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D

搜索文档
曾遍布大街小巷的录像厅,记录了一段大众流行文化的历史
第一财经· 2025-08-06 12:43
录像厅行业发展 - 录像放映最火时期为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恰逢中国电影票房低谷,录像带填补了影迷需求 [1][9] - 录像厅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不仅限于大城市,经营门槛低(只需电视、场地和门票),甚至家庭客厅也可临时改造 [6] - 八九十年代各地电影院自主经营后,文化宫、火车站等公共场所及个体经营者纷纷开设录像厅,南京新街口、夫子庙等核心商圈形成聚集地 [6] 经营模式与设施 - 哈尔滨黑天鹅娱乐中心由国营电影放映公司经理经营,配备电影院、卡拉OK、投影幕布等设施,环境整洁 [8] - 部分个体录像厅条件简陋,如两台电视机同屋播放不同影片,观众可自由选择位置,尽管视听效果差但年轻人接受度高 [8] - 国营电影院片源限于国家发行影片(含苏联、美国电影),而个体录像厅率先引入热门香港电影,形成内容与票价的双重冲击 [8] 市场变迁与衰退 - 90年代国产录像机价格下降推动家庭设备普及,观众转向租借录像带(押金十几元,租金几元/盘),录像厅数量锐减 [9] - 1998年《泰坦尼克号》等国外大片重燃影院观影热潮,但盗版录像带仍分流部分观众 [9] - 2000年前后因市场需求变化,录像厅及录像带逐渐退出公众文化生活 [9] 文化与社会意义 - 录像厅观影核心吸引力在于社交属性(呼朋唤友、约会),观众更重视消遣与情感联结而非完整观影体验 [11] - 当代展览通过复原录像厅环境(老电视、海报、木质楼梯)激发参与者对80年代邻里氛围的乡愁 [1][11] - 租借录像带在家观看曾是日常娱乐方式,类比现今刷短视频的行为模式 [11]
东亚第一内卷国,靠「山寨」发家?
36氪· 2025-06-17 11:33
日本车企拆解中国新能源车 - 日本车商近年频繁拆解中国新能源车型包括比亚迪海鸥、吉利极氪、五菱宏光MINI、小米SU7、蔚来ES8等,并制作了售价达4.37万元的比亚迪拆解手册 [1] - 这一行为与日本上世纪通过拆解欧美产品实现技术模仿的历史模式高度相似 [3] 日本山寨历史与产业转型 - 日本早期在汽车、电子、服装等领域广泛模仿欧美产品,例如丰田通过拆解克莱斯勒Airflow仿制出丰田AA车型 [32][34] - 索尼通过改进美国晶体管收音机技术推出体积更小、价格更低的TR-63,占据美国市场并需专机空运供货 [39][41][43] - 20世纪80年代日本完成产业升级,丰田占制造业产值10%,佳能尼康占据全球相机市场75%,索尼Walkman引领消费电子 [45][47] 技术保护与产业困境 - 日企在掌握专利后采取封闭策略,如DVD领域的6C联盟对每台中国DVD收取数百元专利费,阻碍行业技术扩散 [53][56] - 松下等离子屏幕技术因专利垄断导致行业转向液晶屏,最终其出货量仅为液晶屏的1/10并于2013年停产 [58] - 丰田氢燃料汽车虽拥有70%专利但未能形成产业生态,导致技术边缘化 [60] 模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 日本战后经济崛起依赖对欧美技术的极致模仿与优化,但成为技术领先者后因过度保护专利陷入"加拉帕戈斯化"困境 [62] - 早期山寨策略使日本制造从"质量差"转变为优质代名词,但21世纪因技术封闭错失先发优势 [36][4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