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联农带农
icon
搜索文档
从中报看德康农牧释放的价值信号:业绩稳步兑现 “联农带农”实践成果斐然
智通财经· 2025-08-18 09:24
行业政策导向 - 政策鼓励生猪养殖业向高质量发展,引导产能优化升级,同时要求以民生为导向,稳产保供、平抑物价并促进农民增收,带动乡村振兴[1] - 监管思路清晰,兼顾产业升级与共同富裕目标,德康农牧的"联农带农"模式高度契合政策主张[1]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116.95亿元,同比增长24.3%,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调整前利润12.73亿元,同比劲增250.6%[1] - 生猪板块收入98.79亿元,同比增长32.6%,销量同比增27.1%至511.74万头,商品猪售价增长3.5%至2032.7元/头[2] - 家禽及屠宰食品板块小幅亏损,但生猪板块作为核心引擎带动整体业绩亮眼[2] 生猪板块竞争优势 - 育种技术领先:自主培育的德康II配套系比主流品种提前10天出栏,料比下降0.1,单头肉猪增收超100元[3] - 饲料营养技术精准:差异化定制配方结合低蛋白日粮技术,实现成本压降与效率提升[3] - "二号家庭农场"模式轻资产运营,农户代养费同比增15.5%,PSY提升至27头,生产效率行业领先[1][4] 商业模式创新 - "二号家庭农场"采用母猪+仔猪代养模式,与农户深度绑定,农户积极性高且收益显著提升[4] - 公司提供技术培训、养殖指导及多重资源支持,搭建政府、金融机构与农户的共赢生态链[7] - 模式创新带动农户增收,代养费高于传统模式并持续增长[7] 社会价值与战略定位 - 公司通过技术赋能帮助农户掌握母猪养殖技术,解决行业痛点如产能过剩、农民增收难等问题[6] - 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推动生猪种业自主创新,建立"龙头带中小"合作机制[7] - 长期看,公司模式有望为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持续贡献力量[8]
“五金铺”走出的行业翘楚——记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董事长卢庆国
经济日报· 2025-08-10 15:38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从1998年河北曲周县五金厂转型进入植物提取行业,最初生产辣椒红素[3] - 2003年建成首条自主辣椒生物提取生产线,日加工能力40吨干辣椒[4] - 生产线持续升级至日加工能力2000吨,业务扩展至天然色素、香辛料、精油、甜味剂等多类产品[4] 技术创新 - 通过集成农业和食品加工设备创新开发植物提取生产线,如使用蔬菜脱水设备处理辣椒[4] - 耗时8年攻克番茄皮籽"干法提取"番茄红素工艺,实现废弃物高值化利用[5] - 累计投入研发资金1亿元/年,拥有440多项专利和5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 人才战略 - 建立26个科研平台包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引进660名本科以上人才[7] - 为博士生徐美利组建团队研发甜菊糖苷提取技术,年创收超2亿元[8] - 任命博士吴迪负责叶黄素提取研究,发现新型"植物抗生素"提取物[8] 产业链布局 - 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在西部建设10家加工厂[9] - 推广万寿菊种植使农户亩收益从600元提升至2000-3000元[9] - 实施"五统一分"机制保障原料质量,带动辣椒、番茄等作物种植[9] 行业地位 - 多项植物提取产品销量全球领先,番茄红素技术具有革命性意义[4][5] - 天然色素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新兴领域,公司通过持续创新占据制高点[5]
“五金铺”走出的行业翘楚 ——记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董事长卢庆国
经济日报· 2025-08-10 05:54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从1998年的五金厂转型进入植物提取行业,最初生产辣椒红素并逐步扩展到天然色素、香辛料提取、精油和天然甜味剂等多类产品 [3][5] - 2003年自主建设第一条辣椒生物提取生产线,日加工能力40吨干辣椒,随后产能逐步提升至2000吨 [4] - 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番茄红素从番茄皮籽中提取,突破传统番茄酱提取工艺,同时将副产品转化为油和饲料 [5] 技术创新与设备研发 - 创始人带领团队通过集成非行业设备(如农业选种机、饲料生产设备等)改造出首条辣椒提取生产线 [4] - 番茄红素"干法提取"技术研发耗时8年,实现从废弃物中高效提取并综合利用 [5] - 累计投入研发资金约1亿元/年,拥有440多项专利和55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 [6] 人才战略与科研平台 - 公司建立26个科研平台(包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吸引660多名本科以上学历人才 [6][7] - 通过改善科研环境(如建设创新中心、人才公寓)和提升待遇(科研成果提成)解决早期人才流失问题 [6] - 引进高端人才如徐美利博士(甜菊糖苷提取技术带头人)和吴迪博士(叶黄素工艺突破者),其技术成果分别实现年销售收入2亿元和发现新型提取物 [7] 原料基地与联农模式 - 在西部地区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通过"五统一分"机制带动10万亩万寿菊等作物种植,农户亩收益提升至2000-3000元(原为600-700元) [8] - 原料基地布局10家深加工工厂,覆盖辣椒、番茄、棉花等作物,实现农企双赢 [8][9] 行业地位与核心优势 - 天然色素行业技术依赖性强,公司通过持续创新从行业"门外汉"发展为技术领先者 [5] - 香辛料超临界提取等生产线技术升级推动产能几何级增长(40吨→2000吨/日) [4] - 植物提取装备迭代速度显著,"一年上几个台阶,几年上一层楼" [4]
“期货+N”为联农带农提供新方案
期货日报网· 2025-08-01 03:28
中央政策与行业背景 -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 并将联农带农作为政策倾斜的重要依据 [1] - 多家农产品龙头企业以"订单+期货"为核心抓手 探索联农带农新路径 推动农业产业链深度融合 [1] 行业挑战与现状 - 2022-2024年玉米价格单边震荡下跌 农民传统囤粮待涨策略失效 2023年底价格反弹前持续下跌导致农民亏损 [2] - 企业面临粮源稳定性难题 农民售粮意愿与价格波动导致采购成本难以控制 国有粮食贸易企业年输送超百万吨玉米大豆 [2][3] - 国有企业承担双重责任:服务三农需高价收粮 服务股东需低价采购 常陷入"高价采购 低价销售"困境 [3] 企业创新模式 - 绥化象屿农产与源发物流2024年推出"订单+期货"模式 将期货价格与现货关联 提升定价公信力 [3][4] - 青冈县种植户姚玉柱通过该模式2023年锁定0 93元/斤售价 价格走弱背景下增收20万元 种植面积从2000亩扩至6000亩 [5] - 绥化象屿农产升级为"'夏季一口价'+'增收宝'"模式 提供含权定价 秋季订单设三种结算方式保障农户二次博弈价格上涨机会 [6] 数字化与综合服务 - 象屿农产2022年推出"兴兴象农"数字化平台 集成实时粮价查询 线上贸易 融资及仓单质押功能 [6] - 源发物流计划打造"农业综合服务超市" 提供种植到销售全链条服务 包括农资集采 供应链金融及仓储物流 [7] 龙头企业带动效应 - 青冈县大型玉米加工企业年消化周边四县玉米产量 带动就业超3000人 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 [7] - 龙头企业通过"期货+N"工具协同 实现强农惠农富农效应 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