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manus
icon
搜索文档
“折戟”中国市场后,Manus最新回应!AI智能体,变天!
证券时报· 2025-07-19 23:13
Manus在中国市场的起落 - Manus作为AI智能体领域的"黑马"曾引发高度关注,但数月后撤离中国市场,创始人首次公开回应[1] - 产品3月爆火时内测邀请码被炒至数万元,半年后官网显示"地区不可用",微博小红书内容清空[3] - 公司将总部迁往新加坡,保留40多人核心团队,裁减约80名非核心员工,称系"经营效率考量"[3] 技术路线选择与经验总结 - 团队基于前次创业教训选择"套壳"而非自研大模型,专注上下文工程而非底层模型[1][4] - 经历4次智能体框架调整才实现局部最优解,强调KV-Cache命中率对成本延迟的关键影响[1][4] - 提出提高缓存命中率三方法:稳定提示前缀、仅追加上下文、标记缓存断点[4] - 建议使用"遮蔽法"控制工具选择,用文件系统承载持久上下文,保留错误日志更新模型[5] 海外市场战略与撤华原因 - 产品从创业初期就具备强海外基因,仅支持英文且需特殊网络条件注册[7][8] - B轮获Benchmark领投7500万美元,资金用于拓展美日中东等海外市场[8] - 分析认为迁址新加坡或为规避美国对华AI投资限制,Claude模型国内不可用也是主因[9] - 曾宣布与阿里通义千问合作但未落地,维护两套产品导致成本过高[8][9] AI智能体行业最新动态 - OpenAI推出ChatGPT Agent智能体系统,在多项基准测试中性能达先进水平[11] - Kimi开源K2模型宣称"为下一代智能体提供通用认知引擎",工具调用能力突出[12] - 券商预测2025年为AI Agent元年,指出基础大模型决定Agent能力上限[12] - 行业面临同质化严重和商业化路径不明问题,创业公司需思考差异化竞争策略[1][12]
“折戟”中国市场后,Manus最新回应!AI智能体,变天!
证券时报· 2025-07-19 22:55
作为AI智能体的"黑马",Manus的爆火一度让外界对其充满期待。但经过数月的摸索,Manus"折戟"中国市场。今日 (7月19日),Manus创始人罕见发声,首次公开回应了这次起落背后的一切。 7月19日,Manus联合创始人季逸超发布了一篇长博客,从技术层面深度复盘从创业以来在Agent(智能体)研发与训练 方面的经验教训。季逸超表示,Manus团队之所以选择"套壳"而非自研大模型,正是基于前一次创业的惨痛教训,决定基 于开源或商业大模型做"上下文工程",构建智能体。然而,这个过程并不简单,团队经历了4次智能体框架调整才实现局 部最优解。 通过回溯过去几个月的创业历程,季逸超为智能体赛道创业者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他指出,AI智能体的未来在于上下文 设计,而非单纯比拼模型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最近AI智能体领域迎来了不少新进展,OpenAI推出了ChatGPT智能体系 统,Kimi发布了最新的大模型K2,并表示K2的设计目标是"为下一代智能体提供通用认知引擎"。在基础模型厂商凭借底 层模型发力智能体赛道的背景下,纯智能体创业公司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成为Manus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从技术层面深度复盘Man ...
Manus季逸超:构建Manus的经验教训 | Jinqiu Select
锦秋集· 2025-07-19 13:00
在构建通用型 AI Agent 的道路上,目前业界主要形成了两条技术路线:端到端训练和上下文工程。 模型厂商通常拥有丰富的模型训练经验,以及强大的自有闭源基础模型,因此更倾向于通过端到端训练,来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而最近几家通用Agent创业公 司却都选择了后一条路径。 Manus团队最近发表了一篇题为《AI代理的上下文工程:构建Manus的经验教训》的文章,作为上下文工程路线的代表性实践者,他们分享了自己的技术选择和实 战经验。 Manus AI的技术负责人季逸超,在文中坦诚地分享了选择上下文工程而非端到端训练的原因:上一次创业时,他花费大量时间训练的自研模型在GPT-3发布后一夜 之间变得毫无价值。这个惨痛教训让他深刻认识到,在大模型快速迭代的时代,构建系统时应该"成为涨潮中的船,而非固定在海床上的支柱"。 这个来之不易的教训让选择变得清晰:Manus将押注于上下文工程。这使我们能够在几小时内而不是几周内发布改进,并使我们的产品与底层模型保持正交:如果 模型进步是涨潮,我们希望Manus成为船,而不是固定在海床上的支柱。 尽管如此,上下文工程远非简单直接。这是一门实验科学——我们已经四次重建代理框架, ...
ChatGPT Agent遭暴击,国产AI轮番“公开处刑”
虎嗅· 2025-07-19 12:00
昨天(7月18日)凌晨,OpenAI推出了一款新产品,ChatGPT agent。 最兴奋的不是广大用户(毕竟200刀的Pro用户没那么多),而是各家Agent竞品。 Manus发布多则推文与ChatGPT agent"正面较量"。图片来自:https://x.com/ManusAI_HQ/status/1945954009547677992 Manus连发十几条推文,把自己的Agent产品和OpenAI的新Agent一项项对比,暗示自己才是更早、更快、更好用的那一个。 Genspark创始人发推文展示Genspark和ChatGPT agent结果对比。图片来自:https://x.com/genspark_ai/status/1946005869533311030 Genspark也发了个轻描淡写但意味深长的demo,说自己在同样的提示词下"一次搞定",并补了一句: 我们不想制造什么drama(戏剧性效果),只是为整个Agent生态感到兴奋。当然,也为我们自己的丝滑体验小小自豪一下。 这场热闹,不像是一家巨头发布新品,更像是扔进Agent市场的一颗"竞品炸弹"。 OpenAI发布的这个ChatGPT ag ...
Manus「删博跑路」后,创始人首次深度复盘:公开产品细节,总结教训
36氪· 2025-07-19 09:15
公司动态 - Manus AI在爆火四个月后突然几乎全面撤出中国市场,清空全部社交账号内容,国行版本疑似暂停推进[1] - 公司联合创始人张涛宣布已将全球总部迁至新加坡,并在东京和加州设有办公室,官方称这是"基于经营效率的调整"[1] - 外界猜测公司可能正在"跑路",因出海引发裁员等一连串争议问题[1] 技术分享 - 联合创始人季逸超发布技术博客,总结构建Manus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内容包含实操干货和反思[3] - 博客详细介绍了7项关键技术经验,包括押注上下文工程、KV-Cache命中率优化、工具遮蔽法、文件系统承载持久上下文等[6][7] - 公司通过四次重构和数百万真实交互积累这些经验,对业内同行和普通用户都有参考价值[3] 技术决策 - 团队决定基于前沿模型的上下文学习能力构建Agent,而非训练端到端模型,这使产品更新周期从数周缩短至几小时[10] - 选择押注上下文工程而非模型训练,使产品能与底层模型进步保持正交关系[10] - 这个决策源于创始人此前创业的惨痛教训,当时训练的内部模型因GPT-3等出现而一夜过时[10] 技术优化 - KV-cache命中率被确定为生产阶段AI Agent最重要的单一指标,直接影响延迟和成本[12] - 以Claude Sonnet为例,缓存输入token成本为0.30美元/MTok,未缓存成本为3美元/MTok,相差10倍[13] - 提高命中率的实践包括保持提示前缀稳定、使上下文仅追加、明确标记缓存断点等[16][17][18] 工具管理 - 公司发现动态修改工具列表会让缓存失效、模型混乱,因此采用"遮蔽token logits"方法控制工具选择[19] - 通过上下文感知状态机管理工具可用性,而非动态添加移除工具[20] - 使用三种函数调用模式(自动、必需、指定)和一致前缀的动作名称设计来限制动作选择[23] 上下文管理 - 现代大模型128K token的上下文窗口在真实Agent场景中仍不足,且可能成为负担[25][26][27] - 公司采用可恢复的压缩策略,如保留URL而删除网页内容,避免信息永久丢失[30] - 通过不断重写todo.md文件将全局目标拉回注意力焦点,防止50次工具调用中偏离主题[31][34] 错误处理 - 保留错误日志(失败操作、堆栈信息)能帮助模型更新内部信念,减少重复错误[35][38] - 错误恢复被视为真正Agent行为的最清晰指标之一,但学术工作中代表性不足[38] - 过度清理错误会移除证据,使模型无法适应[35] 提示优化 - 少样本提示可能导致模型陷入同质化陷阱,盲目模仿上下文中的行为模式[39] - 解决方案是引入结构化变化,如不同措辞、顺序或格式的微小噪声[41] - 上下文越统一,Agent越脆弱,需要打破模式调整模型注意力[41]
来自 Manus 的一手分享:如何构建 AI Agent 的上下文工程?
Founder Park· 2025-07-19 02:51
技术路线选择 - 公司选择基于上下文工程而非端到端模型训练,实现几小时内发布改进而非数周迭代[3] - 历史教训显示自研模型易被前沿技术颠覆,如GPT-3与Flan-T5使早期开放信息抽取模型失效[3] - 采用"随机梯度下降"方法四次重构智能体框架,通过手动架构搜索优化上下文塑造[4] KV缓存优化 - KV缓存命中率是核心指标,Claude Sonnet缓存/未缓存的token成本相差10倍(0.3 vs 3美元/百万token)[6][7] - 智能体输入输出token比例达100:1,需保持提示前缀稳定、上下文追加式更新、标记缓存断点提升效率[6][11] - 动态增删工具会破坏KV缓存,应通过上下文感知状态机屏蔽logits而非移除工具[10][12] 上下文管理策略 - 将文件系统作为外化记忆,支持按需读写解决128K上下文窗口限制,保留URL/路径实现可还原压缩[17][19][23] - 通过复述机制(如todo.md文件)操控模型注意力,50次工具调用任务中避免目标偏离[24][27] - 保留错误内容可提升智能体适应性,失败行动记录能降低重复错误概率[28][31] 提示工程实践 - 少样本提示需引入结构化变化防止模式固化,动作/观察序列采用不同模板打破重复性[32] - 函数调用支持Auto/Required/Specified三种模式,通过统一工具前缀实现状态无关约束[15][20] - 上下文工程决定智能体行为边界,需平衡模型原生能力与环境反馈[33][34]
OpenAI 深夜发布 ChatGPT Agent:对标Manus、硬刚 Grok 4
AI科技大本营· 2025-07-18 18:23
作者 | 岑祎扬 责编 | 王启隆 出 品 | AI 科技大本营(ID:rgznai100) 投稿或寻求报道 | zhanghy@csdn.net 在马斯克发布 Grok 4 模型之后,OpenAI 带着新产品来了。 然而 , ChatGPT Agent 所展示的许多核心功能,都与 此前的 Manus 高度相似。在首发演示中,Manus 就已展示了调用其虚拟计算机来解压并阅读 用户简历的能力 , 并可以 在 任务执行过程中随时中断、添加新的简历或要求生成新的数据表格。 | Ranking Candidates for Reinforcement Learning Engineer Role 11 27 | Manus's Computer | | --- | --- | | Knowledge suggestions 1 pending > | Manus is using Terminal | | View all files in this session | 2- Executing command pip install pandas openpyxl | | Continue: Present ev ...
Manus们在“出走”,怎么还有AI产品逆向回国?
36氪· 2025-07-18 17:22
当下的AI产品创业生态,正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新趋势。 出海前辈们衣锦还乡,出海新人们则急着寻觅新天地。 前Manus员工方成(化名)告诉直面AI(ID:faceaibang),在Manus发布前,不少独立开发者都会告诫他,在海 外发布产品不要使用简体中文,最好用英语,其中包含着切实的歧视,彼时海外仍有华人或者第三世界国家团队 做不了好产品的刻板印象。而根据The Information报道,在 Manus 之后,华人创业者推出的 AI Agent 正引起硅 谷的关注,甚至包括 OpenAI。 | 名称(总部) | 创始人 | 投资者 | 产品详情 | | --- | --- | --- | --- | | Manus (新加坡) | 景点 李逸詔 张涛 | Benchmark 红杉中国 腾讯 真格基金 | 通用Agent | | Genspark (新加坡,加利福尼亚) | 景鲲 | 蓝驰创投 真格基金 | 通用Agent | | | 朱凯华 | | | | Lovart (加利福尼亚) | 陈冕 王浩帆 | 高榕资本 源码资本 明势创投 | 设计Agent, 专注于设计相关项目, 从概念到成品 | | Flo ...
Manus裁员、撤离,朱啸虎的预言成真了?!
凤凰网财经· 2025-07-17 21:25
以下文章来源于无冕财经 ,作者无冕财经团队 无冕财经 . 奉守"专业主义,内容为王",为优质的商业阅读而生。多次获评"年度财经自媒体",入选胡润百富"广 州最值得投资的企业"榜单50强,广州市新阶联自媒体分会副会长单位,入驻全网20多个平台,覆盖 1000万+商务人群,中国财经新媒体的中坚力量之一。 一度与DeepSeek齐名的Manus,四个月内月活用户数腰斩,团队解散撤离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 "大模型会吃掉90%的Agent。" 7月15日,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的预言,给火热的AI智能体赛道当头泼下一盆冷水。 这也令Manus撤出中国的消息更显意味深长。 7月11日,Manus官网已显示为"Manus在你所在的地区不可用",Manus的微博和小红书账号均清空。 ▲Manus官网截图。 据钛媒体消息,Manus近期在国内大裁员,120名员工中,只留40多名核心技术人员迁往新加坡总部。 不过四个月前,Manus才以"全球首款通用智能体产品"名号,在国内横空出世,内测邀请码曾被哄抬至 一个10万元。 为什么短短数月,这家AI新秀就以这样决绝的方式撤离中国市场?难道朱啸虎所说的大模型吞噬AI智 能体的论断 ...
Manus爆火仨月远走他乡,AI Agent全球化困于合规与代码
第一财经· 2025-07-16 16:52
公司战略调整与市场反应 - Manus近期收缩国内团队并重仓海外市场 引发行业对其"跑路"和资本切割的质疑 [1] - 官网显示"所在地区不可用" 清空微博和小红书账号内容 仅保留与阿里通义千问战略合作的视频号信息 [4] - 创始人肖弘早期强调中国创业者应激进全球化 参与国际竞争而非局限于熟悉市场 [4] AI Agent行业出海趋势 - 海外垂类Agent早有案例 OpenAI发布Operator后行业启动新一轮热潮 Convergence AI初期获1200万美元Pre-seed投资 [4] - Pokee AI创始人指出北美市场因接口开放度高可能先爆发通用Agent 国内集成百度腾讯功能存在不确定性 [5] - 行业创业者集体将目光投向海外 利用模型红利实现快速增长 部分企业一年内跨过百万和千万美元营收里程碑 [12] 合规挑战与地缘政治影响 - Manus面临美国Reverse CFIUS法规审查 该法规限制美国资本投资中国AI等领域 公司估值达5亿美元但合规性未明确 [7][8] - 公司动态显示战略调整主线:3月发布产品 4月完成海外融资 5月接受调查 6月迁总部至新加坡 7月收缩中国业务 [7] - 产品依赖Claude等外部大模型 被行业评为"套壳"类 美国监管不确定性促使公司主动切割国内业务 [8][9] 行业范式变革与竞争格局 - 创新工场汪华指出AI创业范式变化 模型红利取代流量红利 推理模型性能快速演进影响垂直领域 [12] - Manus利用Claude3.7模型能力推出惊艳应用 但国内产品未面世因本土模型能力未达转折点 [13] - 华映资本李岩认为当前Agent产品多停留在"功能拼图"阶段 缺乏智能跃升 垂类公司竞争核心是行业Know-How能力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