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电压正极材料
icon
搜索文档
雪天盐业科研突破与产业协同:全固态电池迈向新阶段
全景网· 2025-10-16 16:25
全固态金属锂电池技术突破 - 科研团队成功攻克全固态金属锂电池产业化的关键技术难题,包括固固界面接触不良和电解质耐高压性能不足 [1] - 中科院物理所开发的碘离子界面调控技术使碘离子自动填充电极与电解质缝隙,形成致密导电层,解决界面接触依赖外部加压的痛点 [1] - 清华大学研发的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构建稳定富氟界面层,使电池在120℃高温及针刺测试中均无燃烧爆炸风险 [1] - 中科院金属所的柔性骨架技术让电池弯折2万次仍完好,储电能力提升86% [1] 电池性能与应用前景 - 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已突破600 Wh/kg,相比传统锂电池在相同100公斤重量下续航有望从500公里轻松突破1000公里 [2] - 技术突破能终结新能源汽车里程焦虑,并为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提供高适配性储能方案 [2] 关键材料产业化进展 - 雪天盐业布局的高电压正极材料已完成研发,即将进入批量生产,为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奠定基础 [1] - 雪天盐业研发的高电压正极材料通过表面修饰与体相掺杂工艺,能量密度突破400 Wh/kg,完全适配固态电池性能需求 [2] - 公司已建成锂离子、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试线,钴酸锂年产能达7500吨,吨级产品开始向主流电池企业供货,即将进入规模化生产 [2] 产业生态与市场展望 - 中国已形成固态电池发展的技术-产业协同生态,清华大学的电解质创新与雪天盐业的正极材料量产形成互补 [3] - 预计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200亿美元,中国将占据40%份额 [3] - 技术持续迭代与材料成本下降将推动全固态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大规模应用 [3]
雪天盐业控股股东完成阶段性增持 彰显长期发展信心
江南时报· 2025-10-14 18:49
控股股东增持情况 - 湖南盐业集团自2025年4月23日至9月4日累计增持公司股份15,825,400股,占总股本的0.96%,投入资金约8860.8万元 [1] - 此次增持是2025年4月22日披露的1.5亿至3亿元增持计划的一部分,目前已完成计划下限金额的59.07% [1] - 增持完成后,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比例升至32.72%,进一步巩固了公司股权结构的稳定性 [1] - 此次增持是继2024年6月至2025年4月期间完成一轮1亿元增持后的连续增持行动 [1] 公司战略与新能源业务进展 - 公司紧扣“盐业+新能源”双轮驱动战略,在固态电池材料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2] - 公司高电压正极材料已完成研发并即将量产,已建成多条电池正极材料中试线 [2] - 公司钴酸锂产能达到7500吨,为规模化发展打下基础 [2] - 公司于2025年7月与复旦大学共建智能纤维新能源材料研究院,切入纤维锂电池等前沿方向 [2] 行业背景与市场影响 - 固态电池行业在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下迎来发展关键期,工信部已将全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方向 [2] - 比亚迪、吉利等企业加速推进固态电池技术落地 [2] - 控股股东增持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提振投资者信心,并为公司新能源材料扩产与技术研发营造有利环境 [2] - 湖南盐业集团获得建设银行专项贷款支持增持,“金融支持+股东信心”共同为公司战略转型注入动力 [2]
产学研协同发力,国产固态电池产业化迈出关键步伐
江南时报· 2025-09-28 13:12
固态电池技术突破 - 清华大学张强教授团队开发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 采用富阴离子溶剂化结构设计思路 显著提升耐高压性能至4.7V 可同时匹配高电压富锂锰基正极和金属锂负极[1] - 电解质采用热引发原位聚合技术 强化固态界面物理接触与离子传导能力 避免传统高外压依赖导致性能下降 基于锂键化学构建-F Li O-配位结构形成稳定富氟界面层[2] - 8.96Ah软包全电池测试数据显示能量密度达604Wh/kg 远超磷酸铁锂电池150-190Wh/kg和镍钴锰酸锂电池240-320Wh/kg 通过针刺与120℃热箱安全测试无燃烧爆炸[2] 高电压正极材料产业化 - 雪天盐业通过旗下美特新材料平台切入高电压正极材料赛道 依托盐化工产业链资源与工艺积累 开发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的高电压正极材料[2][3] - 采用表面修饰和体相掺杂工艺 有效抑制高电压条件下界面副反应和结构不稳定问题 具备高压实密度和良好循环性能 适合固态电池使用需求[3] - 产品已完成小试和中试 依托现有锂离子/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试线及7500吨钴酸锂产能 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 吨级产品开始向主流电池企业供货[3] 产学研协同发展 - 电解质技术创新与正极材料量产形成有效互补 提升电池性能上限同时保障材料供应 满足固态电池对高性能材料和稳定供应链的双重要求[3] - 在新能源汽车 人形机器人 低空经济等新兴应用场景推动下 加速国产固态电池量产进程 强化新能源材料领域自主可控能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