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追觅宇宙平台
icon
搜索文档
追觅创始人回应破产传闻:公司现金流充足 所有退出投资人都赚了钱
中国经营报· 2025-09-12 12:11
中经记者 杨让晨 石英婧 上海报道 (追觅创始人俞浩日前携团队赴德国为追觅汽车工厂选址。受访者/图) 刚发布了30余款新产品,官宣进军无人机、汽车行业的追觅科技,又有新动作,不仅光速选址建厂,还 将目光瞄向了"星辰大海"。 日前有消息称,追觅科技要破产,mova(追觅旗下高端家电品牌)要关门,苏州市政府要接管追觅等 传闻。对此,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在朋友圈回应称,追觅现金流充足,经营状况良好。"所有退出的投 资人都赚了钱,早期投资人赚了几十倍。" 在此前的9月4日,追觅科技举行了全场景新品发布会,并且透露其2025年上半年营收已远超2024年全年 水平。《中国经营报》记者从追觅科技方面获悉,日前,追觅科技创始人兼CEO俞浩已携团队赴德国, 为追觅汽车以及大家电业务选址建厂,这也是中国科技企业首次在欧洲高端制造腹地落地综合性工厂。 "公司此次考察大家电智能化生产基地的行程,将重点评估产能规划、质量体系、供应链配套及可持续 制造能力,旨在于欧洲布局高标准生产枢纽,未来会支撑追觅科技在欧洲本地化生产与合规交付,提升 大家电品类量产认证效率与市场响应速度。"追觅科技方面表示。 几乎同时,追觅科技还官宣成立天文BU,"进 ...
追觅官宣进军天文领域,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生态
经济网· 2025-09-11 15:50
战略布局 - 公司正式成立天文BU 标志着全域智慧探索生态战略完成关键闭环 将商业生态从生活场景延伸至宇宙尺度[1] - 生态战略布局遵循从近场到远场 从地面到太空的内在逻辑 实现从场景智能迈向宇宙智能的转型[3][4] - 航天领域拓展是精密制造 动态控制 AI算法等核心技术的自然延伸 非跟风行为[4] 技术体系 - 采用预研-产品-平台三级研发体系 天文BU可高效调用集团底层技术[4] - 智能工厂经柔性改造 可同时生产扫地机器人与天文设备元器件 具备消费制造赋能航天的稀缺能力[4] - 攻克大口径光学镜片量产难题 首款智能天文望远镜采用超大口径设计 实现一键观星体验[6] - AI算法可自动补偿大气抖动 智能识别追踪深空天体 解决传统设备调校复杂易受干扰痛点[6] 产品与服务 - 聚焦智能天文光学系统 为人类打造天眼系统[6] - 联合商业航天公司开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载荷 将光学技术推向太空应用场景[6] - 打造追觅宇宙平台 支持设备控制 影像分享 AI星空图谱生成 观测指南及深空数据库访问[6] - 构建硬件+软件+社区闭环生态[6] 社会责任 - 与院士及天体物理学专家合作推出《一起看星星》公益直播课 作为长期CSR项目[7] - 通过系统化天文科普内容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助力国家科普事业 特别关注青少年群体[8] - 使命是赋能每个人探索宇宙 让普通人了解宇宙热爱科学[8]
追觅「上天」,官宣成立天文BU|最前线
36氪· 2025-09-11 08:33
公司战略布局 - 追觅科技于9月10日成立天文BU 正式切入天文光学和太空经济赛道 聚焦智能天文光学系统研发与应用[1] - 新业务部门致力于推动天文观测大众化 并参与商业航天产业链制造生产[1] - 通过"追觅宇宙"平台构建硬件+软件+社区闭环生态 提供设备控制 影像分享 AI星空图谱生成及深空数据库访问功能[5] - 开展《一起看星星》系列公益直播课 与院士及天体物理学专家合作推进企业社会责任项目[5] 技术突破方向 - 集中解决大口径高精度光学镜片量产难题 打破国外企业垄断局面[2] - 首款智能天文望远镜采用超大口径设计 内置AI算法可自动补偿大气抖动并智能识别追踪深空天体[2] - 通过智能化柔性生产线实现扫地机器人与天文设备元器件共线生产 体现技术迁移与制造适应性[3] - 与国内商业航天公司联合开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载荷 拓展空间在轨光学载荷服务[3] 行业市场背景 - 2022年全球航天经济体量达3840亿美元 商业人造卫星相关四大产业(火箭发射 卫星制造 地面装备 应用服务)占比73% 规模2810亿美元[3] - 业余天文望远镜市场长期存在设备调校复杂 易受大气干扰 难以拍摄科研级影像等痛点[2] - 全球航天技术进步与商业化进程加速 商业航天已成为航天领域重要组成部分[3]
追觅宣布进军天文领域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生态
环球网· 2025-09-10 16:56
战略升级 - 公司于9月10日正式成立天文BU 完善"全域智慧探索"生态战略 实现技术愿景从地面到太空、商业生态从生活场景到宇宙尺度的延伸[1] - 天文BU的成立标志着生态战略形成闭环 推动企业从"场景智能"向"宇宙智能"跨越 从"生活科技品牌"向"人类探索伙伴"转型[4] - 太空探索是公司精密制造、动态控制、AI算法等核心技术的自然延伸 依托"预研-产品-平台"三级研发体系[4] 技术能力 - 公司用八年时间搭建技术阶梯 实现从毫米级的电机精度到数万公里级的星间通信[6] - 智能工厂经过柔性改造 已能同时生产扫地机器人与天文设备元器件 具备"消费制造赋能航天"的独特行业能力[4] - 天文BU可高效调用集团底层技术[4] 产品布局 - 聚焦智能天文光学系统 推进大口径光学镜片的量产研究[6] - 首款智能天文望远镜采用超大口径设计 实现"一键观星"便捷体验[6] - 产品内置AI算法可自动补偿大气抖动并智能识别追踪深空天体 解决传统设备"调校复杂、易受干扰"痛点[6] 业务拓展 - 与国内商业航天公司联合开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载荷 将光学技术应用于太空场景[7] - 计划打造"追觅宇宙"平台 连接全球天文爱好者 提供设备控制、影像分享、AI星空图谱、观测指南及深空数据库访问功能[7] - 构建"硬件+软件+社区"的生态闭环[7] 社会责任 - 与多名院士及天体物理学专家合作推出《一起看星星》系列公益直播课 作为长期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推进[8] - 聚焦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助力国家科普事业 让更多普通人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宇宙[8] - 采用"技术+公益"模式 体现企业社会担当[8] 行业意义 - 标志中国科技企业进入从应用创新到基础创新、从商业模式驱动到技术使命驱动、从地面生态到空间生态的新发展阶段[9] - 证明中国科技企业不仅能做好商业模式创新 更有能力攻克硬核技术并参与人类前沿探索事业[9] - 在太空经济加速发展背景下持续拓展中国科技边界[9]
追觅宣布成立天文BU,将打造“追觅宇宙”平台
新浪科技· 2025-09-10 16:10
公司战略布局 - 追觅科技宣布成立天文BU 将技术愿景从地面延伸至太空 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清晰看见并理解宇宙的奥秘[1] - 公司将打造连接全球天文爱好者的"追觅宇宙"平台 构建"硬件+软件+社区"的闭环生态[1] 产品技术突破 - 公司正在攻克大口径光学镜片的量产难题 首款智能天文望远镜产品或将采用超大口径设计[1] - 产品内置AI算法能够自动补偿大气抖动 智能识别并追踪深空天体 实现"一键观星"的极致体验[1] - 通过AI技术解决传统设备"调校复杂、易受干扰"的痛点 让业余爱好者也能拍摄出科研级的天文影像[1] 业务拓展方向 - 天文BU正与国内商业航天公司联合开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载荷 将光学技术推向太空应用场景[1] - "追觅宇宙"平台将提供设备控制、影像分享、AI星空图谱生成、观测指南及独家深空数据库访问功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