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Fenty Beauty
icon
搜索文档
LVMH如何在“奢侈寒冬”续写口红经济?
搜狐财经· 2025-07-29 12:52
LVMH集团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 - 总营收398.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351.2亿),同比下滑4% [1][5] - 营业利润90.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58.4亿),跌幅15% [1][5] - 营业利润率下降至22.6%,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 [5] - 亚洲(除日本)市场份额下降2个百分点至28% [1][10] - 日本市场有机营收骤降15% [10] - 连续第二个季度未达市场预期 [6] 奢侈品行业趋势变化 - "凡勃伦效应"正在失效,消费者开始审视奢侈品价格价值对等公式 [3][4] - 贝恩咨询预警行业可能遭遇"至少15年来的最大挫折" [4] - 中国消费信心疲软,年轻群体价格敏感度飙升 [7] - 2008-2022年中国市场驱动行业增长的逻辑已松动 [7] - 不再预期2025年中国市场会有"决定性反弹" [7] 美妆业务表现 - 香水与化妆品部门营收40.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43.4亿),有机收入持平 [1][13] - 第二季度香水与化妆品业务录得1%微增 [13] - 精选零售部门营收86.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26.7亿),有机增长2%,利润增长12% [13] - 丝芙兰实现营收和利润双丰增长 [1][13] - 迪奥香水Sauvage、J'adore等产品持续受欢迎 [13] - 娇兰、纪梵希等品牌新品获得成功 [13] 中国市场美妆业务挑战 - 迪奥交易额增长3.95%但交易量下滑13.06% [15][16] - 馥蕾诗交易额增长3.53%但交易量下滑9.37% [15][16] - 娇兰交易额下滑10.26%,交易量下滑22.99% [15][16] - 纪梵希交易额下滑8.58%,交易量下滑13.55% [15][16] - Fenty Beauty交易额增长18.53%,交易量增长36.39% [15][16] - 经典品牌面临品牌老化、功效价值不足的危机 [15] LVMH美妆业务战略调整 - 推出LV美妆品类La Beauté Louis Vuitton,含55款唇膏等产品 [18] - Fenty Beauty在深圳开设中国大陆首家概念店 [18] - 丝芙兰中国由全球CEO直接分管 [21] - 2024年以来引进至少12个新品牌 [21] - 关停DFS大洋洲业务并裁员10%以上 [23] - 酩悦轩尼诗裁员约1200人 [23]
明星美妆品牌,怎么就开始席卷欧美市场了?
虎嗅· 2025-06-18 10:29
欧美明星美妆品牌崛起与商业逻辑 行业趋势 - 2025年Q1美国大众美妆销售额同比增长3%,增速首次超越高端线,显示消费者偏好转变 [1] - 明星美妆品牌如Rhode(10亿美元被e.l.f.收购)、Fenty Beauty、Rare Beauty通过创始人IP和价值观营销快速崛起 [1][24] - 彩妆行业呈现高度细分趋势,传统品牌如美宝莲市占率从20%降至7%,个人IP品牌进入前十 [39] 产品与运营特征 - 彩妆SKU管理难度极高,Fenty Beauty通过40+色号粉底将底妆复杂度提升至普通彩妆水平 [5] - 欧美品牌强调包容性(DEI),如SKIMS提供XXS-XXL全尺码,Rare Beauty以心理健康为核心价值观 [11][14] - 彩妆与护肤逻辑分化:彩妆属低复购、强时尚属性,需高频上新;护肤侧重功效与长生命周期 [9][10] 中美市场差异分析 消费行为差异 - 欧美消费者愿为价值观(包容性/环保/心理健康)支付溢价,Z世代将消费视为文化认同 [14][30] - 中国消费者更关注功效与性价比,纯净美妆需求小众,医美消费主力为25+人群(水光针/光电项目) [31][38] - 美国轻奢彩妆定位20-30美元市场稳固,中国同价位产品易被平替或升级为奢侈品 [16][33] 市场结构差异 - 欧美市场高度多元化,需满足多族裔/肤色/性别认同需求,催生细分品牌如黑人专用高光棒 [50] - 中国市场审美趋同,70%-80%消费者偏好最白色号粉底,供应链成熟导致创新易被模仿 [51][46] - 美国渠道分层明显(丝芙兰/Target/CVS),中国线上主导,线下渠道弱化 [55] 明星品牌成功要素与挑战 核心能力 - 创始人需持续投入:赛琳娜举办数百场用户交流会,将个人健康故事融入品牌基因 [14][29] - 价值观表达需一致:Rare Beauty产品命名Hope/Joy,捐赠1%收入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14] - 品类创新结合文化运动:Fenty Beauty推动多色号成为行业标准,Rhode创造手机壳唇釉新品类 [25][26] 发展路径选择 - 面向资本路径:快速扩张GMV进入丝芙兰等渠道,目标为并购退出(如Rhode) [42] - 独立品牌路径:服务利基社区,10万Instagram粉丝即可维持运营,但中国复制难度高 [43][45] - 大集团收购利弊:LVMH投资Fenty增强资源,但Kylie Cosmetics被收购后创始人参与度下降 [41][43]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渠道与品牌替代 - 明星IP品牌冲击大众渠道品牌(ELF/NYX),对奢侈品牌(香奈儿)影响较小 [40][41] - 流媒体时代加速市场细分,短视频/直播更适合彩妆直观展示,推动个人IP品牌增长 [19][20] - 中国彩妆陷入价格战,完美日记早期流量模型难持续,被迫转型提升客单价 [45] 供应链与创新壁垒 - 欧美彩妆创新集中于文化表达,制造外包;中国供应链成熟导致同质化竞争 [55][46] - 国内品牌需控制SKU防库存积压,毛戈平上市前强调50%收入来自护肤品以降低风险 [47] - 跨国研究壁垒高:消费品深度依赖本地文化,如欧舒丹收购Dr. Vranjes的香味偏好难被亚洲市场理解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