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集团(01991)

搜索文档
大洋集团(01991) - 2024 - 年度财报
2025-04-28 08:01
公司业务范围 - 2024年公司主要从事硅橡胶业务、数字营销业务、零售业务和医疗保健及酒店业务[12][15] - 2024年公司主要从事硅橡胶产品设计制造、国际数字营销服务、英国零售业务、医疗保健和酒店服务[50] 各业务线运营情况 - 2024年公司核心硅橡胶业务国内外销售份额稳定,海外零售业务下半年完成资产重组,数字营销业务持续提供服务[13][16] - 2024年公司核心硅橡胶业务国内外销售稳定,海外零售业务下半年完成资产重组,数字营销业务持续提供服务,未来将拓展业务、提升盈利和销售业绩[51] - 2024年硅橡胶业务是公司主要收益来源之一,持续提供稳定现金流[56][58] - 国际数字营销业务是公司2023年开拓的新业务板块,2024年成为公司运营另一支柱[57][59][62] - 2024年公司完成英国零售业务资产重组,超市更名为Ekau (UK) Ltd [6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成功对英国零售业务进行重组,英国超市更名为Ekau (UK) Ltd,定位生活超市[6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医疗保健及酒店业务被视为战略重要性较低的业务分部,目前经营停滞[66][71] 各业务线未来规划 - 公司下一年经营方向为拓宽硅橡胶产品品类、维护客户资源提高板块盈利能力、结合电商优势扩大海外零售业务销售业绩[13][16] - 公司将加强核心硅橡胶业务,巩固技术优势,维持市场份额[19] - 公司未来经营方向包括拓宽硅橡胶产品品类、提高数字营销板块盈利能力、扩大海外零售业务销售业绩[54] - 2025年,在新能源、5G通信和医疗设备等行业推动下,各产业对硅胶需求将继续上升,公司将积极应对市场需求变化[69][73] - 2025年公司将继续投资新型硅橡胶研发,加强产品应用的广泛性、环保性等,探究新兴行业对硅胶产品的需求[70][73] - 随着短视频文化兴起,公司数字营销业务将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流量投放方案,通过大数据精准筛选消费者以实现高转化率[74][78] - 数字营销业务将扩展服务范围,与网红长期合作进行定向营销和推广,互联网营销和流量投放将向精准化等方向发展[75][78] - 公司英国超市业务在伦敦有基础,客户群体稳定且消费能力良好,但周边超市分散购买力,公司将强化选品和把握消费喜好[77][79] - 2025年公司将继续整合和处置医疗保健及酒店业务相关资产[80] - 英国娱乐直播业务预计2025年下半年正式推出,将与公司现有数字营销业务产生协同效应[81][82]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收入约9.70亿港元,较2023年约12.14亿港元减少约20.08%[17] - 2024年公司年度亏损约5313.9万港元,较2023年约8570.9万港元减少约38.00%[17] - 2024年公司每股亏损约4.87港仙,较2023年约6.74港仙减少约27.74%[1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收益约9.70061亿港元,较2023年同期下降约20.08%;年内亏损约5313.9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38.00%;每股亏损约4.87港仙,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27.74%[21] - 2024年公司收益约9.70061亿港元,较2023年的约12.1383亿港元下降约20.08%[52][55] - 2024年公司年内亏损约5313.9万港元,较2023年的约8570.9万港元减少约38.00%[52][55] - 2024年公司每股亏损约4.87港仙,较2023年的约6.74港仙减少约27.74%[52][55] - 2024年公司总收益约9.70亿港元,较2023年的约12.14亿港元下降约20.08%[88][94] - 2024年硅橡胶业务收益约2.44亿港元,占总收益约25.16%,2023年约2.26亿港元,占比约18.63%[89][95] - 2024年数位营销业务收益约6.27亿港元,占总收益约64.65%,2023年约9.12亿港元,占比约75.1%[90][96] - 2024年零售业务收益约9887万港元,占总收益约10.19%,2023年约7567.4万港元,占比约6.2%[91][97] - 2024年医疗保健及酒店业务收益约0港元,2023年约1.6万港元[92][98] - 2024年毛利约1.17亿港元,较2023年的约9301.7万港元增加约25.34%,毛利率为约12%,2023年约7.7%[93][99] - 2024年其他收入及收益净额约1377万港元,较2023年的约4240.4万港元减少约67.53%[100][104] - 2024年销售及分销开支约2438.4万港元,较2023年的约3583.9万港元下降约31.96%;行政开支约1.21亿港元,较2023年的约1.49亿港元下降约19.21%[101][105] - 2024年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6363.2万港元,较2023年的约8803.5万港元减少亏损约27.72%,每股亏损约4.87港仙,较2023年的约6.74港仙减少亏损约27.74%[102][106] - 2024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19亿港元,2023年为2.80亿港元;流动比率为0.74,2023年为0.75;速动比率为0.18,2023年为0.67;资本负债比率为6.00,2023年为3.03[10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团流动资产总值约为3.8543亿港元,流动负债总额约为5.20443亿港元[116][119]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法定股本为20亿港元,划分为200亿股每股面值0.1港元的股份;已发行13.13467亿股每股面值0.1港元的股份[118][121] - 2024年11月22日,公司与领智企服有限公司订立协议,领智按每股0.12港元认购670万股费用股份,以抵销80万港元服务费;12月10日认购完成[122][123][12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团已订约但未在财务报表中拨备的资本承担约为690万港元(2023年约为510万港元),主要与硅橡胶业务产能扩张有关[12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团约9800万港元(2023年约为1.163亿港元)的土地及建筑物、投资物业和使用权资产已抵押,以获取银行信贷或银行及其他借款[12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团无重大或然负债(2023年为零)[128] - 2024年,集团现金收入以美元、港元、英镑和人民币计值,成本和费用多以人民币结算;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主要为美元、港元和人民币;未来英镑将成关键功能货币;全年未订立套期保值金融工具[129]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已订约但未在财报内拨备的资本承担约为690万港元,2023年约为510万港元[131]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质押约9800万港元的资产作抵押,2023年约为1.163亿港元[131]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聘用715名雇员,2023年为717名[134][13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总薪酬及相关成本约为1.191亿港元,2023年约为1.159亿港元[134][136] 股息分配 - 董事会建议不派发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股息(2023年:无)[26][29] - 董事会不建议派付2024年度末期股息,2023年亦无派付[135][137] 公司未来管理策略 - 公司将继续推动绿色和智能制造,推进工厂减排和资源回收[19] - 公司将继续维持英国零售业务运营,预计该板块2025年为公司带来持续可观的现金流[23][28] - 公司将通过优化收入结构等进行全方位管理,整合组织架构,提升资本利用效率以实现利润最大化[24][28] 董事相关信息 - 公司主席施琦被视为于7.9687549亿股股份中拥有权益,相当于年报日期公司已发行股本约60.67%[33][35] - 公司董事施琦45岁,拥有逾11年企业重组等经验,创办Seven Ocean并参与多个项目投资与运营[32][34] - 公司董事李九华61岁,拥有逾36年证券和金融行业经验,曾在多家公司任职[36] - 公司董事高峰45岁,拥有超12年企业管理经验,曾担任多家公司总经理[37] - 李九华于2022年11月1日获委任为执行董事、行政总裁及执行委员会主席,有逾36年证券及金融行业经验[38] - 高峰于2016年4月6日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2019年11月13日调任为执行董事,有逾12年企业管理经验[39] - 陈俊匡于2020年8月3日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有超18年审计、财务会计及报告经验[40][43] - 韩磊于2016年4月6日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有超23年音乐行业娱乐及表演经验[41][43] - 顾世祥于2022年12月28日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有超20年管理经验[42][44] - 陈少达于2022年4月4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有逾22年企业重组、金融资本规划及企业管理经验[45][48] - 王丽娜于2020年4月22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自2005年至今担任上海国腾致瑞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职务[46][48] - 冯昕现任海南中基正信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及总经理,2012年7月取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诉讼法学博士学位[47][49] 董事会变动 - 2024年12月31日及报告日期,董事会有3名执行董事、3名非执行董事和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144][146] - 胡江兵于2024年11月18日退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及相关委员会职务[144][146][147] - 郑昌幸于2025年2月18日辞任,冯昕同日获委任[144][146] 董事会议相关 - 非执行董事陈俊匡、韩磊及独立非执行董事王琳娜因工作未出席2024年11月18日股东大会[140][142] - 全体董事确认2024年度及报告日期遵守证券交易规定及行为守则,无违规事件[141][143] - 董事会每年检讨确保获得独立观点及意见机制的实施情况及成效,截至2024年12月31日认为机制有效[150][153] - 所有董事按特定任期获委任,非执行董事及独立非执行董事任期1 - 3年,可提前1个月书面通知终止[151][154] - 独立非执行董事人数符合上市规则最低要求,占董事会成员总数不少于三分之一[152] - 每届股东周年大会上,当时三分之一董事(或最接近但不少于三分之一)须轮席退任,每名董事至少每三年退任一次[155][159] - 李九华、陈俊匡、顾世祥将按细则第84(1)条在应届股东周年大会退任并参选连任,冯昕博士按细则第83(3)条退任并参选连任[157][159] - 董事会职能是指导管理层保障股东利益,监督公司业务管理以实现长期股东价值最大化[158][160] - 董事会主要职责包括确立公司宗旨等、决定重大事项、指导监督业务、确保财务报告有效合规[161] - 董事会授权执行董事及高级管理层负责日常运营管理,授权董事会各委员会承担具体责任[162][163] - 董事会保留长期策略等事项的决定权[164] - 各董事出席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董事会、股东大会及董事会委员会会议情况载于表中[165] - 公司于2024年11月18日举行股东周年大会[166] - 公司年内举行一次主席与独立非执行董事会议[167][171] - 公司向董事发出董事会例会至少14天的通知,实质性议程项目至少提前3天分发[168][171] - 董事可获公司秘书建议及服务,秘书负责通报治理及监管事宜、确保会议程序合规[170][172] - 有重大利益冲突事项通过实际董事会会议处理,有重大利益董事不得投票及计入法定人数[173][178] - 董事会会议及书面决议事项有详细记录,草稿征求意见,最终版本可供董事查阅[174][178] - 新委任董事接受正式、全面及量身定制的入职培训[175][179] - 公司不时向全体董事提供简报会更新职责[176][180] - 董事确认遵守企业管治守则有关董事培训的守则条文第C.1.4条[177][180] - 全体董事在2024年参与持续专业发展提升知识技能[177][180] 董事及高管保险与职责 - 公司为全体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续保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责任保险[182][184]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施琦女士担任主席,李九华先生担任行政总裁,二者职责分开[183][185] - 主席职责包括确保董事获会议事项简报、及时收到可靠信息等[186] - 行政总裁职责包括为管理层提供领导、执行并报告公司策略等[188][189] - 集团日常管理及行政职能已下放给管理层,管理层向董事会提供资料助其决策[190][195] - 公司为方便董事查询,提供高级管理人员及公司秘书的姓名和
大洋集团(01991) - 2024 - 年度业绩
2025-03-28 21:38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收益为970,061千港元,2023年为1,213,830千港元[3] - 2024年公司毛利为116,587千港元,2023年为93,017千港元[3] - 2024年公司年内亏损为53,139千港元,2023年为85,709千港元[3] - 2024年公司每股亏损(基本及摊薄)为4.87港仙,2023年为6.74港仙[3] - 2024年公司年内其他全面收入为22,000千港元,2023年为17,467千港元[4] - 2024年公司年内全面开支总额为31,139千港元,2023年为68,242千港元[4] - 2024年公司非流动资产总值为230,591千港元,2023年为306,149千港元[5] - 2024年公司流动负债净值为135,013千港元,2023年为133,596千港元[5] - 2024年公司权益总值为30,399千港元,2023年为67,576千港元[6] - 2024年公司非流动负债总额为65,179千港元,2023年为104,977千港元[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集团产生亏损净额5313.9万港元,2023年为8570.9万港元[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团的流动负债净额为1.35013亿港元,2023年为1.33596亿港元[8] - 2024年总收益为970,061千港元,2023年为1,213,830千港元,2024年较2023年下降约20.1%[16] - 2024年除税前亏损52,325千港元,2023年为84,601千港元,亏损幅度收窄约38.2%[21] - 2024年即期税项1,607千港元,2023年为1,100千港元;2024年递延税项814千港元,2023年为1,108千港元[23] - 2024年核数师审计服务酬金1,750千港元,2023年为1,280千港元[25] - 2024年已售存货成本243,916千港元,2023年为226,099千港元[25] - 截至2024年和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已发行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千股)分别为1,307,170和1,306,767[29] - 截至2024年和2023年报告期末,扣除预期信贷亏损拨备后0至90日的应收贸易账款(千港元)分别为41,605和47,138,91日至1年分别为12,014和9,169[30] - 截至2024年和2023年报告期末,30日内或按要求的应付贸易账款(千港元)分别为11,508和15,294,31至90日分别为13,548和12,751,91日至1年分别为26,669和29,874,超过1年分别为2,957和4,048[3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集团产生亏损净额53,139,000港元,流动负债净额约为135,013,000港元[34] - 2024年集团收益约970,061,000港元,较2023年同期下降约20.08%[37] - 2024年集团年内亏损约53,139,000港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38.00%[37] - 2024年集团每股亏损约4.87港仙,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27.74%[37] - 2024年集团总收益约9.70亿港元,较2023年下降约20.08%[56] - 2024年毛利约1.17亿港元,较2023年增加约25.34%,毛利率为约12%,2023年约7.7%[61] - 2024年其他收入及收益净额约1377万港元,较2023年减少约67.53%[62] - 2024年销售及分销开支约2438.4万港元,较2023年下降约31.96%;行政开支约1.21亿港元,较2023年下降约19.21%[63] - 2024年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6363.2万港元,较2023年减少亏损约27.72%,每股亏损约4.87港仙,较2023年减少亏损约27.74%[64]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流动资产总值约为3.8543亿港元,流动负债总额约为5.20443亿港元[69]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192.4万港元,2023年为2802.4万港元;流动比率为0.74,2023年为0.75;速动比率为0.68,2023年为0.67;资本负债比率为6.00,2023年为3.03[72]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法定股本为20亿港元,划分为200亿股每股面值0.1港元的股份;2024年12月31日,公司发行合共13.13467亿股每股面值0.1港元的股份[73] - 集团已订约但未于2024年12月31日财务报表内拨备的资本承担约为690万港元,2023年约为510万港元,主要与扩大硅胶业务产能有关[76]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质押约9800万港元的若干土地及楼宇等作为银行信贷或借款抵押,2023年约为1.163亿港元[76] - 2024年末集团聘用715名长期及临时雇员,较2023年的717名略有减少[80] - 2024年度总薪酬及相关成本约为1.191亿港元,较2023年的约1.159亿港元有所增加[80] 各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硅胶及相关产品收益244,030千港元,2023年为226,082千港元,同比增长约7.9%[16] - 2024年零售服务收益98,870千港元,2023年为75,674千港元,同比增长约30.7%[16] - 2024年线上营销解决方案服务收益627,161千港元,2023年为912,058千港元,同比下降约31.2%[16] - 2024年医疗保健及酒店服务收益为0千港元,2023年为16千港元[16] - 2024年硅橡胶业务收益约2.44亿港元,占总收益约25.16%,2023年占比约18.63%[57] - 2024年数位营销业务收益约6.27亿港元,占总收益约64.65%,2023年占比约75.1%[58] - 2024年零售业务收益约9887万港元,占总收益约10.19%,2023年占比约6.2%[59] - 2024年医疗保健及酒店业务收益约为零港元,2023年约1.6万港元[60] 公司融资与资金情况 - 集团于财务机构尚有约1.3亿港元的未提取信贷融资,以应付自2025年3月21日未来18个月的营运资金需求[10] - 报告期期末后,集团向银行取得及提取贷款本金约1160万港元,年利率介于5.50%至6.10%,信贷融资将在报告期结束后12个月到期[10] 会计准则相关情况 - 本年度集团首次应用于2024年1月1日开始的年度期间强制生效的经修订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对财务状况及表现无重大影响[11] - 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及香港会计准则第28号的修订生效日期待定[12] - 香港会计准则第21号的修订于2025年1月1日生效[12] - 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及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的多项修订于2026年1月1日生效[12] - 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会计准则的修订于2026年1月1日生效[12] - 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8号于2027年1月1日生效,将取代香港会计准则第1号[12] 公司业务发展与战略规划 - 2023年公司开拓国际数位营销业务,投资巨省科技,该业务在2024年为公司贡献可观销售额[39][4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成功对英国零售业务进行重新整合及重组,超市更名为EKAU (UK) Limited [42]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医疗保健及酒店业务被视为战略重要性较低业务分部,经营处于停滞阶段[43] - 2025年,在新能源、5G通信和医疗设备等高科技行业推动下,硅胶需求将继续上升,公司将积极应对市场需求变化[46] - 2025年,公司将继续投资新型硅橡胶研发,以创新、市场扩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经营目标[47] - 公司数位营销业务将继续服务各类厂商和品牌,提供客制化流量投放方案,扩展服务范围[48] - 公司会密切关注数位营销产业发展趋势,灵活调整策略[49] - 经历英国零售业务资产重组后,公司将继续发展现有超市品牌,丰富货品品类,完善经营制度,扩大收益[50] - 公司计划2025年下半年正式启动英国娱乐直播业务[53] 公司风险因素 - 数字营销业务依赖互联网营销和流量推广,受互联网监管政策和客户关系稳定性影响[67] - 零售业务因产品大量来自海外,受供应链、物流成本、国际局势、关税政策和汇率波动影响,且行业竞争激烈[67] 公司股权与证券相关情况 - 2024年11月12日,公司与领智订立协议,领智按发行价每股0.12港元认购670万股费用股份,以抵销80万港元服务费;12月10日,认购事项完成[74]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集团无重大投资、收购或出售附属公司等,2024年12月31日亦无重大投资或添置资本资产的未来计划[75]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不知悉任何重大或然负债,2023年亦无[77] - 2024年度公司或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上市证券,年末无库存股份[85] - 截至2024年末,购股计划项下无授予、行使、取消或失效的购股权或证券,亦无尚未行使的购股权[86] 公司人员变动情况 - 胡江兵自2024年11月18日起辞任独立非执行董事等职务[88] - 郑昌幸自2025年2月18日起辞任独立非执行董事[89] - 冯昕博士自2025年2月18日起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等职务[89] 公司会议与公告情况 - 非执行董事陈俊匡、韩磊及独立非执行董事王丽娜因工作未出席2024年11月18日股东大会[83] - 初步公告中2024年度综合财务报表数字获核数师同意为经审核金额,但核数师未发表意见或保证结论[90] - 集团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业绩公告在联交所网站和公司网站刊登[91] - 集团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年度报告将适时寄发予公司股东,并在联交所及公司网站刊登[91] - 公告日期为2025年3月28日[92] 公司股息情况 - 2024年和2023年均无支付或建议派发任何股息[26] - 董事会不建议派发2024年度末期股息,2023年亦为零[81] 公司核数师意见 - 独立核数师认为综合财务报表已根据相关准则真实而公平地反映集团财务状况、表现及现金流[33] - 核数师提请注意集团存在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重大不确定性,但不就此事项修订意见[34]
大洋集团(01991) - 2024 - 年度业绩
2024-11-06 20:00
资金用途调整 - 可换股债券发行的所得款项净额约为4,000万港元[2] - 原计划将约1,000万港元用于发展和扩大在英国的零售业务[2] - 经审慎考虑后,公司决定调整英国资金的用途[3] - 调整后,用于发展和扩大零售业务的资金减少至460万港元[3] - 新增3.8百万港元用于集团业务发展,1百万港元用于支付专业费用,0.6百万港元用于支付营运开支[3] - 此次变更所得款项用途是为了更好地符合集团的长期战略目标,不会对现有业务和营运产生重大不利影响[4]
大洋集团(01991) - 2024 - 中期财报
2024-10-24 18:45
集团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上半年收益为5.14096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5.18673亿港元[3] - 2024年上半年毛利为3712.4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8068.3万港元[3] - 2024年上半年期内亏损为3165.7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310.2万港元[3] - 2024年上半年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1.44港仙,2023年同期为1.60港仙[3] - 2024年上半年其他全面收益为423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472.5万港元[4] - 2024年6月30日非流动资产为2.82834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3.06149亿港元[5] - 2024年6月30日流动资产为4.33854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3.93037亿港元[5] - 2024年6月30日流动负债为5.77015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5.26633亿港元[5] - 2024年6月30日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权益为5921.5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7443.2万港元[6] - 2024年6月30日权益总额为4014.9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6757.6万港元[6] - 2024年1月1日累计亏损为1001571千港元,6月30日为1020404千港元[8] - 2024年上半年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35797千港元,2023年同期所得现金净额为10844千港元[14] - 2024年上半年投资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18656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33978千港元[14] - 2024年上半年融资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7839千港元,2023年同期所用现金净额为24092千港元[14] - 2024年上半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减少净额为9302千港元,2023年同期增加净额为20730千港元[14] - 2024年1月1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8024千港元,6月30日为18939千港元[14] - 2023年1月1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4005千港元,6月30日为51382千港元[14] - 2024年上半年外币汇率变动影响为217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6647千港元[1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总收益为514,096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518,673千港元,同比下降约0.88%[20] - 2024年上半年除税前亏损30,895千港元,2023年同期除税前溢利7,321千港元[22] - 截至2024年6月30日,综合资产总值716,688千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699,186千港元,增长约2.50%[2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综合负债总额676,539千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631,610千港元,增长约7.11%[23] - 2024年上半年融资成本12,486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16,776千港元,同比下降约25.57%[24] - 2024年上半年所得税开支762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10,423千港元,同比下降约92.69%[25]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1883.3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2092.2万港元,已发行普通股加权平均数均为13.06767亿股[28] - 2024年6月30日应收贸易账款及应收票据扣除预期信贷亏损拨备后为6538.2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5630.7万港元[30] - 2024年6月30日应付贸易账款及应付票据为7062.3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6196.7万港元[32]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销售收益约5.14096亿港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0.88%[3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亏损约3165.7万港元,2023年约为310.2万港元,盈利能力大幅降低[3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收益约5.141亿港元,较2023年同期下降0.9%[48]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毛利约3710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54.0%,毛利率降至约7.2%,2023年约15.6%[49] - 同期,其他收入及收益净额约2070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48.4%[50] - 同期,销售及分销开支约1280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44.8%,行政开支约6340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下降约5.5%[51]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录得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1880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10.0%,每股亏损约1.44港仙,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10.0%[52] - 2024年6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8,939千港元,2023年6月30日为51,382千港元;2024年6月30日流动比率0.75,2023年6月30日为0.86;2024年6月30日速动比率0.69,2023年6月30日为0.78;2024年6月30日负债比率4.42,2023年6月30日为1.12[54] - 2024年6月30日集团流动资产总值约433,854,000港元,流动负债总额约577,015,000港元[5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已订约但未拨备的资本承担约为5,300,000港元(2023年12月31日约4,800,000港元);2024年6月30日,集团质押约107,400,000港元(2023年12月31日约116,300,000港元)资产作借款抵押[60] - 2024年6月30日,集团不知悉任何重大或然负债(2023年12月31日无)[61] 各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上半年硅胶及相关产品收益118,369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106,866千港元,同比增长约10.76%[20] - 2024年上半年零售服务收益60,419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29,930千港元,同比增长约101.87%[20] - 2024年上半年线上营销解决方案服务收益335,308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381,827千港元,同比下降约12.18%[20] - 2024年上半年医疗保健及酒店服务收益为0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50千港元[2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硅胶业务销售收益约1.18369亿港元,2023年约为1.06866亿港元[38]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数字营销业务销售收益约3.35308亿港元,2023年为3.81827亿港元[3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零售业务销售收益约6041.9万港元,2023年为2993万港元[40] - 同期,硅胶业务收益约1.184亿港元,占集团总收益约23.0%,2023年占比约20.6%[48] - 同期,数字营销业务收入约3.353亿港元,占集团总收益约65.2%,2023年占比73.6%[48] - 同期,零售业务收益约6040万港元,占集团总收益约11.7%,2023年占比5.8%[48] - 医疗保健及酒店业务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经营无显著改善,销售收益极微[42] 公司业务构成及运营主体信息 - 公司主要从事硅胶及相关产品制造及销售、零售服务、医疗保健及酒店服务、国际数字营销服务[15] - 公司附属公司在中国和英国分别以人民币和英镑作为功能货币,其他以港元作为功能货币[15] 公司业务发展策略 - 公司将在合适时机对医疗保健及酒店业务进行资源重组以寻求资产变现[42] - 公司未来将增加零售业务品牌广告投放,升级店面装修及维护,扩大自有品牌推广范围[41] - 公司将洞察主营业务及其上下游产业发展与政策变化,调整经营策略应对运营风险[43] - 硅胶业务是集团主要业务,未来将推进传统硅胶产品生产与新型环保硅材料开发应用[44] - 集团计划利用零售业务平台推出更多元业务类型,扩大市场影响力[46] 股息分配情况 - 董事不建议派付2024年及2023年上半年的中期股息[30] - 董事会不建议派付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股息(2023年无)[65] 集团借款利率情况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借款实际年利率介乎3.3厘至14.0厘,与2023年同期相同[33] 公司股本情况 - 2023年1月1日、2023年6月30日、2024年1月1日及2024年6月30日,已发行及已缴足股份数均为13.06767亿股,股本均为1306.77万港元[34] - 2024年及2023年法定股本股份数目均为200亿股,股本均为2亿港元[3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法定股本为2,000,000,000港元,划分为20,000,000,000股每股面值0.1港元的股份;2024年1月1日至6月30日,公司发行合共1,306,767,000股每股面值0.1港元的股份[59] - 2024年6月30日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为13.06767亿股[68][72] 公司人员福利情况 - 2024年上半年董事及其他主要管理人员短期福利为0,2023年同期为315.3万港元[36] 公司资本开支情况 - 2024年6月30日收购物业、厂房及设备已订约但未拨备的资本开支为5270.5131万港元[36] 零售业务拓展情况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零售业务超市在伦敦市区开设7家实体店[40] 公司重大事项情况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无重大投资、收购或出售附属公司等事项;报告期后至报告日无重大事项;2024年6月30日,集团无重大投资或资本资产具体计划[62] 集团财务结算及工具情况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现金收入以美元、港元、英镑及人民币计值,成本等主要以人民币、港元及英镑结算;集团无对冲财务工具[63] 集团人员聘用情况 - 2024年6月30日,集团聘用771名长期及临时雇员(2023年12月31日717名)[64] 公司企业管治情况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遵守企业管治守则及董事证券交易标准守则[66][67] 公司股权持有情况 - 施琦女士通过受控制法团权益持有好仓7.9687549亿股,占公司权益约60.98%;持有淡仓6.548106亿股,占公司权益约50.11%[68] - 胡江兵先生作为实益拥有人持有好仓85万股,占公司权益约0.07%[68] - Lyton Maison Limited持有的7.9687549亿股股份中,6.548106亿股质押于茂宸资源财务有限公司[69][72] - 茂宸资源财务有限公司对6.548106亿股股份拥有抵押权权益,占公司权益约50.11%[70] - 茂宸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通过受控制法团权益持有6.548106亿股好仓,占公司权益约50.11%[70] 公司证券交易情况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上市证券行为[73] 公司购股权计划情况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无购股权或证券根据公司购股权计划授出、行使、注销或失效,2024年1月1日及6月30日该计划项下无尚未行使购股权[74] 公司审核委员会情况 - 公司审核委员会由陈少达先生、胡江兵先生及王丽娜女士组成,陈少达先生为主席[75] - 审核委员会认为集团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未经审核简明综合财务报表已根据适用准则、规则及条文编制并充分披露[75]
大洋集团(01991) - 2024 - 年度财报
2024-10-24 18:26
报告基本信息 - 公司提呈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财政年度的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3] - 报告遵循重要性、量化、平衡及一致性的汇报原则[4] - 报告范围与2022财年相比无重大变动[5] 经营分部与业务概述 - 公司有三个主要经营分部,报告主要概述硅胶业务的环境及社会政策及实施情况[5] - 公司致力生产环保产品以取代塑胶产品,主要业务为设计及制造硅胶产品[12] 组织职责分工 - 董事会全面负责公司的环境、社会及管治策略及报告[8] - 董事会负责评估及确定公司的环境、社会及管治相关风险[8] - 管理层负责协调公司环境、雇佣及服务质量保证政策的实施[8] - 公司环境、社会及管治工作组由各部代表组成,负责推动、制定及实施相关举措、政策等[17] - 工作组职责包括管理环境、社会及管治事宜,完善风险管理及内控系统等[17] - 工作组每年初制定目标,用每月数据报告检讨目标进度[17] 硅胶产品优势 - 硅胶主要成分是地壳中第二常见元素硅,非化石燃料副产品,对环境影响小[12] - 硅胶具有良好的冷热温度耐受性、防水性及导电特性,被广泛用于制造环保产品[12] - 公司认为硅胶产品比塑料产品有优势,硅胶材料用途广泛[13] - 塑料由对环境不太友善材料制成,会降解成有害微塑料[13] - 硅胶由蕴藏量更丰富地球资源制成,不会分解成微粒,是理想塑料替代品[14] 持份者沟通与议题识别 - 公司识别出与业务及可持续发展策略最相关的五个目标,重视持份者参与[20] -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咨询不同持份者,加强联系维持友好关系[21] - 2023财年公司开始与各持份者就环境、社会及管治相关议题进行深入沟通[23] - 公司识别出28项重要环境、社会及管治议题[23] - 公司整合相关重要性编制矩阵,确定28项议题重要性排序[24] - 公司识别出最需关注的首7项议题,包括资源使用、客户满意度等[25] - 上述7项议题为推动公司可持续业务的关键要素[26] - 公司通过多渠道发布信息,促进与持份者有效沟通[27] - 公司欢迎持份者就环境、社会及管治方针及表现反馈意见[27] 合规与目标设定 - 公司制定程序确保业务活动符合环境相关法律法规[28] - 报告期内公司遵守国家及地方环保及污染防治法律法规[28] - 公司计划到2032财年将用水及废物产生密度、总碳排放量及总耗电量减少10%[30] 2023财年环境数据 - 2023财年以2022财年为基准年,总碳排放量减少了7.2%,总耗电量减少了0.9%,每百万港元收益的总废物产生量增加了46.37%,每百万港元收益的用水量增加了26.38%[31] - 2023财年公司整体温室气体排放密度为30.37吨二氧化碳当量/百万港元收益(硅胶)[32][35] - 2023财年废气排放中氮氧化物为228.73千克,硫氧化物为0.86千克,颗粒物为21.48千克[35] - 2023财年温室气体排放范围1为417.07吨二氧化碳当量,范围2为6383.42吨二氧化碳当量,范围3为62.50吨二氧化碳当量,总排放量为6862.98吨二氧化碳当量[35] - 2023财年有害废物中废机油、废活性炭及其他为10.96吨,有害废物密度为0.05吨/百万港元收益(硅胶)[40] - 2023财年无害废物中硅胶边角料为174.27吨,塑胶喷嘴为22.40吨,铜废料为10.65吨,模具钢废料为78.64吨,生活垃圾为83.50吨,无害废弃物总量为369.46吨,总无害废弃物密度为1.63吨/百万港元收益(硅胶)[40] - 2023财年集团柴油使用量为259.57(单位未提及),电力使用量为10,532.97(单位未提及),能源消耗总量为11,103.94(单位未提及)[46] - 2023财年集团能源密度为49.13兆瓦时/百万港元收益(硅胶)[46] - 2023财年集团总用水量为68,025.00立方米,用水密度为301.00立方米/百万港元收益[46] - 2023财年集团包装材料PE型 - 塑料袋使用量为663.93吨,纸盒使用量为74.04吨等多种包装材料使用量有具体数据[47] - 2023财年集团包装消耗总量为103,854.75吨,包装消耗密度为459.53吨/百万港元收益[47] 资源管理措施 - 集团制定《TE2B - 20 - 002:能源和资源管理程序》管理资源消耗[46] - 集团秉持变废为宝原则,在废物管理方面采用“3R”减废方法[43] - 集团制定污水、废气、工厂噪音管理方案规范污水处理[42] 硅胶业务销售数据 - 2023财年公司硅胶业务销售额为2.26亿港元[35] - 2023财年集团硅胶业务销售额为2.26亿港元[41] - 集团硅胶业务销售额为2.26亿港元[48] 气候风险与机遇 - 集团面临紧急风险、长期风险、监管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等气候相关风险[49][50] - 气候变化为集团带来风险的同时,也为硅质产品创造了机会,产品线有望扩张[50] 员工权益与福利 - 集团雇佣惯例根据中国相关法律法规编制,报告期内遵守法规要求[53] - 集团薪酬待遇及附带福利包括基本工资、超时工作补偿等,每年检讨调整[53] - 集团按法定要求提供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53] - 集团提供的福利涵盖保险、津贴、奖金等[53][54] - 报告期内无重大违反员工权益及福利相关法律法规情况[54] 员工数量与流失率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集团共有726名雇员,2022年为724名[56] - 2023年集团总员工流失率为37%,2022年为59% [58] 安全生产情况 - 东莞大洋安全生产委员会每季度至少巡查工厂两次,每两个月至少检查各生产单位一次[59] - 集团在过去三年并无任何因工死亡个案[61] - 2023财年因工受伤个案2起,因工伤损失工作日316天,2022财年因工受伤个案和因工伤损失工作日均为0,2021财年因工受伤个案2起,因工伤损失工作日57天[63] 员工培训情况 - 2023年公司向521名员工提供39532小时培训,98%的员工接受培训,人均培训74小时[64] - 2023财年受训雇员680人(占比94%),总培训时数39532小时,平均培训时数54小时[64] - 2023财年男性受训员工340人(占比50%),培训时数21359小时,平均培训时数58小时;女性受训员工340人(占比50%),培训时数18173小时,平均培训时数51小时[64] - 2023财年高级管理人员受训4人(占比1%),培训时数354小时,平均培训时数24小时;中级管理人员受训43人(占比6%),培训时数8458小时,平均培训时数173小时;前线员工受训633人(占比93%),培训时数30720小时,平均培训时数46小时[64] 供应商管理 - 报告期内公司有495间供应商,其中中国内地400间,英国35间[65] - 公司禁止童工及强迫劳动,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报告期内无违反防止童工及强迫劳动相关法规情况[65] - 公司制定《TY - 2B - 20 - 021雇员招聘管理程序》等政策规范雇佣程序,不得雇佣16岁以下未成年人[65] - 公司制定《采购管理程序》等政策规范供应链管理流程,对供应商进行绩效评估和评分[65] - 公司评估及监察供应商环境及社会表现,环境方面要求原材料符合国际环保标准等,社会方面优先考虑有质量控制证书的供应商等[68] 品质管理 - 公司根据ISO9001:2015及ISO/TS 16949:2009品质管制体系认证要求建立品质管制程式[69] - 公司制定《TY - 2B - 20 - 024采购管理程序》等四项政策规范相关程序执行及监督[69] - 采购部门只向认可供应商采购原材料,收到后质量控制团队会随机抽样检查[71] - 东莞大洋监控仓库温度及湿度,确保符合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妥善存储管理要求[71] - 生产线上各阶段对半成品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合格才能进入下一工序[71] - 成品付运前质量控制团队会进行最后检测,不合格产品重造改良后按更严格标准二次检测[71] 产品投诉与召回 - 报告期内无因安全及健康原因召回产品,无严重违反产品健康与安全法律法规情况[72] - 公司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产品召回模拟演练[72] - 品质保证部确认投诉内容后对库存产品严格抽检,分析瑕疵产品[73] - 专责部门改进后,品质保证部指派专人连续监控3批次产品确认改进成效[73] - 报告期内公司收到85宗产品及服务投诉,均为产品品质问题[74] 社区投资与合规情况 - 2023年1月公司向金河社区捐款5000元,赞助举办第18届春节寿星团拜会[75] - 2023年7月公司参与募捐活动,向“樟木头镇‘6.30’助力乡村振兴暨东莞慈善日募捐”捐赠2000元[75] - 2023财年公司为43名董事及雇员举办1.5小时的反贪污培训[75] - 报告期内公司无重大违反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75] - 报告期内公司无严重违反反贪污适用法律法规且对公司造成重大影响的情况[75] - 报告期内公司无有关侵犯客户隐私、客户资料泄露、盗用或丢失的投诉[74] 关注指标 - 需关注按类型划分的直接及/或间接能源总耗量(以千个千瓦 时计算)及密度[77] - 需关注总耗水量及密度[77] - 需关注按性别、雇佣类型、年龄组别及地区划分的雇员总数[77] - 需关注按性别、年龄组别及地区划分的雇员流失比率[77] - 需关注过去三年每年因工亡故的人数及比率[77] - 需关注因工伤损失工作日数[77] - 需关注按性别及雇员类别划分的受训雇员百分比[78] - 需关注按性别及雇员类别划分,每名雇员完成受训的平均时数[78] - 需关注按地区划分的供应商数目[78] - 需关注制成品所用包装材料的总量(以吨计算)及每生产单位占量[77] 报告层面指引 - 层面B6产品责任一般披露相关政策及遵守法规资料在本报告-B.社会,第39–40页[80] - 层面B6关键绩效指标B6.1已售或已运送产品总数中因安全与健康理由而须回收的百分比相关内容在本报告-A.环境,第41页[80] - 层面B7反贪污一般披露相关政策及遵守法规资料在本报告-B.社会,第44页[80] - 层面B7关键绩效指标B7.1于汇报期内对公司或其雇员提出并已审结的贪污诉讼案件的数目及诉讼结果相关内容在本报告-B.社会,第44页[80] - 层面B8社区投资一般披露有关以社区参与了解社区需要和考虑社区利益政策的内容在本报告-B.社会,第44页[80] - 层面B8关键绩效指标B8.1专注贡献范畴相关内容在本报告-B.社会,第44页[80] - 层面B8关键绩效指标B8.2在专注范畴所动用资源相关内容在本报告-B.社会,第44页[80] - 层面B6关键绩效指标B6.2接获关于产品及服务的投诉数目以及应对方法相关内容在本报告-B.社会,第41–43页[80] - 层面B6关键绩效指标B6.3描述与维护及保障知识产权有关的惯例相关内容在本报告-B.社会,第41–43页[80] - 层面B6关键绩效指标B6.4描述质量检定过程及产品回收程序相关内容在本报告-A.环境,第43–44页[80]
大洋集团(01991) - 2024 - 年度财报
2024-10-24 16:32
公司业务概述 - 公司主要业务包括硅胶产品设计与制造、国际数字营销服务、英国零售业务以及医疗保健和酒店服务[5] - 公司主要业务包括硅橡胶产品设计与制造、国际数字营销服务、英国零售业务以及医疗保健和酒店服务[16] - 公司主要业务包括硅橡胶产品设计与制造、国际数字营销服务、英国零售业务及提供医疗保健和酒店服务[154] 财务表现 - 2023年公司收益约为1,213,830,000港元,较2022年同期大幅增加约253.33%[5] - 2023年公司收益约为1,213,830,000港元,较2022年同期大幅增加约253.3%[16] - 2023年公司收益约为1,213,830,000港元,较2022年同期大幅增加约253.3%[16]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收益为约1,213,830,000港元,较2022年同期大幅增加约253.33%[36]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毛利为约93,017,000港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约11.42%,但毛利率减少至约7.66%[38]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销售及分销开支为约35,839,000港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约55.3%[38]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行政开支为约149,279,000港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约7.49%[38]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录得本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88,035,000港元,较2022年同期减少约10.23%[38] - 2023年公司年內虧損约为85,709,000港元,较2022年同期减少约13.34%[5] - 2023年公司年內虧損约为85,709,000港元,较2022年同期减少约13.3%[16] - 2023年公司每股虧損约为6.74港仙,较2022年同期减少约10.13%[5] - 2023年公司每股虧損约为6.74港仙,较2022年同期减少约10.1%[16] - 2023年度,公司及其子公司未购买、出售或赎回任何上市证券[190] - 2023年度净亏损为85,709,000港元,流动负债净额约为133,596,000港元[196] 业务分部表现 - 数字营销业务收益为约912,058,000港元,占公司总收益约75.14%[36] - 零售业务收益为约75,674,000港元,占公司总收益约6.23%[36] - 硅橡胶业务收益为约226,082,000港元,占公司总收益约18.63%[36] - 医疗保健及酒店业务收益为约16,000港元,表现不甚理想[36][37] - 硅橡胶业务是主要收益来源之一,持续提供稳定现金流[18] - 硅橡胶业务主要产品包括硅胶零部件、医疗设备、消费电子产品、汽车配件等[19]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收购北京巨省科技有限公司股权并实现控股,正式开展数字营销业务[20] - 公司数字营销业务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用户行为,进行精准广告投放和个性化营销策略[21] - 巨省科技在2023年为集团贡献了可观的销售额,成为新的支柱产业[22] - 英国零售业务在2023年实现有序扩张,YOHOME Oriental Life Style在伦敦开设了五家分店[22] - EKAU品牌产品在英国市场获得广泛认可,并在当地主要超市有不俗的销售业绩[22] - 医疗保健及酒店业务在2023年被视为战略重要性较低的业务分部[24] 业务拓展计划 - 公司计划拓展高质量硅胶产品种类,扩大新硅胶技术应用,实现产品升级[5] - 公司计划拓展优质硅橡胶产品种类,扩大新型硅科技应用,实现产品升级[16] - 公司将追踪消费者线上消费趋势,为更多商家提供精准配送服务及互联网营销解决方案[5] - 公司将经营海外零售业务,着重提升自有品牌影响力,努力扩大销售规模[5] - 公司计划2024年进入新能源产业,开展新能源产品贸易、商用充电及储能电池业务[7] - 新能源业务将涵盖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租赁与销售、电池维修与检测服务、充换电建设与营运服务、电池梯级利用与再制造服务、电池商业回收服务[7] - 预计新能源业务将于2024年下半年逐步启动,利用现有工厂及产能进行电池回收、组装等生产营运[7] - 硅胶业务将继续进行新型硅胶的研发及生产,实现产品多元化及品质化[6] - 数字营销业务将继续服务各企业及品牌,提供定制化的流量投放解决方案[6] - 零售业务在英国经过两年扩张后,2024年主要目标是稳定营运和扩大销售[6] - 公司将优化现有业务结构,并积极寻求新的潜力业务以提升业绩表现[7] - 公司计划于2024年进入新能源产业,开展新能源产品贸易、商业化充电及储能电池业务[33][34] - 硅橡胶业务将继续为长期客户提供高品质产品,并逐步向新型硅橡胶转型[28] - 数字营销业务将继续为各类公司和品牌提供定制化流量投放解决方案,并扩大服务范围[30] - 零售业务在2024年的主要发展目标是稳定运营和扩大销售,YOHOME Oriental Life Style将在伦敦提供多元化购物体验[30] 宏观经济环境 - 2023年中国GDP增长率为5.3%,预计2024年将放缓至4.7%[6] - 2023年中国GDP增长率为5.3%,预计2024年将放缓至4.7%[26] - 集团预计2024年传统制造业销售和利润率难以显著突破[26] - 数字营销业务预计将稳定运营,并有望借助互联网营销需求的爆发式增长获取更多客户资源和利润空间[26] 股东及股息 - 2023年公司不派发股息[7]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不建议派发末期股息[58]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未建议派付末期股息[154] - 公司更新了股息政策,允许以现金或其他适当方式向股东派付股息,同时确保公司留存充足储备以支持未来发展[143][146] - 股息的宣派和支付将取决于集团的当前和未来运营、财务状况、流动性状况和资本需求,以及子公司和联营公司的股息支付能力[147] 股东结构及持股情况 - 施琦女士持有公司已发行股本约60.98%的股份[8] - 施琦女士通过Lyton Maison Limited持有796,875,490股股份,占公司权益的60.98%[182] - 施琦女士通过Lyton Maison Limited持有的654,810,600股股份被质押给Mason Resources Finance Limited[182] - 胡江兵先生持有850,000股股份,占公司权益的0.07%[182]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已发行股份总数为1,306,767,000股[181]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眾人士持有本公司已發行股本總額至少25%[193]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发行了1,306,767,000股每股面值0.1港元的股份[53] - 2023年,公司完成了40,000,000港元的可换股债券发行,若全部转换将发行155,642,023股,占股本结构的10.64%[53]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已质押约116,300,000港元的土地及楼宇、投资物业和使用权资产以作银行信贷或借款的抵押[54]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未有任何重大或然负债[54] 董事及管理层 - 李九华先生拥有超过36年的证券及金融行业经验[9] - 李九华先生曾担任中基长寿科学集团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9] - 高峰先生拥有超过11年的企业管理经验[9] - 高峰先生自2012年起担任北京中煤正辰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9] - 胡先生拥有850,000股股份的个人权益,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约0.1%[12] - 王丽娜女士于2020年4月22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为审核委员会成员[13] - 郑长兴先生于2023年6月9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拥有丰富的电信和金融行业经验[14]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董事会包括三名执行董事、三名非执行董事及四名独立非执行董事[63] - 独立非执行董事人数符合上市规则的最低要求,占董事会成员总数的不少于三分之一[64] - 至少有一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具备适当的会计资格及/或财务管理专业知识[65] - 独立非执行董事为公司带来广泛技能及业务经验,并通过参与董事会会议及委员会会议,对战略、业绩及风险问题作出独立判断[66] - 公司已采取确保董事会获得独立观点及意见的机制,并每年检讨其实施情况及成效[67] - 所有董事(包括非执行董事)均按特定任期获委任,并已订立正式委任函件或服务合同[68] - 所有董事须最少每三年轮值退任一次[71] - 董事会在2023年举行了7次会议,施琦女士(主席)出席了所有会议[76] - 董事会授权执行董事及高级管理层执行集团业务的日常营运及管理[72] - 董事会保留事项包括长期策略及业务计划、重大资本项目、收购或撤资、长期和重大资金决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合规、年度及中期财务业绩及股东沟通[72] - 董事会于转授管理及行政职能时,已就管理层的权力作出明確指示[74] - 董事会主席每年至少与独立非执行董事举行一次会议[77] - 董事会会议议程由主席和公司秘书共同制定,至少提前14天通知董事[78] - 董事会会议结构允许开放讨论,所有董事参与讨论集团的策略、运营和财务表现及内部控制[79] - 董事可获得公司秘书的建议和服务,公司秘书负责确保董事会会议程序的遵守[79] - 董事会在适当情况下可寻求独立专业意见,费用由公司承担[79] - 公司已为全体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续期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责任保险[83] - 施琦女士担任主席,李九华先生担任行政总裁,职责分开以加强独立性及问责制[83] - 主席职责包括确保董事得到适当简报、及时提供充分信息、为董事会提供领导、确保董事会有效运作及监督企业管治实践[83] - 所有董事均参与持续专业发展,包括企业管治、法律及监管更新以及专业技能培训[81] - 公司向董事发出至少14天的会议通知,实质性议程项目在会议前至少3天分发[80] - 公司已遵守上市规则第3.10(1)及(2)条以及第3.10A条[88] - 公司已接获各独立非执行董事就其独立性发出的年度确认书[88] - 公司将不向独立非执行董事授予任何与表现相关的股權薪酬[88] - 董事會已將特定職能轉授予四個董事委員會[89] - 董事會負責風險管理職能及企業管治職能[89] - 執行委員會由兩名執行董事組成[90] - 執行委員會負責管理本集團的日常財務及商業事務[90] - 執行委員會負責管理本集團的資金、銀行融資、貸款、公司間貸款[90] - 執行委員會負責管理本公司的購股權計劃[90] - 董事委員會處理的所有事務均有詳細的檔案記錄[90] - 管理集团业务的日常营运[91] - 管理集团在完成战略、计划及预算方面的整体财务业绩[91] - 管理集团的资本预算及支出[91] - 管理与集团重要利益相关者的关系[91] - 管理集团的购股权计划[91] - 向董事会报告有效的财务报告控制、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91] - 监督公司财务报表、年度报告及中期报告的完整性,并审查其中所载的重大财务报告判断[91] - 监督公司与外聘核数师的关系,审阅核数师的聘书,并就外聘核数师的委任、重新委任及罢免向董事会提出建议[91] - 按照适用的标准审查及监督外聘审计师的独立性及客观性以及审计程序的有效性[92] - 审阅外聘核数师的管理信函及核数师向管理层提出的任何实质性问题,以及管理层的回应[92] - 薪酬委员会由三名成员组成,大多数成员为独立非执行董事[94] - 薪酬委员会的职责包括建议董事及高级管理层所有薪酬的政策及结构[94]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薪酬委员会对所有董事(包括执行董事)的薪酬进行了年度检讨[98]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薪酬委员会批准了执行董事及高级管理层的服務合約条款[98]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薪酬委员会未审阅任何与购股权计划有关的重大事宜[99] - 公司已采纳并更新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政策,包括基本工资、奖金、股票期权及养老金[100] - 执行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包括基本工资、酌情花红、养老金等,并根据市场状况、公司及个人表现进行调整[100] - 非执行董事的薪酬包括基本工资,但不包括股权为基础及与业绩相关的部分[100]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董事及高级管理层的薪酬范围为0-1,000,000港元的有2人,1,000,001-1,500,000港元的有3人,1,500,001-2,000,000港元的有2人,2,000,000港元及以上的有1人[104] - 提名委员会由三名成员组成,大多数成员为独立非执行董事[105]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提名委员会完成了两次会议[106] - 四名董事为独立非执行董事,目标为至少三分之一的董事应为独立非执行董事[108] - 一名独立非执行
大洋集团(01991) - 2024 - 中期业绩
2024-09-27 21:51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益为514,096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518,673千港元[1] - 2024年上半年毛利为37,124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80,683千港元[1] - 2024年上半年期内亏损为31,657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3,102千港元[1][2][4] - 2024年上半年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1.44港仙,2023年同期为1.60港仙[3] - 2024年上半年其他全面收益为4,231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4,725千港元[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非流动资产为282,834千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306,149千港元[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流动资产为433,854千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393,037千港元[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流动负债为577,015千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526,633千港元[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流动负债净额为 - 143,161千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 - 133,596千港元[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权益总额为40,149千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67,576千港元[6]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总收益为514,096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518,673千港元[11]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即期税项本期拨备为707千港元,过往期间拨备不足为55千港元,总计762千港元;2023年同期分别为10,338千港元、85千港元,总计10,423千港元[1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销售收益约5.14096亿港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0.88%[2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亏损约3165.7万港元,2023年同期约为310.2万港元,盈利能力大幅降低[25] - 2024年上半年已售存货成本为12.5513亿港元,2023年为10.2244亿港元[17] - 2024年上半年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为438.3万港元,2023年为790.4万港元[17] - 2024年上半年使用权资产折旧为889.1万港元,2023年为907.7万港元[17] - 2024年上半年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亏损为1883.3万港元,2023年为2092.2万港元[1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应收贸易账款为7.0623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6.2105亿港元[21]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应付贸易账款为6.5382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5.6307亿港元[22]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收益约5.141亿港元,较2023年同期下降0.9%[3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毛利约3710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54.0%[38] - 同期,集团毛利率降至约53.6%,2023年约为15.6%[38]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其他收入及收益净额约为2070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48.5%[3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销售及分销开支约为1280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45%;行政开支约为6340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上升约5.5%[4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录得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1880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10.0%;每股亏损约为1.44港仙,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10.0%[41] - 截至2024年6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8939亿港元(2023年:5.1382亿港元),流动比率为0.75(2023年:0.86),速动比率为0.69(2023年:0.78),负债比率为4.42(2023年:1.12)[4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流动资产总值约为4.33854亿港元,流动负债总额约为5.77015亿港元[46]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法定股本无变动,为20亿港元,划分为200亿股每股面值0.1港元的股份;期间发行合共13.06767亿股每股面值0.1港元的股份[48]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已订约但未拨备的资本承担约为530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约480万港元),质押约为1.074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约1.163亿港元)的资产作借款抵押[4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无重大或然负债(2023年12月31日:无)[5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无重大投资、重大收购或出售附属公司、联营公司或合资公司[5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无重大投资或资本资产具体计划[51]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无对冲目的财务工具[52] 各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销售货品收益为178,788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136,796千港元;线上营销解决方案服务收益为335,308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381,827千港元;医疗保健及酒店服务收益为0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50千港元[11]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硅胶及相关产品对外部客户销售收益为118,369千港元,零售服务为60,419千港元,医疗保健及酒店服务为0千港元,线上营销解决方案服务为335,308千港元[1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硅胶及相关产品分部业绩为9,396千港元,零售服务为628千港元,医疗保健及酒店服务为 - 2,580千港元,线上营销解决方案服务为 - 22,182千港元,总除税前亏损为30,895千港元[13]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硅胶及相关产品对外部客户销售收益为106,866千港元,零售服务为29,930千港元,医疗保健及酒店服务为50千港元,线上营销解决方案服务为381,827千港元[14]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硅胶及相关产品分部业绩为 - 5,484千港元,零售服务为 - 6,855千港元,医疗保健及酒店服务为 - 407千港元,线上营销解决方案服务为41,400千港元,总除税前溢利为7,321千港元[1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硅胶业务销售收入约1.18369亿港元,2023年约为1.06866亿港元[26]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数位营销业务销售收入约3.35308亿港元,2023年为3.81827亿港元[2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零售业务销售收入约6041.9万港元,2023年为2993万港元[28] - 医疗保健及酒店业务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经营无显著改善,销售收入极微[30] - 同期,硅胶业务收益约1.183亿港元,占集团总收益约23.0%,2023年占比约20.3%[37] - 同期,数位营销业务收入约3.353亿港元,占集团总收益约65.2%,2023年占比73.6%[37] - 同期,零售业务收益约6041.9万港元,占集团总收益约11.8%,2023年占比7.2%[37] - 同期,医疗保健及酒店业务业绩不理想,收益极微,预计短期内销售额不会大幅提升[37] 会计政策相关 - 公司于2024年首次应用香港会计师公会颁布并于2024年1月1日或之后开始的年度期间强制生效的多项经修订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编制财报[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简明综合财务报表使用的会计政策及计算方法与2023年度一致,仅采纳新订及经修订准则等除外[8] 业务运营与发展策略 - 公司将在合适时机对医疗保健及酒店业务进行资源重组以寻求资产变现[30] - 公司零售业务未来将增加品牌广告投放、升级店面装修及维护、扩大自有品牌推广范围并与供应商及分销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29] - 硅胶业务是集团主要业务,未来将推进传统硅胶产品生产与新型环保硅材料开发应用[32] - 2024年下半年,巨省科技将扩大数位营销业务领先优势,探索新市场机会[33][34] - 2024年以来零售业务增长势头显现,集团计划推出更多元业务类型[35] - 公司将洞察主营业务及上下游产业发展与政策变化,调整经营策略应对运营风险[31] 其他信息 - 中国附属公司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其所得税拨备按估计应课税溢利的25%计算[16] - 2024年上半年每股基本亏损与每股摊薄亏损相同,因无发行在外的潜在摊薄股份[19] - 董事不建议派发截至2024年及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股息[2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超市经营已在伦敦市区开设7家实体店[28] - 公司硅胶业务核心生产设施位于中国广东东莞和浙江湖州[26] - 公司硅胶业务主要产品包括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客户覆盖亚洲、欧洲及北美区域[26] - 集团硅胶及零售业务受原材料/货品价格波动和成品市场需求影响,数字营销业务受互联网监管政策和客户关系稳定性影响[44] - 2024年6月30日,集团聘用771名长期及临时雇员,较2023年12月31日的717名有所增加[53] - 董事会不建议派发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股息[5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及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上市证券[57] - 集团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业绩未经审核[58] - 公司股份于2024年4月2日上午九时正起于联交所暂停买卖,将继续暂停直至另行通告[61] - 公告日期,董事会由三名执行董事、三名非执行董事及四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61]
大洋集团(01991) - 2024 - 年度业绩
2024-09-27 21:40
财务表现 - 公司2023年收益为1,213,830千港元,相比2022年的343,541千港元有显著增长[2] - 2023年毛利为93,017千港元,较2022年的83,480千港元有所增加[2] - 2023年年内亏损为85,709千港元,相比2022年的98,904千港元有所减少[2] - 2023年每股亏损为6.74港仙,较2022年的7.50港仙有所减少[2] - 2023年非流动资产总值为306,149千港元,相比2022年的331,107千港元有所减少[4] - 2023年流动资产总值为393,037千港元,相比2022年的310,410千港元有所增加[4] - 2023年流动负债总值为526,633千港元,相比2022年的444,220千港元有所增加[4] - 2023年流动负债净额为-133,596千港元,相比2022年的-133,810千港元有所减少[4] - 2023年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权益为74,432千港元,相比2022年的137,463千港元有所减少[5] - 2023年非流动负债总值为104,977千港元,相比2022年的60,917千港元有所增加[5] - 公司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产生亏损净额85,709,000港元,流动负债净额为133,596,000港元[7] - 公司2023年的除税前亏损为84,601千港元,相比2022年的96,811千港元有所减少[17] - 公司2023年的所得税开支为1,108千港元,相比2022年的2,093千港元有所减少[19] - 公司2023年的年内亏损为29,606千港元,相比2022年的12,146千港元有所增加[20] - 公司2023年未分配开支为67,877千港元,相比2022年的70,047千港元有所减少[17] - 公司2023年硅胶及相关产品分部的收益为226,082千港元,相比2022年的308,101千港元有所减少[17] - 公司2023年零售服务分部的收益为75,674千港元,相比2022年的35,413千港元有所增加[17] - 公司2023年医疗保健及酒店服务分部的收益为16千港元,相比2022年的27千港元有所减少[17] - 公司2023年未分配收入为3,317千港元,相比2022年的12,007千港元有所减少[17]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拥有人应占年内亏损为88,035,000港元,较2022年的98,063,000港元减少[23]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每股基本亏损为6.74港仙,较2022年的7.50港仙减少约10.13%[29]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收益约为1,213,830,000港元,较2022年的343,541,000港元大幅增加约253.33%[29]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年内亏损约为85,709,000港元,较2022年的98,904,000港元减少约13.34%[29]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流动负债净额约为133,596,000港元,显示存在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重大不确定性[28]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应收贸易账款为56,307,000港元,较2022年的63,596,000港元减少[24]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应付贸易账款为61,967,000港元,较2022年的67,119,000港元减少[25] - 公司总收益为1,213,830,000港元,同比增长253.33%[42] - 数字营销业务收益为912,058,000港元,占总收益的75.14%[42] - 零售业务收益为75,674,000港元,同比增长113.7%,占总收益的6.23%[42] - 医疗保健及酒店业务收益为16,000港元,同比下降40.74%[42] - 毛利为93,017,000港元,同比增长11.42%,但毛利率下降至7.66%[43] - 其他收入及收益净额为42,404,000港元,同比增长33.94%[44] - 销售及分销开支为35,839,000港元,同比增长55.3%[45] - 行政开支为149,279,000港元,同比增长7.49%[45] - 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为88,035,000港元,同比减少10.23%[46]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2年的24,005千港元增加到2023年的28,024千港元[49] - 流动比率从2022年的0.7增加到2023年的0.75[49] - 速动比率从2022年的0.6增加到2023年的0.67[49] - 资本负债比率从2022年的1.4增加到2023年的2.35[49] - 流动资产总值为444,110,000港元,流动负债总额为578,459,000港元[52] - 银行结余及现金与流动负债较为紧张[52] - 法定股本为2,000,000,000港元,划分为20,000,000,000股每股面值0.1港元的股份[54] - 发行了金额为40,000,000港元的可换股债券,若悉数转换将发行155,642,023股股份,相当于股权架构总额的10.64%[54] - 收购了目标公司40%股权,代价为人民币14,000,000元[54] - 资本承担约为5,100,000港元,质押了约116,300,000港元的土地及楼宇、投资物业及使用权资产[56] - 公司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并无重大或然负债[57] - 公司现金收入主要以美元、港元、英镑及人民币计值,大部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以美元、港元及人民币持有[58] - 公司聘用员工数量从2022年的853名减少至2023年的717名,总薪酬及相关成本约为115,900,000港元,较2022年的123,800,000港元有所减少[59] - 公司于2023年7月发行本金额为40,000,000港元的可换股债券,所得款项净额约40,000,000港元用于业务发展及一般营运资金[60] - 公司董事会不建议派付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末期股息[61] - 公司股份自2024年4月2日上午9时正起于联交所暂停买卖,并将继续暂停直至另行通告[70] - 公司业绩公告及年度报告已刊登于联交所网站(www.hkex.com.hk)及公司网站(www.tayanggroup.com)[68] - 独立核数师先机会计师行有限公司已认可业绩公告所载综合财务报表之数字,与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之综合财务报表所载列的金额相符[67] 业务发展 - 公司计划在未来数年内持续采取成本控制措施,包括削减非必要开支及行政成本[7] - 公司将探索可能的集资机会,包括发行新股份、供股或公开发售以及发行可换股债券[7] - 公司计划拓展优质硅橡胶产品种类,扩大新型硅科技应用并实现产品升级[29] - 公司顺应消费者线上消费趋势,为更多商家提供精准投流服务和数位营销方案[29] - 公司收购北京巨省科技有限公司控股股权,开展数字营销业务[31] - 巨省科技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用户行为,提供精准广告投放和个性化营销策略[31] - 巨省科技服务的客户包括金融、游戏、汽车、教育、快消等行业[31] - 巨省科技已为多家知名品牌提供优质综合营销服务,如江中集团、云南白药及樊登读书[31] - 数字营销业务在2023年成为公司新的支柱产业,客户数量及质量稳步提升[31] - 英国零售业务在2023年有序扩张,已在伦敦市区开设五家分店[32] - 公司自有品牌EKAU在英国市场获得广泛认可,主要销售厨房相关用品[32] - EKAU品牌产品在亚马逊等大型电商平台进行线上销售[32] - 医疗保健及酒店业务在2023年被视为战略重要性较低的业务分部[34] - 公司计划在2024年下半年逐步开展新能源业务,涵盖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租售、电池维修检测服务等[41] 会计准则与披露 - 公司首次应用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7号(包括二零二零年十月及二零二二年二月的修订),对保险合约进行规范[9] - 公司应用香港会计准则第8号的修订,将会计估计定义为“财务报表中存在计量不确定性的货币金额”[10] - 公司应用香港会计准则第1号及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实务声明第2号的修订,以“重大会计政策资料”取代“主要会计政策”一词[10] - 公司应用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实务声明第2号的修订,说明如何将“四步法评估重要性流程”应用于会计政策披露[11] - 公司应用修订本并未对财务状况及表现造成重大影响,但已影响综合财务报表所载的会计政策披露[13] 公司治理 - 公司一直遵守上市规则附录C1所载的企业管治守则,除非执行董事因其他工作未能出席股东周年大会外[62] - 公司全体董事确认于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整个年度及直至公告日期已全面遵守本公司採纳的规定交易标准及行为守则[63] - 公司或其任何附属公司于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概无购买、出售或赎回本公司任何上市证券[64] - 公司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并无根据购股权计划授出、行使、取消或使之失效的购股权或证券[65] - 公司审核委员会已审阅集团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全年业绩,并认为综合财务报表已根据适用会计准则、上市规则及法定条文编制[66]
大洋集团:包装纯净饮用水龙头企业,锐意进取止于至善
光大证券· 2024-05-21 18:02
公司业绩 - 华润饮料2021-2023年营收分别为113/126/135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1.3%/+7.1%,CAGR为9.2%[15] - 华润饮料2021-2023年净利润分别为8.6/9.9/13.3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5.2%/+34.7%,净利率分别为7.6%/7.8%/9.9%[20] - 华润饮料2021-2023年综合毛利率从43.8%提升至44.7%,疫后毛利率回升,饮料毛利率上涨显著[18] 市场趋势 - 全球包装饮用水零售额复合增速高于行业大盘和碳酸饮料,2018-2023年/2023-2028E年分别为4.5%/7.0%[26] - 全球包装饮用水销量复合增速高于行业大盘和碳酸饮料,2018-2023年/2023-2028E年分别为2.8%/4.4%[26] - 全球包装饮用水的单价预计将从0.71美元提升至0.87美元,复合增速快于销量增速[27] 市场扩张 - 中国包装饮用水市场规模从1526亿元增至2150亿元,CAGR为7.1%;2023-2028E,市场规模将从2150亿元增至3143亿元,CAGR为7.9%[40] - 饮用纯净水市场规模占据半壁江山,份额占比逐渐提升,2018-2023,市场规模从833亿元增至1206亿元,份额占比从54.6%提升至56.1%;2023-2028E,市场规模将从1206亿元增至1798亿元,份额占比从56.1%提升至57.2%[43] 新产品与技术研发 - 华润饮料推出天然矿泉水与苏打水,丰富产品种类,试水高端市场[70] - 华润饮料乘胜追击,推出至本清润柠檬茶和酸梅汤,进一步扩大产品矩阵,丰富产品组合[78] - 华润饮料在全国拥有12家已投产的自有工厂/47条自有生产线,34家合作生产伙伴/81条合作伙伴生产线,包装饮用水及饮料产品年标准产能合计达到1880万吨,总产量合计达到1350万吨,产能利用率为71.8%[91]
大洋集团(01991) - 2023 - 中期财报
2023-09-21 17:27
公司治理 - 公司董事包括施琦女士、李九華先生、高峰先生等[2] - 公司最终控股公司为Lyton Maison Limited(英属处女群岛注册成立)[15] 财务表现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入达到518,673千港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4] - 公司期内虧損为3,102千港元,较去年同期显著改善[4]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10,844千港元,投资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33,978千港元,融资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24,092千港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为20,730千港元[12] 资产情况 - 公司非流动资产包括物业、廠房及設備、使用權資產等,总值达304,260千港元[6] - 公司股本为130,677千港元,本公司擁有人應佔權益为124,086千港元[7] 业务分部 - 硅膠及相关产品、零售服务、酒店服务和国际数字营销是本集团的主要经营分部[23]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硅膠及相关产品、零售服务、酒店服务和国际数字营销分部的收入分别为106,866千港元、29,930千港元、50千港元和381,827千港元[24] 税务情况 - 本集团在2023年上半年无需缴纳开曼群岛和英属处女群岛的任何所得税[27] - 中国附属公司的税率为25%,根据中国企业所得税法,本集团按估计应课税溢利的25%计提中国企业所得税[28] 财务报表 - 公司截至二零二三年六月三十日止六个月的每股基本虧損为20,922港元,较上年同期43,065港元有所减少[31] - 公司不建议派发截至二零二三年六月三十日止六个月的中期股息[32] 品牌业务 - 公司品牌Ekau在当地市场受欢迎,产品主要在英国销售,通过线下超市和线上平台拓展销售渠道[47] - 公司计划增加零售业务的品牌广告投放,升级店面装修,扩大自有品牌推广范围,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48] 数字营销业务 - 国际数字营销业务上半年销售收益约为381,827,000港元,公司收购巨省科技部分股权,实现控股[50] - 公司认为数字营销业务未来客户需求增长,通过创新和优化服务助推客户业务增长[51] - 公司在数字营销业务投入大量人力和资源,帮助巨省科技获得新客户,实现收入和利润双增长[52] 股东情况 - 施琦女士持有公司股份约796,875,490股,占公司权益的60.98%[96] - 公司主要股东Lyton Maison Limited持有公司60.98%股份,茂宸资务财务有限公司持有654,810,600股股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