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DF30
icon
搜索文档
本土自给率仍不足10%? 车企加码芯片自研
中国经营报· 2025-07-19 04:48
汽车芯片国产化进展 - 蔚来自研5纳米车规级智能驾驶芯片"神玑NX9031"已应用于ET9等车型,单颗性能相当于四颗英伟达Orin X,但乐道L90仍采用英伟达芯片因供应充足和数据复用优势 [3] - 2023年中国汽车芯片进口依赖度超90%,计算控制类芯片达99%,功率存储类达92%,本土自给率不足10%但有望提升至30%-35% [4] - 模拟芯片厂商纳芯微2024年汽车电子收入7亿元(占总收入36.7%),年销量3.62亿颗车规产品,栅极驱动芯片累计出货9亿颗 [5][6] 行业技术突破与市场增长 - 中国新能源汽车爆发推动模拟芯片需求,汽车电子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371亿元增至2029年858亿元 [6] - 纳芯微在三电系统领域提供完整解决方案,覆盖主驱逆变器、OBC、BMS等,建立多品类产品矩阵 [6] - 零跑汽车自研凌芯01智驾芯片累计搭载超30万颗,性能超越Mobileye Q4 [7] 车企研发路径分化 - 造车新势力倾向自研:蔚来克服供应链中断风险提前完成芯片研发,零跑因市场缺芯自主研发凌芯01 [7] - 传统车企选择合作:吉利通过芯擎科技推出7纳米智能座舱芯片"龙鹰一号",东风牵头联合体量产国产高性能MCU芯片DF30 [8] - 上汽集团投资芯驰科技等企业,其座舱SoC产品应用于荣威车型 [9] 国际厂商动态与行业挑战 - 英特尔逐步收缩汽车业务,此前投入包括150亿美元收购Mobileye、推出第二代AI增强型SDV SoC芯片(性能提升10倍) [10] - 车规芯片认证周期长达2-4年,需满足AEC-Q100等严苛标准(如2000小时测试),研发投入大且回本周期长 [11] - 蔚来自研芯片使单车成本大幅降低,2023年四颗Orin芯片成本超3亿美元,2024年换自研芯片后毛利显著提升 [11]
日媒:大量中国车企正在推出完全自研自制芯片
观察者网· 2025-06-17 19:20
中国车企芯片自主化进展 - 包括上汽、长安、长城、比亚迪、理想和吉利在内的中国车企正计划推出配备100%自制芯片的车型,最早目标2026年量产[1] - 行业目标到2027年实现汽车芯片100%自主研发和制造,但目前自主率仅约15%,较一年前有所提升[1][5] - 部分车企如吉利已明确优先考虑自主研发芯片,即使本土生产也倾向选择中国厂商而非国外供应商[3] 车企自研芯片技术突破 - 零跑汽车2020年发布凌芯01智能驾驶芯片,28nm工艺,算力4.2TOPS[3] - 吉利芯擎科技2023年量产龍鹰一号7nm智能座舱芯片,2024年发布星辰一号7nm智能驾驶芯片(512TOPS)[3] - 比亚迪2024年推出4nm工艺BYD 9000智能座舱芯片,AI算力20TOPS[4] - 蔚来2023年发布5nm神玑NX9031智能驾驶芯片,算力超1000TOPS,2024年量产[4] - 小鹏自研7nm图灵AI芯片(700TOPS)获大众采购意向[4] 行业合作与供应链变化 - 国际芯片巨头如意法半导体、恩智浦、英飞凌正加强与中国代工厂合作以提升产能[3] - 东风汽车DF30车规级MCU芯片已完成流片验证,计划2025年量产[4] - 小米宣布将很快研制汽车芯片[5] 技术应用现状 - 高端车型仍依赖英伟达/高通方案,主流市场车型正通过自研芯片减少对外依赖[5] - 自研芯片主要应用于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系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