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太阳翼

搜索文档
为卫星插上轻柔的翅膀
人民日报· 2025-08-11 08:32
核心技术突破 - 柔性太阳翼单层厚度仅约1毫米 折叠状态主体厚度约5厘米 展开后长度达9米 宽度超2.5米[2][3] - 采用三结砷化镓电池片 转换效率与刚性太阳翼相当 但单位质量可容纳更多折叠层 实现更大电池面积[4] - 通过自动焊机实现毫伏级电压精度焊接 自动贴片机达到0.05毫米微距精度安装电池片[2] 产品性能优势 - 相比刚性太阳翼47厘米折叠厚度 柔性方案仅5厘米 体积压缩近90%[4] - 满足多星堆叠发射需求 支持"一箭百星"发射模式 显著降低单星发射成本[4][7] - 减少对卫星体积和重量占用 增加卫星表面可用面积 同时保证大功率能源输出[3][9] 研发历程 - 技术攻关耗时三年 方案设计耗时数月 无现有经验可借鉴[5] - 经历展开机构卡滞等故障 通过3个月集中攻关解决技术难题[6] - 综合运用机械 电气 力学 热学等多学科知识 通过理论计算与地面试验验证方案[6] 行业应用前景 - 与平板堆叠式卫星高度契合 提升卫星星座组网效率 加速卫星互联网部署[7] - 未来全柔性太阳翼展开面积达20平方米 卷起直径仅似保温杯 进一步优化空间利用率[9] - 可能为地外行星基地提供能源保障 支持星际探索任务[8]
为卫星插上轻柔的翅膀(科技视点·一线探创新)
人民日报· 2025-08-10 22:20
柔性太阳翼技术突破 - 银河航天成功发射我国首款使用柔性太阳翼的卫星灵犀03星,柔性太阳翼减少对卫星体积和重量的占用,满足大功率能源需求,适用于多星堆叠发射模式,有助于全行业降本增效 [2] - 柔性太阳翼单层厚度约1毫米,折叠状态厚度约5厘米,展开后长度约9米、宽度超过2.5米,相比刚性太阳翼大幅减小体积 [3][5] - 柔性太阳翼采用面对面、背对背压叠方式,10层板厚度仅约1厘米,加上保护层总厚度约5厘米,而同样层数的刚性太阳翼厚度可达47厘米 [6] 柔性太阳翼制造工艺 - 银河航天方舟实验室采用自动焊机以毫伏级电压精度焊接柔性电池片,自动贴片机以0.05毫米微距精度将电池片安放到柔性基板上 [4] - 柔性太阳翼由基板、电池片和电缆组成,基板采用柔性材料,使整个太阳翼可紧密折叠 [5] - 柔性太阳翼电池片采用三结砷化镓材料,转换效率与刚性太阳翼相当,但更轻薄,同样质量下能容纳更多折叠层,提供更大电池面积 [6] 技术攻关过程 - 柔性太阳翼研发历时三年,从零起步自主攻关,仅方案设计就耗时数月 [7] - 团队曾遇到太阳翼展开故障问题,经过3个月日夜攻关,通过理论计算和参数调整解决 [8] - 折叠压力控制是最大难题,需平衡抵抗发射冲击力和保护太阳板完整性,团队通过多学科集智攻关找到解决方案 [9][10] 商业航天应用前景 - 柔性太阳翼与平板堆叠式卫星完美契合,使卫星更轻巧同时保证大功率输出,节约制造和发射成本,提高卫星星座组网效率 [10] - 未来全柔性太阳翼展开面积可达20平方米,卷起后直径仅如保温杯大小,将进一步减少对卫星体积和重量的占用 [12] - 柔性太阳翼技术有望应用于太空能源传输,为其他航天器或地外行星基地提供能源保障 [11]
轻量化、高集成、长寿命的卫星,需要更轻薄、更灵活、更高效能的太阳翼 为卫星插上轻柔的翅膀(科技视点·一线探创新)
人民日报· 2025-08-10 21:57
柔性太阳翼技术突破 - 银河航天灵犀03星成为我国首款使用柔性太阳翼的卫星,柔性太阳翼减少了对卫星体积和重量的占用,满足大功率能源需求,适用于多星堆叠发射模式,有助于全行业降本增效 [1] - 柔性太阳翼单层厚度约1毫米,折叠状态主体厚度约5厘米,在轨工作时展开长度约9米、宽度超过2.5米 [2][3] - 与刚性太阳翼相比,柔性太阳翼采用面对面、背对背压在一起的折叠方式,10层板厚度仅约1厘米,加上保护层总厚度约5厘米,而同样层数的刚性太阳翼厚度可达47厘米 [4] 柔性太阳翼制造工艺 - 柔性太阳翼制造在十万级洁净车间完成,自动焊机以毫伏级电压精度进行柔性电池片焊接,自动贴片机以0.05毫米微距精度将电池片安放到柔性基板上 [2] - 柔性太阳翼由多个单层柔性太阳板拼接而成,每个单层包含基板、电池片和电缆 [3] - 柔性太阳翼采用三结砷化镓电池片,转换效率与刚性太阳翼大致相同,但在同样质量下能容纳更多折叠层,展开后电池面积更大,能吸收更多太阳能 [4] 技术研发历程 - 柔性太阳翼技术难度极大,从零起步,方案设计耗时数月,整个技术攻关突破花费三年时间 [5] - 研发过程中遇到太阳翼展开卡住等技术难题,团队通过3个月日夜攻关,最终解决问题 [6] - 太阳板之间的压力控制是关键挑战,需要既能抵抗起飞冲击力又能保持完好,团队通过理论计算、仿真验证和地面试验反复优化 [6] 行业应用前景 - 柔性太阳翼与平板堆叠式卫星完美契合,满足安装需求,保证大功率输出,节约制造和发射成本,提高卫星星座组网效率,加速卫星互联网部署 [7] - 未来航天器巨型太阳翼可吸收太阳能并传输给其他航天器或地外行星基地,为星际探索提供能源保障 [8] - 全柔性太阳翼正在研发中,展开面积约20平方米,卷起后直径仅保温杯大小,将进一步减少对卫星体积和重量的占用 [9]
逐梦星辰 中国商业航天进入“加速轨道”
金融时报· 2025-06-27 01:55
商业航天产业特点 - 商业航天产业具有新技术、新要素、新产业三大特点,既是技术的革命式突破,又是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同时能带来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1] - 商业航天作为新质生产力,不断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1] - 商业航天在推动产业升级、带动相关产业重塑新动能方面,凸显出以自主技术创新撬动市场培育和产业发展的潜力 [1] 技术突破与创新 - 银河航天生产的柔性太阳翼轻薄、柔软,可以在火箭里进行折叠装载,使得火箭一次能够承载多块太阳翼,适合卫星大批量堆叠发射 [2] - 2023年7月23日,银河航天灵犀03星成功发射,成为我国首款使用柔性太阳翼的卫星,同时也是我国首次在轨对多星堆叠发射技术进行验证 [2] - 蓝箭航天自主研制的"朱雀二号"遥二火箭发射成功,成为全球首款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 [3] - 银河航天已成功发射25颗技术先进的卫星,包括全球首颗高频低轨毫米波卫星、我国首次批量研制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等 [5] 产业链与供应链发展 - 银河航天的合作伙伴从2018年的100多家增长到如今的超过1300家,供应链涵盖精密加工、铸造、电子集成、能源、机电、材料等领域,其中一半以上是中小企业 [4] - 传统轴承类工业品制造企业通过商业航天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迁移,实现了生产技术的更新迭代,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并开辟了新的业务线 [4] - 北京已有商业航天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涵盖了运载火箭、卫星制造、地面站及终端设备、卫星应用服务全产业链 [4] 政策支持与资本投入 - 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出台,推动商业航天从技术探索迈入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的发展新阶段 [1]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新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商业航天、北斗应用、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3] - 2024年北京市共完成蓝箭航天、星河动力等7家企业的投资决策,投资金额10亿元 [4] 卫星应用与星座建设 - 北京已累计发布10多个商业卫星星座的建设规划,银河航天成功发射8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构建起我国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小蜘蛛网" [3] - 中科星图联合空天院集成国内首款遥感垂域大模型"空天·灵眸",实现数字地球海量信息深度挖掘,可在线完成分钟级天临空地海多圈层信息精准智能分析和计算 [3] - 银河航天正在加速手机直连卫星的研发,已经成功研制并发射两颗具备手机直连功能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星 [5]
北京商业航天“造星织网”
环球网资讯· 2025-06-26 01:54
银河航天技术创新 - 公司成功研制我国首款使用柔性太阳翼的卫星灵犀03星 柔性太阳板厚度仅1毫米 折叠状态主体厚度不到5厘米 展开后长度约9米 宽度超过2.5米 [2] - 柔性太阳翼具有重量轻 模块化特点 更易于收纳 同样质量下面积更大 能吸收更多太阳能 适合卫星大批量堆叠发射 [2] - 卫星制造生产线融合人机协作理念 借助装配机器人 智能设备及数字化制造系统 打造100公斤至2000公斤级卫星完整制造链条 [3] - 产线具备年产100至150颗中型卫星能力 研制周期缩短80% 实现批量"造星" [3] 供应链与成本优化 - 卫星发射成本从过去十几亿元降至百万元级别 [3] - 公司探索新供应链 牵引汽车等行业零部件企业提升航天产品制造能力 供应链合作企业从2018年100余家拓展到1300余家 超半数为民营企业 [3] 行业地位与突破 - 公司是我国商业航天及卫星互联网领域首家独角兽企业 [4] - 实现多个"首个"与"首次" 包括国内首款柔性太阳翼平板卫星 首次实现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批产研制 建设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网络"小蜘蛛网" 实现中国低轨卫星互联网首次出海落地 [4] 未来发展规划 - 正在加速手机直连卫星研制 开展相控阵天线 星上大能源 数字处理载荷等核心技术攻关 未来可实现无网区域手机直连"太空Wi-Fi" [5] - 北京商业航天生态蓬勃发展 拥有相关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 商业航天百强企业 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均占全国半数以上 [5] - 北京商业航天已涵盖运载火箭 卫星制造 地面站及终端设备 卫星应用服务全产业链 计划2026年左右实现可重复使用火箭入轨回收复飞 [5]
在北京,商业航天“冲”出新势力
科技日报· 2025-06-19 23:39
柔性太阳翼技术突破 - 银河航天自主研制的柔性太阳翼厚度仅1毫米左右,可折叠至主体厚度不到5厘米,在轨工作时展开长度约9米,宽度超过2.5米,具有包络小、重量轻、模块化等特点,适合卫星大批量堆叠发射 [1] - 2023年7月柔性太阳翼搭载银河航天灵犀03星成功发射,技术团队通过科技创新将新型柔性太阳翼与平板堆叠式卫星相结合,大幅提高卫星星座组网效率 [1] - 柔性太阳翼生产线采用自动焊机(毫伏级精度)和自动贴片机(0.05毫米微距精度)等尖端设备,实现高精度制造 [1] 商业航天产业化进展 - 银河航天已建成批量生产卫星的柔性生产线,具备年产100至150颗中型卫星的研制能力 [2] - 北京拥有商业航天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商业航天百强企业、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数量占全国半数以上 [2] - 蓝箭航天研发的"朱雀三号"不锈钢液体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一级发动机回收后无需检查即可复飞,成本较一次性火箭降低80%-90%,已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计划2024年下半年首飞 [2] 航天产业链生态构建 - 银河航天灵犀03星采用一体化成型技术,通过工业压铸实现卫星堆叠空间节约,提升火箭运载效率 [3] - 公司供应链合作企业从2018年100余家扩展至1300余家,超半数为民营企业,带动传统铸造、精密加工等领域技术升级 [3] - 2024年5月银河航天在泰国开展低轨卫星互联网宽带通信试验,是我国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首次海外应用探索 [3] 政策支持与行业规划 - 2024年北京市对蓝箭航天等7家商业航天企业投资10亿元,重点支持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 [4] - 计划2026年实现可重复使用火箭入轨回收复飞,同步布局超重火箭研制和200吨级以上全流量补燃发动机开发 [4]
探访银河航天:已发射25颗卫星,含国际首例
新京报· 2025-06-18 06:41
太空经济与商业航天发展 - 预计到2040年全球太空经济价值将达到1万亿美元,对更广泛经济和社会的价值预计达7.9万亿美元 [2] - 全球在轨卫星数量超过11000颗,大部分是低轨通信卫星,呈现星座化、规模化、低成本化、低轨化特点 [2] - 北京拥有商业航天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南箭北星"格局初步形成 [1][8] 银河航天技术突破 - 已成功发射25颗自主研制卫星,涵盖通信、遥感等多个种类 [1][2] - 发射全球首颗高频低轨毫米波卫星、我国首次批量研制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首颗使用柔性太阳翼的平板可堆叠卫星 [2] - 成功研制并发射两颗具备手机直连功能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星 [3] - 研制国际上首颗多星编队SAR卫星,采用"1主星+3辅星"四星车轮式编队 [4][5] 卫星技术创新 - 灵犀03星采用平板构型,可实现一箭几十星高效发射,使用厚度仅1毫米的柔性太阳翼 [6][7] - 柔性太阳翼具有包络小、重量轻、模块化特点,新一代可像纸一样卷起来 [7] - 计划为SAR卫星增加AI功能,包括自主轨控、自主规划、星上智能处理等 [5] 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布局 - 商业航天百强企业、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占全国半数以上 [8] - "南箭"聚集全国70%以上商业火箭整箭企业,"北星"形成全国卫星制造产业链最全聚集区 [8] - 2024年商业火箭发射12次,约占全国发射任务五分之一 [9] - 累计发布10多个商业卫星星座建设规划,构建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小蜘蛛网" [9] 未来发展方向 - 力争2026年实现可重复使用火箭入轨回收复飞,布局超重火箭研制 [10] - 突破低成本超高速星间激光通信、大口径空间展开式天线等核心技术 [10] - 开展算力星座原理试验星研制和组网研究,协同现有通信、导航、遥感星座 [11] - 推动商业卫星服务在应急救灾、自然资源监测、手机直连通信等领域的应用 [11]
西湖区空天信息产业“起飞”
杭州日报· 2025-05-27 02:20
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 西湖区空天信息产业已集聚300余家企业,云栖小镇致力于打造浙江省首条百亿级产业链[2] - 商业航天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市场规模潜力超万亿元,成为新质生产力热门赛道[2] - 西湖区聚焦太空智算、卫星互联网等细分领域,去年产值超53亿元,初步构建卫星研发、制造、应用全产业链生态[2] 产业链场景探索与创新 - 国内首个商业卫星线下超市"东方红天选"落地云栖小镇,陈列200余种卫星产品,柔性太阳翼获多家公司订单[3] - "地卫二"研制"阿曼星"实现卫星技术出海,零重空间新建卫星体检中心降低检测成本40%[3] - 智元研究院推出全球首款三涵道穿戴式单人飞行器,应用于消防、救援等场景[3] - 成立"环云栖空天地海协同创新联合体",整合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及投资机构资源[3] 科研支撑与产业生态 - 航天五院杭州中心等"大院大所"入驻云栖小镇,吸引杭州跃盛、华宇等企业落户,形成年配套200颗卫星的产能[4][5] - 已投用5.3万平方米航天产业基地,在建70亩新园区预计2026年投用,支撑核心科研与重点项目[5] - 云栖大会、空天信息大会等科技创新盛会持续强化产业链集聚效应[5] - 西湖区通过协同国家队、科研机构、民企和政府四方力量,推动产业从"跟跑"转向"领跑"[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