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三号

搜索文档
卫星通信将在更多领域落地!“宇宙级”大机遇来了
齐鲁晚报· 2025-09-20 09:45
近期,工信部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有序推动卫星通信业务开放、激发商业航天创新活力,促进相关产业高质量发 展。当前卫星通信能做什么,应用未来有望在哪些场景落地? 总台央视记者 苏童:我现在就坐在一辆可以直接连接卫星的汽车车内。我们在没有移动网络覆盖的地区,就可以通过这个卫星通信的App,连接到距我们三 万多公里外的天通卫星,来实现打电话和发短信等等功能。 和一般的移动网络通信方式不同,卫星通信不需要地面基站支持。直连的天通卫星是一种高轨通信卫星,3颗组网实现中国全境及东南亚地区覆盖。 2023年9月起,中国电信陆续向用户开通了手机、汽车等直连卫星业务,目前天通卫星的用户规模已达近300万。 中国电信集团卫星通信有限公司市场经营部总经理 薄小堂:7月份天通卫星月通话分钟数超过了百万分钟。已推出35款直连卫星的手机机型,累计出货量超 过了2300万台。现在主要应用的场景,一个是普通大众用户,在外出旅游或者参加一些户外活动,需要用到直连卫星进行应急通信。还有就是在防汛救灾 中,天通卫星电话会发挥很重大的保障作用。 本月,工信部正式向中国联通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中国移动相关业 ...
商业航天,又火了
投中网· 2025-09-12 14:49
以下文章来源于钛媒体 ,作者饶翔宇 钛媒体 . 新鲜犀利的财经见闻,放眼国际的前沿技术,还有罕见披露的内幕消息。钛媒体 (www.tmtpost.com),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一个投资者与创新者酷爱聚集的地方。还可下载钛 媒体App,24小时不间断更新和互动。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2025年,除了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也正在进入爆发的前夜。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达2.3万亿元,2025年预计突破2.5-2.8万亿元,年 均复合增长率超20%。 融资规模方面,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融资总额突破200亿元,创历史新高。2025年截至8月中旬, 已披露融资事件超120起,金额超52亿元(部分数据未完全公开)。结合行业增速,预计全年融资 额将达250-280亿元,同比增长23%-38%。 进入2025年,朱雀三号、天龙三号、引力二号、双曲线三号、智神星一号等一批新型号商业火箭将 按计划迎来首发;中国版"星链"计划千帆星座、GW星座等持续升空。 一时之间,中国的商业航天变得异常热闹起来。 拿热钱,降成本,组星链。 作者丨 饶翔宇 编辑丨 钟毅 来源丨 钛媒体 各路热钱 ...
6亿订单无人接:中国商业航天卡在“最后一公里”
虎嗅· 2025-09-07 17:52
核心观点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面临火箭运力瓶颈 卫星公司急需大规模低成本发射服务但民营火箭公司成熟产品不足 导致招标反复失败 行业将希望寄托于尚未首飞的大运力液体火箭[1][4][16][17][21] 招标困境 - 上海垣信卫星6 16亿元火箭发射订单因投标供应商不足3家而多次流标 反映民营火箭公司运力供给不足[2][3][14][15] - 招标拆分为两个包件:包件一要求4次一箭10星发射 预算6 16亿元 因供应商不足流标;包件二允许未首飞火箭参与 最终蓝箭航天 天兵科技和中科宇航入围[13][14][26] -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要求星座计划需在7年内发射首颗卫星 14年内完成全部部署 中国星网和垣信卫星申报总量超30000颗卫星 发射时间紧迫[3][6][7] 市场需求 - 卫星产业需求旺盛:航天宏图签订9 9亿元国际卫星合同 微纳星空中标8 04亿元遥感星座项目[3][11] - 产业链上游景气度提升:铂力特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航宇科技航天锻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近30%[11][12][28] - 低轨星座需应对太空资源争夺:SpaceX星链计划已发射超1900颗卫星 2025年前8个月完成100次发射[8][11] 运力差距 - 发射频率差距:中国2025年上半年35次发射 SpaceX同期完成100次轨道级发射[8][18] - 运载规模差距:猎鹰9号太阳同步轨道运力达15吨以上 国内最大民营火箭引力一号仅4 2吨[18][19] - 成本与可靠性差距:SpaceX发射成本约2 1万元/公斤 国内报价6-15万元/公斤;猎鹰9号成功率99 43% 国内民营火箭近年多次失利[20] 技术路线 - 固液并举路线:中科宇航力箭一号完成8次发射 东方空间引力一号创全球最大固体火箭纪录 主要服务小型卫星市场[22][23] - 直接研发液体火箭路线:天兵科技 蓝箭航天等专注可回收液体火箭 累计获超40亿元融资 但尚未实现商业发射[24][25] - 三款重点液体火箭进展:朱雀三号完成九机并联点火试验(7542千牛推力) 天龙三号LEO运力17吨 力箭二号LEO运力12吨计划9月首飞[27] 基础设施与资本 - 发射场建设加速: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新增两个工位 天兵科技在酒泉建成首个民营液氧煤油火箭专用发射工位[28] - 资本通道打开:蓝箭航天和中科宇航进入IPO辅导阶段 为规模化投入准备资金[29]
万颗卫星上天难
经济观察报· 2025-09-07 17:20
核心观点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面临火箭运力严重短缺 卫星公司急需大规模低成本发射服务但合格供应商不足 导致6 16亿元招标反复流标[2][4][12] -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要求卫星星座必须在严格时限内完成发射 否则轨道和频率资源失效 中国星网和垣信卫星需在14年内完成超30000颗卫星部署[3][7][8] - 国内民营火箭公司与SpaceX存在显著差距 发射频率、单次运载规模、成本可靠性三个维度均不足 SpaceX前8个月完成100次发射 猎鹰9号运载成本仅2 1万元/公斤 而国内达6-15万元/公斤[9][14][16] - 行业将希望寄托于天兵科技天龙三号、蓝箭航天朱雀三号、中科宇航力箭二号等未首飞大运力液体火箭 这些火箭运力均超4 8吨但尚未验证可靠性[5][18][23] - 产业链上下游已为规模化发射做准备 发射场扩建、供应链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企业启动IPO 但最终取决于关键火箭首飞成功[24][25] 招标困境与运力短缺 - 垣信卫星6 16亿元火箭发射订单因投标供应商不足3家反复流标 反映民营火箭公司运力无法满足大规模组网需求[2][4] - 招标调整后允许未首飞火箭参与 包件二成功吸引蓝箭航天、天兵科技、中科宇航入围 但包件一仍因供应商不足失败[11][12] -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要求星座计划14年内完成全部发射 中国星网21天内完成5次发射38颗卫星 垣信卫星已部署90颗但2025年无新发射记录[3][7][9] 国内外运力对比 - SpaceX前8个月完成100次轨道发射 猎鹰9号太阳同步轨道运力达15吨以上 发射成本约2 1万元/公斤 成功率99 43%[9][15][16] - 中国上半年仅35次发射 民营火箭最大运力为东方空间引力一号4 2吨 成本达6-15万元/公斤 2025年蓝箭航天、中科宇航等出现发射失利[14][15][17] 技术路线与商业策略 - 中科宇航、东方空间等采用固液并举路线 用固体火箭满足长尾市场 力箭一号完成8次发射 引力一号创全球固体火箭纪录[19] - 天兵科技、蓝箭航天等专注可回收液体火箭 天兵科技累计获超40亿元融资 天龙三号运力达17吨 但尚未首飞[20][23] - 液体火箭可解决组网复杂度问题 单次大运力发射避免卫星多次变轨损耗燃料 缩短组网时间并降低长期运维成本[15] 产业链发展现状 - 上游供应链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铂力特商业航天项目批量生产 航宇科技航天锻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10][24] - 发射场基础设施扩容 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新建两个工位 天兵科技在酒泉建成首个民营液氧煤油火箭专用发射工位[24] - 资本市场支持加强 蓝箭航天和中科宇航已进入IPO辅导阶段 为规模化投入准备资金[25] 下游应用与商业影响 - 航天宏图签订9 9亿元国际卫星合同 微纳星空中标8 04亿元遥感星座项目 显示卫星市场需求旺盛[4][10] - 火箭运力短缺影响终端厂商策略 网翎公司选择先发展高轨卫星服务因低轨星座未建成 运力成本制约终端服务平民化[22] - 运力问题关乎整个产业链商业闭环 只有发射成本下降才能实现万亿级市场规模[22]
经观头条|万颗卫星上天难
经济观察网· 2025-09-07 14:07
核心观点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面临火箭运力瓶颈 卫星公司急需大规模星座组网但民营火箭公司无法满足发射需求 主要问题包括发射频率不足 单次运载规模偏小 成本过高及可靠性待提升[2][3][4] -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带来紧迫时间压力 卫星公司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发射以保留轨道和频率资源 SpaceX的领先表现凸显中国在发射频率和运力方面的差距[6][7][8] - 行业将希望寄托于三款未首飞的大运力液体火箭:蓝箭航天朱雀三号 天兵科技天龙三号和中科宇航力箭二号 这些火箭的运力参数已满足需求但尚未经过实际飞行验证[4][21][22] - 产业链上下游已做好准备 发射场基础设施扩建 供应链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资本市场为IPO铺路 但最终取决于关键火箭的首飞成功[10][23][24] 招标困境与运力短缺 - 上海垣信卫星6.16亿元火箭发射订单因供应商不足3家而多次流标 反映市场缺乏能承接大型发射任务的民营火箭公司[2][12][13] - 招标调整后拆分为两个包件:包件一要求已有成功经验的火箭(运力≥2.8吨)但最终流标;包件二允许2025年底前首飞的新型火箭(运力≥4.8吨)并成功吸引三家民营公司投标[11][12][21] - 中国星网和垣信卫星的星座计划总量超30000颗 发射任务艰巨 中国星网在21天内完成5次发射38颗卫星 而垣信卫星自3月后无新发射记录[3][8][9] 国际竞争与规则压力 - SpaceX在2025年前8个月完成100次轨道级发射 将超1900颗星链卫星送入轨道 其猎鹰9号火箭运力达15吨以上 发射成本约每公斤2.1万元人民币[7][15][16] -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要求星座计划在7年内发射首颗卫星 9年内完成10% 12年内完成50% 14年内全部部署 否则资源失效[6][7][9] - 中国2025年上半年共进行35次航天发射 创历史同期新高 但相比SpaceX仍有明显差距[8][15] 民营火箭发展路径 - 固体火箭路径:中科宇航力箭一号完成8次飞行 市场占有率第一;东方空间引力一号为全球最大固体火箭 适应小型卫星市场需求[19] - 液体火箭路径:蓝箭航天 天兵科技和中科宇航聚焦可回收大运力液体火箭 但均未首飞 天兵科技累计获超40亿元资金支持[19][20][22] - 三款重点火箭参数:朱雀三号液氧甲烷火箭推力7542千牛;天龙三号液氧煤油火箭近地轨道运力17吨;力箭二号近地轨道运力12吨[22] 产业链协同与准备 - 上游供应链进入批量生产:铂力特多个商业航天项目进入批量生产阶段;航宇科技航天锻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近30%[10][23] - 发射场基础设施扩建: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开工新建两个液体火箭工位;天兵科技在酒泉建成首个民营液氧煤油火箭专用发射工位[23] - 资本市场支持:蓝箭航天和中科宇航均已进入IPO辅导备案阶段 为规模化投入准备资金[23] 下游影响与商业闭环 - 卫星互联网终端厂商调整策略 如网翎选择"先高轨后低轨"因低轨星座网络尚未建成[21] - 火箭发射成本直接影响终端服务价格 若成本无法降低将阻碍万亿市场规模实现[21] - 行业等待关键首飞以启动规模化星座组网计划 运力问题关乎整个产业链商业闭环[21][24]
万颗卫星上天难
经济观察网· 2025-09-05 22:29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运力瓶颈 - 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6.16亿元人民币火箭发射订单因投标供应商不足3家而多次招标失败 [1] - 中国星网和垣信卫星申报卫星总量突破30000颗 中国星网在2025年7月底至8月中旬通过5次发射将38颗卫星送入轨道 垣信卫星截至2025年3月部署90颗在轨卫星 [2] -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要求星座计划在立项7年内发射首颗卫星 9年内完成10%部署 12年内完成50% 14年内完成全部发射 [4] 卫星产业市场需求 - 航天宏图2025年8月签订价值9.9亿元人民币国际卫星及地面系统采购合同 [2][7] - 微纳星空2025年5月中标8.04亿元人民币四川遥感星座总包合同 [2][7] - 铂力特多个商业航天项目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航宇科技航天锻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近30% [8][21] 运力缺口与技术挑战 - 全行业缺乏对标SpaceX猎鹰9号的大运力液体运载火箭 [2] - 国内商业火箭发射报价普遍在每公斤6万至15万元人民币 显著高于SpaceX每公斤2.1万元人民币的水平 [13] - 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三火箭2025年8月15日发射失利 力箭一号遥六火箭2024年12月27日发射后自毁 天龙三号火箭2024年6月30日地面试车坠毁 [13] 民营火箭发展路径 - 中科宇航力箭一号完成8次飞行 在民商火箭发射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 东方空间引力一号创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纪录 [16] - 天兵科技累计获超40亿元资金支持 近期15亿元融资用于天龙三号首飞和批量生产 [17] -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完成九机并联地面点火试验 推力达7542千牛 天龙三号近地轨道运力17吨 力箭二号近地轨道运力12吨计划2025年9月首飞 [19][20] 基础设施与资本支持 - 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2025年初开工新建两个液体火箭发射工位 [20] - 天兵科技在酒泉建成国内首个民营液氧煤油火箭专用发射工位 2025年7月通过竣工验收 [20] - 蓝箭航天和中科宇航均已进入IPO辅导备案阶段 [21] 国际竞争格局 - SpaceX星链计划规划超4万颗卫星 2025年前8个月通过77次发射部署超1900颗卫星 [6] - SpaceX2025年前8个月完成100次轨道级发射 同期中国共进行35次航天发射 [6][11] - 猎鹰9号太阳同步轨道运力达15吨以上 成功率99.43% 执行超500次发射 [12][13]
商业航天爆发前夜:拿热钱,降成本,组星链
钛媒体APP· 2025-09-03 11:12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达2.3万亿元 2025年预计突破2.5-2.8万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超20% [2] - 2024年商业航天融资总额突破200亿元创历史新高 2025年截至8月中旬已披露融资事件超120起金额超52亿元 预计全年融资额达250-280亿元同比增长23%-38% [2] 融资与资本动向 - 2024年融资事件达138起披露融资金额202.39亿元 卫星应用 火箭制造 卫星制造成为最热门融资领域 [4] - 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卫星应用 火箭制造 卫星制造领域分别完成融资事件50起 32起和29起 卫星运营和火箭制造融资金额分别为87亿元和67.1亿元 [4] - 江苏省设立50亿元先进制造产业专项母基金 海南文昌航天产业基金规模达50亿元 支持商业航天产业链建设 [5] - 红杉中国 高瓴资本 IDG资本等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纷纷下注商业航天赛道 蓝箭航天 微纳星空等创业公司成为新晋独角兽 [7] 政策与上市支持 - 近3年20多个省区市发布40余项政策规划 支持商业航天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落地 [7] - 证监会支持商业航天等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 明确未盈利企业可上市 [8] - 蓝箭航天 中科宇航等企业已进入上市辅导阶段 [8] 技术发展与成本控制 - 国内公司聚焦可回收火箭研发 朱雀三号采用甲烷燃料成本为航空煤油的1/3 不锈钢箭体材料成本降低80% 单次维修费仅为箭体造价的10% [12] - 朱雀三号液氧甲烷发动机推力可动态调节50%-110% 组合导航技术将垂直落点误差控制在3米以内 [12] - 朱雀三号目标重复使用次数提高至20次以上 发射成本压缩至2万元/公斤 [12] - 箭元科技2025年5月完成首次飞行回收试验 成为国内首个突破"液氧甲烷+不锈钢+海上软着陆回收"技术的公司 [12] - 中国商火长征十二号乙可重复使用火箭预计2026年首飞 [13] 卫星互联网发展 - 中国申报5.13万颗卫星 其中超过万颗的星座计划有三个 [17] - 千帆星座计划到2030年部署超1.5万颗低轨卫星 2025年底完成648颗组网 2027年实现全球覆盖 [18] - GW星座规划发射12992颗卫星 鸿鹄星座计划发射10000颗卫星 [18] - 中科卫星AIRSAT星座2026年实现21颗卫星在轨目标 国星宇航"星算计划"12颗卫星成功入轨 [20] - 银河航天通过批量生产将卫星成本降至现有成本的几十分之一 [20] 行业生态与企业动态 - 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从2015年不足百家增至2025年500余家 核心环节技术自主化率显著提高 [13] - 朱雀三号 天龙三号 引力二号等新型号商业火箭2025年按计划迎来首发 [2] -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2024年9月完成十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 2025年6月完成一级动力系统试车 [12]
21天5次发射,中国星网为什么这么急?
观察者网· 2025-08-20 08:20
中国星网星座部署计划 - 中国星网计划部署约1.3万颗卫星,需在2034年前完成全部部署 [3] - 国际电联要求部署节点:7年内至少1颗卫星入轨,9年完成10%(约1300颗),12年完成50%(约6500颗),14年完成100%(约1.3万颗) [3][5] - 近期21天内完成5次发射,显示部署节奏显著加速 [1][10] 国际竞争格局 - 星链已超前部署数千颗卫星,通过大规模超额部署锁定频谱并开展全球商业服务 [6] - 亚马逊柯伊伯计划部署3200颗卫星,目前仅100多颗入轨,面临发射资源依赖SpaceX的困境 [6][7] - 欧洲Rivada虽未发射卫星,但凭借160亿美元合同获得国际电联豁免延期 [17][18] 发射能力与挑战 - 当前采用多箭并行策略:长征五号乙(一箭10星)、长征八号(一箭9星)、长征六号(一箭5星)、长征十二号(一箭9星) [11][14] - 按当前能力测算:2029年需年均发射36次(四型均分),2032年需110次,2034年需170次以上,单箭5-10星模式不可持续 [11][12] - 需将单箭搭载量提升至20-30星,配合复用火箭将年发射次数压缩至50次左右 [12][15] 技术演进方向 - 长征十二号直径3.8米,配备7台YF-100K发动机,具备可复用演进潜力 [14] - 民营公司如蓝箭航天完成10公里级垂直回收试验,箭元科技实现海上平台回收试验 [15] - 长期需依赖复用火箭和重型运载平台(类似星舰)支撑高频发射需求 [15] 战略路径与时间压力 - 当前阶段通过多箭并行维持节奏,同时为复用化、规模化做技术储备 [15] - 国际电联规则允许豁免,但需证明资金保障、制造合同和发射计划等实际进展 [18][19] - 2029-2034年为关键窗口期,需持续加速以锁定频谱资源并避免项目削减 [3][19]
解决火箭运力不足问题,广东推动液体燃料技术攻关
选股宝· 2025-08-20 07:29
政策支持 - 广东省提出鼓励企业聚焦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等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1] - 对符合配套条件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省级给予不超过50%的配套资金支持 [1] - 落实企业研发支出100%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1] 技术趋势 - 液体燃料火箭凭借推力可调、重启能力强及系统适配性高等优势,正成为新一代可复用火箭的主流选择 [1] - 发展可回收火箭与液体燃料等技术是提升运力的关键 [1] - 预计2030年至少需要年均64发火箭才能满足规划的组网计划 [1] - 2030年火箭市场空间有望达到千亿规模 [1] 行业进展 - 2025年下半年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中科宇航的力箭二号、星河动力的智神星一号等大运力民营液体火箭即将首飞 [1] - 民营液体火箭商业化运营有望实现"从零到一"突破 [1] 公司动态 - 斯瑞新材启动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材料、零件、组件产业化项目"的建设 [2] - 泰胜风能的火箭贮箱是用于储存液体火箭推进剂的关键压力容器,为运载火箭核心部件之一 [2]
商业航天领域将培育出多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证券日报· 2025-08-19 00:14
行业发射活动与能力 - 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9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1] -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二十八号B星02星送入预定轨道 [1] - 航天科技实现一周三发高密度组网节奏 [1]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双工位验证高频次发射能力 年度发射能力有望达到60发以上 [2]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新建三号四号两个发射工位 年度发射能力均为16发 [2] 市场规模与产业集群 - 预计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突破万亿元 [1] - 商业航天领域有望培育多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1] - 卫星互联网组网进程持续加速 2025至2026年主要星座迈入发射加速阶段 [4] 技术发展与成本降低 - 朱雀三号目标将发射成本从4-5万元/千克降低到2万元/千克 [3] - 天龙三号发射价格已降低到2万元/千克 成本效益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3] - 力箭二号和力箭二号重型单位发射成本分别为3万元/千克和1.5万元/千克 [3] - 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发展显著降低发射成本提升运力 [1] - 火箭可回收技术突破使单位发射成本接近国际领先水平 [3] 资本投入与融资活动 - 航天驭星完成4.3亿元C+轮融资 累计融资超10亿元 [3] - 资金用于卫星互联网地面基础设施研发和批量化生产 [3] - 蓝箭航天 江苏屹信航天 中科宇航均已启动上市辅导 [3] - 商业航天IPO融资进程持续加速 [4] - 市场资金涌入商业航天赛道降低产业化探索压力 [4] 基础设施与产业布局 - 沿海加内陆互补发射网络形成 火箭发射速度持续加快 [2] - 地面段发射工位火箭端技术持续演进反哺发射进程提速 [4] - 卫星段地面段以及火箭等相关产业链环节迎来发展机遇 [4] - 2025年将见到更多运载火箭重复发射和低轨卫星组网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