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龍鹰一号
icon
搜索文档
“小巨人”企业近八成是民企
长江日报· 2025-07-29 08:42
武汉民营经济发展概况 - 武汉民营企业总量达1159万家,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182万家 [1] - 民营经济贡献84%的独角兽企业和793%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 - 民营经营主体新增企业182万家,净增幅13%,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 [5] 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表现 - 34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793% [11] - 44家独角兽企业中民企占比84% [11] - 民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以上属于技术首创或首次应用 [13] 重点企业案例 - 芯擎科技发布全场景高阶自动驾驶芯片"星辰一号",填补国产空白 [6] - 芯擎科技"龍鹰一号"智能座舱芯片累计发货超100万片,出货量国产第一 [6] - 依迅北斗研发14纳米北斗高精度授时芯片,农机作业效率提升20% [10] - 湖北斯微特传动每日生产300个人形机器人"集成关节",体积缩小五分之一 [11] 产业贡献数据 - 上半年武汉工业增加值增长51%,其中电子信息、新能源领域拉动增长17个百分点 [6]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7%,连续18个月两位数增长 [11] - 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25294亿元,同比增长182%,占全市622% [17] - 民营经济纳税户数达12295万户,比一季度增长867% [17] 产业链协同与政策支持 - 亿咖通、鼎龙建设联合创新实验室推动上下游协同攻关 [12] - 武汉市构建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领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 [17] - 实施初创育苗、小微跃升、骨干瞪羚、龙头引领"四个计划" [17]
转型闯关,武汉不失速
长江日报· 2025-07-23 08:46
武汉经济发展概况 - 2023年武汉GDP突破2万亿元,成为中部首个"2万亿俱乐部"成员 [2] - 2024年GDP增速5.2%,2025年一季度增速达5.4%,经济总量保持中部城市首位 [2] 产业转型与投资 - 2024年1-5月工业投资增速12.1%,连续18个月两位数增长 [6] - 2020-2023年中欧班列(武汉)开行量同比增长30%,花湖机场带动上半年进出口破2100亿元(+22.3%) [6] - 核心CPI连续3个月回升,显示消费市场回暖 [7] 新兴产业发展 - 2024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16.8万辆(+152%),岚图汽车单月交付破万辆 [8] - 光电子产业产值2053亿元(+31.2%),智能制造装备产值823亿元 [8] - 工业机器人密度较2022年提升3倍,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算力规模全国第八 [8] - 九峰山实验室实现2纳米光子芯片试产,锐科激光百万瓦光纤激光器订单增长 [9] 传统产业升级 - 岚图累计产新能源车20万辆(产值超500亿元),武钢高等级无取向硅钢供应全国1/3新能源车 [19] - 2025年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1%,快于规上工业增速16.6个百分点 [19] - 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长150%,医疗仪器增长130%,工业机器人增长120% [17] 创新技术突破 - 禾元生物全球首创水稻源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 [15] - 芯擎科技"龍鹰一号"国产座舱芯片市占率第一,TCL华星全球唯一量产印刷OLED 4K专业屏 [16] - 全国首例植入式脑机接口手术成功,首个低空共享无人机示范区落地 [16] 资源效率提升 - 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实现85%关键零部件本地化,7家整机企业冲刺量产 [21] - 2021-2024年单位GDP能耗降超10%,双算力中心营收翻番(1元电力投入撬动4元收益) [23] - 青年社区建设带动人才净流入率连续三年全国前十 [23]
从跌宕的“U”到持续攀升的“J”——武汉独角兽企业的10年进化路
长江日报· 2025-07-07 08:29
武汉独角兽企业的发展历程 - 武汉独角兽企业从2016年首家诞生至今,走出了一条"雄起—蛰伏—奋起"的"U"形曲线,2023年以7家独角兽+11家潜在独角兽阵容重返全国前十[7][10] - 2024年最新全球独角兽榜单中,武汉9家企业集体登榜,实现从"U"形到持续攀升的"J"形跃迁[11][12] - 从互联网模式创新到AI驱动硬科技矩阵,武汉独角兽结构实现跃迁,硬科技取代互联网成为主力[10][11] 武汉独角兽企业的产业分布 - 近七成入库企业聚焦实数融合、拥抱AI,形成独角兽"雁阵式"梯队[5] - "光车联动"产业集群成型,包括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商业航天等硬科技领域[6][11] - 武汉经开区集聚3家独角兽企业(岚图汽车、芯擎科技、星纪魅族)形成稳定的创新三角[20][21] 代表性企业及技术突破 - 芯擎科技发布全场景高阶自动驾驶芯片"星辰一号",填补国产同等算力自动驾驶芯片空白,其智能座舱芯片"龍鹰一号"累计发货超100万片[6][8] - 理工数传推出出版领域首个AI大模型"BOOKSGPT",覆盖超30个出版场景,2023年投入AI研发超4亿元[6] - 星纪魅族提出All in AI战略,估值超百亿元,与岚图汽车、芯擎科技形成"芯片—系统—整车"协同模式[20][21] 政策支持与培育体系 - 2023年11月出台加快独角兽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构建"种子独角兽—潜在独角兽—独角兽"三级培育体系[13][14] - 对成功入库企业给予市级100万元奖励,区级配套最高1000万元,企业成功上市最高可获800万元奖励[18][19] - 首创"场景赋能"机制,政府开放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项目支持最高200万元[20] 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建议 - 独角兽企业分布失衡,多数中心城区尚未实现"零的突破",存在企业"出走"现象[25] - 专家建议强化"车光联动"优势,打造开放型AI芯片验证平台,设立"AI场景创新基金"[28] - 需实现高端人才"在地化"培养,探索"技术入股+人才房"组合激励,深化产教融合[28]
日媒:大量中国车企正在推出完全自研自制芯片
观察者网· 2025-06-17 19:20
中国车企芯片自主化进展 - 包括上汽、长安、长城、比亚迪、理想和吉利在内的中国车企正计划推出配备100%自制芯片的车型,最早目标2026年量产[1] - 行业目标到2027年实现汽车芯片100%自主研发和制造,但目前自主率仅约15%,较一年前有所提升[1][5] - 部分车企如吉利已明确优先考虑自主研发芯片,即使本土生产也倾向选择中国厂商而非国外供应商[3] 车企自研芯片技术突破 - 零跑汽车2020年发布凌芯01智能驾驶芯片,28nm工艺,算力4.2TOPS[3] - 吉利芯擎科技2023年量产龍鹰一号7nm智能座舱芯片,2024年发布星辰一号7nm智能驾驶芯片(512TOPS)[3] - 比亚迪2024年推出4nm工艺BYD 9000智能座舱芯片,AI算力20TOPS[4] - 蔚来2023年发布5nm神玑NX9031智能驾驶芯片,算力超1000TOPS,2024年量产[4] - 小鹏自研7nm图灵AI芯片(700TOPS)获大众采购意向[4] 行业合作与供应链变化 - 国际芯片巨头如意法半导体、恩智浦、英飞凌正加强与中国代工厂合作以提升产能[3] - 东风汽车DF30车规级MCU芯片已完成流片验证,计划2025年量产[4] - 小米宣布将很快研制汽车芯片[5] 技术应用现状 - 高端车型仍依赖英伟达/高通方案,主流市场车型正通过自研芯片减少对外依赖[5] - 自研芯片主要应用于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系统[3]
关于小米造芯这件事,我们只说三个点
36氪· 2025-05-21 08:20
小米芯片研发历程 - 小米2014至2017年研发首款手机芯片澎湃S1,后转型自研"小芯片" [1] - 2021年重新立项研发SoC"大芯片",即将发布采用第二代3nm制程的玄戒O1 [4] 行业对玄戒O1的争议焦点 - 争议集中在是否算"自研芯片",因CPU/GPU疑似采用ARM公版架构(Cortex-X925/A725/A520及Immortalis-G925/DXT72-2304) [9] - 行业普遍使用公版架构(如联发科天玑、紫光展锐、瑞芯微),且自研需对指令集/缓存/功能模块深度定制 [11][18][19] - SoC自研不仅限于CPU/GPU,ISP/NPU/DPU等模块同样关键,厂商常从这些部分切入自研 [21] 先进制程使用合规性 - 玄戒O1采用台积电N3E或三星3nm GAA制程,符合美国管制条件(晶体管数低于350亿且无HBM) [22][28][30] - 台积电生产属中国自主芯片,国家博物馆曾将华为麒麟980列为国产芯片案例 [24] - 其他国产芯片厂商(芯驰科技/蔚来/联想)同样使用4nm-5nm先进制程 [32] 研发投入与行业对比 - 小米累计投入135亿元研发玄戒O1,低于OPPO哲库科技宣称的3年500亿预算 [33] - 紫光展锐2019年以"上亿美元"投入研发出5G平台春藤510,联发科2024年全年研发成本约202亿元 [37][39] - 半导体行业通过代理流片可能降低报表端研发成本披露 [39] 行业技术现状 - 3nm制程芯片晶体管密度约2亿/平方毫米,主流旗舰SoC(如苹果A18 Pro/骁龙8至尊版)晶体管数在200亿-250亿 [30] - 国产芯片厂商广泛采用ARM/Imagination授权架构(如摩尔线程S80基于Imagination BXT) [12][14]
聚生态!链主激活生态,聚拢产业集群
长江日报· 2025-04-27 18:13
武汉产业集群与产业链建设 - 民营企业以"链主引领"与"关键支撑"双重角色激活产业生态,形成"链主引领、配套协同、创新联动"的产业生态 [1] - 武汉重点打造16条产业链,包括装备制造、柔性显示材料、半导体材料、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疗等领域 [1] - 华中数控作为装备制造产业链链主,形成"数控系统—精密部件—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全链条协同创新体系 [1] - 鼎龙控股推动武汉柔性显示材料及半导体材料产业跻身第一梯队 [1] - 芯擎科技构建"芯片研发—整车制造—场景应用"生态闭环,突破智能网联汽车缺"芯"瓶颈 [1] - 爱博泰克以高端生物试剂、基因测序耗材等产品填补生物医药产业链空白 [1] 芯擎科技 - 公司专注于高性能车规级芯片及解决方案研发,已量产国内首款7nm车规级智能座舱芯片"龍鹰一号" [3] - "龍鹰一号"实现30余款车型应用和定点,百万量级出货,稳居国产座舱芯片市占率第一,并打入欧美及东南亚市场 [3] - 自主研发的第二款车规级芯片"星辰一号"成功点亮,计划2024年量产,2026年大规模上车应用 [3] - 推出"方舟"全场景辅助驾驶计算平台,从硬件、操作系统、中间件、算子算法等方面全面赋能产业链伙伴 [3] - 与东风汽车建立快速验证机制,带动武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爆发式增长,武汉已聚集100余家产业链核心企业 [4] - 参与"汽车智能驾舱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加速推进7nm国产车规级全场景高阶辅助驾驶芯片量产 [4] - 形成"技术攻关—产业协同—标准引领"的全链条发展模式,未来将与吉利、东风等车企深化合作 [4] 鼎龙股份 - 公司专注于半导体材料领域,产品包括CMP抛光垫和光刻胶等,客户包括晶圆制造厂和封测厂 [9] - 实现抛光垫量产,将交货周期缩短至3到4周,支撑多家企业集成电路规模化生产 [10] - 成为全球唯一能同时提供全套CMP解决方案的系统供应商,中国唯一掌握CMP抛光垫全制程技术的企业 [11] - 2024年第三季度产品在一家主流外资厂商实现小批量供货,标志其全球供应链地位得到认可 [12] - 牵头成立"武汉市先进功能材料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聚焦先进功能材料的底层技术研究开发 [12] 华中数控 - 公司推出全球首台集成AI芯片与AI大模型的新一代智能数控系统"华中10型" [19] - 联合武重集团等机床企业推出第一批搭载"华中10型"的智能数控机床,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20] - 未来将实现与工业机器人、智能仓储等其他智能制造设备的互联互通 [20] - 启动武汉市高端数控系统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围绕高档数控系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开展联合攻关 [20] 爱博泰克 - 公司从生命科学工具提供商升级为生命科学全链条"引领者",成为生物技术与转化医学创新枢纽的强力支撑 [25] - 工具所已为12家高端生命科学仪器企业提供支持,其中8家在省外乃至国外 [26] - 以拨转股方式打造成果转化"共投共担"机制,催生、孵化的三款心血管领域全球首创产品备受关注 [26] - 心梗后心衰早期预警检测试剂产品有望2024年上市 [26]
「芯擎科技」汪凯:今年出货量将远超100万片,2-3年内目标市场份额25%
IPO早知道· 2025-03-29 12:15
公司产品发布 - 芯擎科技发布自动驾驶芯片"星辰一号"及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全系列解决方案,共推出12组不同的芯片方案 [2][3] - 公司首次官宣"龍鹰一号Lite"、"龍鹰一号Pro"、"星辰一号Lite"以及AI加速芯片,并计划明年推出全面升级的"龍鹰二号"芯片 [3] - 基于"星辰一号"7nm车规芯片,公司搭建开放的全场景生态平台"芯擎方舟",提供一站式算法开发和端到端大模型部署能力 [3] 技术优势与市场定位 - 公司是国内唯一同时覆盖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关键SoC的芯片供应商,能够提供从入门级到高阶智能座舱及舱驾融合的多种芯片组合 [3] - "龍鹰一号"是国内首颗7纳米智能座舱车规芯片,2023年量产当年实现出货20万件,并获得德国大众超大订单,标志着国产座舱芯片首次正式走出国门 [2] - 公司在设计龍鹰一号时加入NPU,将传统需要多块芯片完成的任务集成到单芯片中,提升了功能安全和性价比 [4][5] 市场表现与预期 - 2023年公司累计销售超过100万片芯片,预计2024年也将超过100万片 [5] - 公司预期未来两三年有望实现25%以上的市场份额 [5] - 2025年国际化是发展重点,已与大众合作并在东南亚与某中高端车企展开合作,计划进一步拓展日系、韩系车市场 [5] 生态合作 - 公司开启"大生态"合作模式,与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中汽研科技等众多生态伙伴签约,共同推动大生态融合 [3] - 现场7大展台展示了入门级座舱、单芯片舱驾融合、高阶舱驾一体和高阶智驾的各类应用,呈现丰富的生态伙伴合作成果 [3] 行业影响 - 公司认为DeepSeek的应用对芯片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在端侧做了嵌入式应用,提升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的响应速度与决策能力 [5] - 公司填补了市场主流芯片在功能安全、汽车安全方面的不足,提升了算力和加密性能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