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I363
搜索文档
跨国药企进博会“秀肌肉”,在华建厂买创新药
36氪· 2025-11-05 20:34
进博会概况与行业意义 -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11月5日在上海开幕,主题为“开放共创新机遇,合作共享新未来”,吸引155个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参与,4108家境外企业参展,整体展览面积超43万平方米,规模再创新高 [1] - 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是洞察全球医疗前沿动态的重要窗口,成为跨国药企首发、首秀、首展创新产品、深化本土化合作、加码在华投资的“年度重头戏” [1] - 进博会成为跨国药企深化本土布局、链接全球资源的重要纽带,例如GE医疗参与进博会八年来,累计有超过50款新品在中国临床应用 [11] 跨国药企在华战略升级与投资 - 跨国药企持续加码在华投资,安斯泰来于10月27日在北京设立首个中国创新研发中心,这是其进入中国市场31年来首次在华设立创新研发中心 [3] - 阿斯利康今年10月宣布将加速落地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0亿元)在华投资,在京启用全球第六个、在华第二个战略研发中心 [9] - 勃林格殷格翰宣布计划在华投资超50亿元,礼来迄今已累计在华投资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实现了从研发、生产到商业化的全产业链布局 [4][10] - 仅今年10月份,至少有8家跨国药企披露了在中国新设研发或创新中心的消息,包括礼来、辉瑞、拜耳、阿斯利康、美敦力等 [8] - 美敦力在华设立的首个数字化医疗创新基地于今年10月25日正式落地,公司称中国市场是其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更是驱动全球医疗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9] 中国医药创新实力提升 - 多项数据显示中国医药创新实力显著增强:2024年Nature Index排名前100生命科学研究机构,中国占比逾20%,是2015年的五倍;2024年中国研发申办的临床数量接近2000项,是2015年的五倍;2024年全球首次获批上市的创新药中国占比达到38%,是2015年的十倍 [6] - 全球在研首创新药中,中国份额接近20%;ASCO大会上,中国药企入选突破性摘要的比例已与国际接轨 [6] - 前美国FDA局长Scott Gottlieb表示,2024年FDA批准的IND分子中,超过50%都来自中国 [8] - 专家指出,中国创新药产业已从“量的积累”迈入“质的竞争”新阶段,行业正进入“优中选优”的高质量竞争新格局 [6] 跨国药企BD交易活跃与模式创新 - 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金额巨大,截至今年10月21日,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已突破1000亿美元 [15] - 今年上半年,中国医药相关交易(包括License-in、境内交易、License-out)总金额达到608亿美元,已超越2023年全年总金额571亿美元;交易数量为144笔,同比增加67% [15] - 今年上半年,中国药企对跨国药企的海外授权交易超过70笔,根据部分已披露的数据,其首付款总额达近30亿美元,交易总额达531.36亿美元 [16] - 交易金额纪录不断被刷新,例如辉瑞以12.5亿美元首付款、60亿美元总交易款,拿下沈阳三生制药的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的全球权益(不包括中国内地) [16] - 武田制药与信达生物的交易涉及12亿美元首付款(含1亿美元的溢价战略股权投资),以及潜在里程碑付款,最终总交易额最高可达114亿美元,创下新纪录 [16] - BD合作模式出现创新,如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就IBI363项目采用在美国市场利润损失共担的Co-Co模式(共同开发+共同商业化),使信达生物升级为武田制药的“战略合伙人” [17] - 除辉瑞和武田制药外,诺和诺德、默沙东、阿斯利康、罗氏等多家跨国药企也在中国开展大规模的商务拓展合作,交易项目覆盖单抗、双抗、GLP、ADC等热门靶点 [17] 中国市场定位的演变与未来趋势 - 中国对跨国药企而言,已从单纯的终端消费市场升级为全球创新策源地,深度参与创新产品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的全流程 [5] - 跨国药企对在华开展临床试验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从过去不愿在中国开展早期临床试验或针对中国高发肿瘤进行专项布局,转变为积极邀请中国专家参与并主导其药物的早期临床研究和国际多中心大型临床研究 [14] - 专家预计,由于很多跨国药企的专利在2026年至2028年将要过期,为了维持销售额增长,引进管线是必然选择,而中国是重要目标市场 [18][19] - 全球处于研发阶段的药物有1/3来自中国,中国市场不仅数量多、选择多,也更具成本效益 [19] - 预计至2040年,美国FDA批准的创新药,来自中国的比例将达到35% [19]
信达生物_亚太医疗企业日 2025— 武田被视为坚定合作伙伴;IBI363 1L POC 数据为核心焦点
2025-11-05 10:30
4 November 2025 | 6:43PM HKT Equity Research Innovent Biologics (1801.HK): APAC Healthcare Corporate Day 2025 — Takeda viewed as a committed partner; IBI363 1L POC data as key focus Presenters: Rachel You - Chief Financial Officer Bottom line: Mgmt shared 1) more details on the Takeda deal, emphasizing the high level commitment from the partner on IBI363/IBI343, 2) CVM as the major growth driver in the near-term, and 3) IBI363 1L POC data as the leading catalyst in 2026, with more early-stage clinical data ...
信达生物(1801.HK):三季度营收超预期 公司全球化扬帆起航
格隆汇· 2025-11-01 01:53
公司三季度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产品总收入超过33亿元,同比增长约40%,超出市场预期 [1] - 业绩高增长由肿瘤和非肿瘤管线双轮驱动,核心产品信迪利单抗及其他主要产品保持高速增长 [1] - 非肿瘤管线中玛仕度肽、托莱西单抗和替妥优单抗等产品市场准入和渠道营销表现出色,放量加速 [1] 与武田制药的重磅合作 - 与武田制药达成合作,IBI363和IBI343未来将有望开展多个全球三期临床研究 [1] - 武田制药2025年中报指出IBI363现有三个适应症的潜在市场空间超过400亿美元 [1][2] - IBI343的潜在市场空间超过80亿美元,产品后续临床推进值得期待 [1][2] 产品管线与研发进展 - 公司商业化产品已扩充至16款,为拥有上市单抗产品最多的中国药企 [3] - IBI343(CLDN18.2 ADC)已启动胃癌和胰腺癌三期临床研究,IBI354(HER2 ADC)启动PROC三期临床 [3] - 早期管线中IBI3002(IL4/TSLP)、IBI3001(EGFR/B7H3 ADC)、IBI3020(CEACAM5 ADC)等药物高效推进 [3] 未来展望与盈利预测 - 公司在肿瘤赛道广泛布局,高价值临床产品有望进一步提升收入并降低边际成本 [3] - 在非肿瘤赛道,公司于代谢、自免和眼科领域广泛布局,产品兼具竞争力和进度领先优势 [3] - 预计公司2025-2027年收入分别为118.06亿元、153.82亿元和210.92亿元 [3]
Takeda(TAK) - 2026 Q2 - Earnings Call Presentation
2025-10-30 18:00
业绩总结 - FY2025 H1总收入为2,219.5亿日元,同比下降6.9%[21] - FY2025 H1核心营业利润为639.2亿日元,同比下降11.2%[21] - FY2025 H1净利润为438.6亿日元,同比下降10.3%[21] - FY2025 H1每股收益(EPS)为279日元,同比下降10.0%[21] - FY2025 H1运营现金流为593.7亿日元,同比增长31.6%[21] - FY2025 H1调整后的自由现金流为525.4亿日元,同比增长112.3%[21] - FY2025 H1报告的营业利润为253.6亿日元,同比下降27.7%[33] - FY2025收入预测维持在4530亿日元,修正后的核心营业利润预计下降低个位数百分比[36] - FY2025核心每股收益(EPS)预计为479日元,较原预测的485日元有所下降[36] - FY2025 H1的总收入为4792亿日元,同比增长5.1%[128] 用户数据 - FY2025 H1中,ENTYVIO的收入为422亿日元,同比增长98.4%[128] - FY2025 H1中,TAKHZYRO的收入为1133亿日元,同比增长5.9%[133] - FY2025 H1中,LIVTENCITY的收入为221亿日元,同比增长47.7%[134] - FY2025 H1中,FRUZAQLA的收入为273亿日元,同比增长22.2%[147] - FY2025 H1中,免疫球蛋白的收入为3871亿日元,同比增长3.1%[139] - FY2025 H1中,白蛋白的收入为661亿日元,同比下降2.4%[139] - FY2025 H1疫苗组合收入为211亿日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2%(按不变汇率计算)[150]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 IBI363在sqNSCLC中的确认客观反应率(cORR)为36.7%,而标准化疗为13%[80] - IBI363在nsqNSCLC中的cORR为24.0%,标准化疗为13%-17%[80] - IBI363的中位总生存期(mOS)在sqNSCLC中为15.3个月,而标准化疗为9.4个月[80] - IBI363在nsqNSCLC中的mOS为17.5个月,标准化疗为12.3个月[80] - IBI343在2L胰腺癌中的cORR约为30%,标准化疗为17%[94] - IBI343在2L胃癌中的cORR为29%,标准化疗为4%[94] - IBI343的中位总生存期在2L胰腺癌中为12.1个月,标准化疗为6.2-6.7个月[94] - IBI343在2L胃癌中的mOS为10.8个月,标准化疗为5.7个月[94] 市场扩张和并购 - QDENGA在2025财年上半年收入为211亿日元,同比增长6.2%(按不变汇率计算)[150] - QDENGA的全球需求强劲,目前已在31个国家上市,预计2025财年将生产1550万剂,目标到2030财年达到每年1亿剂[151] - VYVANSE在2025财年上半年美国收入为570亿日元,同比下降7.0%(按不变汇率计算),主要受医保Part D重组影响[156] - VYVANSE在日本表现强劲,2025财年上半年增长15.0%[158] - ADCETRIS在德国的销售表现强劲,受到欧洲委员会批准的影响,主要用于治疗新诊断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149] 未来展望 - 预计FY2025的调整后自由现金流将包括对Innovent Biologics的12亿美元支付[41] - 由于关税影响,FY2025的预测已更新,预计对从欧盟和日本进口的药品征收15%的关税[38] - FY2025的OPEX节省预计将完全抵消产品组合的不利变化[40] - 预计FY2025核心营业利润为1130亿日元,较原预测的1140亿日元有所下降[43] - 由于交易性外汇影响,核心营业利润和核心每股收益面临额外压力[40] 负面信息 - 由于VYVANSE仿制药的影响,FY2025 H1的收入下降了3.9%[28] - FY2025 H1整体收入为1066亿日元,同比下降45.6%(按不变汇率计算)[155] - FY2025 Q2的收入为11.128亿美元,同比下降5.4%[197] - FY2025 Q2的运营利润为690万美元,同比下降62.6%[197] - FY2025 Q2的净利润为-1,170万美元,同比下降103.8%[197]
信达生物达成百亿美元BD 股价为何下行?
BambooWorks· 2025-10-30 10:26
合作交易概述 - 公司与武田制药达成涉及三款在研产品的全球战略合作,总金额高达114亿美元,创下中国创新药单笔对外授权金额纪录 [2] - 交易首付款金额为12亿美元,其中包括武田制药认购的1亿美元战略股权投资,认购价较协议前30个交易日平均收市价溢价20% [1][2] - 合作方武田制药为全球知名跨国药企,2024年营收达306亿美元,在美国市场拥有深厚根基和丰富商业化经验 [2] 交易模式与结构 - 针对核心资产IBI363,公司采取"Co-Co"共同开发模式,而非常见的授权海外权益模式,双方将按武田60%、公司40%的比例共同承担中国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成本 [4][6] - 在美国市场,公司将与武田共同商业化IBI363,并按同样比例分享利润或分担亏损,公司有望成为第二家在美国拥有团队直接参与创新药销售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 [1][6] - 在除大中华区及美国以外市场,公司将IBI363的商业化权益授予武田制药 [4] 授权产品管线分析 - 最核心产品IBI363是全球首创的PD-1/IL-2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被寄望成为肿瘤免疫的下一代基石疗法,已进入小细胞肺癌的全球III期注册临床研究 [4] - IBI363已获中国突破性疗法认定,计划于2026年向美国FDA申请加速审批,II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优异的疗效和安全性 [4] - 授权产品组合还包括靶向CLDN18.2的抗体偶联药物IBI343,武田获得其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独家权益 [5] - 第三款产品为靶向B7-H3和EGFR的双特异性ADC IBI3001,尚处于临床I期早期阶段,武田锁定大中华区以外的独家选择权 [5] 市场反应与财务影响 - 交易公布后公司股价在高开后迅速走低,连续两个交易日累计下跌2%,反映出市场对"Co-Co"模式的成本担忧 [1][2][6] - 市场担忧公司需承担40%的海外开发成本,可能导致持续的现金流出,稀释短期利润,相较于"轻资产"授权模式显得"不划算" [6] - 根据2025年中期财报,公司营收达59.5亿元,同比增长50.6%,国际财务报告标准下盈利8.34亿元,现金流状况持续改善 [7] - 当前公司市销率约为11倍,高于百济神州的7.5倍,12亿美元首付款落地后将极大增强公司财务实力,为其他管线研发和商业化建设提供资金 [7] 战略意义与行业背景 - 公司董事长强调在"Co-Co"模式中,BD金额并非首要,未来走向才是关键,公司能深度参与全球临床试验设计、决策和执行 [6] - IBI363核心适应症已进入临床后期,后续开发成本确定性较高,武田承担60%成本能缓解公司现金流压力 [6] - 此次合作标志着中国药企出海从简单的权益授权,迈向更深层次的、建立在自身商业化能力基础上的国际合作阶段 [6] - 近期中国生物医药领域多笔大额对外授权合作公布后,资本市场反应普遍冷淡,行业陷入"叫好不叫座"的怪圈 [1]
大行评级丨招银国际:微升信达生物目标价至110.62港元 维持“买入”评级
格隆汇· 2025-10-29 14:21
公司战略合作 - 公司与日本武田制药达成全球战略合作,涵盖多项关键肿瘤资产,包括新一代IO基石疗法IBI363,并就IBI343及IBI3001达成授权合作 [1] - 公司目标发展成为具备全球研发及商业能力的全方位整合生物制药公司,计划至2030年至少有五项资产进入全球III期多区域临床试验 [1] - 公司已在美国设立发现研究实验室,并计划在2026年前将美国研发团队规模扩大至100至200人 [1] 财务状况与投资价值 - 截至2025年6月,公司现金余额为21亿美元,财务状况稳健,为全球扩张提供坚实基础 [1] - 基于现金流折现法,公司目标价从109.48港元微升至110.62港元,维持"买入"评级 [1] 产品管线展望 - 市场期待IBI363及IBI343在全球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 [1]
114亿美元交易背后的野心,没换来股价上涨
36氪· 2025-10-28 08:10
交易概览 - 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达成总价值114亿美元的授权合作,刷新中国创新药出海授权记录,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第一三共2023年完成的220亿美元交易[5][9] - 交易结构包括12亿美元首付款和102亿美元潜在里程碑付款,首付款中包含武田制药溢价20%入股信达生物的1亿美元[5] - 交易涵盖现金、股权和销售分成,在创新药BD授权中较为少见[6] 核心交易产品与合作模式 - 交易主要涉及IBI363和IBI343两个管线,IBI3001仅售出选择权[7] - IBI363合作采用"Co-Co"模式:武田制药主导全球开发,双方按40%(信达)和60%(武田)分摊成本;在美国市场共同商业化并按相同比例分配利润或损失[8][11] - IBI343合作模式:武田制药获得大中华区以外全球独家开发、商业化和生产权益,重点拓展一线胃癌与胰腺癌治疗[8] - IBI3001合作模式:武田制药获得大中华区以外权益的独家选择权,行使后需支付行权费及里程碑款项[8] 战略意图与选择逻辑 - 公司目标在2030年成为全球领先生物制药公司,拥有至少5个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管线[13] - 选择武田制药因其对合作的重视程度及对产品未来5至10年发展的定位与公司战略匹配,武田制药美国收入占比达52%,其肿瘤事业部总裁曾负责全球首个PD-1药物O药在美国的上市[16] - 通过深度合作模式,公司旨在提升自身全球临床开发、注册申报和商业化能力,而非仅获取现金回报[15][16] 核心产品IBI363的潜力与数据 - IBI363是全球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的PD-1/IL-2双抗,具备阻断PD-1/PD-L1通路和激活IL-2通路的双重功能,可应对PD-1耐药人群及"冷肿瘤"[18] - 针对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I/II期临床数据显示:在3mg/kg剂量组,客观缓解率为36.7%,疾病控制率为90.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9.3个月[19] - 与现有标准疗法对比,K药联合化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分别为8个月和17.1个月,IBI363可能带来更长期生存获益[20] - IBI363适应症广谱,涵盖黑色素癌、结直肠癌等,在晚期结直肠癌后线治疗中位总生存期达16.1个月,高于现有标准治疗[21]
招银国际:关注已授权药物的研发推进 推荐买入三生制药(01530)等
智通财经网· 2025-10-27 14:14
行业指数表现与展望 - MSCI中国医疗指数2025年初至今累计上涨58.6%,跑赢MSCI中国指数24.2个百分点 [1] - MSCI中国医疗指数在10月至今回调10%,被视为抄底机会 [1] - 资本市场融资复苏和创新药出海交易规模上涨推动国内创新药研发需求回暖 [1] - 叠加美国降息,CXO行业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迎来业绩修复 [1] 重点公司推荐 - 推荐买入三生制药、固生堂、巨子生物、药明合联、中国生物制药、信达生物 [1] 重要临床数据更新 - SKB264在OptiTROP-Lung04三期试验中针对二线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尚未达到,对比化疗组17.4个月,风险比为0.56 [2] - Ivonescimab在HARMONi-6试验中针对一线鳞状非小细胞肺癌,联合化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1.1个月,对比替雷利珠加化疗的6.9个月,风险比为0.60 [2] - 三生制药的707在一线结直肠癌试验中,5mg/kg每三周联合化疗的未经确认客观缓解率达到82.6%,其中确认客观缓解率为65.2% [2] - 康方生物的ivonescimab在二期试验中联合化疗于一线结直肠癌的客观缓解率为81.8% [2] 授权管线与业务发展合作 - 业务发展合作对股价的驱动力减弱,建议关注已授权管线在海外的临床推进 [3] - 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就IBI363等药物达成全球战略合作,信达生物将承担40%的全球研发费用并分享40%的美国商业权益 [3] - 临床推进确定性较高,将成为股价上涨催化剂,最终价值实现主要依靠商业化成功带来的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 [3] - 预期辉瑞将在年内公布三生制药707的海外临床计划,重点关注707与辉瑞多个ADC产品的联用 [3]
周报:CXO板块涨幅居前,中国创新药co-development出海提速-20251027
海通国际证券· 2025-10-27 09:5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覆盖的香港医疗保健行业股票多数获得“优于大市”评级,例如百济神州、京东健康、药明生物、信达生物、中国生物制药、康方生物等均被列为“优于大市”[1] 核心观点 - CXO/科研服务板块本周表现强劲,涨幅达5.2%,主要受药明康德等公司强劲业绩驱动,其前三季度营业收入328.6亿元,同比增长18.6%,并上调全年收入预期至435-440亿元[5] - 中国创新药出海趋势加速且提质,信达生物与武田就IBI363等3款产品达成全球战略合作,交易总金额114亿美元,并在美国市场采用利润损失共担模式,显示中国药企在对外授权中话语权提升[6] - 创新药板块近期股价偏弱(Biotech板块下跌3.1%,Pharma板块下跌3.4%),但中长期看中国创新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回调后估值更具吸引力,同时需关注11月商保创新药目录谈判及集采优化结果[7] 行业表现回顾 - 恒生医疗保健指数本周下跌0.8%,跑输恒生指数4.5个百分点,但年初以来涨幅达73.4%,跑赢恒生指数43.3个百分点[4][17] - 子板块表现分化明显:CXO/科研服务(+5.2%)、医药流通(+4.2%)、医疗器械(+2.5%)涨幅居前,而Biotech(-3.1%)和Pharma(-3.4%)表现偏弱[5][18] - 个股方面,欧康维视生物-B(+8.9%)、药明康德(+8.7%)、康龙化成(+7.5%)领涨;康宁杰瑞制药-B(-17.7%)、映恩生物-B(-13.4%)跌幅较大[5][18] 创新药出海动态 - 近期多项对外授权交易落地,包括维立志博与Dianthus就LBL-047达成10亿美元授权、普瑞金与KITE就体内CAR-T达成15亿美元交易、翰森制药与罗氏就CDH17 ADC达成15亿美元交易等,体现中国ADC、双抗、细胞治疗资产出海“质、量齐升”趋势[6] - 信达生物与武田的合作涵盖IBI363(PD-1/IL-2α-bias)、IBI343(CLDN18.2 ADC)及早期项目IBI3001(EGFR/B7H3 ADC),首付款12亿美元(含1亿美元战略投资),潜在里程碑付款最高102亿美元,IBI363针对的热肿瘤市场空间约500亿美元,若拓展至IO耐药及冷肿瘤人群可达1500-2000亿美元[16] 内需改善信号 - 医疗服务板块处于估值底部,锦欣生殖前三季度成都区域IVF取卵周期数跌幅收窄,可能与基数及政策发酵有关[7] - 互联网医疗板块如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三季度业绩预计持续强劲[7] - 固生堂与新加坡数字医疗平台1doc合作,推出“国医AI分身”拓展新加坡市场,持股70%负责运营[10][15] 美股市场表现 - 美股标普医疗保健精选行业指数本周上涨0.6%,但跑输标普500指数1.4个百分点;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收平,跑输纳斯达克指数2.3个百分点[9][21] - 年初以来,美股医疗保健指数上涨20.2%,跑赢标普500指数4.8个百分点;NBI指数上涨20.4%,跑赢纳斯达克指数0.2个百分点[9][21]
医药行业周报:重磅交易落地,创新出海再上台阶-20251026
华鑫证券· 2025-10-26 22:35
行业投资评级 - 医药行业投资评级为“推荐”(维持)[1][7] 核心观点 - 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达成重磅合作,首付款12亿美元,总交易额最高可达114亿美元,标志着中国创新药出海达到新高度[2] - 2025年前三季度License-out交易数量达103笔,总金额920.3亿美元,较2024年全年增长77%,创新药出海进入高峰期[2] - CXO行业业绩趋势逐步确认,部分企业单季度扣非净利实现显著增长,行业订单恢复带动修复机遇[3] - 医疗器械招投标市场第三季度同比增长29.8%,出口额在关税冲击下仍保持增长,显示国际竞争力提升[4] - 口服自免药物领域受到跨国药企重视,合作与收购活动活跃,成为新的研发热点[5] - 呼吸道传染病进入高发预期阶段,相关检测与治疗用药需求有望增加[6] 创新药出海趋势 - 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就IBI363采取共同开发和商业化模式[2] - 10月第三周国内落地多个创新药对外授权项目,涉及维立志博、翰森制药、奥赛康、海和药物等公司[2] - 2025年1月1类新药临床批件数量达51款,3月飙升至103款,创新药研发节奏加快[3] - 尽管创新活动活跃,但9月1日至10月24日,万得创新药指数下跌8.08%,医药生物指数下跌4.42%,跑输大盘[2] CXO行业分析 - 九洲药业Q3单季度收入同比增长7.37%,扣非净利同比增长46.42%[3] - 博腾股份Q3扣非净利环比Q2增长186.20%,实现扭亏[3] - 2025H1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的首付款总额首次超过一级市场融资总额[3] - 国家药监局政策优化,目标30个工作日内完成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审评审批[3] - 美国新版《生物安全法案》未点名中国企业,对中国CRO企业影响有限[3] 医疗器械市场 - 2025年第三季度医疗器械招投标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9.8%[4] - 医学影像设备增长55.02%,体外诊断设备招中标市场规模同比下降25.90%[4] - 2025年上半年医疗器械出口额241.0亿美元,同比增长5.0%;进口额169.9亿美元,同比下降3.9%[4] - 医院诊断与治疗类产品出口额112.3亿美元,同比增长8.2%[4] 口服自免药物进展 - 强生洽谈收购Protagonist Therapeutics,主要合作品种为口服多肽药物Icotrokinra(靶向IL-23受体)[5] - Icotrokinra针对银屑病已完成三期临床,并递交FDA申请,其他自免适应症处于临床阶段[5] - 诺诚健华与Zenas BioPharma合作开发两款临床前口服自免药物,靶点为IL-17AA/AF抑制剂和TYK2抑制剂[5] 呼吸道传染病监测 - 2025年第42周南方省份哨点医院ILI%为3.8%,北方省份为2.7%[6] - 预计11月北方进入呼吸道疾病高发阶段,南方预计12月进入[6] - 哨点医院门急诊流感样病例阳性率前三位病原体为鼻病毒(11.0%)、肠道病毒(7.5%)、流感病毒(5.8%)[6] - 2025年新批准三个治疗用药品种:众生药业昂拉地韦、青峰医药玛舒拉沙韦片、征祥医药玛硒洛沙韦片[6] 投资选股思路 - CXO领域推荐维亚生物、百诚医药、凯莱英、普蕊斯,关注昭衍新药、益诺思[7] - 医疗器械推荐祥生医疗、美好医疗(涉足PEEK材料和液态硅胶在人形机器人应用)[7] - 呼吸道传染病关注零售渠道大参林、益方药房[7] - 小核酸和基因治疗推荐西藏药业,关注悦康医药、阳光诺和、迈威生物[7] - 痛风市场推荐长春高新、一品红[7] - 免疫方向(银屑病)推荐益方生物,关注荃信生物-B、诺诚健华、丽珠集团[8] - IO+ADC领域推荐上海谊众、汇宇制药,关注基石药业、复宏汉霖、石药集团[8] - TCE技术平台关注维立志博、德琪医药、和铂医药、先声药业[8] - 减重方向推荐众生药业、歌礼制药,关注联邦制药[8] 行业走势与估值 - 最近一周(2025/10/15-2025/10/24)医药生物行业指数跌幅0.95%,跑输沪深300指数2.13个百分点,涨幅排名第17位[21] - 最近一月(2025/9/24-2025/10/24)医药生物行业指数跌幅3.28%,跑输沪深300指数5.35个百分点,涨幅排名第26位[25] - 最近一年(2024/10/24-2025/10/24)医疗服务子行业涨幅最大(34.53%),中药子行业跌幅最大(-2.73%)[37] - 医药生物行业当期PE(TTM)为38.35倍,高于5年历史平均估值31.27倍[42] 近期行业政策与要闻 - 国家医保局全面推进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改革,目标2026年即时结算资金占月结80%以上[49] - 国务院发布《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管理条例》,规范临床研究与转化[49] - 行业要闻包括康方生物、和黄医药、罗氏、葛兰素史克、信达生物、圣因生物、康宁杰瑞等公司的新药进展与合作[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