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凡勃伦效应
icon
搜索文档
从“心”激活消费新动能
搜狐财经· 2025-11-05 17:38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9.7%,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44.5% [1] - 2025年上半年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8.8%,成为促进GDP增长的主动力 [1] 价格心理对消费的影响 - 消费者价格心理通过价格感知、判断与行为倾向等维度影响消费决策,是购买行为的关键因素 [2] - “凡勃伦效应”指商品价格越高,反而越能吸引消费者注意,甚至激发购买欲望,高价被视为高品质象征 [2] - “吉芬现象”指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也随之上升,价格下跌时需求量也随之下降的反常心理反应 [3] - 碳酸锂价格从每吨60多万元跌到5万元左右,跌至厂商成本价以下,价格雪崩对企业和社会非常不利 [3] 针对特定行业的政策建议 - 对于房地产、新能源汽车、大宗商品、家电等行业,产品价格严重低于社会平均成本的,建议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进行价格干预 [4] - 建议通过公告、指南、提醒告诫、行政指导、成本调查等方式,防止经营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开展恶性竞争 [4] 收入分配与消费能力 - 2024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62,高于国际0.4警戒线,显示收入分配不均 [7] - 2024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188元,农村居民为2311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4:1 [7] - 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1222万人,相当大比例面临“毕业即失业”风险,同时科技、金融、制造业等领域裁员潮愈演愈烈 [7] - 建议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探索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 [8] - 建议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劳动报酬与经济增长同步 [8] 消费环境与消费者权益 - 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761886件,比上年增长32.62%,解决1211284件,投诉解决率68.75%,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2.8亿元 [10] - 2024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862.5万件,同比增长7%,其中售后服务问题(440.3万件)、质量问题(363万件)、食品安全问题(232.7万件)相对突出 [10] - 新能源汽车成为消费维权重点领域,问题包括智能辅助系统失灵、中控黑屏、未经同意“锁电”、虚假宣传自动驾驶功能等 [10] - 建议针对大数据杀熟、AI换脸欺诈等新型侵权行为,在法律法规中明确增设禁止性条款,并建立和完善公益诉讼基金支持集体维权 [11] - 建议构建覆盖线上线下的智慧监管体系,研发AI实时监测系统识别直播带货违规行为,平台企业需强化对入驻经营者身份信息核验 [11]
山姆再“翻车”,用户还能爽快续卡吗?
36氪· 2025-10-24 11:42
事件概述 - 山姆(上海)超市有限责任公司因销售不合格FILA牌滑板车和兰精天丝儿童被三件套受到上海青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 [1] - 此次处罚金额虽小,但具有重要警示意义,为近期消费者对山姆产品质量的系列质疑提供了官方认证 [1] 处罚事件对用户信任的影响 - 涉事商品为婴童类产品,FILA滑板车因塑料袋或塑料薄膜项目不符合国家标准,可能导致儿童窒息风险,直接冲击了以25-50岁多孩家庭为主的核心会员群体“花钱买安心”的诉求 [3][4] - 官方处罚动摇了山姆“溢价=高品质”的买手制信任基础,其260元/年及680元/年的会员费体系建立在消费者对Member's Mark商品可“无脑直接入手”的信赖之上 [5][6] - 长期来看,频繁的官方质量处罚可能消解山姆通过高品质品控和国际化选品所营造的“社交货币”价值和会员优越感,甚至引发品牌标签的反噬 [8][9] 山姆中国的业务现状与转型压力 - 山姆中国业务对沃尔玛中国至关重要,其在华仅58家门店,但拥有900多万会员,全渠道销售额在去年首破1000亿元,贡献沃尔玛中国近三分之二的业绩 [11] - 公司正处于扩张期,向新一线城市渗透,同时调整选品策略,逐步缩减北美采购比例,转向依赖亚洲本地供应链以压缩成本并实现本地化扩展 [11] - 在新的选品逻辑下,供应商需同时满足“稀缺性”、“低成本”和“高毛利”要求,导致许多“小而美”品牌离场,转而引入成熟品牌的特供产品,但此类定制化故事易被破坏,如好丽友特供产品下架后出现在其他折扣渠道,损害了山姆“独家”光环 [13] 消费趋势与市场竞争环境变化 - 中国消费者的行为被认为处于向“第五消费时代”过渡阶段,更注重消费行为中的精神满足、情感共鸣和社会价值创造 [14][15] - 山姆过去的成功在于满足了中产群体对商品质量和服务的要求,并提供了社交归属感,但近期其配送员负担过重等话题发酵,反映了运力负荷吃紧的现实与当下社会情绪的矛盾 [15] - 相比之下,胖东来等竞争对手通过员工关怀等方式创造了社会导向价值,更符合当前的消费趋势,对山姆构成了新的竞争压力 [15]
为什么别人家的产品又贵又好卖?
虎嗅APP· 2025-10-10 21:43
文章核心观点 - 挑战“东西越便宜越好卖”的常识,提出在特定条件下“价格越贵,卖得越好”的现象普遍存在 [7][31][59] - 价格策略的成功取决于产品属性(炫耀性商品 vs 非炫耀性商品)和消费者心理(凡勃伦效应、吉芬现象) [14][21][23] - 有效的定价需综合考虑消费者收入水平和产品的可替代性,而非简单追求低价或高价 [34][36][60] 奢侈品与凡勃伦效应 - 青岛即墨内衣产业带通过将保暖内衣价格从50元/套提升至140-150元/套,带动产业带集体提价10%,并实现订单量增长30% [9] - 泡泡玛特在美国市场将LABUBU 3.0玩偶单价从21.99美元提升30%至27.99美元,其联名款玩偶二手价从599元炒至1.3万元,涨价21倍,初代作品拍卖价达108万元 [10][11] - 老铺黄金在2025年8月调价幅度达10%-12%,其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52% [12] - 梵克雅宝2024年将经典五花手链价格上调11%,导致门店大排长龙,线上需全款预订且预售期达120天 [12] - 香奈儿每年两次提价,如CF手袋涨幅4%-8%,推动销售额增长9% [13] - 凡勃伦效应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需求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增加,常见于炫耀性商品 [11][14] 吉芬现象与土豆案例 - 吉芬现象指低档日用商品在价格上涨时需求量反而上升,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减小,以1845年爱尔兰土豆灾荒为例 [22][23] - 该现象的发生需满足特定条件:商品为低档必需品且缺乏替代品,消费者因买不起更贵食物而增加对涨价主食的购买 [23][24] - 现象背后存在纵向比较心理,即消费者预判商品未来将持续上涨而增加购买,例如前几年中国房价上涨期间的需求量增加 [27][28] 消费者行为与价格曲线 - 消费者行为模式呈现“V字价格曲线”:从拒绝高价,到追逐降价,再到不满足于低价,最终追求昂贵但优质的商品 [43][44] - 消费者并非始终要求便宜,而是对认为有价值的产品不吝花钱,其“没钱”的表述潜台词是不愿为低价值商品付费 [44][45] - 消费者可大致按2:6:2法则划分:上层20%绝不买特价品,中间60%特价品与一般品都买,下层20%只买特价品 [46][47] - 高消费力顾客行销应针对上层20%和中间60%的消费者,放弃只买特价品的下层20%可节省应对不合理投诉的成本 [48][50] 需求价格弹性与薄利多销 - 薄利多销策略适用于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的商品(富有弹性),而生活必需品(如大米、盐)需求弹性小于1(缺乏弹性) [55][56][57] - 五菱宏光MINI EV以2.88万元起步价实现薄利多销,但其电池成本已过万元,基本不赚钱 [53][54] - 长期依赖薄利多销可能引发行业价格战,导致所有商家受损,例如21世纪中国彩色电视机价格大战 [59] - 企业应避免陷入低价成本桎梏,努力提升产品价值以支撑更高价格 [59][60]
为什么别人家的产品又贵又好卖?
虎嗅· 2025-10-10 07:31
文章核心观点 - 商品价格提升可能刺激销量增长,而非遵循“越便宜越好卖”的传统认知 [4] - 价格策略的成功取决于商品属性(炫耀性或非炫耀性)、消费者心理及需求弹性等多重因素 [40][43][76] - 企业需根据消费者水平和产品可替代性制定定价策略,盲目提价或降价均可能导致失败 [41][43][48] 奢侈品与凡勃伦效应 - 青岛即墨内衣工厂将保暖内衣价格从50元/套提至140-150元/套,带动产业带集体提价10%,实现订单量增长30% [6] - 泡泡玛特在美国市场的LABUBU 3.0玩偶单价从21.99美元增长30%至27.99美元,联名款二手价从599元炒至1.3万元,涨价21倍 [8] - 老铺黄金2025年8月调价幅度达10%-12%,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52% [13] - 梵克雅宝2024年将经典五花手链价格上调11%,导致门店排队、线上全款预订且预售期达120天 [14] - 香奈儿每年两次提价(如CF手袋涨幅4%-8%),推动销售额增长9% [15] - 凡勃伦效应指消费者对商品需求因标价较高而增加,常见于炫耀性商品 [11][17] 非炫耀性商品与吉芬现象 - 吉芬现象表现为低档日用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反而增加,如爱尔兰灾荒期间土豆涨价后需求上升 [25][26] - 该现象需满足特定条件(如缺乏替代品、消费者收入有限),本质是消费者基于未来涨价预期的纵向比较心理 [27][34][35] - 类似案例包括房价上涨时购房需求增加,以及股票市场的追涨行为 [37][38] 消费者行为与价格策略 - 消费者并非始终追求低价,其行为模式呈现“V字价格曲线”:从拒绝高价到接受低价,最终转向追求高价值商品 [55][56][57] - 消费者可分为三类:20%绝不买特价品、60%混合购买、20%只买特价品,企业应聚焦前80%的客户群体 [65][66][67] - 低价策略可能吸引高投诉率客户,摆脱该群体可降低服务成本 [69][70][71] 需求价格弹性与薄利多销 - 薄利多销需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即富有弹性),但生活必需品(如大米、盐)弹性低,价格变动对需求影响小 [77][78][79] - 五菱宏光MINI EV起步价2.88万元,基本无盈利,依赖薄利多销模式 [73][74][75] - 长期薄利多销可能引发行业价格战,如中国彩色电视机行业曾因价格战整体受损 [81][82] - 企业应避免盲目降价,需确保价格与产品效用匹配 [83][84]
成本百元卖几千?14家酒企营收飙涨,幕后推手到底是谁?
搜狐财经· 2025-09-25 19:42
行业财务表现 - 2024年14家酒企营收实现两位数增长,头部企业利润高得惊人[1] - 2022年A股20家白酒上市企业年报披露,14家酒企营收实现两位数增长[3] - 头部品牌营收和净利润快速增长,白酒行业是全球最赚钱的领域之一,头部企业净利润占整个行业半壁江山[1][3] 产品属性与价值 - 酱香型白酒具有独特的水土和气候条件,成为独特产品[3] - 酱香二字成为品质代名词,品牌效应显著[5] - 好酱酒越存越香、越值钱,具备硬通货特性,比很多科技产品抗跌[5][7] 成本与定价结构 - 某大牌酱香白酒单瓶生产成本仅百元,但消费者到手价格翻二三十倍[7] - 巨大的差价涉及酒企、经销商等多方因素[1] 市场驱动因素 - 经销商是价格推手之一,通过控制投放量(囤货或高于指导价销售)影响市场价格[9] - 消费者陷入凡勃伦效应,商品越贵购买意愿越强,为面子买单[9][11] - 高价白酒成为社交货币和奢侈品,商务宴请和聚会中用于彰显档次[11][13] 行业趋势变化 - 消费者开始从盲目追高价转向看重性价比,关注酒的本质和口感[15][17] - 行业趋势向好,聚焦酒的品质、生产周期和实惠价格[15][17]
本土及全球黄金珠宝奢牌比较
2025-09-08 00:19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全球黄金珠宝及奢侈品行业 公司以蒂芙尼(Tiffany)为主要案例 同时提及中国和美国市场[1][5][12] **核心观点与论据** - 奢侈品消费依赖社会阶层分化与流动性 经济停滞或阶层跃迁停滞(如日本案例)会抑制需求[2] - 低价品牌可通过营销转型为奢侈品牌 蒂芙尼从杂货铺起步 通过股权激励、营销活动(如六爪镶嵌戒指)和海外扩张实现品牌升级[3][12][22] - 珠宝行业具顺周期属性 与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强相关 美国珠宝品牌崛起于二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期(中产阶级占比达80%)[5] - 中国人均珠宝消费低于美国 但整体景气 黄金类表现优于钻石镶嵌类 消费受经济增速和金价影响(波动幅度远超GDP 中国GDP同比振幅29%-109%)[6] - 中美消费者差异:美国消费者重质量(31%)和设计(23%) 购买动机以纪念日(48%)和自我奖励(12%)为主 中国消费者更注重保值属性[7][11] - 奢侈品无需皇室背景 核心在于社会价值(象征地位)和个人价值(高品质体验) 高定价利用凡勃伦效应满足认同感[8][9] - 文化输出助力品牌出海 新兴国家(如中国)崛起为文化附加商品提供机遇[4] **其他重要内容** - 蒂芙尼历史挑战:大萧条时期政府征收10%额外税收 二战期间关闭伦敦门店 1955年经营利润仅17万美元[16][18] - 霍温时代(1955年)改革:重塑品牌、清仓廉价商品、推广蒂芙尼蓝包装 代理模式扩张日本市场[19] - 财务表现:1914-1919年销售额从700万美元增至1770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8%) 前泥时代(1984-2014)销售额从14.5亿美元增至42.5亿美元 利润从2.557亿美元增至8.89亿美元[15][21] - 2015-2019年波动:特朗普当选影响门店经营 美元走强抑制需求 美国结婚率从1960年70%降至2014年50%[23][24] - 品牌力维护关键:高端品牌需时间积累溢价能力 国内珠宝公司相对欠缺[26] - 财务对比:奢侈品企业毛利率超60%但费用率高 蒂芙尼上市以来股价上涨60倍(标普500仅13倍) 利润复合增速约10%[27][28][29] **中国市场与投资机会** - 中国黄金珠宝具显著保值属性 分析框架更复杂[11] - 国内珠宝公司增速快、估值低(部分低于20倍) 顺周期属性与文化出海带来投资机会[30]
30万买块臭到发绿的“腐乳”?这届有钱人的快乐你真的不懂
36氪· 2025-07-30 08:15
拍卖事件与价格 - 西班牙卡布拉莱斯蓝纹奶酪以36000欧元(约30万人民币)成交,创吉尼斯世界纪录,单价达每克130元,超过黄金价格 [1] - 买家伊万·苏亚雷斯连续第五年拍下天价奶酪,其餐厅数据显示2023年3万欧元奶酪投资带来52万欧元额外营收及全球媒体曝光 [5][11] 产品稀缺性与生产特性 - 卡布拉莱斯奶酪需在海拔1500米天然洞穴陈化10个月,生产需徒步3小时并挖掘积雪,暴风雪可能导致人员被困 [7][9] - 西班牙仅存23家认证生产商,较2000年61家减少60%,物以稀为贵推高价格 [9] - 欧洲传统奶酪生产衰退:法国农场从1950年2万家降至当前不足2000家,意大利品种从450种减至200种,50%作坊过去20年内关闭 [29] 产品特质与科学机理 - 蓝纹奶酪含2-庚酮化合物(占挥发性物质50-75%)及丁酸、氨类等300余种化合物,形成特殊气味 [12][14][16] - 基因研究显示对2-庚酮感知与染色体3基因位点相关,42%人群产生生理厌恶,31%认为美味,27%可接受 [17][18] - 食用触发大脑奖赏中枢释放多巴胺,产生欣快感,风味描述为咸味、奶油、辛辣、坚果、蘑菇及矿物质复合味道 [16][29] 行业趋势与市场效应 - 传统奶酪生产面临年轻人从业意愿低困境,但催生"传统复兴"运动:慢食保护500余品种,奶酪旅游年产值超10亿欧元 [30] -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产地认证,年轻厨师重视本土食材,手工奶酪成为限量版稀缺商品 [30] - 天价交易体现凡勃伦效应(价格越高需求越大),消费者购买的是时间成本与品牌故事而非产品本身 [11][32]
LVMH如何在“奢侈寒冬”续写口红经济?
搜狐财经· 2025-07-29 12:52
LVMH集团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 - 总营收398.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351.2亿),同比下滑4% [1][5] - 营业利润90.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58.4亿),跌幅15% [1][5] - 营业利润率下降至22.6%,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 [5] - 亚洲(除日本)市场份额下降2个百分点至28% [1][10] - 日本市场有机营收骤降15% [10] - 连续第二个季度未达市场预期 [6] 奢侈品行业趋势变化 - "凡勃伦效应"正在失效,消费者开始审视奢侈品价格价值对等公式 [3][4] - 贝恩咨询预警行业可能遭遇"至少15年来的最大挫折" [4] - 中国消费信心疲软,年轻群体价格敏感度飙升 [7] - 2008-2022年中国市场驱动行业增长的逻辑已松动 [7] - 不再预期2025年中国市场会有"决定性反弹" [7] 美妆业务表现 - 香水与化妆品部门营收40.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43.4亿),有机收入持平 [1][13] - 第二季度香水与化妆品业务录得1%微增 [13] - 精选零售部门营收86.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26.7亿),有机增长2%,利润增长12% [13] - 丝芙兰实现营收和利润双丰增长 [1][13] - 迪奥香水Sauvage、J'adore等产品持续受欢迎 [13] - 娇兰、纪梵希等品牌新品获得成功 [13] 中国市场美妆业务挑战 - 迪奥交易额增长3.95%但交易量下滑13.06% [15][16] - 馥蕾诗交易额增长3.53%但交易量下滑9.37% [15][16] - 娇兰交易额下滑10.26%,交易量下滑22.99% [15][16] - 纪梵希交易额下滑8.58%,交易量下滑13.55% [15][16] - Fenty Beauty交易额增长18.53%,交易量增长36.39% [15][16] - 经典品牌面临品牌老化、功效价值不足的危机 [15] LVMH美妆业务战略调整 - 推出LV美妆品类La Beauté Louis Vuitton,含55款唇膏等产品 [18] - Fenty Beauty在深圳开设中国大陆首家概念店 [18] - 丝芙兰中国由全球CEO直接分管 [21] - 2024年以来引进至少12个新品牌 [21] - 关停DFS大洋洲业务并裁员10%以上 [23] - 酩悦轩尼诗裁员约1200人 [23]
LVMH如何在“奢侈寒冬”续写口红经济?
FBeauty未来迹· 2025-07-26 13:47
核心观点 - 奢侈品行业面临15年来最大挑战,传统"凡勃伦效应"失效,消费者尤其是Z世代对价格敏感度提升 [7][11] - LVMH 2025年上半年总营收398.1亿欧元(同比下滑4%),营业利润90.1亿欧元(跌幅15%),亚洲(除日本)市场份额降至28% [4][17] - 香水与化妆品部门营收40.8亿欧元(持平),丝芙兰实现营收86.3亿欧元(增长2%)和利润12%增长,成为唯一正增长部门 [2][20][21] 行业趋势 - 奢侈品行业过去十年增长依赖中国消费者,但2025年中国市场不再预期"决定性反弹",本地消费信心疲软 [11][18] - 行业从创意驱动转向激进扩张与高频涨价,但2023年起增长引擎明显失速 [12] - 贝恩咨询预警行业面临"至少15年来最大挫折",价格逻辑松动成为核心挑战 [7] LVMH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总营收398.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351.2亿),同比下滑4% [4][7] - 营业利润90.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58.4亿),跌幅15%,营业利润率下降至22.6% [4][7] - 亚洲(除日本)份额下降2个百分点至28%,日本市场有机营收骤降15% [4][17] - 连续第二个季度未达市场预期 [8] 美妆业务亮点 - 香水与化妆品部门营收40.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43.4亿),有机收入持平,第二季度微增1% [2][20] - 迪奥标志性香水Sauvage、J'adore等受欢迎,娇兰、纪梵希新品贡献业绩 [20] - 丝芙兰营收86.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26.7亿),有机增长2%,利润增长12% [20][21] - Fenty Beauty交易额同比增长18.53%,交易量增长36.39% [23][24] 中国市场挑战 - 迪奥和馥蕾诗交易额增长但交易量下滑(迪奥交易量-13.06%,馥蕾诗-9.37%) [23][24] - 娇兰、纪梵希、玫珂菲、贝玲妃交易额和交易量双双下滑 [23][24] - 经典品牌面临品牌老化、功效价值不足问题,被本土成分党品牌挤压 [23] 战略调整 - LV正式进军美妆领域,推出La Beauté Louis Vuitton系列,中国首店预计8-9月开业 [27] - Fenty Beauty中国大陆首家概念店在深圳开业,主打Z世代市场 [27][28] - 丝芙兰中国由全球CEO直接分管,2024年起引进至少12个新品牌 [30][31] - 重组DFS业务,退出大洋洲市场,酩悦轩尼诗裁员10%以上(约1200人) [34] 战略意义 - 美妆业务成为奢侈品行业动荡时期的转型参照路径 [35] - 通过LV美妆定义奢侈标杆,丝芙兰跑通本土化模型,Fenty Beauty收割Z世代 [35] - 中国市场的成败决定LVMH美妆乃至集团整体"御寒"成效 [33]
298元6颗荔枝:“仙果”还是“消费镰刀”?揭穿水果刺客的暴利江湖
搜狐财经· 2025-07-09 11:44
高端荔枝市场乱象 - 增城挂绿荔枝通过营销手段将价格抬升至298元/6颗,而实际采购价仅比普通荔枝高30%-50% [3][4] - 商家利用木质礼盒(成本18元)和绒布衬垫(成本5元)进行包装,并编造"仙果故事",使价格飙升十倍以上 [4] - 电商平台加密直播间通过夸大挂绿荔枝的"抗氧化奇效"进行营销,诱导消费者高价购买 [3] 荔枝产业链现状 - 增城挂绿母树仅有1棵400年历史的活化石,但通过嫁接已培育出二代72株和三代620株,稀缺性被夸大 [3] - 果园采购价仅上涨30%,但零售端价格涨幅达1000%以上,利润主要被中间环节获取 [3][4] - 本地果农实际收益有限,批发价仅上涨三成,与零售端高价形成鲜明对比 [3] 消费市场分层 - 北京SKP商场标价1049元/斤的挂绿荔枝两天售罄,购买者主要追求社交炫耀价值 [6] - 形成"荔枝鄙视链":挂绿被包装成"劳斯莱斯",妃子笑被视为"经济适用果" [5] - 65%的年轻人因"水果焦虑"减少水果摄入量,高价水果成为社会阶层分化象征 [6] 市场监管问题 - 农产品分级制度粗放,导致"特级""精品"等标签滥用 [6] - 执法存在漏洞,部分监管人员认为"明码标价就不违法" [6] - 电商平台加密直播间取证困难,消费者维权受阻 [4][5] 行业发展案例 - 四川合江荔枝从2008年上千元高价回归30元/斤的亲民定位,通过规模化种植实现可持续发展 [8] - 云南鲜花产业通过冷链技术革新和电商渠道拓展,从贵族消费转变为大众消费品 [8] - 专家建议挂绿荔枝应走出礼品经济,转向日常消费市场以实现长远发展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