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vivo Vision混合现实头显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为人,这才是MR产业需要的“中国答案”
新京报· 2025-08-22 14:45
产品发布与核心定位 - 公司于8月21日正式发布vivo Vision混合现实头显探索版 强调其作为联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作用 [1] - 产品定位超越硬件本身 未来将作为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 与手机和机器人协同服务家庭场景 [1][12] 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 - 头显重量仅398克 采用航空级铝合金材质与贯穿式悬浮面设计实现轻薄体验 [5] - 基于国人面型特征开发4款遮光罩和8款泡棉配件 通过人因工程学研究确保佩戴适配性 [5] - 操作逻辑采用"眼动即光标、双指捏合确认"方式 降低新用户使用门槛 [5] 技术规格与功能特性 - 搭载Micro-OLED屏幕与双目8K超高清分辨率 提供超清观影体验 [5] - 支持180度沉浸穹幕视频、巨幕电影、定制MR游戏及空间多任务处理功能 [5] - 覆盖观影、超现实体验、办公等多元高频使用场景 [5] 生态建设与行业合作 - 强调内容生态为核心 呼吁行业伙伴共同推动MR头显内容资源与软件生态繁荣 [6] - 将为内容创作者提供更多生产解决方案 关注内容制作工具发展 [6] 技术积淀与供应链优势 - 依托30年技术积累 在设计、影像、系统、性能四大长赛道形成技术底座 [8] - 智能手机的影像3D感知技术、显示调校经验及OriginOS系统交互逻辑迁移至MR设备 [8] - 关键硬件依托现有工业体系完成 无需新增供应链 具备成熟供应链网络优势 [8] 战略协同与未来规划 - MR设备与公司机器人战略协同 聚焦家庭场景机器人研发 攻克环境理解、交互自然性和复杂任务处理三大瓶颈 [10][12] - 通过MR技术提升环境扫描建模精度、人物表情动作语义识别及多任务处理能力 [10] - 短期满足用户大屏沉浸需求 长期作为机器人感知决策系统攻克家庭非结构化场景 [12] 行业意义与发展前景 - 证明混合现实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众生活 从海外模仿走向本土创新的转型路径 [14] - MR供应链已具备落地条件 用户基数增长将推动内容生态全面发展 [8]
下周财经日历(8月18日-8月24日)
第一财经· 2025-08-16 20:14
财报发布 - 零跑汽车将于8月18日发布财报 [1] - 小米集团和小朋将于8月19日发布财报 [1] - 百度和爱奇艺将于8月20日发布财报 [2] - 哔哩哔哩和钙钛矿公司将于8月21日发布财报 [2] 新品发布 - 谷歌将于8月21日举办新品发布会推出新产品 [2] - vivo将于8月21日发布Vision混合现实头显 [2] - 蔚来将于8月21日发布全新ES8产品技术 [2] 行业会议 - 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将于8月18日在北京举行 [1] - 2025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将于8月19日举行 [1] - 2025可信数据空间推进大会将于8月20日在北京举行 [1] - 智元机器人首届合作伙伴大会将于8月21日举行 [2] - 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将于8月21日举行 [2] - 2025中国电解铝大会将于8月21日在昆明举行 [2] - 2025中国算力大会将于8月22日在大同举行 [2] - 第33届广州博览会将于8月22-24日举行 [2] 金融事件 - 中国8月LPR将于8月19日公布 [1] - 新西兰联储将于8月19日公布利率决议 [1] - 美联储将于8月21日公布货币政策会议纪要 [2] - 恒指公司将于8月22日公布二季度检讨统计 [2] 新股申购 - 巴兰仕将于8月19日进行新股申购 [1]
百万年薪抢人,vivo为何押宝家庭机器人?
36氪· 2025-03-26 11:27
vivo进军家庭机器人赛道 - 公司已成立机器人Lab部门,隶属于中央研究院,负责机器人产品孵化与预研工作,并高薪招聘机器人领域人才,如技术规划专家最高年薪超120万元[1] - 公司定位清晰,计划将服务数亿终端用户的能力移植到机器人,聚焦孵化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依托AI大模型与影像技术积累,目标让机器人实现场景理解与需求响应[3] - 产品规划采取"渐进突围"策略,预计3-5年推出原型机,理想中的家庭机器人正式上市需10年以上,期间可能针对特定场景推出功能型产品[3] 技术优势与布局 - AI能力:公司自研蓝心大模型矩阵(语言/语音/图像/多模态)已应用于终端,AI Agent训练将成为机器人核心,其视觉理解技术(如vivo看见功能)可迁移至机器人视觉识别[8] - 空间感知:影像技术积累(TOF 3D技术、微云台防抖、VCS仿生光谱)为机器人空间定位与导航避障奠定基础,2024年发布的X100 Ultra支持3D影像,是机器人与物理世界交互的关键[9] - 混合现实协同:MR头显产品vivo Vision积累的空间感知与交互能力将复用至机器人,MR技术被视为机器人必备能力[10][12] - 专利储备:2024年公开机器人控制方法、基于MR的交互方法等专利,并提前布局6G通信以解决机器人云端算力依赖问题[13]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市场潜力:家庭服务机器人被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领域,老龄化趋势推动家务/陪伴/教育监护需求,行业企业数量达45.17万家(截至2024年底),融资活跃[3][16] - 手机厂商竞逐:苹果组建数百人团队开发家用机器人,预计2028年量产,技术储备包括空间感知系统ARMOR;三星推出Bot Handy服务机器人与伴侣机器人Ballie[15] - 产业逻辑:机器人被视为联接物理与数字世界的桥梁,手机厂商凭借技术复用(影像/AI)、供应链话语权、用户数据与场景理解能力,可平滑切入赛道[18] 战略逻辑与产业趋势 - 技术复用路径:手机技术(5G/AI/影像/芯片)积累可迁移至机器人,形成"硬件-数据-场景"闭环,公司专注"大脑"与"眼睛"研发,其余交由供应链[18] - 行业分工趋势:机器人产业未来将高度分工,类似手机产业链模式,头部手机厂商因技术积累与用户规模占据主动权[19] - 长期主义布局:公司以"埋头种因"文化持续投入,影像技术十年研发经验将复制至机器人领域,为下一代产业浪潮做准备[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