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静脉支架
icon
搜索文档
归创通桥(2190.HK):政策拐点已至 利润增速超预期 迎来戴维斯双击
格隆汇· 2025-08-22 03:35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中期营业收入4.82亿元 同比增长31.7% [1] - 毛利3.43亿元 同比增长31.5% 毛利率71.2% 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 [1] - 未经调整盈利1.21亿元 同比增长76.0% 经调整盈利1.31亿元 同比增长68.1% [1] - 账上现金25.3亿元 [1] 业务板块表现 - 神经血管介入产品收入3.05亿元 同比增长25.0% 营收占比63.3% [1] - 外周血管介入产品收入1.77亿元 同比增长46.2% 营收占比提升至36.6% [1] 运营效率优化 - 销售及分销开支费用率17.7% 同比下降4.2个百分点 [1] - 研发开支费用率25.2% 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 [1] - 行政开支费用率11.6% 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 [1] 集采中标表现 - 神经及外周介入产品参与多轮集采 涵盖弹簧圈、PTA球囊、取栓支架等品类 [2] - 2024年外周支架国采中静脉支架A组中标 髂总静脉适应证唯一首轮中标 [2] - 2025年河北集采中密网支架、颅内球囊和外周球囊均中选 [2] 政策环境支持 - 国家药监局2025年7月推出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措施 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 [2] - 国家医保局明确集采"反内卷"规则 政策拐点显现 集采规则趋向温和优化 [2] 国际化进展 - 全球神经介入市场规模约70亿美元 中国占比15%-20% 外周介入市场规模约100亿美元 中国占比12%-15% [2] - 累计73款产品获批及在研 其中22款产品在27个国家/地区商业化 覆盖7个全球TOP10市场 [2] - 31款以上产品在23个国家/地区进行注册 [2] - 欧洲市场持续渗透 新兴市场如巴西、印度、南非取得快速增长 [2] - 海外销售收入1572万元 同比增长36.8% [2] 业绩展望 - 预计2025年营业收入10.59亿元 同比增长35% 2026年13.90亿元 同比增长31% 2027年17.48亿元 同比增长26% [3] - 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润2.00亿元 同比增长99% 2026年3.03亿元 同比增长52% 2027年4.63亿元 同比增长53% [3] - 对应2025年EPS 0.61元 PE倍数39X 2026年EPS 0.92元 PE倍数25X 2027年EPS 1.40元 PE倍数17X [3]
前沿高值耗材研究系列(五):外周介入行业全景图:国产企业厚积待发,替代进口有望加速
平安证券· 2025-08-01 19:00
行业投资评级 - 生物医药行业评级为"强于大市"(维持)[1] 核心观点 - 外周介入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21-2030年外周动脉介入手术量CAGR预计为15.6%,静脉介入手术量CAGR预计为29.3%[3] - 行业面临双重机遇:治疗渗透率提升(目前动脉手术渗透率仅0.2% vs 美国5.4%)和国产替代加速(目前外资主导市场)[3][12] - 2021年市场规模:动脉介入21.7亿元,静脉介入10.1亿元;预计2025年分别增长至40.5亿元和22.2亿元[22][23] 行业概览 - 患者基数庞大:2021年外周动脉疾病患者5100万,静脉曲张患者1.2亿[3][10] - 驱动因素:治疗意愿提升、医院能力增强、术式下沉、政策支持、器械迭代[3][15] - 市场空间:2030年动脉介入市场规模预计达68亿元,静脉介入49.9亿元[23][24] 动脉疾病 - 治疗趋势:腔内治疗成为首选,DCB药物球囊和减容装置逐步替代传统裸支架/球囊[42][51] - 产品格局:膝上DCB占比提升(预计2025年占介入手术44%),膝下治疗仍需更多临床验证[54][58] - 国产进展:心脉医疗、先瑞达等企业在DCB领域取得突破,先瑞达膝下DCB为全球独家[58][70] 静脉疾病 - 治疗潜力:静脉疾病治疗渗透率更低,介入治疗处于早期阶段[80] - 主要术式:腔静脉滤器(IVCF)、机械取栓(PMT)、导管溶栓(CDT)[86][87] - 国产替代:先健科技等在滤器市场占据份额,但机械取栓仍以进口为主[90][93] 投资建议 - 重点关注产品线完善的国产领军企业:心脉医疗、先瑞达医疗、归创通桥等[3][70] - 动脉领域关注DCB和减容装置布局,静脉领域关注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商[5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