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搜索文档
摩根士丹利:比亚迪汽车的影响
摩根· 2025-05-31 00:0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观点为In-Line,即分析师预计其行业覆盖范围在未来12 - 18个月的表现将与相关广泛市场基准保持一致 [4][3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比亚迪日本公司计划持续拓展日本市场,每年至少推出一款新车型,2026年开始销售PHEV,下半年推出日本专属规格的迷你电动汽车,以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3][6] - 日本迷你电动汽车市场潜力大,多家日本OEM计划推出相关车型,比亚迪进入该市场有望刺激市场发展,同时也促使日本零部件供应商重视降低成本 [8][1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比亚迪日本市场增长策略 - 4月15日开始销售第四款车型海豹7,续航540 - 590公里,建议零售价495万 - 572万日元,2024年在日本市场总销量2223辆,预计2025年1 - 5月销售1120辆 [3] - 计划每年至少推出一款新车型,解决BEV在降雪地区的弱点,安装高效热泵系统和直冷直热机制 [3] 比亚迪PHEV在日本市场的推出 - 目标是到2027年左右建立7 - 8款BEV和PHEV的产品线,2026年推出PHEV,全球约65%的比亚迪乘用车销售为PHEV,希望凭借整体质量吸引日本消费者 [7] 比亚迪进入日本迷你电动汽车市场 - 2026年下半年推出迷你电动汽车,采用日本专属平台和相关技术,可能在常州工厂生产 [8] - 认为日本迷你电动汽车市场将因日本OEM的举措而受到刺激,正在研究竞争对手价格,以平衡性能和价格 [8][9] 对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影响 - 日本迷你电动汽车销售扩张的潜力,凸显日本零部件供应商降低成本(包括电动汽车组件)的重要性 [10] 公司评级情况 | 公司(代码) | 评级(截至日期) | 价格(2025年5月29日) | | --- | --- | --- | | Aisin(7259.T) | O(2024年10月16日) | ¥1,818 | | Denso(6902.T) | O(2022年9月13日) | ¥1,982 | | EXEDY(7278.T) | U(2024年7月9日) | ¥4,310 | | F.C.C.(7296.T) | E(2024年9月10日) | ¥2,799 | | Koito Mfg.(7276.T) | U(2023年9月13日) | ¥1,766 | | Musashi Seimitsu Industry(7220.T) | O(2024年7月9日) | ¥2,925 | | NHK Spring(5991.T) | O(2024年7月9日) | ¥1,625 | | Nifco(7988.T) | O(2024年3月6日) | ¥3,479 | | NOK(7240.T) | O(2025年3月6日) | ¥2,133 | | Stanley Electric(6923.T) | E(2025年3月6日) | ¥2,707 | | TOKAI RIKA(6995.T) | U(2024年7月9日) | ¥2,184 | | Toyoda Gosei(7282.T) | O(2024年3月6日) | ¥2,789 | | Toyota Boshoku(3116.T) | E(2024年3月6日) | ¥2,049 | | Toyota Industries(6201.T) | E(2024年7月9日) | ¥18,080 | | TS Tech(7313.T) | U(2025年3月6日) | ¥1,604 | | Unipres(5949.T) | U(2024年6月4日) | ¥982 | [57]
电力设备行业深度报告:欧洲电车趋势已起——从欧洲车企2025Q1财报看电动化趋势
开源证券· 2025-05-21 18: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维持)[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Q1欧洲电车呈现强劲产业化趋势,多家车企BEV销量大幅增长,中国车企加大PHEV出口[4][5] - 2025 - 2026年欧洲车企新品持续推出,有望巩固并延续电动化趋势[6] - 碳排放考核现阶段有压力,新车型推出后2027年有望超额完成目标,各车企新车型或带动欧洲电车市场放量[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销量 - 2025Q1雷诺、大众、宝马等车企在欧洲BEV销量大幅增长,Stellantis和奔驰受产品换代影响Q1未强劲增长,后续新车型或推动复苏,特斯拉在欧份额下滑[4][14] - 雷诺2025Q1 BEV销量同比+88%,雷诺5是欧洲B级电车销量第一,集团BEV渗透率提升,欧洲区订单显示电动化趋势质的转变[15][16] - 大众2025Q1欧洲BEV交付量同比+113%,西欧BEV渗透率从9%提至19%,BEV订单增长64%,新车型攻势和价格折扣起作用[19][21] - 宝马2025Q1欧洲BEV销量同比+64%,全球BEV销量11万辆,BEV渗透率18.7%,畅销车型有iX1、i4等[23] - 中国车企加大PHEV出口以规避加征关税影响,2025Q1比亚迪出口量同比+124%,名爵同比 - 47%,小鹏同比+143%,3月比亚迪Seal U销量创新高[5][32] 新车节奏 - 欧洲各车企有电车产品发布规划,新品推出有望巩固延续电动化趋势[37] - Stellantis 2.5万欧元价格带新车Q2或推动销量复苏,C级车部分车型2025下半年入市[40] - 雷诺4将于Q2末推出,有望延续雷诺5热销趋势,新款雷诺Twingo预计2026年投放[41][42] - 大众9月将展出入门级BEV,2026年推出ID.2,2027年推出ID.EVERY.1 [45] - 宝马2025年底前生产iX3,2026 - 2027年系列车型放量[46] - 奔驰2025年发布CLA,2026年开启大规模电车发布,目标2027年新能源渗透率超30%[49] 碳排放考核 - 欧盟考核2025 - 2027年三年平均值,除宝马外车企认为现阶段达标有压力,新车型推出后2027年有望超额完成[53] - Stellantis认为放宽考核能避免2025Q4恐慌性降价,可利用碳积分[54] - 雷诺不参与碳排放池计划,计划提升EV和HEV渗透率,减少内燃机汽车销量,强调电车降本[55] - 大众预计2025年计提15亿欧元潜在罚款,2026年压力减小,2027年超额完成目标[57] - 宝马2024年已超额完成目标,2025年有信心继续达成[58] 投资建议 - 推荐锂电池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等;锂电材料湖南裕能等;电源/电驱系统威迈斯、富特科技;受益标的涉及锂电结构件、汽车安全件等多领域[7][59]
从欧洲车企2025Q1财报看电动化趋势:欧洲电车趋势已起
开源证券· 2025-05-21 17:1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Q1欧洲电车呈现强劲产业化趋势,多家车企BEV销量大幅增长,中国车企加大PHEV出口 [4][5] - 2025 - 2026年欧洲车企新品持续推出,有望巩固并延续电动化趋势 [6] - 碳排放考核现阶段有压力,新车型推出后2027年有望超额完成目标,各车企新车型有望带动欧洲电车市场放量 [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销量 - 2025Q1雷诺、大众、宝马等车企欧洲BEV销量大幅增长,Stellantis和奔驰受产品换代影响Q1未强劲增长,后续新车型或推动复苏,特斯拉在欧份额下滑 [4][14] - 雷诺2025Q1 BEV销量同比+88%,雷诺5是欧洲B级电车销量第一,集团BEV渗透率提升,订单显示电动化趋势质变 [15][16] - 大众2025Q1欧洲BEV交付量同比+113%,西欧BEV渗透率从9%提至19%,BEV订单增长64% [19][21] - 宝马2025Q1欧洲BEV销量同比+64%,全球BEV销量11万辆,BEV渗透率18.7% [23] - 中国车企加大PHEV出口以规避加征关税影响,2025Q1比亚迪出口量同比+124%,名爵同比 - 47%,小鹏同比+143% [5][32] 新车节奏 - 欧洲各车企有明确电车产品发布规划,新品推出有望巩固延续电动化趋势 [37] - Stellantis 2.5万欧元价格带新车Q2或推动销量复苏,C级车部分车型2025下半年入市 [40] - 雷诺4将于Q2末推出,有望延续雷诺5热销趋势,新款雷诺Twingo预计2026年投放 [41][42] - 大众9月将展出入门级BEV,2026年推出ID.2,2027年推出ID.EVERY.1 [45] - 宝马2025年底前生产iX3,2026 - 2027年推出6款NEUE KLASSE车型 [46] - 奔驰2025年发布CLA,2026年开启大规模电车发布,目标2027年新能源渗透率超30% [49] 碳排放考核 - 欧盟考核2025 - 2027年三年平均值,多数车企现阶段达目标有压力,新车型推出后2027年有望超额完成 [53] - Stellantis认为放宽考核可避免2025Q4恐慌性降价,可利用碳积分满足目标 [54] - 雷诺不参与碳排放池计划,计划提升EV和HEV渗透率,减少内燃机汽车销量,强调电车降本 [55] - 大众预计2025年计提15亿欧元潜在罚款,2026年压力减小,2027年超额完成目标 [57] - 宝马2024年已超额完成目标,2025年有信心继续达成 [58] 投资建议 - 推荐锂电池企业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等;锂电材料企业湖南裕能、中伟股份等;电源/电驱系统企业威迈斯、富特科技;受益标的涉及锂电结构件、汽车安全件等多领域企业 [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