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才创业投资基金

搜索文档
25亿,苏州开始抢人
投资界· 2025-06-27 16:02
苏州人才壹号基金成立 - 苏州成立人才壹号创业投资合伙企业 出资额25 01亿元人民币 目标是通过金融支持体系吸引高层次人才 重点支持"1030"产业赛道的人才项目[3][5] - 基金四大投向包括领军人才 赛事获奖选手 初创企业及硬科技领域 通过真金白银吸引人才集聚[5] - 出资方均为苏州国资背景机构 包括苏创投集团(管理规模2600亿元) 创元集团(市属制造业国企) 苏州天使母基金(已设60只子基金 规模超150亿元)等[6] 苏州人才战略实施 - 苏州推出"百万人才新增计划" 目标3年新增100万人才 配套措施包括每年提供30万个优质岗位 最高2000元面试交通补贴 14天免费住宿等[7] - 针对人工智能等紧缺领域人才提供最高10万元一次性生活补贴 通过产业基础优势与政策组合拳吸引青年人才[7] - 市委人才办召开青年座谈会 在住房保障等核心需求领域提供支持 形成人才引进闭环体系[7] 城市人才竞争态势 - 香港同步启动高才创业投资基金(首期10亿港元) 张家港 宿迁等地也成立2亿元级人才基金 北京 杭州等城市均已布局同类基金[9][10] - 人才集聚效应显著 武汉光谷案例显示引进一名顶尖人才可撬动5亿元产业投资 中科院院士团队带动形成半导体材料产业集群[10] - 城市竞争从单纯企业招商转向"人才+产业"双轮驱动 高精尖人才对产业升级具有决定性作用[8][10] 产业与人才协同发展 - 各地基金投资重心从挖掘高科技企业转向直接扶持人才 反映产业迭代对高端人才需求的升级[10] - 配套政策涵盖创业融资 生活保障等多维度 通过解决住房等基础需求提升人才留存率[11] - 人才流向直接影响地方产业集群建设 形成"引进人才-培育企业-壮大产业"的正向循环[10][12]
10亿,香港高才创业投资基金成立
FOFWEEKLY· 2025-06-26 17:59
香港高才创业投资基金成立 - 香港高才创业投资基金正式启动,首期规模10亿港元,聚焦科技、医疗、消费等前沿领域,旨在扶持创新人才与优秀项目,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1] - 基金由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创始会长尚海龙及多位创始合伙人共同发起,首批3亿港元已确认,目标为让高才精英在香港实现梦想[1] - 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成立基金管理公司,为来港人才提供创业支援,因每月约8000名高才来港但难觅5万港元月薪工作[1] 基金定位与政府支持 - 基金不仅是金融举措,更是推动香港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旨在通过资本与技术融合助力香港在新质经济领域领先全球[1] -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基金体现香港高质量发展,需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1] - 陈茂波期望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原则支持初创企业,并汇聚全球科创人才[2] 基金投资方向与规划 - 基金首批3亿港元资金将聚焦生物科技、人工智能、金融科技、高端制造业及Web3等领域[2] - 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设立基金作为配套措施,期待特区政府尽快批出相关牌照[2] 其他行业动态 - 「2025投资机构软实力排行榜」评选启动[4] - 「2025母基金年度论坛」启幕,主题为汇聚中国力量[4] - 一级市场出现管理费焦虑,上市公司热衷设立并购基金[4]
10亿,香港成立抢人基金
投资界· 2025-06-26 10:33
香港高才创业投资基金成立 - 香港高才创业投资基金正式启动,首期规模10亿港元,聚焦科技、医疗、消费等前沿领域 [2][4] - 基金首批3亿港元已确认,目标扶持创新人才与优秀项目,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2][5][6] - 基金由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创始会长尚海龙及多位创始合伙人共同发起,旨在为来港人才提供创业支援 [5] 基金背景与目标 - 每月约有8000名高才来港,但难以找到中位数5万港元月薪的工作,基金成立旨在解决这一问题 [5] - 基金不仅是一项金融举措,更是推动香港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助力香港在新质经济领域走在全球前列 [5] -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期望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原则,支持香港初创企业发展 [6] 香港人才引进政策 - 香港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高才通),截至2025年2月底已批出近9.9万宗申请 [6][8] - 高才通计划吸引高收入人士和世界顶尖大学毕业生,并向22所内地高校毕业生开放人才签证 [8] - 香港还通过"一般就业政策"、"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等政策机制吸引顶尖人才 [8] 香港创投生态 - 港投公司成立于2022年,管理基金总规模达620亿港元,包括220亿港元"香港增长组合"、50亿港元"大湾区投资基金"等 [8] - 港投公司已出手超100个项目,涉及思谋科技、百图生科、银河通用等知名项目,项目方为香港当地产业赋能 [9] - 香港科创布局日益成熟,新创公司不断涌现,正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