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I343
搜索文档
跨国药企进博会“秀肌肉”,在华建厂买创新药
36氪· 2025-11-05 20:34
进博会概况与行业意义 -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11月5日在上海开幕,主题为“开放共创新机遇,合作共享新未来”,吸引155个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参与,4108家境外企业参展,整体展览面积超43万平方米,规模再创新高 [1] - 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是洞察全球医疗前沿动态的重要窗口,成为跨国药企首发、首秀、首展创新产品、深化本土化合作、加码在华投资的“年度重头戏” [1] - 进博会成为跨国药企深化本土布局、链接全球资源的重要纽带,例如GE医疗参与进博会八年来,累计有超过50款新品在中国临床应用 [11] 跨国药企在华战略升级与投资 - 跨国药企持续加码在华投资,安斯泰来于10月27日在北京设立首个中国创新研发中心,这是其进入中国市场31年来首次在华设立创新研发中心 [3] - 阿斯利康今年10月宣布将加速落地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0亿元)在华投资,在京启用全球第六个、在华第二个战略研发中心 [9] - 勃林格殷格翰宣布计划在华投资超50亿元,礼来迄今已累计在华投资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实现了从研发、生产到商业化的全产业链布局 [4][10] - 仅今年10月份,至少有8家跨国药企披露了在中国新设研发或创新中心的消息,包括礼来、辉瑞、拜耳、阿斯利康、美敦力等 [8] - 美敦力在华设立的首个数字化医疗创新基地于今年10月25日正式落地,公司称中国市场是其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更是驱动全球医疗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9] 中国医药创新实力提升 - 多项数据显示中国医药创新实力显著增强:2024年Nature Index排名前100生命科学研究机构,中国占比逾20%,是2015年的五倍;2024年中国研发申办的临床数量接近2000项,是2015年的五倍;2024年全球首次获批上市的创新药中国占比达到38%,是2015年的十倍 [6] - 全球在研首创新药中,中国份额接近20%;ASCO大会上,中国药企入选突破性摘要的比例已与国际接轨 [6] - 前美国FDA局长Scott Gottlieb表示,2024年FDA批准的IND分子中,超过50%都来自中国 [8] - 专家指出,中国创新药产业已从“量的积累”迈入“质的竞争”新阶段,行业正进入“优中选优”的高质量竞争新格局 [6] 跨国药企BD交易活跃与模式创新 - 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金额巨大,截至今年10月21日,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已突破1000亿美元 [15] - 今年上半年,中国医药相关交易(包括License-in、境内交易、License-out)总金额达到608亿美元,已超越2023年全年总金额571亿美元;交易数量为144笔,同比增加67% [15] - 今年上半年,中国药企对跨国药企的海外授权交易超过70笔,根据部分已披露的数据,其首付款总额达近30亿美元,交易总额达531.36亿美元 [16] - 交易金额纪录不断被刷新,例如辉瑞以12.5亿美元首付款、60亿美元总交易款,拿下沈阳三生制药的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的全球权益(不包括中国内地) [16] - 武田制药与信达生物的交易涉及12亿美元首付款(含1亿美元的溢价战略股权投资),以及潜在里程碑付款,最终总交易额最高可达114亿美元,创下新纪录 [16] - BD合作模式出现创新,如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就IBI363项目采用在美国市场利润损失共担的Co-Co模式(共同开发+共同商业化),使信达生物升级为武田制药的“战略合伙人” [17] - 除辉瑞和武田制药外,诺和诺德、默沙东、阿斯利康、罗氏等多家跨国药企也在中国开展大规模的商务拓展合作,交易项目覆盖单抗、双抗、GLP、ADC等热门靶点 [17] 中国市场定位的演变与未来趋势 - 中国对跨国药企而言,已从单纯的终端消费市场升级为全球创新策源地,深度参与创新产品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的全流程 [5] - 跨国药企对在华开展临床试验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从过去不愿在中国开展早期临床试验或针对中国高发肿瘤进行专项布局,转变为积极邀请中国专家参与并主导其药物的早期临床研究和国际多中心大型临床研究 [14] - 专家预计,由于很多跨国药企的专利在2026年至2028年将要过期,为了维持销售额增长,引进管线是必然选择,而中国是重要目标市场 [18][19] - 全球处于研发阶段的药物有1/3来自中国,中国市场不仅数量多、选择多,也更具成本效益 [19] - 预计至2040年,美国FDA批准的创新药,来自中国的比例将达到35% [19]
信达生物(1801.HK):三季度营收超预期 公司全球化扬帆起航
格隆汇· 2025-11-01 01:53
公司三季度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产品总收入超过33亿元,同比增长约40%,超出市场预期 [1] - 业绩高增长由肿瘤和非肿瘤管线双轮驱动,核心产品信迪利单抗及其他主要产品保持高速增长 [1] - 非肿瘤管线中玛仕度肽、托莱西单抗和替妥优单抗等产品市场准入和渠道营销表现出色,放量加速 [1] 与武田制药的重磅合作 - 与武田制药达成合作,IBI363和IBI343未来将有望开展多个全球三期临床研究 [1] - 武田制药2025年中报指出IBI363现有三个适应症的潜在市场空间超过400亿美元 [1][2] - IBI343的潜在市场空间超过80亿美元,产品后续临床推进值得期待 [1][2] 产品管线与研发进展 - 公司商业化产品已扩充至16款,为拥有上市单抗产品最多的中国药企 [3] - IBI343(CLDN18.2 ADC)已启动胃癌和胰腺癌三期临床研究,IBI354(HER2 ADC)启动PROC三期临床 [3] - 早期管线中IBI3002(IL4/TSLP)、IBI3001(EGFR/B7H3 ADC)、IBI3020(CEACAM5 ADC)等药物高效推进 [3] 未来展望与盈利预测 - 公司在肿瘤赛道广泛布局,高价值临床产品有望进一步提升收入并降低边际成本 [3] - 在非肿瘤赛道,公司于代谢、自免和眼科领域广泛布局,产品兼具竞争力和进度领先优势 [3] - 预计公司2025-2027年收入分别为118.06亿元、153.82亿元和210.92亿元 [3]
Takeda(TAK) - 2026 Q2 - Earnings Call Presentation
2025-10-30 18:00
业绩总结 - FY2025 H1总收入为2,219.5亿日元,同比下降6.9%[21] - FY2025 H1核心营业利润为639.2亿日元,同比下降11.2%[21] - FY2025 H1净利润为438.6亿日元,同比下降10.3%[21] - FY2025 H1每股收益(EPS)为279日元,同比下降10.0%[21] - FY2025 H1运营现金流为593.7亿日元,同比增长31.6%[21] - FY2025 H1调整后的自由现金流为525.4亿日元,同比增长112.3%[21] - FY2025 H1报告的营业利润为253.6亿日元,同比下降27.7%[33] - FY2025收入预测维持在4530亿日元,修正后的核心营业利润预计下降低个位数百分比[36] - FY2025核心每股收益(EPS)预计为479日元,较原预测的485日元有所下降[36] - FY2025 H1的总收入为4792亿日元,同比增长5.1%[128] 用户数据 - FY2025 H1中,ENTYVIO的收入为422亿日元,同比增长98.4%[128] - FY2025 H1中,TAKHZYRO的收入为1133亿日元,同比增长5.9%[133] - FY2025 H1中,LIVTENCITY的收入为221亿日元,同比增长47.7%[134] - FY2025 H1中,FRUZAQLA的收入为273亿日元,同比增长22.2%[147] - FY2025 H1中,免疫球蛋白的收入为3871亿日元,同比增长3.1%[139] - FY2025 H1中,白蛋白的收入为661亿日元,同比下降2.4%[139] - FY2025 H1疫苗组合收入为211亿日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2%(按不变汇率计算)[150]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 IBI363在sqNSCLC中的确认客观反应率(cORR)为36.7%,而标准化疗为13%[80] - IBI363在nsqNSCLC中的cORR为24.0%,标准化疗为13%-17%[80] - IBI363的中位总生存期(mOS)在sqNSCLC中为15.3个月,而标准化疗为9.4个月[80] - IBI363在nsqNSCLC中的mOS为17.5个月,标准化疗为12.3个月[80] - IBI343在2L胰腺癌中的cORR约为30%,标准化疗为17%[94] - IBI343在2L胃癌中的cORR为29%,标准化疗为4%[94] - IBI343的中位总生存期在2L胰腺癌中为12.1个月,标准化疗为6.2-6.7个月[94] - IBI343在2L胃癌中的mOS为10.8个月,标准化疗为5.7个月[94] 市场扩张和并购 - QDENGA在2025财年上半年收入为211亿日元,同比增长6.2%(按不变汇率计算)[150] - QDENGA的全球需求强劲,目前已在31个国家上市,预计2025财年将生产1550万剂,目标到2030财年达到每年1亿剂[151] - VYVANSE在2025财年上半年美国收入为570亿日元,同比下降7.0%(按不变汇率计算),主要受医保Part D重组影响[156] - VYVANSE在日本表现强劲,2025财年上半年增长15.0%[158] - ADCETRIS在德国的销售表现强劲,受到欧洲委员会批准的影响,主要用于治疗新诊断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149] 未来展望 - 预计FY2025的调整后自由现金流将包括对Innovent Biologics的12亿美元支付[41] - 由于关税影响,FY2025的预测已更新,预计对从欧盟和日本进口的药品征收15%的关税[38] - FY2025的OPEX节省预计将完全抵消产品组合的不利变化[40] - 预计FY2025核心营业利润为1130亿日元,较原预测的1140亿日元有所下降[43] - 由于交易性外汇影响,核心营业利润和核心每股收益面临额外压力[40] 负面信息 - 由于VYVANSE仿制药的影响,FY2025 H1的收入下降了3.9%[28] - FY2025 H1整体收入为1066亿日元,同比下降45.6%(按不变汇率计算)[155] - FY2025 Q2的收入为11.128亿美元,同比下降5.4%[197] - FY2025 Q2的运营利润为690万美元,同比下降62.6%[197] - FY2025 Q2的净利润为-1,170万美元,同比下降103.8%[197]
信达生物达成百亿美元BD 股价为何下行?
BambooWorks· 2025-10-30 10:26
合作交易概述 - 公司与武田制药达成涉及三款在研产品的全球战略合作,总金额高达114亿美元,创下中国创新药单笔对外授权金额纪录 [2] - 交易首付款金额为12亿美元,其中包括武田制药认购的1亿美元战略股权投资,认购价较协议前30个交易日平均收市价溢价20% [1][2] - 合作方武田制药为全球知名跨国药企,2024年营收达306亿美元,在美国市场拥有深厚根基和丰富商业化经验 [2] 交易模式与结构 - 针对核心资产IBI363,公司采取"Co-Co"共同开发模式,而非常见的授权海外权益模式,双方将按武田60%、公司40%的比例共同承担中国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成本 [4][6] - 在美国市场,公司将与武田共同商业化IBI363,并按同样比例分享利润或分担亏损,公司有望成为第二家在美国拥有团队直接参与创新药销售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 [1][6] - 在除大中华区及美国以外市场,公司将IBI363的商业化权益授予武田制药 [4] 授权产品管线分析 - 最核心产品IBI363是全球首创的PD-1/IL-2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被寄望成为肿瘤免疫的下一代基石疗法,已进入小细胞肺癌的全球III期注册临床研究 [4] - IBI363已获中国突破性疗法认定,计划于2026年向美国FDA申请加速审批,II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优异的疗效和安全性 [4] - 授权产品组合还包括靶向CLDN18.2的抗体偶联药物IBI343,武田获得其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独家权益 [5] - 第三款产品为靶向B7-H3和EGFR的双特异性ADC IBI3001,尚处于临床I期早期阶段,武田锁定大中华区以外的独家选择权 [5] 市场反应与财务影响 - 交易公布后公司股价在高开后迅速走低,连续两个交易日累计下跌2%,反映出市场对"Co-Co"模式的成本担忧 [1][2][6] - 市场担忧公司需承担40%的海外开发成本,可能导致持续的现金流出,稀释短期利润,相较于"轻资产"授权模式显得"不划算" [6] - 根据2025年中期财报,公司营收达59.5亿元,同比增长50.6%,国际财务报告标准下盈利8.34亿元,现金流状况持续改善 [7] - 当前公司市销率约为11倍,高于百济神州的7.5倍,12亿美元首付款落地后将极大增强公司财务实力,为其他管线研发和商业化建设提供资金 [7] 战略意义与行业背景 - 公司董事长强调在"Co-Co"模式中,BD金额并非首要,未来走向才是关键,公司能深度参与全球临床试验设计、决策和执行 [6] - IBI363核心适应症已进入临床后期,后续开发成本确定性较高,武田承担60%成本能缓解公司现金流压力 [6] - 此次合作标志着中国药企出海从简单的权益授权,迈向更深层次的、建立在自身商业化能力基础上的国际合作阶段 [6] - 近期中国生物医药领域多笔大额对外授权合作公布后,资本市场反应普遍冷淡,行业陷入"叫好不叫座"的怪圈 [1]
大行评级丨招银国际:微升信达生物目标价至110.62港元 维持“买入”评级
格隆汇· 2025-10-29 14:21
公司战略合作 - 公司与日本武田制药达成全球战略合作,涵盖多项关键肿瘤资产,包括新一代IO基石疗法IBI363,并就IBI343及IBI3001达成授权合作 [1] - 公司目标发展成为具备全球研发及商业能力的全方位整合生物制药公司,计划至2030年至少有五项资产进入全球III期多区域临床试验 [1] - 公司已在美国设立发现研究实验室,并计划在2026年前将美国研发团队规模扩大至100至200人 [1] 财务状况与投资价值 - 截至2025年6月,公司现金余额为21亿美元,财务状况稳健,为全球扩张提供坚实基础 [1] - 基于现金流折现法,公司目标价从109.48港元微升至110.62港元,维持"买入"评级 [1] 产品管线展望 - 市场期待IBI363及IBI343在全球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 [1]
114亿美元交易背后的野心,没换来股价上涨
36氪· 2025-10-28 08:10
交易概览 - 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达成总价值114亿美元的授权合作,刷新中国创新药出海授权记录,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第一三共2023年完成的220亿美元交易[5][9] - 交易结构包括12亿美元首付款和102亿美元潜在里程碑付款,首付款中包含武田制药溢价20%入股信达生物的1亿美元[5] - 交易涵盖现金、股权和销售分成,在创新药BD授权中较为少见[6] 核心交易产品与合作模式 - 交易主要涉及IBI363和IBI343两个管线,IBI3001仅售出选择权[7] - IBI363合作采用"Co-Co"模式:武田制药主导全球开发,双方按40%(信达)和60%(武田)分摊成本;在美国市场共同商业化并按相同比例分配利润或损失[8][11] - IBI343合作模式:武田制药获得大中华区以外全球独家开发、商业化和生产权益,重点拓展一线胃癌与胰腺癌治疗[8] - IBI3001合作模式:武田制药获得大中华区以外权益的独家选择权,行使后需支付行权费及里程碑款项[8] 战略意图与选择逻辑 - 公司目标在2030年成为全球领先生物制药公司,拥有至少5个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管线[13] - 选择武田制药因其对合作的重视程度及对产品未来5至10年发展的定位与公司战略匹配,武田制药美国收入占比达52%,其肿瘤事业部总裁曾负责全球首个PD-1药物O药在美国的上市[16] - 通过深度合作模式,公司旨在提升自身全球临床开发、注册申报和商业化能力,而非仅获取现金回报[15][16] 核心产品IBI363的潜力与数据 - IBI363是全球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的PD-1/IL-2双抗,具备阻断PD-1/PD-L1通路和激活IL-2通路的双重功能,可应对PD-1耐药人群及"冷肿瘤"[18] - 针对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I/II期临床数据显示:在3mg/kg剂量组,客观缓解率为36.7%,疾病控制率为90.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9.3个月[19] - 与现有标准疗法对比,K药联合化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分别为8个月和17.1个月,IBI363可能带来更长期生存获益[20] - IBI363适应症广谱,涵盖黑色素癌、结直肠癌等,在晚期结直肠癌后线治疗中位总生存期达16.1个月,高于现有标准治疗[21]
医药行业周报:本周申万医药生物指数上涨0.6%,关注2025ESMO会议-20251026
申万宏源证券· 2025-10-26 14:45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对医药行业投资评级为“看好” [5] 核心观点 - 报告持续推荐重点关注创新药板块,及业绩边际大幅向好的医疗设备、CXO及上游板块 [5] - 推荐标的包括恒瑞医药、长春高新、科伦药业、恩华药业、和誉-B、复宏汉霖、迈瑞医疗、福瑞股份、祥生医疗、华康洁净、药明康德、康龙化成、凯莱英、普蕊斯、汉邦科技、纳微科技等 [5] 市场表现 - 本周申万医药生物指数上涨0.6%,同期上证指数上涨2.9%,万得全A(除金融石油石化)上涨3.7% [4][6] - 医药生物指数在31个申万一级子行业中表现排名第25 [4][6] - 当前医药板块整体估值30.4倍,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9 [4][8] 子行业表现 - 二级板块涨跌幅:生物制品(-0.7%)、医疗服务(+3.9%)、化学制药(-0.3%)、医疗器械(+0.9%)、医药商业(+2.3%)、中药(-0.8%) [8] - 三级板块涨跌幅:原料药(+0.3%)、化学制剂(-0.4%)、中药(-0.8%)、血液制品(+0.9%)、疫苗(+0.8%)、其他生物制品(-1.9%)、医疗设备(+0.2%)、医疗耗材(+1.7%)、体外诊断(+1.1%)、医药流通(+2.0%)、线下药店(+3.0%)、医疗研发外包(+5.5%)、医院(+0.1%) [4][8] 重点事件回顾 - 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达成114亿美元全球战略合作,信达生物获得12亿美元首付款(含1亿美元溢价战略股权投资)及潜在里程碑付款,总交易额最高可达114亿美元,同时还将获得销售分成 [5][13] - 百利天恒已通过港交所聆讯,发行H股并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工作正在进行中 [12] 2025 ESMO会议亮点 - 科伦博泰的芦康沙妥珠单抗单药二线治疗TKI经治EGFRm NSCLC的III期临床结果显示,mPFS为8.3个月(HR=0.49),mOS尚未达到(HR=0.60),疗效全面超越化疗 [5][14] - 百利天恒的iza-bren针对鼻咽癌后线治疗的III期临床结果显示,cORR为54.6%,mPFS为8.38个月(HR=0.44),实现翻倍获益 [5][17] - 康方生物的依沃西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III期研究结果显示,mPFS达11.14个月(HR=0.60) [5][18] - 泽璟制药的三抗ZG006在难治性小细胞肺癌或神经内分泌癌的II期研究中,10 mg Q2W和30 mg Q2W组ORR分别为22.2%和38.5% [5][19] - 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用于晚期肾细胞癌二线治疗的III期研究结果显示,mPFS为22.2个月(HR=0.373),ORR为60.5% [5][19] 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 - 已公布105家医药生物上市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总计营业收入94,151百万元,同比增长1.3%,归母净利润8,996百万元,同比下降7.6% [21][24] - 部分子行业业绩亮点:其他生物制品营收同比增长21.0%,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3.1%;线下药店营收同比增长26.0%,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1.6%;医疗研发外包营收同比增长7.4%,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5.7% [21][24] 市场活跃度 - 本周港股及美股医药公司涨幅居前的包括:轩竹生物-B(+75.8%)、华康生物医学(+24.7%)、SCIENTURE(+193.4%)、WELLGISTICS HEALTH(+139.6%) [25]
医药健康行业研究:关注优质防御资产,同时期待 BD 持续落地
国金证券· 2025-10-25 21:54
行业投资评级与核心观点 - 报告看好创新药主线及左侧板块困境反转的投资机会,认为这是2025年医药板块的最大投资机会 [11] - 建议在关注创新药的同时,配置具备防御属性的优质资产,如部分药店龙头和低估值的中药资产 [1][11] 核心投资逻辑 - 创新药产业长期逻辑不变,中国药企出海实力持续彰显,信达生物与武田达成总交易额最高可达114亿美元的重磅合作,获得12亿美元首付款,期待后续BD进一步催化 [1][2][37] - 短期市场调整阶段,建议关注优质防御资产,部分药店龙头现金状况良好,自我造血能力强,既能通过并购提升市占率,又能通过分红回报投资者 [1][2] - 三季报披露后,部分左侧板块如中药等,其低估值的优质资产建议积极关注 [1][2] 细分板块观点总结 药品板块 - 信达生物将三款第二代IO及ADC产品授权出海,总交易额最高可达114亿美元,国内药企出海实力再度印证 [2][37] - 创新药建议关注泛癌种潜力的双/多抗药物、解决未满足临床需求的慢病药,持续关注ADC、双抗/多抗、小核酸赛道 [11][73] 药店板块 - 行业处于出清期,2025年Q1全国新开药店7118家,闭店10284家,净减少约3000家,竞争格局有望优化 [17][43] - 龙头公司如益丰药房、大参林等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正,现金充沛,有息负债率低,具备“进可攻、退可守”的防御属性 [2][47][48] - 部分公司分红意愿提升,如益丰药房2024年股利支付率超过50%,大参林达到76.73% [47] 中药板块 - 关注基药目录更新进展,产品入选后有望快速放量,2018版基药目录新增独家中成药中有25个产品2022年销售额比2018年增长超1亿元 [55][56] - 关注具备入选潜力的公司,如方盛制药等,同时重视估值底部的优质资产,如华润三九 [2][56] - 部分中药公司保持高股息率,具备防御属性 [2] 生物制品板块 - 在研乙肝反义寡核苷酸药物Bepirovirsen在B-Sure研究中,对于采用bepirovirsen加Peg-IFN序贯治疗的完全应答参与者,功能性治愈可维持长达1年 [3][59][62] - 小核酸类药物有望为乙肝治疗提供新方案,建议持续关注领域内研发进展 [3][63] 医疗器械板块 - 产品海外布局稳步推进,心脉医疗Hercules Low Profile直管型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在厄瓜多尔获批,此前公司已有多款产品在厄瓜多尔上市 [3][64] - 三诺生物公布三季报,2025年Q3收入11.90亿元,同比增长13%,剔除专利诉讼影响后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1.83% [67][68] 医疗服务及消费医疗板块 - 2025年1-8月,重庆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1.44亿人次,同比增长1.69%,其中8月诊疗人次1708万人次,同比增长4.38%,呈现阶段性回暖 [3][69] - 固生堂与新加坡1doc达成战略合作,以控股70%模式加速海外拓展 [70] 重点标的 - 报告重点标的包括:信达生物、康方生物、科伦博泰、恒瑞医药、益丰药房、大参林、华润三九、迈瑞医疗等 [4]
引爆市场!信达、武田达成百亿美元合作,ADC与肿瘤免疫管线同步上线
格隆汇· 2025-10-25 20:00
交易概览 - 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于10月22日达成战略合作,围绕三款在研药物进行授权交易[1] - 交易总额最高可达114亿美元,包含12亿美元首付款及潜在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3] - 该交易是中国生物科技领域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对外授权交易之一,成为国内企业license-out的重大里程碑[1] 合作药物详情 - 合作涵盖三款明星在研药物:IBI363、IBI343、IBI3001,均属于肿瘤免疫和抗体药物偶联物前沿领域[3] - IBI363是全球首创PD-1/IL-2α-bias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可同时阻断PD-1/PD-L1通路并激活IL-2通路[4] - IBI363通过偏向性激活IL-2α受体,选择性扩增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提升杀伤效率并改善安全性[6] - IBI363已启动全球Ⅲ期临床试验,并获FDA“快速通道资格”[4][6] - IBI343是CLDN18.2 ADC药物,已获得三线胃癌、二线胰腺癌、三线胰腺癌3项突破性疗法认定[7] - IBI3001是全球首款EGFR/B7H3 ADC药物,目前处于一期临床阶段[7] 交易背景与战略意义 - 武田制药当前肿瘤业务收入占比不足15%,与默沙东K药上市前肿瘤业务边缘化处境相似[3] - 交易是武田对标默沙东K药的战略布局,旨在携手信达竞逐千亿美金全球免疫治疗和ADC市场[3][12] - 默沙东K药在2018年一线肺癌治疗取得突破后,重构市场格局,占据超60%肺癌市场份额,2024年年销售额达294亿美元[3] 信达生物公司概况 - 公司业务集中在肿瘤、免疫、代谢、眼科等领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9] - 公司重磅产品达伯舒上市后销售额持续攀升,2025年上半年全终端医院销售额接近26亿元[9] - 公司已推出16款产品上市,2个品种在审评中,4个新药分子进入3期或关键性临床研究,另有15个新药品种已进入临床研究[9] 行业影响与展望 - 全球制药巨头正在重新评估中国创新药的价值,此次合作可能重塑未来十年全球制药格局[12] - 此次114亿美元的交易可能只是全球制药巨头与中国创新药企合作的开幕第一幕[12]
信达生物(01801.HK):IBI363领衔 信达三款药物强势出海
格隆汇· 2025-10-25 09:49
合作事件概述 - 2025年10月22日,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达成全球战略合作,共同推进三款产品(IBI363、IBI343、IBI3001)的全球开发与商业化 [1] - 合作交易总金额最高可达114亿美元,包括12亿美元首付款(含1亿美元溢价战略股权投资)及约102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1] - 武田制药获得IBI363大中华区和美国市场以外区域的商业化权益,并获得IBI343大中华区以外权益及IBI3001大中华区以外的独家选择权 [1] 核心产品IBI363合作细节 - IBI363(PD-1/IL-2α-bias)是合作中最重磅的产品,采用全球共同开发与商业化模式,非单纯海外权益授权 [1][2] - 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就IBI363的开发成本按40/60比例分担,并按相同比例分配美国市场利润或损失 [1] - 武田制药需就IBI363大中华区以外市场支付潜在里程碑付款,并支付最高可达十几百分比的高位梯度销售分成 [1] 合作战略意义与产品价值 - 合作模式凸显IBI363较强的产品力及为信达生物带来的议价权,其临床价值获资本市场初步认可 [2] - 公司目标并非短期利益,而是通过共同参与临床开发与共享收益,构建自主出海和国际研发能力 [3] - 武田制药将IBI363及IBI343视为其2030年后肿瘤管线的重要增长引擎,与信达生物打造全球重磅创新药的愿景一致 [3] 行业影响与竞争格局 - 此次合作将加速海外跨国药企抢占第二代免疫肿瘤管线需求,PD-1/IL-2赛道将持续升温 [2] - IBI363采用PD-1/IL-2α-bias创新设计,其优异临床表现是达成合作的关键 [2] - PD-1/IL-2赛道竞争激烈,国外布局企业包括赛诺菲、再生元、梯瓦制药等,国内有君实生物、奥赛康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