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 Go
搜索文档
在美国,有多少硕博被当做鉴黄师?
虎嗅APP· 2025-10-19 21:20
AI行业劳动力现状 - AI行业资本投入巨大,出现一亿美金挖人才的现象[5] - 普通用户在不知情下成为AI训练免费劳动力,例如通过短视频反馈和人机验证为算法提供数据[8][9] - AI评估员和数据标注员构成行业重要但被忽视的劳动力群体[13] AI数据标注工作内容与要求演变 - 早期视觉模型数据标注是纯体力活,如图片拉框打点,计件付费且规则苛刻,框一个文本0.03元,日入150需框5000条[16] - 大语言模型评估需判断力、审美和领域知识,工作内容包括评估答案准确性、文学风格和伦理合规性[19] - 岗位要求显著提高,需硕士、博士或专业领域背景人员,如作家、教师、物理学博士[20][21] - 国内标注岗位要求本科学历,部分需985/211背景或特定专业知识[26] AI劳动力薪酬与待遇问题 - Google AI评估员时薪16~21美元,月薪约3000美元,低于美国联邦救济金水平[22] - Google AI工程师年薪10万美元起,远高于评估员薪酬[23] - 国内AI数据标注岗位薪资约7k~10k人民币,但职业发展受限,知识被一次性榨干[28][29] - 外包员工工作不稳定,项目结束即失业,绩效与正确率挂钩(低于90%取消绩效),工资可能拖欠[32][33] 外包模式与全球劳动力压榨 - 大厂通过外包满足数据标注需求,形成金字塔结构,顶层为算法天才,底层为高学历小时工[29] - 外包链条长,甲方包给乙方后层层转包至二包、三包,下游工作室为利润压缩规范[31] - 肯尼亚工人以低于2美元时薪标注暴力、色情内容,导致心理创伤[37] - 亚马逊无人超市依赖印度员工手动确认摄像头数据,多伦多送餐机器人由菲律宾工人远程操控[37] 行业价值观与劳动力尊重 - 硅谷存在技术至上、文科无用观念,轻视人文领域劳动价值[25] - AI发展依赖非计算机知识(如文学、哲学)确保模型伦理和品质,但相关劳动者未被充分重视[25] - 行业需尊重知识和劳动,避免高科技成为压榨工具,否则AI难以实现解放人类生产力的目标[39]
在美国,有多少硕博被当做鉴黄师?
虎嗅· 2025-10-19 18:55
AI行业人才投入与薪酬结构 - 资本圈投入巨大资金挖掘AI人才,金额可达一亿美金[1] - AI工程师在Google总部年薪可达10万美元以上,属于高薪岗位[25] - 与高薪技术岗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AI评估员时薪仅为16-21美元,月薪约3000美元[23] AI数据标注与评估工作内容演变 - 早期视觉模型数据标注为纯体力劳动,如图片拉框打点,单文本框报酬0.03元人民币[15][16] - 大语言模型评估工作需判断答案准确性、资料引用准确性、语气专业性及文学创作质量,要求评估师具备判断力、审美和领域知识[20] - 数据标注工作存在严格规则,如车辆类型精准区分、标注误差不超过3像素,返工现象普遍[17] AI人力资源构成与资质要求 - Google承包商招募的AI评估员包括经验丰富的作家、硕士学历教师和物理学博士[22] - 国内数据标注岗位要求从大专提升至本科,部分岗位明确要求985/211院校及特定领域专业知识[32] - 具有211本985硕背景的应届生从事数据标注工作,薪资范围在7千至1万元人民币[34] 外包模式与劳动力管理现状 - 大厂通过外包满足数据标注大量、紧急的需求,避免组建正式团队的高成本[35] - 项目存在多层转包现象,从甲方到乙方再到二包、三包甚至四包[38] - 外包公司管理不规范,存在项目突然终止、加班无补偿、绩效与正确率挂钩(低于90%取消绩效)等问题[39][40] 全球AI产业链底层劳动者状况 - 肯尼亚工人以低于2美元时薪处理暴力、色情等有害内容,导致严重心理创伤[45] - 亚马逊无人超市Amazon Go依赖1000多名印度员工手动确认摄像头画面[46] - 多伦多送餐机器人由菲律宾工人在夜间远程操控,体现人类劳动力替代智能技术的成本优势[47] AI产业发展模式与社会影响 - 当前AI产业形成金字塔结构,顶层为少数算法天才,底层为大量高学历数据标注员[36] - 全球AI产业存在路径依赖,通过层层转包和劳动力压榨维持运转[43] - 科技公司更倾向于低成本使用人类执行标准化任务,而非开发完全自主的智能系统[47]
Amazon launches big reorg of its grocery business, with new leaders who are finally integrating Whole Foods
Business Insider· 2025-06-12 01:19
公司重组与战略调整 - 亚马逊正将全食超市更深层次地整合至核心业务中,旨在通过重组焕新其杂货业务,新领导层将推动这一进程[1] - 重组计划包括设立新领导团队,并将全食超市企业员工纳入亚马逊的绩效评估和薪酬体系,但一线仓库和门店员工不受影响,调整将在12个月内完成[2] - 此前结构未能充分利用亚马逊杂货生态系统与全食超市的资源,新方案旨在减少重复工作并提升效率,公司称存在"简化共享需求处理方式"的机会[3] 市场表现与财务数据 - 自2017年以137亿美元收购全食超市后,其销售额增长超40%,与亚马逊生鲜合计去年贡献"数百亿美元"销售额[4] - 亚马逊在美国杂货市场份额为1.4%(全食超市1.6%),远低于沃尔玛的21.2%和克罗格的8.6%,且亚马逊份额较2022年的1.6%有所下滑[9] - 实体店业务第一季度营收55亿美元,近年增速为个位数,线上杂货销售(不含门店)2023年增长10.1%,低于2022年的20.6%[10] 运营优化与组织变革 - 新举措基于杂货业务负责人Buechel上任100天内的反馈,统一员工体验将解决此前工具、政策和技术不兼容的问题[11] - 全食超市员工将采用亚马逊薪酬模型(基本工资+股票奖励),总体薪酬基本不变,部分岗位和汇报结构可能调整[12] - 技术部门已实施类似变革并取得成效,员工需改用亚马逊工作邮箱接收重要通知,全食账户仍保留[13] 领导团队与战略方向 - 新领导团队融合亚马逊与全食超市高管,涵盖技术、运营、增长等职能,但前Tesco系两位副总裁未出现在名单中[14][15] - 公司近年多次调整杂货战略:2022年暂停亚马逊生鲜门店扩张并计提7.2亿美元相关资产减值,2023年缩减Just Walk Out技术并推出全食超市迷你店格式[16] - CEO Jassy仍坚定看好杂货业务,称全食超市增速"显著快于行业"且盈利轨迹良好,但公司正寻求成本削减机会,员工折扣政策可能调整[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