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凡勃伦效应
icon
搜索文档
LVMH如何在“奢侈寒冬”续写口红经济?
搜狐财经· 2025-07-29 12:52
LVMH集团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 - 总营收398.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351.2亿),同比下滑4% [1][5] - 营业利润90.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58.4亿),跌幅15% [1][5] - 营业利润率下降至22.6%,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 [5] - 亚洲(除日本)市场份额下降2个百分点至28% [1][10] - 日本市场有机营收骤降15% [10] - 连续第二个季度未达市场预期 [6] 奢侈品行业趋势变化 - "凡勃伦效应"正在失效,消费者开始审视奢侈品价格价值对等公式 [3][4] - 贝恩咨询预警行业可能遭遇"至少15年来的最大挫折" [4] - 中国消费信心疲软,年轻群体价格敏感度飙升 [7] - 2008-2022年中国市场驱动行业增长的逻辑已松动 [7] - 不再预期2025年中国市场会有"决定性反弹" [7] 美妆业务表现 - 香水与化妆品部门营收40.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43.4亿),有机收入持平 [1][13] - 第二季度香水与化妆品业务录得1%微增 [13] - 精选零售部门营收86.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26.7亿),有机增长2%,利润增长12% [13] - 丝芙兰实现营收和利润双丰增长 [1][13] - 迪奥香水Sauvage、J'adore等产品持续受欢迎 [13] - 娇兰、纪梵希等品牌新品获得成功 [13] 中国市场美妆业务挑战 - 迪奥交易额增长3.95%但交易量下滑13.06% [15][16] - 馥蕾诗交易额增长3.53%但交易量下滑9.37% [15][16] - 娇兰交易额下滑10.26%,交易量下滑22.99% [15][16] - 纪梵希交易额下滑8.58%,交易量下滑13.55% [15][16] - Fenty Beauty交易额增长18.53%,交易量增长36.39% [15][16] - 经典品牌面临品牌老化、功效价值不足的危机 [15] LVMH美妆业务战略调整 - 推出LV美妆品类La Beauté Louis Vuitton,含55款唇膏等产品 [18] - Fenty Beauty在深圳开设中国大陆首家概念店 [18] - 丝芙兰中国由全球CEO直接分管 [21] - 2024年以来引进至少12个新品牌 [21] - 关停DFS大洋洲业务并裁员10%以上 [23] - 酩悦轩尼诗裁员约1200人 [23]
LVMH如何在“奢侈寒冬”续写口红经济?
FBeauty未来迹· 2025-07-26 13:47
核心观点 - 奢侈品行业面临15年来最大挑战,传统"凡勃伦效应"失效,消费者尤其是Z世代对价格敏感度提升 [7][11] - LVMH 2025年上半年总营收398.1亿欧元(同比下滑4%),营业利润90.1亿欧元(跌幅15%),亚洲(除日本)市场份额降至28% [4][17] - 香水与化妆品部门营收40.8亿欧元(持平),丝芙兰实现营收86.3亿欧元(增长2%)和利润12%增长,成为唯一正增长部门 [2][20][21] 行业趋势 - 奢侈品行业过去十年增长依赖中国消费者,但2025年中国市场不再预期"决定性反弹",本地消费信心疲软 [11][18] - 行业从创意驱动转向激进扩张与高频涨价,但2023年起增长引擎明显失速 [12] - 贝恩咨询预警行业面临"至少15年来最大挫折",价格逻辑松动成为核心挑战 [7] LVMH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总营收398.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351.2亿),同比下滑4% [4][7] - 营业利润90.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58.4亿),跌幅15%,营业利润率下降至22.6% [4][7] - 亚洲(除日本)份额下降2个百分点至28%,日本市场有机营收骤降15% [4][17] - 连续第二个季度未达市场预期 [8] 美妆业务亮点 - 香水与化妆品部门营收40.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43.4亿),有机收入持平,第二季度微增1% [2][20] - 迪奥标志性香水Sauvage、J'adore等受欢迎,娇兰、纪梵希新品贡献业绩 [20] - 丝芙兰营收86.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26.7亿),有机增长2%,利润增长12% [20][21] - Fenty Beauty交易额同比增长18.53%,交易量增长36.39% [23][24] 中国市场挑战 - 迪奥和馥蕾诗交易额增长但交易量下滑(迪奥交易量-13.06%,馥蕾诗-9.37%) [23][24] - 娇兰、纪梵希、玫珂菲、贝玲妃交易额和交易量双双下滑 [23][24] - 经典品牌面临品牌老化、功效价值不足问题,被本土成分党品牌挤压 [23] 战略调整 - LV正式进军美妆领域,推出La Beauté Louis Vuitton系列,中国首店预计8-9月开业 [27] - Fenty Beauty中国大陆首家概念店在深圳开业,主打Z世代市场 [27][28] - 丝芙兰中国由全球CEO直接分管,2024年起引进至少12个新品牌 [30][31] - 重组DFS业务,退出大洋洲市场,酩悦轩尼诗裁员10%以上(约1200人) [34] 战略意义 - 美妆业务成为奢侈品行业动荡时期的转型参照路径 [35] - 通过LV美妆定义奢侈标杆,丝芙兰跑通本土化模型,Fenty Beauty收割Z世代 [35] - 中国市场的成败决定LVMH美妆乃至集团整体"御寒"成效 [33]
298元6颗荔枝:“仙果”还是“消费镰刀”?揭穿水果刺客的暴利江湖
搜狐财经· 2025-07-09 11:44
高端荔枝市场乱象 - 增城挂绿荔枝通过营销手段将价格抬升至298元/6颗,而实际采购价仅比普通荔枝高30%-50% [3][4] - 商家利用木质礼盒(成本18元)和绒布衬垫(成本5元)进行包装,并编造"仙果故事",使价格飙升十倍以上 [4] - 电商平台加密直播间通过夸大挂绿荔枝的"抗氧化奇效"进行营销,诱导消费者高价购买 [3] 荔枝产业链现状 - 增城挂绿母树仅有1棵400年历史的活化石,但通过嫁接已培育出二代72株和三代620株,稀缺性被夸大 [3] - 果园采购价仅上涨30%,但零售端价格涨幅达1000%以上,利润主要被中间环节获取 [3][4] - 本地果农实际收益有限,批发价仅上涨三成,与零售端高价形成鲜明对比 [3] 消费市场分层 - 北京SKP商场标价1049元/斤的挂绿荔枝两天售罄,购买者主要追求社交炫耀价值 [6] - 形成"荔枝鄙视链":挂绿被包装成"劳斯莱斯",妃子笑被视为"经济适用果" [5] - 65%的年轻人因"水果焦虑"减少水果摄入量,高价水果成为社会阶层分化象征 [6] 市场监管问题 - 农产品分级制度粗放,导致"特级""精品"等标签滥用 [6] - 执法存在漏洞,部分监管人员认为"明码标价就不违法" [6] - 电商平台加密直播间取证困难,消费者维权受阻 [4][5] 行业发展案例 - 四川合江荔枝从2008年上千元高价回归30元/斤的亲民定位,通过规模化种植实现可持续发展 [8] - 云南鲜花产业通过冷链技术革新和电商渠道拓展,从贵族消费转变为大众消费品 [8] - 专家建议挂绿荔枝应走出礼品经济,转向日常消费市场以实现长远发展 [8]
拼多多100w+爆款,揭开了行业的价格迷雾
消费趋势变革 - 消费降级现象本质是信息透明度提升带来的消费理性化,消费者更关注商品真实价值而非品牌溢价[1] - 防晒衣等品类显示,大牌商品与工厂直供产品在核心功能上差异微小,但价差可达10倍(299元 vs 40元成本)[2][11] - 奢侈品行业存在极高品牌溢价,PRADA等2万元手袋代工成本仅100-200元,部分设计甚至由代工厂完成[6] 供应链效率重构 - 拼多多M2C模式消除中间环节,防晒衣等商品通过规模效应实现单件2元利润但百万销量创造200万总利润[22][23] - 平台抽佣率仅为个位数(对比其他平台40%),促使商家优化产品而非压缩成本,如花店10支鲜花售价10.99元接近批发价[23][24] - 百亿补贴政策直接补贴差价(如防晒衣平台承担16.5元),并计划三年投入千亿用于产业带数字化,技术服务费从0.6%降至0.4%[26][27][28] 制造业价值重估 - 县域工厂成为爆款源头,浙江湖州蚕丝被采用传统工艺,300元产品与商场万元级商品功能相近[13] - 跑鞋等品类技术门槛被解构,50元成本产品与万元鞋在鞋面材质、鞋底结构等核心性能上可能无本质差异[15][16] - 河北雄安三台镇等产业带通过电商激活,3万人口小镇带动8万就业,假睫毛等产品直供全球市场[32] 平台生态战略 - 流量分配机制转向商品价值导向,无名但优质商品获得曝光机会,形成"凭本事卖货"的竞争环境[34][35] - 平台角色从流量中介升级为产业链组织者,整合算法、金融和履约系统帮助中小工厂建立抗风险能力[33][34] - 未来三年千亿投入将覆盖商家补贴、流量支持和技术服务,目标扩大性价比商品覆盖并降低运营成本[28][31]
奢侈品消费变迁?消费者转向特卖会
搜狐财经· 2025-06-24 22:21
奢侈品定价策略 - 奢侈品品牌通过涨价策略精准把握消费者心理 利用"凡勃伦效应"提升产品身份象征价值 [1] - 高定价维持品牌高端定位 持续涨价强化"贵气"形象和神秘感 [3] - 价格本身成为"社交货币" 如劳力士手表在商务场合传递成功信号 [3] 消费者行为变化 - 2023年全球奢侈品平均涨幅仅2% 创近年最小涨幅 [3] - 年轻消费者更注重商品实际价值 不再盲目认同"贵即好"理念 [3] - 信息透明度提升促使消费者关注材质 工艺等真实价值要素 [5] 新兴消费模式 - 特卖会模式兴起 唯品会等平台通过2-3折活动吸引新客群 [5] - Burberry COACH等品牌经典款在折扣活动中快速售罄 [5] - 原价2万元奢侈品能以3000元价位成交 刺激普通消费者参与 [5] 行业趋势转变 - 奢侈品从单纯依赖涨价策略转向多元化销售渠道 [7] - 消费者理性化趋势促使品牌调整价格与价值匹配度 [7] - 市场出现高端品牌与折扣渠道并存的消费分层现象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