄红素从番茄皮籽中提取,突破传统番茄酱提取工艺,同时将副产品转化为油和饲料 [5] 技术创新与设备研发 - 创始人带领团队通过集成非行业设备(如农业选种机、饲料生产设备等)改造出首条辣椒提取生产线 [4] - 番茄红素"干法提取"技术研发耗时8年,实现从废弃物中高效提取并综合利用 [5] - 累计投入研发资金约1亿元/年,拥有440多项专利和55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 [6] 人才战略与科研平台 - 公司建立26个科研平台(包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吸引660多名本科以上学历人才 [6][7] - 通过改善科研环境(如建设创新中心、人才公寓)和提升待遇(科研成果提成)解决早期人才流失问题 [6] - 引进高端人才如徐美利博士(甜菊糖苷提取技术带头人)和吴迪博士(叶黄素工艺突破者),其技术成果分别实现年销售收入2亿元和发现新型提取物 [7] 原料基地与联农模式 - 在西部地区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通过"五统一分"机制带动10万亩万寿菊等作物种植,农户亩收益提升至2000-3000元(原为600-700元) [8] - 原料基地布局10家深加工工厂,覆盖辣椒、番茄、棉花等作物,实现农企双赢 [8][9] 行业地位与核心优势 - 天然色素行业技术依赖性强,公司通过持续创新从行业"门外汉"发展为技术领先者 [5] - 香辛料超临界提取等生产线技术升级推动产能几何级增长(40吨→2000吨/日) [4] - 植物提取装备迭代速度显著,"一年上几个台阶,几年上一层楼"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