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地面保障设备

搜索文档
*ST立航: 成都立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2024年度暨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召开情况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5-27 18:21
业绩说明会召开情况 - 公司于2025年5月27日通过上证路演中心以网络互动方式召开2024年度暨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总经理朱建新、副总经理万琳君及独立董事钟奎出席并与投资者交流 [1] 业务增长与订单情况 - 2025年一季度业务增长主要来自飞机地面保障设备及工艺装备板块 [1] - 当前生产订单及交付情况正常,无人机业务涉及机翼等部件装配 [2] - 2024年研发投入总额1980.96万元,占营收比例6.83%,与上年基本持平,研发人员数量增加以提升节点服务能力 [1] 研发与技术创新 - 公司推进现有产品与人工智能的业务融合,但未明确量化业绩增长预期 [2] -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产品竞争力较强 [4] 现金流与在建工程 - 当前现金流正常,在建工程进度无重大变化 [2] 战略调整与业绩改善措施 - 计划通过优化军品业务结构、开拓民用市场、提升管理效率及降本增效改善业绩 [3] - 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推动新产品带动新市场 [3] - 年度经营计划按正常进度推进 [3] 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 - 实际控制人刘随阳被立案调查事项尚未收到更新信息,后续将按规定披露 [2] - 并购重组事项将按信息披露要求及时公告 [2] 市场活动与行业动态 - 未计划参与法国航展歼系列参展 [3] - 主营业务受行业环境影响导致产品价格及盈利水平下降 [4]
毛利下降营收仍低于3亿元 立航科技“披星戴帽”
中国经营报· 2025-05-01 00:11
文章核心观点 - *ST立航2024年营收低于3亿且仍亏损,股票交易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公司业绩承压,增收不增利,存货连续四年增长,财务费用激增 [2][4][6] 增收不增利 - 公司主要业务为飞机地面保障设备、航空器试验和检测设备、飞机工艺装备、飞机零件加工和部件装配 [3] - 2024年度公司实现营收2.90亿元,同比增长23.54%;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94亿元,同比下降37.51%;扣非后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99亿元,同比下滑59.02% [4] - 2023 - 2024年公司销售毛利率分别为13.82%、6.21%,销售净利率分别为-29.12%、-32.96%,此前销售毛利率长期在40%以上,销售净利率长期在20%以上 [5] - 2024年公司营收同比增超20%,营业成本同比增长33.65%至2.72亿元,因产品销售结构变化,低毛利非标产品收入增加,高毛利批产产品收入下降 [2][5] -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0.44亿元,同比增长251.01%;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05亿元,同比增长52.02% [5] 存货“四连增” - 2024年度公司扣除无关收入后营收2.84亿元,同比增长21.34%,因净利润为负,股票交易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6] - 公司为撤销退市风险警示,将夯实军品业务,改善业务结构,开拓民用市场,加强技术创新,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6] - 2024年年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余额较年初增加6255.82万元,增加39.66%,因部分订单未完成生产及货物未完成验收 [6] - 2020 - 2024年公司各期末存货分别为0.55亿元、1.02亿元、1.43亿元、1.58亿元、2.20亿元,2025年一季度末增至2.59亿元 [7] - 2024年年末公司应付账款余额较年初增加7353.75万元,增加66.26%,因工艺装备类订单和工程进度增加 [7] - 2024年度公司财务费用激增394.32%至155.9万元,因流动资金贷款利息增加 [8]
立航科技创始人被查背后:业绩连年亏损触发退市警报,军工“小巨人”陷至暗时刻
新浪证券· 2025-03-26 18:17
创始人涉案与公司治理 - 公司实控人、董事长刘随阳因涉嫌重大职务犯罪被立案调查并实施留置,案件调查期限或长达六个月[1][2] - 刘随阳是公司核心灵魂人物,深耕航空领域四十余年,2003年创立公司并将其打造成西南地区航空制造标杆企业[2] - 刘随阳持有的4935.5万股限售股解禁流通,占公司总股本的63.35%,若被司法冻结或减持将影响公司控制权稳定性[4] 财务危机与退市风险 - 公司2023年亏损6831万元,2024年预计亏损扩大至6800万至9400万元,营业收入2.73亿至2.93亿元[3] - 根据上市规则,公司股票或将在4月26日年报发布后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3] - 公司资产负债率攀升至31%,净资产收益率跌至-13.31%,现金流压力较大[3] 市场反应与资金动向 - 消息公布后公司股价连续跌停,市值蒸发近四分之一[1] - 龙虎榜数据显示卖出前五席位合计抛售逾1517万元,买入资金多为游资短炒且成功率不足五成[4] 行业背景与公司前景 - 公司主营业务受军工产业链价格竞争加剧冲击,产品毛利率骤降,管理层动荡影响"造血"能力[3] - 部分"专精特新"企业在登陆资本市场后暴露治理短板,陷入"上市即巅峰"的怪圈[5] - 公司需短期内稳定管理层架构,长期需向航空装备智能化、数字化等高附加值领域转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