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科考

搜索文档
从北极光到南极雪 他们把实验室搬到“世界尽头”
中国青年报· 2025-06-16 11:06
极地科研团队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多位教师将实验室搬到极地,开展海冰监测、极光观测、冰川研究等工作 [1] - 吴家骥教授独自值守中国北极黄河站,保障科考站核心科研任务持续运行,曾经历10多天网络通信中断仍坚持数据备份和设备维护 [1] - 韩冰教授主持极光观测项目,通过分析大气数据研究太阳活动与地球磁层关系,开发"宇宙快递员"和"高空CT机"技术系统 [2] 极地科研价值 - 极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其微弱变化会对全球气候产生显著影响 [1] - 极光研究可监测臭氧层变化,为国际环境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2] - 南极是矿产资源富集区,其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全球气候格局,是理解地球系统的关键环节 [3] 极地科研挑战 - 南极科考需具备广博知识储备和团队协作能力,涉及设备维护、基建等多领域合作 [3] - 极端环境导致精密仪器失效风险,要求技术研究必须结合实际环境条件 [4] - 极地工作需承受零下几十度严寒、通信中断等极端条件,考验科研人员坚韧性 [1][4] 技术应用成果 - 开发极光观测算法,为空间天气预警和全球碳循环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2] - 在南极完成20余套旧设备维护和新设备搭建,持续产出环境监测数据 [3] - 实施高空大气物理观测项目,获取地球"冷极"关键气候数据 [3][4]
“雪龙2”号海口公众开放日活动掀起极地大洋热|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8 20:42
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公众开放日活动 - 全球首艘采用艏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首次抵达海南海口并面向公众开放 [3][9] - 开放日活动作为第17个世界海洋日暨第18个全国海洋宣传日配套活动 自6月2日至7日在海口秀英港码头举行 [3] - 参观者可近距离接触实验室 登船大厅 健身房 学术厅 驾驶台及飞行平台等特色区域 [9] "雪龙2"号技术创新 - 采用全球首创的艏艉双向破冰设计 突破传统破冰船只能艏向破冰的限制 显著提升破冰效率和安全性 [9] - 配备动力定位系统和月池系统 可在恶劣海况下精确定位作业 支持严苛极地环境科研任务 [9] 活动组织与保障 - 海南省海洋厅成立专门工作小组 制定详细活动方案和安全预案 协调多部门提供停靠保障 [10] - 海口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 组建"雪龙2"号开放日领导小组 统筹宣传 交通 卫生等保障工作 [10] - 建立参观预约系统并组织高校志愿者团队 确保活动有序进行并提供专业讲解服务 [10] 科考任务背景 - "雪龙2"号于5月28日抵达海口 标志着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全部考察任务 [3]
第41次南极考察丨“雪龙2”号凯旋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全部考察任务
新华社· 2025-05-29 12:18
极地科考成果 -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全部考察任务,"雪龙2"号历时208天,总航程4万余海里,创下中国极地考察史上单船执行任务最长时间纪录 [1] - 此次考察最大亮点在于首次在南极秋季开展以罗斯海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联合航次,成功实现南极考察由夏季向自然条件更为恶劣的秋季延伸 [1] - 联合航次邀请了8个国家科研机构的12位科学家共同参与,累计完成4条断面共计24个综合海洋调查站位,布放各类观测浮标34个,采集各类样品共5000余份 [1] 科研新发现 - 在水体结构方面,秋季罗斯海水体分层明显,水下150米以内水体混合均匀,但位于混合层以下的变性绕极深层水可入侵到南纬75度区域,冰间湖200米至400米深度范围存在明显的冰架过冷却水 [1] - 在低营养级生物方面,罗斯海区域初级生产过程不活跃,但冰间湖0至200米水层浮游动物生物量较高,在调查海域500米至2000米的深层发现有浮游动物越冬类群 [1] - 在磷虾和高营养级生物方面,罗斯海西部海槽陆坡区存在密集南极磷虾群,鸟类和哺乳类主要集中在冰缘区,优势种分别为南极鹱、阿德利企鹅、食蟹海豹以及南极小须鲸 [2] 国际合作与科普 - "雪龙2"号首次访问泰国并举行公众开放日,吸引上千名泰国公众登船参观,两国科研机构举行极地科学国际学术会议,举办科普教育展览 [2] - "雪龙2"号将在海口面向公众开放,全面展示中国极地科考成果以及参与国际极地治理的贡献 [2] - 本次考察进一步推动了极地领域科研和后勤保障的国际合作,探索了开展国际化、跨季节、跨学科综合调查的新途径 [2]
带破冰船模型上发布会,“雪龙2”号船长揭秘南极科考背后
南方都市报· 2025-05-22 07:56
极地科考装备与技术 - "雪龙2"号破冰船总长1225米 满载排水量15万吨 具备首尾双向破冰能力 能在15米冰层加02米积雪中以2-3节航速连续破冰 [2] - 科考破冰船装配先进防污染设备 尽量减少对极地环境影响 [5] - 采用模块化施工减少现场干扰 设置24小时生态监测 实时预警企鹅海豹等动物活动信息 [4][5] 极地科考成就与贡献 - 累计完成12次南极考察 4次北极考察任务 [4] - 为南极科考站运输物资 搭建科研设施 提供"移动实验室"功能 [4] - 参与国际救援行动 在极端条件下成功转运52名遇险乘客 [5] - 发起组织9国91名科考人员参与的罗斯海联合航次 首次在南极秋季开展生态系统研究 填补国际秋冬季调查资料空白 [5] 极地环境保护措施 - 遵循南极条约体系 坚持"低干扰"和"最小必要"准则 [4][5] - 项目启动前编制全面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4] - 全体考察队员需通过环境保护知识培训 科研样品采集尽量减少采集量 [5] 国际合作与影响力 - 多次参与国际合作任务 [5] - 提升中国在国际极地考察领域影响力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