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I3020

搜索文档
Innovent Biologics Showcases "Dual Innovations" at Oncology R&D Day, Pioneering the Future of Cancer Treatment with Next-Generation IO and ADC Platforms
Prnewswire· 2025-06-30 12:04
公司战略与愿景 - 公司进入全球创新新篇章,聚焦下一代免疫治疗(IO)和抗体偶联药物(ADC)的双重创新,目标是到2030年推进至少5个管线资产进入全球多区域III期临床试验[1][4][5] - 核心战略为利用癌症生物学深度见解和差异化技术平台,开发更广谱、更强效、更低毒性的疗法,解决耐药性、冷肿瘤等难题[2][3][14] - 公司愿景是成为全球顶级生物制药领导者,为全球患者提供创新、高质量且可及的癌症治疗方案[1][15] 研发管线与进展 - 肿瘤管线包含近10个下一代分子,正在美国、欧盟和亚洲开展多区域临床试验,研发基础设施包括上海和旧金山研发中心及超过14万升的抗体/ADC产能[4] - 关键候选药物包括: - IBI363(PD-1/IL-2α偏向融合蛋白):在ASCO 2025展示对难治性肿瘤的突破潜力,获NMPA突破性疗法认定和FDA快速通道资格,正在开展头对头对比帕博利珠单抗的注册试验[5][7][12] - IBI343(CLDN18.2 ADC):在胰腺癌二线治疗中展示12.1个月的中位生存期[13] - IBI3020(CEACAM5双载荷ADC):全球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双载荷ADC[6][13] - ADC平台采用专有载荷和连接子,具有低毒高效特性,可与IO药物协同覆盖更广适应症[8][13] 研发体系与创新机制 - Innovent Academy作为核心发现引擎,每年产出6-8个新分子,聚焦IO、ADC、T细胞衔接器和细胞因子领域,强化转化科学领导力[9] - 研发框架通过多样化抗肿瘤机制(如TME调节)和双靶向策略提升疗效并克服耐药性[14] 行业地位与全球影响 - 公司已治疗超300万癌症患者,推出16款上市产品,另有2个NDA在审、4个III期/pivotal试验资产及15个早期临床分子[16] - 行业专家认为中国生物医药进入"Deepseek"阶段,公司通过IBI363等全球首创设计项目推动中国从跟随者变为全球肿瘤治疗范式影响者[10][11] - 与30余家全球企业合作(如礼来、赛诺菲),加速创新国际化[16]
药品产业链周度系列(三):浅谈CEACAM5ADC-20250609
长江证券· 2025-06-09 23:3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丨维持 [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CEACAM5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黏附分子中的一员,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其难成药性逐渐被打破,全球有包括ADC等多款靶向新药在研 [2][6] - 赛诺菲的SAR408701带动CEACAM5成为ADC领域研究热点,全球已有8款靶向CEACAM5的ADC在研,6款进入临床阶段 [2][7] - CEACAM5内化能力弱,当前研发重点转向连接子与载荷系统优化 [7] - 赛诺菲、默克、信达生物、百济神州等药企布局CEACAM5 ADC,各有特色和进展 [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CEACAM5:多癌种的进展关键因子 - CEACAM5是CEACAMs家族成员,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在肿瘤发生、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6][15] - 在结直肠癌中,超80%患者表达CEACAM5,术前水平高预后差,还会抑制“失巢凋亡” [21][23] - 在胃肠癌中,约90%过度表达,表达水平随病情发展升高,与胃腺癌浸润程度正相关 [23] -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约20%腺癌患者高表达,与肿瘤分期等显著相关,可促进细胞增殖和迁移 [24] CEACAM5 ADC热度不断攀升 - 赛诺菲的Tusamitamab ravtansine是全球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的CEACAM5靶向ADC,推动该靶点成为研究热点 [7][26] - 全球共有8款CEACAM5 ADC在研,6款进入临床阶段,用于多种癌症治疗 [26][29] CEACAM5内化性较弱,连接子与载荷设计是关键突破口 - 多数ADC通过“内化机制”发挥作用,但存在依赖靶点内化能力等限制 [32] - CEACAM5结构不易内吞,膜结合主要是GPI锚定蛋白形式,引导内吞能力弱 [34] - CEACAM5 ADC核心竞争力在于优化连接子和载荷设计,重视递药机制与药效释放策略匹配性 [34] 中外药企各展所长,早研成果加速转化 赛诺菲:初尝波折,仍蓄后劲 - 引进的Tusamitamab ravtansine I期临床数据显示高表达组ORR为20.3%,DCR为64.1%,后终止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开发,探索其他癌症治疗潜力 [42] - 与Seagen合作开发的SAR445953已启动I期临床研究 [49] 默克:Top1i载荷ADC全球首发 - M9140选取β - 葡糖醛酸作连接子,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Exatecan作载荷,临床前数据显示强抗肿瘤活性 [50] - I期试验数据显示初步疗效良好,mPFS为6.7个月,常见≥3级不良事件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等 [52] - 宣布PROCEADE PanTumor试验计划,评估其在晚期CEACAM5阳性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等,计划入组约250例患者 [55] 信达生物:双载荷ADC潜力十足 - IBI3020基于DuetTx®平台,采用双载荷设计,临床前研究显示良好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 [58] - 已在I期临床研究中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计划在中国和美国同步开展 [60] 百济神州:破局CEA异质性,未来可期 - BG - C477由靶向CEA的抗体与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载荷偶联而成,核心探索消化道癌和肺癌 [60] - 展现出强细胞内吞活性、依赖CEA表达的细胞毒性和“旁观者效应”,在动物实验中抗肿瘤效果优越 [60] - I期临床试验已注册,评估其安全性等 [62] 投资观点 - 药品看好现金流健康、有源头创新能力等的创新药企,关注新赛道 [64] - CXO重视外向型CDMO和内需型CRO投资机会 [64] - 医疗器械看好院内业务恢复,关注设备更新和院内耗材,中长期关注家用医疗器械 [65] - 生命科学服务板块或周期见底,重视出现拐点后持续向上的标的 [65] - 中药关注基药目录等,预计2025年迎来收入利润拐点,看好品牌OTC药企和稳健资产 [65] - 生物制品优先胰岛素/血制品,持续关注疫苗 [65]
创新药10年变天
投资界· 2025-04-23 15:49
行业现状与趋势 - 中国创新药行业处于少年时代,上市公司层面具有足够容错率和包容度,70家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含摘B)在资本寒冬中全部存活,市值最小的北海康成账上现金仅剩1亿元但管理层认为2025年仍有足够营运资金 [6] - 行业主要矛盾从同质化竞争的内部矛盾转变为中国生物科技崛起与美国维持领导地位的外部矛盾,创新模式转向以BD为导向的研发型企业,聚焦早研管线并追求全球前三靶点地位 [7] - 2024年港股18A生物科技合计可持续业务营收达598亿元,同比增长48%,较2019年增长超12倍,预计2026年将接近或突破1000亿元 [9] 商业模式转型 - 70%的18A企业2024年研发费用同比下降,但通过早期项目低成本开发(如药明生物综合项目现况图所示)及BD交易实现管线迭代重塑,财务状况改善 [9] - License-out交易中I/II期临床管线占比从2019年17%升至2024年46%,临床前分子成为BD热点,如和铂医药、乐普生物、映恩生物等均达成未公布靶点或临床前分子的重磅交易 [9] - 生态平衡模式形成:首付款超1亿美元可支撑3年运营,Biotech通过持续输出BIC/FIC分子实现超长续航,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等综合型药企也转向该策略 [9][10] 市场动态与交易数据 - 2025Q1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达41起总金额369.29亿美元,接近2023全年水平,首付款总额9亿美元已超过一级市场同期融资总额(48起/50.65亿元) [10] - BD交易成为市场化调节手段,推动行业避免同靶点扎堆竞争,倒逼原始创新,未来平庸管线将面临无法BD的风险 [10] 技术前沿突破 - 工程抗体设计(ADC、多抗)已达世界领先水平,如复宏汉霖TCE三特异性抗体平台解决细胞因子风暴问题,安全性提升使产品有望进入一线治疗 [12] - 双载荷ADC成为新方向:康弘药业KH815靶向TROP2双毒素ADC、信达生物IBI3020靶向CEACAM5、康宁杰瑞JSKN021双抗双毒素ADC(DAR值6)及药明合联超20个储备分子展现技术多样性 [13][14] - 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商业逻辑验证:诺华两款RDC 2024年收入21.16亿美元,国内东诚药业、远大医药等企业在核素和靶点布局领先 [15] 新兴分子类型发展 - 大环肽药物因尺寸优势可靶向传统不可成药蛋白并提供口服剂型潜力,默沙东MK-0616(III期)、BMS第二代PD-L1大环肽采用GLP-1类似技术路线 [16][17] - 药明康德通过DEL筛选开发MDM2抑制剂,元思生肽与阿斯利康达成34亿美元合作开发口服大环肽,国内企业逐步突破技术壁垒 [17]
10款1类新药首次在中国获批临床!来自翰森制药(03692)等
智通财经网· 2025-04-19 10:29
创新药临床试验获批概况 - 本周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批准10款1类创新药首次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IND),涵盖小分子、抗体偶联药物(ADC)、基因疗法、细胞疗法等类型 [1] - 适应症覆盖晚期实体瘤、1型糖尿病、脊髓损伤、杜氏肌营养不良(DMD)、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1] 翰森制药创新药进展 - HS-10529片:KRAS G12D小分子抑制剂,针对胰腺癌、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等KRAS G12D突变晚期实体瘤,临床前显示高选择性和良好药效活性 [2] - 另有两款1类新药获批IND:HS-20118片(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HS-10542胶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具体机制未公开 [2] 康弘生物ADC药物 - 注射用KH815:TROP2靶向双载荷ADC,含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和RNA聚合酶II抑制剂,通过双效协同机制抗肿瘤并克服耐药性,已在澳大利亚获批1期临床 [3] 信达生物ADC药物 - IBI3020:CEACAM5靶向双载荷ADC,针对不可切除或转移性实体瘤(如肠癌、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在Dxd耐药模型中显示疗效 [4] 信念医药基因疗法 - BBM-D101注射液:AAV基因治疗药物,通过工程化衣壳递送基因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单次静脉输注可实现长期疗效,临床拟用于4~9岁患儿 [5] 智新浩正细胞疗法 - 异体人再生胰岛注射液(E-islet 01):利用细胞重编程技术将供体血液细胞转化为再生胰岛,模拟健康胰岛功能以治疗1型糖尿病 [6] 士泽生物干细胞疗法 - XS228细胞注射液:通用型iPSC衍生神经前体细胞,针对亚急性期脊髓损伤(SCI),此前已在美国获批渐冻症(ALS)适应症 [7] 百利药业ADC药物 - 注射用BL-M09D1:与BL-B01D1共享小分子技术平台,针对晚期实体瘤,具体机制未披露 [8] 人福医药生物制品 - HWS116注射液:生物制品1类新药,适应症为晚期实体瘤,具体作用机制未公开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