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佳禾智能(300793)
icon
搜索文档
佳禾智能:关于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因可转换公司债券转股被动稀释超过1%的提示性公告
2024-12-16 18:35
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许可﹝2023﹞182号《关于同意佳禾智能科 技股份有限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注册的批复》同意,佳禾智能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于2024年1月4日向不特定对象发行了 10,040,000张可转换公司债券(以下简称:"可转债"),每张债券面值100元。募 集资金总额1,004,000,000元,期限6年。 经深圳证券交易所同意,公司本次可转债于2024年1月24日在深圳证券交易 所上市交易,债券简称"佳禾转债",债券代码"123237",并于2024年7月10 日进入转股期,初始转股价格为人民币21.75元/股,最新转股价格为13.58元/股。 | 证券代码:300793 | 证券简称:佳禾智能 公告编号:2024-111 | | --- | --- | | 债券代码:123237 | 债券简称:佳禾转债 | 佳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因可转换公司债券转股 被动稀释超过 1%的提示性公告 本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公告内容真实、准确和完整,不存在任何虚假 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特别提示: 1、本次权益变动主要系公司 ...
佳禾智能:关于佳禾转债转股数额累计达到转股前公司已发行股份总额10%的公告
2024-12-12 16:25
可转债发行 - 2024年1月4日发行10,040,000张可转债,募集资金10.04亿元,净额9.9391155561亿元[4] 转股情况 - 截至2024年12月11日,4,652,907张“佳禾转债”转股,数量34,259,950股,占转股前总额10.12%[3] - 截至2024年12月11日,5,387,093张“佳禾转债”未转股,占发行总量53.66%[3] 转股价格 - 初始转股价格21.75元/股,2024年5月29日调为21.60元/股[7] - 2024年7月16日向下修正为13.58元/股[8] 股本情况 - 可转债转股前公司已发行股份总额338,388,800股[9] - 截至2024年12月11日,公司总股本为372,648,750股[9] 转股期限 - 可转债转股期自2024年7月10日起至2030年1月3日止[6]
佳禾智能(300793) - 佳禾智能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
2024-12-11 18:47
公司优势与战略 - 公司较早进入眼镜类消费电子市场,具备先发优势,已为多家知名品牌客户量产智能音频眼镜及 AR 眼镜 [2] - 公司拥有 31 项眼镜品类相关专利,其中 21 项已获得授权,未来将通过服务平台化、产品多样化、交互智能化三大维度发力 [2] 生产与供应链 - 公司打造了东莞、越南、江西三位一体的生产布局,提升全球供应链的灵活性和抗风险能力 [3] - AI 眼镜的核心产业链环节包括 SoC 芯片、存储芯片、摄像头、声学组件、电池、PCB 和组装等,供应链通畅,不存在较大短板 [4] AI/AR 技术应用 - 多模态 AI 大模型与 AI 智能眼镜结合,提升了交互能力和应用场景,推动了可穿戴设备的大范围普及 [3] - AI 技术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全面提升了用户体验,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和替换需求,推动了产业链的深刻变革 [5] 声学技术与硬件 - 声学技术在 AI/AR 眼镜中的应用不仅限于音频输出,还包括语音交互、降噪技术等,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声学经验和专利技术 [3] - AI 眼镜的供应链已完整,核心部件产品供应链通畅,不存在较大短板 [4]
佳禾智能:关于预计触发可转换公司债券赎回条件的提示性公告
2024-12-11 18:38
可转债发行与上市 - 2024年1月4日发行1004万张可转债,募资10.04亿元,净额9.9391155561亿元[4] - 2024年1月24日“佳禾转债”在深交所上市,代码“123237”[6] 可转债条款 - 转股期自2024年7月10日至2030年1月3日[7] - 初始转股价21.75元/股,后调整为21.60元/股,修正为13.58元/股[8][9] - 有条件赎回条款及票面利率情况[10] 赎回风险 - 2024年11 - 12月有十日收盘价超17.65元/股,可能触发赎回条款[3][12] - 触发后公司将开会决定是否赎回并披露信息[13]
佳禾智能:关于使用自有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进展公告
2024-12-09 17:44
现金管理获批 - 公司2024年1月30日获批用不超6亿元自有资金现金管理,有效期12个月[2] 近期购买存款 - 公司近日买东莞银行5000万元SD20241163,预计收益率2.40%[2] - 公司近日买浙商银行3000万元EEQ24045UT,预计收益率2.25%[2] - 公司近日买东莞银行5000万元SD20241279,预计收益率2.30%[3] - 公司近日买东莞银行5000万元SD20241273,预计收益率2.30%[3] 过往购买及赎回 - 2023 - 2024年多笔结构性存款已赎回[8][9] 未到期存款 - 多笔结构性存款未到期,涉及多家银行[10][11] 未到期金额 - 公司现金管理未到期金额60000万元[11]
佳禾智能:关于使用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进展公告
2024-12-09 17:44
现金管理额度 - 公司可使用不超6亿元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有效期12个月[2] 已赎回存款 - 2024年2 - 3月,公司购买中信银行5.7亿、招商银行3000万结构性存款已赎回[7] - 2024年3 - 4月,公司购买中信银行3亿结构性存款已赎回[7] 未到期存款 - 截至公告日,公司使用闲置募集资金现金管理未到期金额6亿[9] - 2024年9 - 12月、10 - 1月、10 - 1月、12 - 3月,公司购买中信银行共6亿结构性存款未到期[8][9]
佳禾智能(300793) - 佳禾智能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
2024-12-04 18:37
AI/AR眼镜赛道 - 市场对AI眼镜的关注度显著提高,智能眼镜和AR眼镜赛道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 - 成熟的AI大模型对眼镜产品的放量起到重要作用,提升用户体验 [2] - 国内厂商加入成熟的大模型后,用户体验将不断提升,眼镜品类的渗透率有望提高 [2] 智能穿戴设备 - 智能穿戴产品业务发展初显成效,今年三季度穿戴类产品占营收的6.65%,同比增幅明显 [2] - 智能手表业务有明显增长趋势,前期导入客户开始逐步放量 [2] - 智能眼镜方面,公司为合作品牌商持续出货以声音交互为主的智能音频眼镜,并为AR眼镜品牌商生产制造INMO GO2 [2] 消费电子市场 - 智能眼镜在国内市场规模较小,消费者认知度处于初级阶段,短期内不会出现陡增 [2] - 智能音频眼镜可能是现阶段弥补AI/AR设备不足的折中补充方案 [2] - 显示技术和成本问题制约AR设备快速发展,音频眼镜通过语音交互方式更贴近终端用户 [2] 公司财务与研发 - 前三季度利润下降受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研发费用影响 [3] - 管理费用增加因松山湖总部和江西新生产基地投入使用,办公费用增加 [3] - 财务费用前三季度为1094万元,主要受汇兑损益和可转债计提利息影响 [3] - 公司持续加强电声及穿戴相关产品技术储备,研发投入增加 [3] - 研发团队和技术投入旨在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提升核心竞争力 [3] - 重要研发储备方向包括主流蓝牙真无线耳机、智能/AR眼镜、智能手表手环等 [3] 供应链与市场竞争 - 公司主要供应链集中在珠三角,不存在国外进口依赖,国产原材料满足生产经营需求 [3] - 可穿戴设备市场竞争激烈,技术推陈出新加速新品迭代,产品价格因规模效应不断下探 [3] - 公司以技术为导向,实现生产工艺自动化和信息化,强大的研发实力使其能洞察行业技术发展和市场机会 [4] - 公司在声学、结构、电子、软件、算法等方面有技术积累,通过预研能力保持核心竞争优势 [4]
佳禾智能:关于回购股份的进展公告
2024-12-02 18:39
回购计划 - 拟用4000万至8000万元自有资金回购股份[2] - 回购价格上限调至不超21.85元/股[3] 回购进展 - 截至2024年11月30日回购4000000股,占总股本1.10%[5] - 成交总金额62171893.40元,最高15.75元/股,最低15.19元/股[5] - 回购符合规定及方案,价格未超上限[5]
佳禾智能:关于控股子公司减资完成并换发营业执照的公告
2024-11-29 17:19
公司减资 - 佳禾智能控股子公司中创广通注册资本由5000万元减至1200万元[3] - 减资后佳禾智能对其出资额由2550万元减至612万元[3] - 减资后重庆正德科技对其出资额由2450万元减至588万元[3] 其他情况 - 佳禾智能减资后仍持中创广通51%股权,为控股股东[3] - 本次减资不构成关联交易和重大资产重组,无需审批[3] - 中创广通完成注册资本工商变更登记,新注册资本1200万元[4] - 公告发布日期为2024年11月29日[6]
佳禾智能:关于终止股权收购意向协议的公告
2024-11-25 16:19
市场扩张和并购 - 2024年7月25日拟现金收购东莞市佳超五金科技51%股权并签意向协议[3] - 2024年11月25日交易各方同意终止股权收购并签终止协议[4] 其他说明 - 未签正式转让协议,终止无需担责[5] - 终止不影响经营业绩、战略规划,未损公司及股东利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