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语音
搜索文档
AI团灭的行业,多了一个
创业邦· 2025-11-19 11:45
行业变革趋势 - AI配音正以惊人速度席卷广告、游戏、有声书、短剧等行业,其优势在于更快、更听话、成本更低廉[6] - 截至2024年中国AI语音语义市场规模已升至149.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8%以上[11] - 2024年全国九成车载导航、八成手机地图、过半在线教育平台已采用AI语音,2025年AI生成有声书占比突破四成[11] 市场格局冲击 - AI系统性地接管行业最底部、最稳定、最能养活人的工作部分,如有声书旁白、短视频、外语短剧、本地广告等强调"快"和"便宜"的领域[12] - 有声书配音价格从三四年前的600-800元/小时崩塌至50元/小时,同行结成"最低价联盟"试图守住100元底线但收效甚微[14] - 主流语音合成平台已能提供上千种音色,覆盖多种方言与细分风格,几分钟就能完成一章有声书录制且成本几乎为零[11] 技术替代效应 - 兼职配音员业务量显著下滑,长期合作对象转向AI声音,主动上门客户几乎消失[10] - 配音导演指出AI正挤压行业地基,新项目几乎清一色采用AI,仅在角色对话部分保留真人[12] - 纪录片导演使用AI配音后发现其停顿、重音、情绪起伏恰到好处,成本极低却达到近乎同等的细腻度[9] 伦理与法律挑战 - 配音演员声音被非法克隆现象频发,声音鉴定店铺月销超2000单,相似度76%的混合声难以立案维权[17] - 2024年4月国家启动"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但法规落地前配音演员仍面临维权困境[19] - 行业出现失序行为,有配音演员在试音阶段用本声赢得客户,正式交付时却混入AI生成声音[19] 核心竞争力重构 - 国家一级演员强调由生命经验支撑的"人味"是AI难以逾越的鸿沟,配音难点在于感同身受而非技术表现[21][22] - 资深听众表示如果作品全换AI将不再收听,真人配音带来的情绪共鸣和线下互动是AI无法复制的真实体验[22][23] - 专业配音演员通过多语言能力(如中、日、英三语)保持议价优势,将AI视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品[24] 转型升级路径 - 部分团队结合AI工具实现流程优化,如在动画配音前期用AI生成台词,画师据此作画后再由演员演绎[23] - 短视频平台出现从AI配音向真人配音回调的趋势,为具备特色的配音员创造新的生存空间[24] - 行业共识认为未来属于"有灵魂的人",关键在保留人声温度的同时学会与AI共舞[25]
智能领域诞生首个AI合规“通行证”!为什么是三翼鸟
全景网· 2025-10-29 13:58
核心观点 - 海尔三翼鸟平台获得智慧家庭领域首个ISO/IEC 42001人工智能管理体系认证,标志着行业竞争从技术参数转向包含安全、可信的综合能力竞争 [1][3] 认证突破与行业意义 - 海尔三翼鸟成为智慧家庭领域首个获得ISO/IEC 42001认证的企业,为行业树立“可信智能”新标准 [1] - 认证意味着智能家居行业竞争维度升级,从单一技术参数比拼转向安全、可信、可持续等要素的综合能力竞争 [3] - 在国际法规如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出台背景下,提前布局合规体系有利于公司在国际市场占据先机 [3] 系统化AI治理能力 - 公司搭建非单一产品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将ISO/IEC 42001标准贯穿于AI语音、AI视觉、健康保鲜大模型等全场景应用 [1] - 标准覆盖设计、开发、测试、运维每一个环节,确保全流程符合国际数据安全与伦理规范 [1] - 认证推动冰箱、洗衣机、电视等核心智能家电产品同步通过认证,构建完整防护网络 [2] - 平台实现用户使用单个产品或全屋场景时均能获得一致的安全保障 [2] 用户导向的合规设计 - 合规设计服务于用户刚需,例如灯光调节仅根据光线、作息数据适配亮度,不采集个人行为隐私 [3] - 使“可信智能”从冰冷标准转变为用户看得见、用得着的安心体验 [3]
雷军要创翻世界?声音克隆违法,AI标识防骗利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5 13:20
AI生成内容监管与合规 - 中国于今年9月正式施行《AI标识办法》,要求所有AI生成内容必须带有“AI制造”标签,例如在音频开头声明或使用特殊摩斯电码节奏[1] - 法规实施后48小时内对35款应用的实测显示,有2款未在图片中标识AI,4款未在交互页面标识AI,部分智能助手未按要求提示AI生成[2] - 11天后的第二轮复测发现,除百度文库的图片标识未落实外,其他应用均已修改到位,显示行业合规整改速度较快[2] AI技术滥用风险 - 未经授权使用他人声音生成AI音频已涉及违法,侵犯声音权人合法权益,流行的AI数字人直播未经许可也不可模仿知名人物[1] - AI伪造语音可被用于诈骗,有案例显示利用AI语音和换脸技术生成视频,仅用3小时就骗走2万元[1] - AI生成语音存在被用于伪装成家长诱骗儿童等严重安全隐患,凸显技术滥用的社会危害性[1] AI标识的防范作用 - 《AI标识办法》规定的标识能够帮助公众在接到可疑语音或视频时拉响警报,降低辨别成本,成为防骗利器[1] - 法规鼓励每个用户在使用AI创作时主动添加标识,共同构建更安全的AI应用环境[2]
AI墓地的1289个项目,写着创业的九死一生
创业邦· 2025-07-07 11:21
AI创业现状与竞争格局 - AI创业项目淘汰速度加快 2025年上半年超200个工具被关闭 平均每天1家AI项目走向「坟墓」[6] - AI Graveyard数据显示 截至2025年7月2日已有1282个AI项目关闭或被收购 相比去年6月底的700个增长近600个[4][6][7] - 创业领域呈现高度集中化 文生文产品占比26% 多模态类产品占比21% 其他泛B端应用和开发工具占比53%[13] 高风险创业领域分析 - AI写作和chatbot成为创业失败重灾区 分别占死亡项目的14%(174个)和8%(105个) 主因是低门槛和低成本[12] - 垂直场景竞争异常激烈 生产力工具 AI助手和AI编程位列「AI项目死亡领域」前十名[14] - 产品同质化严重 高频关键词显示遍地是「生产力工具」 人均是「AI助手」[16] 项目失败原因深度剖析 - 产品交互设计趋同 普遍采用「对话框」形式 被批评为「最懒惰、最省事的解决方案」[12][14] - 细分领域产品如AI Prompt和AI总结类工具虽切中需求但被快速替代[14] - 执行层面存在双重困难 包括创企自身能力不足和大厂内部赛马机制[22] 项目退出路径观察 - 部分项目通过被收购实现退出 如Lalamu Studio被Canva收购 Windsor被Front收购[19][20] - 独立开发者项目DamnGoodTools被收购 创始人视其为成功退出[20] - 更多项目突然消失 有案例显示从下架到关闭Discord仅用四天[21] 行业发展趋势 - 模型能力持续升级 终极AI产品形态尚未定型 探索仍在继续[25] - 创业方法论发生变化 从「方向比速度重要」转向「方向和速度一样重要」[22] - 行业竞争加剧背景下 需要更贴近用户需求和模型技术变化[22]
上半年港股IPO吸金超千亿 科技新秀引爆打新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1 18:56
港股IPO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港股新上市企业43家,较去年同期增加13家,增幅43.33%,其中42家为传统IPO方式上市[1] - 上半年IPO募资总额达1067.13亿港元,同比飙升688.54%,已超过2024年全年募资额881.47亿港元[1] - 3家企业募资超百亿港元:宁德时代(410.01亿港元)、恒瑞医药(113.74亿港元)、海天味业(101.29亿港元)[1] - 43家新股中30家首日上涨,破发率30%创2018年以来新低,其中映恩生物首日涨幅达116.7%[5][6] 行业分布特征 - 消费/科技/医药构成上市主力:医药类企业10家,科技领域(电气设备/汽车/软件等)10家,食品饮料企业6家[3] - AI企业集中涌现:云知声(AGI语音)、赛目科技(自动驾驶仿真)等AI公司上市,云迹科技/乐动机器人等已递表[3] - 内地企业占比超90%,包含宁德时代等"A+H"二次上市案例,赤峰黄金/三花智控等为代表[4] 政策与市场驱动因素 - 中国证监会2024年明确支持内地龙头企业赴港上市,港交所降低特专科技公司市值门槛并优化IPO流程[1][4] - 18C政策红利吸引AI公司集中赴港,DeepSeek崛起带动科技公司价值重估[4] - 恒生指数年内累计涨20%,恒生科技指数涨18.68%,市场情绪显著修复[2][7] 投资者参与热度 - 打新平均认购倍数超600倍创6年新高,布鲁可/蜜雪冰城/沪上阿姨超额认购达6000倍/5258倍/3617倍[6] - 平均打新申购人数7.2万人,为2024年(1.5万人)的4倍,宁德时代/海天味业申购人数均超30万[6] - 超额配售企业达9家,14家企业募资超10亿港元,显示资金追逐头部项目[3][6] 未来展望 - 截至6月底220家企业排队IPO,较2024年同期80份申请显著增长[8] - 德勤数据显示港股募资额占全球24%,与A股合计占比33%[8] - 安永预测全年港股IPO募资或破2000亿港元,上市公司达80家[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