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尊国际控股(01780) - 2025 - 年度财报
2025-07-28 16:36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2025年总收益约为8840万港元,较上一年度减少61.5%[10] - 公司2025年毛利约为420万港元,去年约为440万港元[10] - 公司手头合约数量从2024年的6份增至2025年的8份,但合约总价值从408.7百万港元降至178.8百万港元[15] - 2025年收益为88.4百万港元,较2024年的229.9百万港元下降61.5%[17] - 直接成本从2024年的225.5百万港元降至2025年的84.2百万港元,降幅62.7%[18] - 毛利率从2024年的1.9%提升至2025年的4.7%,但毛利从4.4百万港元微降至4.2百万港元[19] - 流动比率从2024年的3.7倍提升至2025年的5.5倍,主要因合约负债减少[26] - 总资产回报率从-3.7%恶化至-4.8%,主要因年度亏损扩大[27] - 纯损率从-4.1%大幅下降至-10.8%,反映亏损加剧[29] - 资产负债率从2024年的1.1%微增至2025年的1.2%[32] 业务线表现 - 公司主要业务为改建及加建工程以及土木工程服务[14] - 公司策略转向公营机构合约及专注环境、社会及管治的发展[11] - 公司已取得进行业务活动所需的所有重要牌照、许可证及注册[14] - 公司主要运营附属公司包括嘉顺承造有限公司、嘉顺土木工程有限公司及嘉建建筑有限公司[14] - 公司采用成本加定价模式竞标,但实际项目成本可能因材料/人力短缺、技术问题或分包商违约超出估算[79] - 公司收益依赖固定价格合约,若无法控制成本或转嫁客户将影响财务表现[80] 地区表现 - 公司预计2025年香港房地产行业将缓慢复苏[11] - 公司主要营业地点位于香港新界葵涌梨木道79号亚洲贸易中心2803–2803A室[65]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预计2025年香港房地产行业将缓慢复苏[11] - 公司策略转向公营机构合约及专注环境、社会及管治的发展[11] - 董事会建议派发2025年末期股息每股4.0港仙(2024年:零),需经股东大会批准[38] - 公司建议派发末期股息每股4.0港仙,需在2025年9月9日股东周年大会上批准[71] - 公司股息政策旨在平衡业务发展资本需求与股东回报,董事会保留调整政策的全权酌情权[166] - 董事会在决定股息派付时需考虑经营业绩、财务表现、债权比率等8项核心因素[168] 客户与供应商集中度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最大客户占公司收益约43.2%,五大客户合计占收益约97.9%[76] - 截至2024年3月31日止年度,最大客户占公司收益约38.7%,五大客户合计占收益约93.6%[76] - 公司最大供应商占采购总额的13.6%,五大供应商合计占52.2%[108] - 最大客户占公司总收益的43.2%,五大客户合计占97.9%[108] - 公司最大客户及五大客户的收益占比相比2024年有所上升(2024年分别为38.7%和93.5%)[108] - 公司最大供应商及五大供应商的采购占比相比2024年有所下降(2024年分别为23.1%和50.5%)[108] 公司治理与董事会结构 - 执行董事金子博博士自2023年12月起担任行政总裁,拥有环境科学与经济学跨领域经验[49] - 金子博士担任日本共生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自2023年7月26日起[50] - 金子博士为主要股东Kyosei Technology Inc.的董事,该公司持有公司465,000,000股股份[51] - 王薛儼先生自2024年9月24日起获委任为公司主席兼非执行董事,年龄38岁[52] - 宋宁宁女士自2024年12月19日起获委任为公司非执行董事,年龄37岁,拥有酒店管理及公共关系服务行业经验[53] - 金帆先生自2023年12月4日起获委任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年龄37岁[54] - 宋嘉桓先生自2023年12月4日起获委任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年龄53岁,拥有社会服务及企业管理经验[54] - 姚道华先生自2023年12月4日起获委任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年龄42岁,拥有逾15年财务会计及审计经验[56] - 邓永国先生为公司前主席兼前执行董事,年龄56岁,拥有香港土木工程行业逾30年经验[57] - 劳永亨先生为公司前董事会副主席、前行政总裁兼前执行董事,年龄69岁,拥有香港建筑业逾45年经验[58] - 梁建丰先生为公司技术主管及授权签署人,年龄64岁,拥有逾22年工程师经验[60] - 董事会由1名执行董事、2名非执行董事和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149] - 独立非执行董事占董事会成员比例超过50%,高于上市规则要求的33%[156] - 2024年9月24日王薛儼先生获任为董事会主席,金子博博士担任行政总裁[156] - 2024年12月19日宋宁宁女士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154]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全部董事及约76.9%的员工总数为男性[162] - 自2023年12月4日李婉珊女士辞任后,董事会无女性董事,直至2024年12月19日宋宁宁女士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162] - 公司董事会将考虑制定可衡量的目标以实施董事会成员多元化政策,并定期审阅目标适当性[162] - 提名委员会每年审阅董事会成员多元化政策,以确保其持续有效[162] 股东结构与股权信息 - 执行董事金子博士通过Kyosei Technology Inc.间接持有公司75%股份(465,000,000股)[95] - 主要股东Kyosei Technology Inc.及柳濑健一先生分别持有公司75%股份(465,000,000股)[98] - 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为620,000,000股[100] - Kyosei Technology Inc.实益拥有465,000,000股股份,占公司总股份的75%[100] - 柳瀨健一先生通过Kyosei Technology Inc.间接持有公司股份的65.45%权益[100] - 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为620,000,000股普通股,每股面值0.01港元[83] 环境、社会及管治(ESG)表现 - 公司已分别自2003年11月(嘉顺土木工程)和2012年9月(嘉顺承造)获得ISO 14001:2015认证[114]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年度未产生重大环保合规成本[114] - 公司确认截至2025年3月31日年度无严重违反适用法律法规的情况[116] - 公司发布第六份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涵盖2024年4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的表现[197] - 公司采用由上而下的综合方法处理可持续发展问题,董事会承担最终责任[198] - 董事会负责评估和厘定公司的环境、社会及管治相关风险[198] - 公司定期向董事会报告环境、社会及管治工作进展[198] - 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涵盖所有被视为重要的资料[199] - 公司进行年度利益相关者参与活动以确定重大环境、社会及管治问题[199] - 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尽可能以量化的方式记录关键绩效指标[199] - 报告披露了计算环境数据的标准、方法及转换系数来源[199] - 公司定期与利益相关者沟通以了解其期望和需求[200] - 利益相关者参与是公司创造长期价值的重要基础[200] 其他重要内容 - 公司于2019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9] - 公司注册于开曼群岛,成立于2018年4月24日[64] - 公司2025年和2024年竞标成功率均为约3.8%[78] - 公司可供分派储备于2025年3月31日约为103.1百万港元,较2024年的107.9百万港元下降4.4百万港元[89][86] - 公司获得前控股股东邓永国先生提供的个人担保,涉及金额为2.5百万港元[103] - 银行发出的履约债券以2.5百万港元的受限制银行存款及邓永国先生的个人担保作抵押[103] - 前控股股东已遵守2019年4月4日签订的不竞争契约[120] - 公司无任何借款记录,2025年及2024年3月31日数据均显示为零借款[132] - 公司目前无内部审核职能,董事会认为聘请外聘独立顾问更具成本效益[184]
国际商业结算(00147) - 2025 - 年度财报
2025-07-28 16:36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公司2025年收入为186,195,000港元,较2024年的173,689,000港元增长7.2%[8][10] - 2025年毛亏损31,231,000港元,毛亏损率16.8%,而2024年毛利36,516,000港元,毛利率21.0%[8][11] - 2025年净亏损387,351,000港元,较2024年的61,327,000港元大幅增加531.6%[8][13] - 每股亏损从2024年的0.25港仙增至2025年的1.13港仙[8][14] 各条业务线表现 - 计算机设备租赁业务收入从2024年的131,430,000港元降至2025年的106,862,000港元,降幅18.7%[10][11] - 物业销售收入从2024年的42,259,000港元增至2025年的78,233,000港元,增长85.1%[10] - 新增物业管理业务收入1,100,000港元[10] - 数据存储设备租赁业务持有1,410套服务器,但Filecoin价格下跌导致客户未续租[41][45] - 2024年数据存储设备租赁收入约1.0686亿港元(2023年:1.3143亿港元),同比下滑18.7%[63] - 该业务分部年度亏损2.2747亿港元(2024年利润为2663万港元),主因收入下降及减值计提[63] - 隐形眼镜业务亏损大幅减少至11,686,000港元(2024年:79,665,000港元),集团分占亏损为3,974,000港元(2024年:6,513,000港元)[68][73] 各地区表现 - 柳州正和本年度售出面积11,000平方米(2024年:6,000平方米),同比增长83.3%[26] - 柳州正和本年度录得分部收入78,233,000港元(2024年:42,259,000港元),同比增长85.1%[26]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集团计划分配更多资源扩展物业管理业务以获取稳定收入来源[39][43] - 国际商业结算平台项目自2016年以来持续亏损,未产生任何收入,公司决定停止该业务并重新分配约8830万港元未动用资金,其中6000万港元用于营运资金,2830万港元用于金融科技及其他行业投资[96] - 计划将1.191亿港元用于金融科技或其他行业的潜在投资机会[104(d)]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应收账款减值损失146,063,000港元,计算机设备减值损失31,268,000港元[13] - 在建工程减值损失39,332,000港元,待售物业减值损失51,851,000港元[13] - 本年度财务费用55,047,000港元因工程竣工转为费用化支出[27] - 数据存储设备因闲置超6个月计提减值损失3126.8万港元[62] - 应收租金减值拨备总额达1.4606亿港元[63] 资产和负债 - 集团总资产下降至1,545,770,000港元(2024年:1,966,165,000港元),总负债为1,376,375,000港元(2024年:1,389,609,000港元)[84] - 集团净流动负债为208,178,000港元(2024年净流动资产36,379,000港元),主要由于应收租金减值和待售物业减值51,851,000港元[85] - 银行结余及现金为315,413,000港元(2024年:334,518,000港元),主要为美元、港元及人民币[85] - 流动比率降至0.85(2024年:1.03)[86] - 总借款为583,904,000港元(2024年:591,267,000港元),全部为人民币且一年内到期[86] - 资产负债率(总借款/总权益)升至3.45(2024年:1.03)[86] 公司治理 - 公司截至2025年3月31日未正式任命董事长或CEO,相关职责由执行董事集体处理[145][147] - 公司未遵守企业管治守则C.2.1条款(董事长与CEO角色分离要求)[145][147] - 2024年8月29日年度股东大会选举一名董事担任临时主席以确保股东沟通[148] - 董事会确认所有董事在2025财年完全遵守《上市发行人董事证券交易标准守则》[150] - 现任董事会由2名执行董事(袁亮、陈小达)、1名非执行董事(刘雨)和1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叶勇)组成[151][152]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董事会中有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占董事会总人数的至少三分之一[159][163] - 公司103名员工(含高管)中男性占比68%,女性占比32%[169][171] - 董事会目前有1名女性成员,计划维持至少1名女性董事以满足上市规则性别多元化要求[167][171] 投资和风险管理 - 公司通过资产管理业务投资决策委员会、总经理办公室、董事会、股东大会等机构建立投资项目的批准和监督程序以降低投资风险[116] - 公司面临五大投资风险:投资目标风险、投资分析风险、投资决策风险、项目管理风险及项目退出风险[117]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金融工具相关风险包括市场风险(货币和利率风险)、信贷风险及流动资金风险,管理详情见综合财务报表附注35[118][121] - 公司已实施金融犯罪风险管理活动,包括反洗钱及制裁政策、客户尽职审查等核心控制措施[119][122] 董事会会议和培训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年度共举行7次董事会会议和1次股东周年大会[176][178] - 所有执行董事(袁亮、陈少达)和非执行董事(刘雨)及独立非执行董事(叶勇、王建平、陈岚冉)的董事会会议出席率均为7/7(100%),股东周年大会出席率1/1(100%)[179] - 2024年6月28日公司举办了由外部顾问主持的内部培训研讨会,所有现任董事均出席[200] - 培训研讨会内容涵盖上市规则修订后的公司责任和合规问题[200]
万励达(08482) - 2025 - 年度财报
2025-07-28 16:31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收入和利润 - 集团总收入从上年约1.872亿港元下降至约1.576亿港元,同比下降15.8%[44] - 公司总收益同比下降15.8%至1.576亿港元(上年度:1.872亿港元)[50] - 毛利率降至1.4%(上年度:2.5%),毛利额减少52.1%至220万港元[53][57] - 年度亏损扩大至2,520万港元(上年度:2,470万港元)[70] - 年度亏损25.2百万港元,较过往年度24.7百万港元扩大[74]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成本和费用 - 服务成本下降14.9%至1.554亿港元(上年度:1.826亿港元)[52][57] - 融资成本激增至140万港元(上年度:10万港元)[65][68] - 财务成本增加1.3百万港元[74] - 公司本年度员工薪酬及福利成本总额为1500万港元(上年度:1540万港元),同比下降约2.6%[110][113] 各条业务线表现 - 空运物流服务收益达1.569亿港元占总量99.6%(上年度:1.706亿港元/91.1%)[45][50] - 海运物流收益锐减至10万港元(上年度:500万港元),占比降至0.1%[46] - 时尚物品贸易收益暴跌至60万港元(上年度:1,160万港元),占比0.3%[49][51] - 公司决定将大部分资源从时尚物品贸易重新分配至核心物流业务[38] 各地区表现 - 中国2024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约43.8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4] - 中国2024年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约25.4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1%[34]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及红海危机导致航运成本上升[39] - 中美贸易战持续对全球贸易造成重大干扰[35] - 美国新贸易关税政策加剧中国经济不确定性[26] - 高档消费品市场存在高度不确定性[38] - 公司正研究开拓替代供应链路线和新市场[39] - 业务多元化策略旨在减少对现有物流业务的依赖[40] - 公司致力于维持稳健现金结余和有效债务/权益比率[179][181] - 公司企业目标是维持长期增长及盈利能力并创造股东价值[179][181] 董事及高管变动 - 公司于2024年发生多项董事变动,包括张雱飞及邬雨杉于9月23日退任,严希茂于12月30日辞任[13][14][15] - 公司于2024年12月30日委任李绍棠及邱东成为非执行董事[13] - 公司于2024年10月9日委任谭志明及温新辉为独立非执行董事[13][17][18] - 公司于2024年12月30日委任吕克宜为授权代表[14][15] - 执行董事吕克宜(Thomas Loy)拥有超过34年物流行业经验[138][142] - 执行董事渠天芸(Qu Tianyun)拥有超过30年业务运营及品牌管理经验[140][143] - 非执行董事李绍棠(Li Shiu Tong)于2024年12月30日获委任,拥有企业融资及财务管理经验[146][148] - 非执行董事丘东成(Yau Tung Shing)于2024年12月30日获委任,拥有企业融资及并购经验,是证监会注册的负责人员[147] - 邱東成先生自2024年12月30日起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拥有企业融资及并购经验,并持有香港证券及期货条例第6类牌照[149] - 周志荣先生自2021年7月1日起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拥有超过20年审计及财务管理经验,并曾担任多家上市公司高管[150][152] - 谭志明先生自2024年10月9日起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拥有超过15年财务管理及合规经验,自2014年3月起担任恒利投资控股首席投资总监[154][158] - 温新辉先生自2024年10月9日起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拥有超过25年审计及财务管理经验,自2007年3月起担任泛亚环保集团公司秘书[156][159] - 廖大春先生自2021年8月20日起担任首席执行官,拥有超过20年酒店行业经验,曾担任广西沃顿国际大酒店总经理[161][162] - 公司首席财务官黄家文拥有超过35年审计及会计经验[168][169] - 公司副首席财务官蔡浩仁拥有超过24年会计、审计及企业融资经验[170] - 公司秘书黄国瀚拥有超过20年审计、会计及财务管理经验[174] - 公司行政总裁廖代春在酒店业拥有超过20年从业经验[165] - 执行董事吕克满在物流行业拥有超过26年从业经验[166] 公司治理与董事会运作 - 所有董事确认在2024年4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期间遵守证券交易准则[182] - 公司已应用并遵守GEM上市规则附录C1的企业管治守则[177][180] - 董事会由2名执行董事、2名非-executive董事和3名独立非-executive董事组成,独立非-executive董事占比超过三分之一[183][185] - 董事会已成立3个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183][185] - 公司确认所有董事在2024年4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期间遵守证券交易行为准则[184] - 至少1名独立非-executive董事具备专业资格或会计及财务管理专长[186][188] - 董事会例行会议提前至少14天通知,议程文件提前至少3天发送[192][197] - 全体董事已参与持续专业发展并提供年度培训记录[196][198][200] - 公司鼓励董事参加培训课程以获取企业治理最新知识[199] - 新委任董事将接受全面正式的入职培训安排[195][198] - 会议记录由公司秘书保存,可供董事和审计师查阅[193][197] - 董事须在存在利益冲突时放弃投票并排除在法定人数外[194][197] - 周志荣先生为董事会薪酬委员会、审核委员会及提名委员会成员[151][153] - 谭志明先生自2024年12月30日起担任董事会审核委员会主席,并自2024年10月9日起担任薪酬委员会及提名委员会成员[155][158] - 温新辉先生自2024年10月9日起担任董事会薪酬委员会主席、审核委员会及提名委员会委员[157][160] 融资与资本活动 - 公司于2025年3月11日以每股0.137港元的价格配售24,956,600股新股,募集资金总额约342万港元,净收益约319万港元已全部用于偿还贷款和补充营运资金[128] - 公司配售新股净价约为每股0.129港元,较2025年3月11日交易所收盘价0.17港元折让约24%[128] - 公司完成配售24,956,600股新股,每股价格0.137港元,筹集总金额约3.42百万港元[130] - 配售股份净价格约为每股0.129港元,较配售日收市价0.17港元存在折让[130] - 配售所得款项净额约为3.19百万港元,已全数用于偿还贷款及补充营运资金[130][134][136] - 所得款项净额具体用途:偿还贷款2.00百万港元,补充一般营运资金1.19百万港元[136]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所得款项净额已全部动用,无未动用余额[136] - 公司于2025年1月17日完成股份合并,每10股面值0.01港元的股份合并为1股面值0.1港元的股份,合并后发行股份数量为124,783,000股[101][106] - 公司于2025年3月31日已发行股本为1500万港元,发行普通股数量为149,739,000股,每股面值0.10港元[102][106] - 银行借款大幅增加至9.1百万港元(2024年3月:0.8百万港元)[85][89] - 资产负债比率升至25.5%(2024年3月:2.7%)[86][89] 资产与负债状况 - 贸易应收款项减少2.5%至31.8百万港元(过往年度:32.6百万港元)[75] - 预付款项及按金减少32.7%至24.0百万港元(过往年度:35.6百万港元)[77][81] - 贸易应付款项增加4.7%至22.4百万港元(过往年度:21.4百万港元)[78][82]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5.5百万港元(2024年3月:14.8百万港元)[80][84] - 应收账款减值转回20万港元(上年度:计提减值30万港元)[62][66] - 出售附属公司产生净收益190万港元[64][67] - 出售附属公司产生净收益1.9百万港元[93][96] - 公司本年度物业、厂房及设备投资为30万港元(上年度:190万港元)[104] - 公司本年度确认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减值亏损约30万港元(上年度:约30万港元)[107][111] - 公司确认在2024年3月31日和2025年3月31日均无重大或有负债[99][105] - 公司自2024年4月1日起资本结构无重大变动,股本仅包含普通股[100][106] 人力资源与雇员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在香港雇员23名(2024年同期:香港32名+中国内地7名),总雇员数减少16名[110][113] - 公司强调与雇员维持良好关系,致力于维持低雇员流失率[129]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股份代号为8482,于开曼群岛注册成立[1] - 报告涵盖2024-2025财政年度[2][3] - 公司总部及香港主要营业地点位于葵涌和黄物流中心商业大楼903室[21][22] - 公司主要往来银行为恒生银行及中国工商银行(亚洲)[21][22] - 核数师为永拓富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20][22] - 公司秘书为黄国瀚先生[17]
传承教育集团(08195) - 2025 - 年度财报
2025-07-28 16:31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总收入为343.2百万港元,同比增长20.6%,主要由财商及投资教育业务和私立辅助教育业务驱动[48] - 财商及投资教育业务收入215.7百万港元,同比增长17.2%,占总收入62.8%[49] - 私立辅助教育业务收入122.1百万港元,同比增长25.4%,占总收入35.6%[50] - 销售及服务成本156.3百万港元,同比增长26.1%[58] - 销售及行政开支131.4百万港元,同比增加25.3百万港元[60] - 公司商誉减值16.4百万港元,减值后净值为161.3百万港元[64] - 财务成本大幅增加202.8%至7.2百万港元,主要由可换股债券利息驱动[68] - 公司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净利润为39.8百万港元,低于上年的47.1百万港元[69] - 商誉减值亏损约16.4百万港元,减值后账面净值为161.3百万港元[71] - 财务成本大幅增加202.8%,从2.4百万港元增至7.2百万港元[73]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年度溢利为39.8百万港元,较上年47.1百万港元下降[74] - 公司股本及股东权益分别为228,000港元和427.5百万港元(2024年:210,000港元和331.3百万港元)[75][83] - 未质押银行结余及现金从68.2百万港元增至129.2百万港元,增幅89.3%[76][84] - 借款总额从4.7百万港元增至19.1百万港元,资产负债比率从1.4%升至4.4%[77][85] - 公司员工人数从116人增至144人[88][94] 各条业务线表现 - 本集团收入主要来自六大业务部门:原设备制造业务、零售业务、放债业务、财商及投资教育业务、物业投资业务及私立辅助教育业务[14][17] - 原设备制造业务面临消费市场服装板块低迷,但公司暂无出售或缩减该业务的计划[15][18] - 零售业务受到中国经济放缓和消费者转向线上购物的负面影响[16] - 放债业务利息收入达540万港元,同比增长85.0%[20][27] - 财商及投资教育业务收入达2.157亿港元,同比增长17.2%[23][29] - 私立辅助教育业务收入达1.221亿港元,同比增长25.4%,分部溢利达1680万港元,同比增长33.0%[35][38] - 放债业务应收贷款增长与利息收入增长一致[20][27] - 财商及投资教育业务客户需求增长,港股反弹预期进一步推动需求[24][29] - 私立辅助教育业务四年内在香港设立多间教育中心,取得教育局注册证书[33][37] - 物业投资业务关注香港及亚太地区资产增值和稳定现金流回报[25][30] - 零售业务受中国经济放缓及网购转型负面影响,公司调整销售网络以降低成本[19] - 公司将继续拓展放债业务,但保持审慎风险管理以确保可持续增长[41][44]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放债业务录得分部溢利3.4百万港元[105] - 公司放债业务主要向中小型企业及个人提供贷款,借款人类型包括商人、行政人员或专业人士[106][107]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贷款组合中未偿还贷款账户总数为33个,贷款本金范围从10万港元至2400万港元,贷款期限4-36个月,利率5%-12%[108][109] - 公司应收贷款总额为1.00763亿港元,其中企业借款人13个(占比19.2%),个人借款人20个(占比80.8%)[108] - 五大借款人应收贷款总额为6590万港元,占应收贷款总额的65.4%[108][109] - 企业借款人应收贷款总额为193.2万港元,预期信贷亏损拨备41.1万港元,净额为152.1万港元[108] - 个人借款人应收贷款总额为9883.1万港元,预期信贷亏损拨备1023万港元,净额为8860.1万港元[108]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管理层认为香港物业市场因利率回落和政府政策带来潜在投资机会[26][31] - 公司贷款审批标准包括:抵押品/担保的贷款价值比、无负面信用记录、收入/资产证明还款能力[112][115] - 公司大部分贷款以物业或上市证券作为抵押,无抵押贷款会限制本金金额以控制风险[112][115] - 公司贷款审批流程包括:借款人职业调查、KYC程序、法律调查和抵押品评估[111][114] - 公司维持内部监控政策以管理信贷风险并保障资产[110][114] - 贷款组合详细信息(抵押类型、期限、利率等)见综合财务报表附注35(b)(2)和35(b)(3)[113][115] - 公司成立投资委员会,自2025年6月11日起生效,成员包括一名执行董事、一名非执行董事及一名独立非执行董事[97] 公司治理与董事信息 - 邓声兴博士于2023年1月13日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拥有29年金融及证券业经验[121][124] - 麦明诗女士于2023年9月4日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曾领导麦肯锡公司多个管理咨询项目[123][125] - 陈剑辉先生自2019年6月6日起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拥有20年会計及审计经验[126][128] - 钟展坤先生自2020年10月30日起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拥有10年会計及税务服务经验[127][128] - 钟国斌先生自2021年6月2日起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负责钟伟明织造厂有限公司业务管理[129][132] - 钟国斌先生现任达利国际集团(股份代号:608)独立非执行董事[131][133] - 钟国斌先生现任梧桐国际发展(股份代号:613)独立非执行董事[131][133] - 钟国斌先生现任思捷环球控股(股份代号:330)独立非执行董事[131][133] - 董事会提交截至2025年3月31日年度经审核综合财务报表[134] - 2025财年董事及高管薪酬分布:6人低于100万港元,1人250-300万港元,2人700-750万港元,1人1250-1300万港元,1人1300-1350万港元,1人2650-2700万港元[186] 股东与资本结构 - 公司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可供分派储备约为2.456亿港元(2024年为1.82亿港元)[164] - 公司2025年股东周年大会将于2025年9月26日举行[162] - 公司未建议派付截至2025年3月31日年度的末期股息(2024年同样未派付)[137] - 公司未在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年度内资本化任何利息[159] - 公司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储备变动详情载于综合权益变动表[163] - 公司独立股东在2025年1月2日的特别股东大会上通过决议,将计划授权上限刷新为44,293,526股,约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的10%[199]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根据2023年股票期权计划和股票奖励计划,可供授予的期权和奖励为1,526股[200] - 2025财年可能根据计划发行的期权和奖励股份总数为44,292,600股,占2025财年加权平均已发行股份(439,032,000股)的约10.1%[200] - 2025财年初(2024年4月1日)股份奖励计划和2023购股权计划的可授予期权及奖励上限为5股[198] 投资与资产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持有的汇丰控股有限公司(HSBC)投资公允价值为35,000港元,占总资产的0.01%,未变现公允价值收益为11,000港元[99][104] - 公司持有的简朴新生活集团有限公司(Basic House)投资公允价值为11,084,000港元,占总资产的2.16%,未变现公允价值亏损为249,000港元[99][103] - 公司持有的远东酒店实业有限公司(Far East)投资公允价值为1,275,000港元,占总资产的0.25%,未变现公允价值亏损为517,000港元[99][103] - 公司持有的Swiss Financial Services (Singapore) Pte Ltd.投资公允价值为1,348,000港元,占总资产的0.26%[99] - 公司物业、厂房及设备的变动详情载于综合财务报表附注15[158] 风险与合规 - 贴现率区间为13%-20%,平均增长率假设为2%-15%[71] - 未对冲汇率风险,资产及负债主要以港元计价[78][86] - 无重大或然负债及资本承诺[81][82][87] - 公司未在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年度内与供应商、客户或其他持份者发生重大纠纷[152] - 公司已遵守证券及期货条例、GEM上市规则及其他相关法规[151] - 公司致力于环保措施,包括资源有效利用、节能及减少废物[150] 客户与供应商 - 公司对五大客户的销售额占2025财年总销售额的1.1%(2024财年:0.5%),其中最大客户占比0.3%(2024财年:0.1%)[170][175] - 公司向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占2025财年总采购额的42.7%(2024财年:25.9%),其中最大供应商占比17.1%(2024财年:22.9%)[170][175]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股票代码为8195[13] - 公司总部位于香港观塘骏业里8号世贸大楼5楼[9][11] - 公司主要往来银行包括中国银行(香港)、大新银行和星展银行(香港)[13] - 公司核数师为华普(香港)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13] - 公司网站为www.legendaryedu.com[13] - 公司在开曼群岛的注册办事处为Maples Corporate Services Limited[9][10] - 公司执行董事包括袁裕深先生(主席)和陈立展先生[9][11]
蓝河控股(00498) - 2025 - 年度财报
2025-07-28 16:30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综合收入为3900万港元,较去年6200万港元下降37.1%[19][23] - 综合收入下降至3900万港元,同比下降37.1%[81] - 公司截至2025年3月31日年度合并收入约为3900万港元(2024年:6200万港元),毛利约为1000万港元(2024年:2400万港元)[79] - 毛利润下降至1000万港元,同比下降58.3%[81] - 净亏损为1.77亿港元,较去年2.65亿港元改善33.2%[19][23] - 公司年度税前亏损约为1.77亿港元(2024年:2.64亿港元)[79] - 年度税前亏损1.77亿港元,同比收窄33.0%[81] - 每股亏损17.0港仙,较去年25.5港仙改善33.3%[19][23] - 每股基本亏损17.0港仙,较去年25.5港仙有所改善[84][85]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股东权益下降12%至8.25亿港元,每股净值0.79港元[19][23] - 股东应占权益下降12%至8.25亿港元[87][89] - 总资产减少3.79%至9.39亿港元[87][89] - 流动比率降至0.75倍,低于去年0.97倍[87][89] - 借款总额增至9100万港元,较去年1600万港元大幅上升[91] - 公司总借款大幅增加至9100万港元(2024年:1600万港元),其中9100万港元(2024年:1500万港元)需在一年内偿还[95] - 公司资本负债比率增至0.11(2024年:0.02),基于总借款9100万港元及股东权益8.25亿港元计算[95] - 现金及银行存款总额为2200万港元,较去年2000万港元略有增加[92] - 现金及银行存款为2200万港元(2024年:2000万港元),其中港元计值1000万港元(2024年:600万港元),人民币计值1200万港元(2024年:1400万港元)[96] - 人民币计值借款1900万港元(2024年:1600万港元),其中1300万港元按固定利率计息,600万港元免息[95] - 港元计值借款7200万港元(2024年:无)全部按固定利率计息[95] - 公司抵押资产总值5300万港元(2024年:无),包括使用权资产、物业及金融资产等[101][105] - 全职员工数量减少至68人(2024年:100人),降幅达32%[102][106] 各条业务线表现 - 主要业务涵盖燃气配送、物流及能源相关业务[3] - 压缩天然气销售量下降24%至900万立方米(2024年:1180万立方米)[34][36] - 港口及物流业务分部亏损约1200万港元(2024年:溢利3100万港元,含出售附属公司收益5900万港元)[34][36] - 物业分部亏损约1300万港元(2024年:3200万港元)[39][41] - 投资物业公平价值变动亏损约400万港元(2024年:1000万港元)[39][41] - 摊占联营公司亏损900万港元(2024年:2300万港元)[39][41] - 证券投资公允价值增加约9000万港元(2024年:减少8100万港元)[42] - 上市股权工具投资额增至1.94亿港元(2024年:1.29亿港元)[42] - 金融服务业务分部亏损约1.11亿港元(2024年:2.04亿港元)[44] - 摊占投资联营公司亏损约8100万港元(2024年:2.08亿港元)[44] - 证券分部录得亏损约1万港元,与2024年持平[46] - 非买卖上市权益工具投资增至1.94亿港元,较2024年1.29亿港元增长50.4%[46] - 上市权益工具公允价值增加约9000万港元,而2024年减少8100万港元[46] - 金融服务分部亏损1.11亿港元,较2024年2.04亿港元收窄45.6%[47] - 金融服务业分部净亏损1.11亿港元,同比收窄45.6%[81] - 应收贷款本金为人民币4,000,000元,产生利息收入约人民币127,000元[34][36] 投资和资产处置 - 出售香港东贸广场9楼及3个车位实现资产变现[21][24] - 减持投资组合内上市证券获取流动资金[21][24] - 公司全资附属公司于2024年4月至6月期间出售3,288,000股源宇宙教育股份,总代价为477.5万港元[61][63] - 公司全资附属公司于2024年8月29日出售1,064,000股源宇宙教育股份,总代价为174.5万港元,平均售价每股1.64港元[64][67] - 公司全资附属公司于2024年10月17日出售159,000,000股威华达股份,总代价为2703万港元,平均售价每股0.17港元[65][68] - 出售威华达股份后,公司持有306,000,000股威华达股份,相当于威华达已发行股本约4.9%[65][68] - 公司通过全资附属公司金湖物业以5000万港元代价完成东贸出售事项[66][69][71] - 公司全资附属公司于2025年3月18日出售8,000,000股昊天股份,总代价为640万港元,平均售价每股0.8港元[72][75] - 公司全资附属公司于2025年3月31日出售199,962,000股中达股份,总代价约为700万港元,平均售价每股0.035港元[73][76] - 对Oshidori投资公允价值为1.47亿港元,占集团总资产16%[55][57] - Oshidori投资累计未变现收益6200万港元,总成本8500万港元[55][57] - Oshidori每股收盘价0.48港元较其净资产值0.49港元折让2%[59] - 威华达(被投资公司)2024年度经审核净亏损1.95亿港元,较上年亏损8400万港元扩大[62] - 对联营公司Maxlord投资亏损800万港元,较2024年3500万港元减少77.1%[48][52] - 对联营公司Golden Thread投资亏损9100万港元,较2024年3200万港元扩大184.4%[49][52] - 对Hope Capital及HEC Securities投资录得溢利1800万港元,2024年为亏损1.41亿港元[50][53] 公司治理和董事会 - 余仲良先生于2022年8月1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拥有逾29年审计及会计经验[153] - 蓝章华先生于2022年8月1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拥有银行业丰富经验,曾于2005年9月至2012年2月任职大新银行执行董事兼零售银行主管[155][158] - 刘简怡女士于2024年12月27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39岁,持有康乃尔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及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士学位[162][164] - 蓝章华先生自2013年2月起担任永利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股份代号:864)独立非执行董事[160][161] - 余仲良先生自2022年7月起担任威华达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号:622)独立非执行董事,该公司为公司主要股东[154] - 蓝章华先生自2022年8月起担任威华达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号:622)独立非执行董事[160][161] - 余仲良先生自2023年12月起担任晋景新能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号:1783)独立非执行董事[154] - 蓝章华先生自2023年6月起担任晋景新能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号:1783)独立非执行董事[160][161] - 刘简怡女士自2017年5月起担任意力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号:585)独立非执行董事[163][164] - 蓝章华先生自2023年9月起担任Lincoln Minerals Limited(ASX: LML)非执行董事[160][161] - 公司董事会由5名董事组成,包括2名执行董事和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175] - 独立非执行董事占比达60%(3/5),超过上市规则要求的三分之一最低标准[175] - 审计委员会主席由具备专业资格的独立非执行董事余仲良先生担任[175] - 董事会成员变更:Giles先生于2025年1月17日辞任[177][181] - 刘简怡女士于2024年12月27日获委任为董事[181] - 自2023年7月1日起主席鄺启成先生兼任总裁职务[183] - 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均已提供书面独立性确认并被视为独立人士[189] - 董事局成员均遵守规定披露其于公司及相联法团的股份和债券权益[189] - 董事局核心职责为最大化股东长期价值并监督集团战略实施[190][193] - 前总裁Marc Andreas Tschirner曾负责集团日常领导管理[191][193] - 邝先生自2023年7月1日起同时担任主席兼总裁[192][194][195] - 集团主席与总裁角色合并偏离企业管治守则C.2.1条[195][197] - 独立非执行董事占比不低于董事局总人数50%[195][197] - 高级管理团队继续在总裁监督下负责日常运营[195][197] - 企业管治架构详情载于年报第36页[196][198] - 董事局保留事项摘要列于专责事务清单[200] 风险管理和合规 - 公司大部分业务在中国进行,面临中国政治、社会、经济或税收政策不利变化的风险[133] - 公司港口及物流业务需遵守中国环境、健康和安全(EHS)法律法规,可能带来额外合规挑战和成本[135] - 公司已建立机制评估和监测中国政府政策变化,并制定措施应对[133] - 公司合规团队与经营单位合作评估已颁布环保、健康及安全法律法规的影响[138] - 公司聚焦核心业务延伸和发展,开展宏观调研以降低策略风险[133] - 公司制定政策尽量减少运营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法律法规定期更新[138] - 回顾年度内未发现对集团具有重大影响的法律及法规之重大不合规事宜[127][130] - 公司已识别及评估主要风险,并按发生机会和影响严重性排序[129][131] - 公司风险管理措施确保风险维持在可接受程度内[129][131] - 项目公司的目标可能与本集团不一致,存在经营策略风险[133] - 法律和法规风险在报告期内保持大致相同[140] - 金融市场价格变动导致公司金融资产出现公平价值损失[141] - 公司定期对所有主要金融资产进行估值以评估影响[141] - 公司聘请专家提供证券投资专业意见[141] - 公司持续监控上市证券价格变动并评估其影响[141] - 公司制定政策和程序管理对集团有影响的法律法规[140] - 公司监控集团遵守有重大影响的法律法规情况[140] - 财务风险详情参见综合财务报表附注4、5和37[141] - 更多金融风险讨论参见综合财务报表附注37(b)及37(c)[141] - 金融资产受价格、利率、指数等变动影响[141] - 公司面临人民币汇率风险,未使用金融工具进行对冲[99][103] 其他重要事项 - 公司未派发末期股息[20][24] - 审计机构为国富浩华(香港)会计师事务所[11][12] - 股份代号0498.HK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17] - 公司发行股份总数1,040,946,114股,每股面值0.1港元,年内无股本融资活动[97] - 公司无或然负债(2024年:无)且无已签约未拨备开支[98][100][104] - 报告期内未发生员工违反《雇员标准守则》的情况[169] - 报告期内未发现任何违反《行为准则》的情况[170] - 所有董事均确认遵守《标准守则》关于证券交易的规定[168] - 董事权益披露详见年报第119-120页[187]
精优药业(00858) - 2025 - 年度财报
2025-07-28 16:30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2025年归属于公司所有者的利润约为2.226亿港元,主要由于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即公司投资的可转换债券)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约2.549亿港元[18] - 2024年公司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约1.33亿港元[18] - 公司年度溢利为222,600,000港元,主要来自可换股债券投资的公平值变动收益254,900,000港元[20] - 持续经营业务收入下降至55,400,000港元(2024年:59,100,000港元),毛利下降至21,900,000港元(2024年:28,800,000港元)[26] - 行政、销售及分销费用减少12.3%至30,900,000港元(2024年:35,200,000港元)[27] - 持续经营业务税前利润为224,700,000港元,去年同期亏损159,400,000港元[30] - 公司拥有人应占年度利润为222,600,000港元,较去年亏损162,900,000港元增加385,600,000港元[31] - 制造业务收入下降3,700,000港元至55,400,000港元,毛利下降6,900,000港元至21,900,000港元[33] - 公司持续经营业务税前利润扭亏为盈,主要由于可换股债券公平值变动收益254,900,000港元[30] - 制造业务毛利率下降,主要由于固定间接费用分摊至较低产量及销售品种毛利结构变化[33] - 公司减少营销及推广费用,部分被员工成本增加所抵消[27] - 公司持续经营业务的除所得税前溢利约为224,700,000港元,去年同期亏损约159,400,000港元,扭亏为盈主要由于非现金项目(可换股债券投资的公平值变动收益约254,900,000港元)[34] - 公司拥有人应占年度溢利约为222,600,000港元,较去年亏损约162,900,000港元增加约385,600,000港元[34] - 自产药品业务分类收益减少约3,700,000港元至约55,400,000港元,主要由于销量下降及价格调整[36] - 自产药品业务毛利减少约6,900,000港元至约21,900,000港元,毛利率下降[36] - 自产药品业务分类溢利约为4,900,000港元,主要由于营销及推广开支减少约3,600,000港元及研发费用减少约200,000港元[37][42] - 进口药品业务分类亏损减少至约2,400,000港元,减少约900,000港元[41][44] - 联营公司Smart Ascent Group的亏损约为7,080,000港元,公司应占亏损约为2,310,000港元[48] - 其他收入、收益及亏损净额增加约3.9亿港元,主要由于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约2.549亿港元(2024年亏损1.33亿港元)[70][73] - 销售及分销费用减少至约930万港元,同比下降380万港元或29.1%,主要因营销推广及研发开支减少[71][74] - 行政费用减少至约2170万港元,同比下降50万港元或2.2%,主要因成本控制及维护开支减少[75][79] - 现金及银行存款总额减少至约9820万港元,同比下降1630万港元或14.3%,主要因运营现金流出及股东贷款支出[83] - 应计费用及其他应付款减少至约2000万港元(2024年2190万港元),主要因营销推广应付款减少[84] - 总借款占总资产比率为0.09(2024年0.09),总资产约15.264亿港元,总债务约1.409亿港元[86] - 现金及银行结余总额从2024年的114,500,000港元降至2025年的98,200,000港元,减少16,300,000港元或14.3%[87] - 预提费用及其他应付款项从2024年的21,900,000港元降至2025年的20,000,000港元,减少1,900,000港元[88] - 公司总资产从2024年的1,287,200,000港元增至2025年的1,526,400,000港元,总债项从120,400,000港元增至140,900,000港元[89] - 公司可换股债券的未偿还本金额为577,170,000港元,与2024年持平[91][95] - 领航医药债券的公平价值从2024年的660,600,000港元增至2025年的915,400,000港元,占公司总资产比例从51.3%增至60.0%[94][98] - 领航医药债券的未变现收益为254,900,000港元,而2024年为亏损133,000,000港元[94][98] - 公司员工人数从2024年的159人增至2025年的163人,员工成本从19,700,000港元增至20,700,000港元[102] - 2025年度员工成本为20,700,000港元,较2024年的19,700,000港元增长5.08%[105] - 员工成本上升主要由于向制造分类员工增加支付绩效相关奖金[105] 业务线表现 - 公司医药制造板块在复杂经营环境下保持稳定盈利能力[17] - 公司预计未来口服胰岛素产品的商业化将为投资带来回报[17] - 公司持续优化制造优势以增强核心竞争力[17] - 自产药品业务分类溢利约为4,900,000港元,主要由于营销及推广开支减少约3,600,000港元及研发费用减少约200,000港元[37][42] - 进口药品业务分类亏损减少至约2,400,000港元,减少约900,000港元[41][44] - 基因开发业务已终止,终止前无收益[46][50] - 公司持续优化运营成本及销售策略以应对医药行业的结构性调整[38][42] - 公司持有进生集团49%股权,进生集团主要资产为口服胰岛素产品的研发无形资产[51] - 进生集团年度亏损约708万港元,公司分占亏损约231万港元[51] - 公司于联营公司的权益约为3.119亿港元,占公司资产总额的20.4%[51] - 公司与领航医药集团共同提供首笔贷款3000万港元,公司出资1470万港元(49%)[52][54] - 公司与领航医药集团共同提供第二笔贷款1200万港元,公司出资588万港元(49%)[53][55] - 公司与领航医药集团共同提供第三笔贷款2000万港元,公司出资980万港元(49%)[56][57] - 首笔贷款年利率为5%,还款期限为每次提款后60个月[52][54] - 第二笔贷款年利率为5%,还款期限为每次提款后60个月[53][55] - 第三笔贷款年利率为5%,还款期限为每次提款后60个月[56][57] - 首笔贷款的还款日期延长36个月,构成公司主要交易[56][57] - 该产品商业化时间表从2026年第一季度推迟至2028年第三季度前后[59][61] - 临床测试因疫情导致患者招募延迟,2023年初供应链中断影响药物样本生产[58][60] - 糖尿病药物市场需求巨大,口服胰岛素产品具有庞大市场潜力[62][64]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5.4%,全年增长5.0%,2025年第一季度保持5.4%的相同增速[14] - 中国医药行业在人口老龄化、慢性病负担加重及优质药品需求激增的推动下保持增长势头[14] - 中国医药行业受医保控费政策和国家集中采购政策影响,企业面临更复杂营商环境[14] - 中国医药行业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带动下展现高质量发展态势[14] - 中国2024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5.4%,全年增长5%,2025年第一季度增长5.4%[25] - 估值采用税后贴现率31.53%(2025年)和26.78%(2024年)[67] - 预计产品毛利率为39%(2025年)和56%(2024年)[67] - 产品商业化估计成功率为52.3%[67] - 估值假设产品商业化后10年内产生经济利益[66]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未发现联营公司权益账面价值需减值迹象[68] - 2025年增长率为2%[67] - 公司将继续监测研发进展并按需进行减值评估[69] 董事会及公司治理 - 公司董事会由5名执行董事和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并设立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及审核委员会[150] - 2024年6月7日,郭毅博士由独立非执行董事调任为执行董事,曾丽博士被任命为独立非执行董事[152] - 公司未设立股息政策,认为根据财务表现、运营及资本需求等因素决定股息支付更合适[145] - 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由谢毅博士一人担任,认为咨询董事会成员后可维持权力平衡[142][144] - 公司三分之一董事需轮值退任,但主席/副主席/董事总经理不受此限制[141][143] - 公司已采纳上市规则附录C3的标准守则作为董事证券交易行为准则[147][149] - 独立非执行董事均符合上市规则第3.13条的独立性指引[153] - 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中,金宋女士具备上市规则第3.10(2)条要求的会计或相关财务管理经验[153] - 董事会目前由五名执行董事及三名独立非执董组成,独立非执董占董事会成员逾三分之一[158][161] - 提名委员会及薪酬委员会的四名成员中各包括三名独立非执董[158][161] - 审核委员会仅由独立非执董组成[158][161] - 独立非执董每年需提供书面独立性确认函[159][161] - 董事袍金为独立非执董的唯一薪酬形式,不授予与业绩挂钩的股票类薪酬[163][166] - 截至2025年3
润中国际控股(00202) - 2025 - 年度财报
2025-07-28 16:30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2025年持续经营业务收益为108,181,000港元,较2024年增长5.6%[9] - 2025年公司亏损40,238,000港元,较2024年减少87.5%[9] - 2025年每股基本亏损0.551港仙,2024年为4.385港仙[9] - 投资物业公平值变动亏损减少56.4%至约66,076,000港元(2024年:151,648,000港元)[17] - 物业、厂房及设备之已确认减值亏损减少90.3%至约1,079,000港元(2024年:11,156,000港元)[17] - 税项开支增加10.3倍至约17,263,000港元(2024年:1,527,000港元)[17] 业务线表现 - 农业业务收益78,434,000港元,占总收益72.5%,同比增长6.1%[11] - 农业业务种植大豆10,600公顷,平均产量1.9吨/公顷,总产量20,200吨[11] - 大豆平均售价450美元/吨,较2024年增长25%[11] - 物业投资业务租金收入29,747,000港元,占总收益27.5%,同比增长4.1%[12] - 北京物业出租率90%,上海物业出租率89%,分别较2024年提升10和35个百分点[12] - 投资物业公平值变动亏损66,076,000港元,较2024年151,648,000港元减少[12]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计划收购上海闵行区物业用于长者服务式公寓业务[15] - 公司2024年面临全球地缘政治紧张、通胀压力和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加剧[108] - 公司致力于打造环保供应链、优化水和土地使用以及改进农业解决方案[108] - 公司设有公开渠道就环境、社会及管治相关风险及议题与持份者进行沟通[110] - 董事会成立环境、社会及管治工作小组以评估及管理相关事宜[112] 资产和负债 - 银行及其他借贷总额增加至约413,312,000港元(2024年:247,166,000港元)[19] - 手头现金及银行存款大幅增加至约312,618,000港元(2024年:24,918,000港元),人民币占比提升至91%(2024年:27%)[21] - 资产负债比率上升至0.38(2024年:0.21),流动比率下降至0.9(2024年:1.4)[21] - 收购中国上海市闵行区物业,代价为人民币400,000,000元(约428,000,000港元)[23] - 资本承担增加至约309,154,000港元(2024年:75,275,000港元)[26] 董事会和治理 - 周支柱先生于2024年5月17日加入公司担任执行董事兼联席行政总裁,拥有超过30年的工程和企业管理经验[34] - 姜孝恒先生于2012年10月加入集团担任投资经理,在房地产和IT行业投资方面拥有丰富经验[36] - 王雪女士于2024年12月加入公司出任执行董事,在国际投资和运营领域有超15年经验[37] - 董事会由8名董事组成,包括1名非执行董事(主席)、4名执行董事和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50] - 2024年董事变动:周支柱先生于5月17日获任执行董事,王雪女士于12月18日获任执行董事[53] 环境、社会及管治表现 - 农业业务排放6.89千克硫氧化物(同比减少8.81%)、258.57千克氮氧化物(同比减少11.86%)和25.24千克颗粒物(同比减少11.44%)[126] - 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达130,093.55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激增1,753%(主要因范围3排放披露透明度提升)[127] - 范围1直接排放7,648.43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养牛活动占比最高(3,929.77吨)[129] - 范围3其他间接排放122,395.72吨二氧化碳当量,下游运输和配送占98.6%(120,738.90吨)[129] - 有害廢物總量為9.46噸,同比增加19.60%,主要來源為農業業務的機器及熏蒸[133][134] 员工和人力资源 - 公司截至2025年3月31日员工总数为108名,男女性别比例为70:30[82]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员工总数为96人,较2024年的94人增长2人[187][190] - 农业业务员工占比82%(79人),物业投资业务占比18%(17人),业务结构保持稳定[190] - 全职员工占比90%(86人),兼职员工占比10%(10人),全职比例同比提升1个百分点[190] - 公司整体流失率为5.2%,共5名员工离职[191] - 农业业务全职员工流失率为6.3%(2025年)对比7.8%(2024年)[192]
德祥地产(00199) - 2025 - 年度财报
2025-07-28 16:16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公司2025年收益为3.98亿港元,较2024年的1.11亿港元增长258.6%[10] - 公司年度收入增加258.4%至港币3.981亿元(2024年:港币1.111亿元)[42] - 公司总收益(包括联营及合营)为8.68亿港元,2024年为6.92亿港元[10] - 物业收入及酒店收益中应占联营公司及合营公司部分为4.7亿港元,2024年为5.81亿港元[10] - 澳门项目对公司贡献增加至港币1.13亿元(2024年:港币6190万元)[46] - 公司收回土地使用权补偿收益为港币2.235亿元[43] 净亏损和每股亏损 - 公司净亏损扩大至9.1亿港元,2024年净亏损为6.82亿港元[10] - 公司年度净亏损为港币8.13亿元,每股基本亏损90港仙[38] - 公司年度净亏损为港币8.13亿元(2024年:港币6.449亿元)[43] - 2023年净溢利为5.33亿港元,2025年转为净亏损9.1亿港元[13] - 每股基本亏损为90港仙,2024年为71港仙[10] - 公司净亏损为8.13亿港元[62]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公司年度毛亏(包括物业存货减值)为港币3.463亿元(2024年:港币5670万元)[42] - 公司出售合营公司权益导致亏损分别为港币2.201亿元及港币1.019亿元[43] - 物业分部亏损为港币4.637亿元(2024年:港币4.057亿元)[45] - 酒店及消闲分部亏损为港币2.253亿元(2024年:港币2.308亿元)[53] - 证券投资分部亏损为港币1240万元(2024年:港币2280万元)[58] - 融资分部亏损4120万港元,主要因信贷亏损拨备4970万港元[59] - 未变现汇兑差异亏损2530万港元[61] 资产和股东权益变化 - 资产总额从2024年3月31日的35.65亿港元增至2025年3月31日的67.1亿港元[12] - 股东资金总额从2024年3月31日的22.58亿港元增至2025年3月31日的39.94亿港元[14] - 2025年3月31日资产总额67.1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88.2%[12] - 2025年3月31日股东资金总额39.94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76.8%[14] - 公司持有股权及基金投资总值为港币4790万元,其中59%为美元非上市证券及基金,41%为港币上市证券[58] - 其他应收贷款减少至7910万港元(对比2024年1.21亿港元)[59] - 抵押资产包括投资物业4.17亿港元及联营公司权益10.9亿港元[65] 债务和流动性 - 公司总借贷为9.262亿港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4770万港元[62] - 流动负债净额为5650万港元[62] - 逾期借贷金额为3.913亿港元[60] - 净资产负债比率为0.41[60] - 公司逾期借款金额为港币391,300,000元[167] 业务线表现 - 物业分部亏损为港币4.637亿元(2024年:港币4.057亿元)[45] - 澳门项目对公司贡献增加至港币1.13亿元(2024年:港币6190万元)[46] - 酒店及消闲分部亏损为港币2.253亿元(2024年:港币2.308亿元)[53] - 证券投资分部亏损为港币1240万元(2024年:港币2280万元)[58] - 融资分部亏损4120万港元,主要因信贷亏损拨备4970万港元[59]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实施出售物业存货及合营公司持有物业以改善流动资金[38] - 公司采取审慎态度管理现金流并减少经营支出以应对市场不确定性[39] - 公司专注于变现物业项目资金占用并确保收益[39] - 公司在中国、澳门及加拿大以外审慎探索潜在物业发展项目[39] - 公司持续检讨营商模式并调整灵活性以应对财务压力[38] - 公司通过出售资产提升流动性及财务灵活性[39] - 公司管理存款及贷款还款期组合以尽量减少银行融资续期和再融资的风险及成本[72] - 公司建立和保持多元化融资渠道[72] - 公司出售若干投资以变现被捆绑资本及获取适当现金偿还到期债务[72] - 公司持续控制行政及经营成本[167] - 公司积极寻求现有融资到期前再融资[167] - 公司将出售物业作为策略举措以提升流动性[166] - 公司拟提供定期股息及特别股息,并考虑以股代息选择[120] - 公司本年度不派发任何股息,全年无已付或应付股息[79] - 公司可供分派储备为港币1.1302亿元,与去年持平[86] 风险因素和市场环境 - 公司面临全球物业市场不确定性及经济放缓影响[39] - 公司应对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及持久通胀导致的全球经济放缓[38] - 公司预计美国政治局势及贸易政策带来额外不确定性[39] - 公司持续全球联营公司及合营公司业务风险增加[73] - 公司面临行业激烈竞争,包括建筑期限紧迫及建筑成本上升带来的预算控制挑战[73] - 公司密切监察建材价格波动和供应情况,进行详细投标分析[73] - 公司持续评估和监察外汇及利率风险,于适当时候考虑使用对冲工具[75] - 公司银行借贷按浮动利率计息,面临利率上升风险并增加财务成本[75] - 公司面临融资不稳定风险,以有利条款取得新融资的挑战增加[72] - 管理层认为集团有足够资源在未来十二个月继续营运[165] 公司治理和董事会结构 - 公司董事会由8名成员组成包括4名执行董事1名非执行董事和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131] - 董事会年内举行5次会议包括4次定期会议[133] - 所有董事在董事会会议出席率为5/5(100%)[135] - 审核委员会成员在4次会议中出席率为4/4(100%)[135] - 薪酬委员会成员在1次会议中出席率为1/1(100%)[135] - 提名委员会成员在1次会议中出席率为1/1(100%)[135] - 企业管治委员会成员在1次会议中出席率为1/1(100%)[135] - 环境社会及管治委员会成员在0次会议中出席率为0/0[135] - 2024年股东周年大会所有董事出席率为1/1(100%)[135] - 提名委员会由4名成员组成含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145] - 董事会含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符合上市规则要求[139] - 所有董事均完成企业管治及业务相关持续专业发展培训[141] - 周美华女士将于2025年7月1日起加入提名委员会[145] - 股东周年大会要求不少于三分之一董事轮值退任[144] - 独立非执行董事任职超9年需在通函中说明独立性依据[146] - 提名委员会本年度举行1次会议[147] - 企业管治委员会由3名成员组成(2名执行董事+1名独立非执行董事)[147] - 薪酬委员会由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150] - 薪酬委员会本年度举行1次会议[151] - 审核委员会由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152] - 审核委员会本年度举行4次会议[155] - 投资委员会由2名执行董事组成[156] - 环境、社会及管治委员会于2025年3月7日新成立[158] - 环境、社会及管治委员会由3名成员组成(1名执行董事+2名独立非执行董事)[158] - 审核委员会审阅截至2024年3月31日止年度经审核综合财务报表[159] - 风险管理和内部监控系统本年度与去年维持不变且无重大不当或不足之处[172] - 公司设立举报机制供员工及业务往来人士匿名举报不当行为或舞弊[171] - 内部审核团队直接向审核委员会汇报并定期提交包含监控有效性结论的报告[172] - 董事会已采纳内幕消息披露政策并成立内部委员会审阅重大资料[171] 股东结构和持股情况 - 陈国强博士持股5.289亿股,占总股本58.30%[88][90] - 张汉杰先生持股5140万股,占总股本5.66%[88] - 陈耀麟先生持股507.5781万股,占总股本0.55%[88] - 周美华女士持股1195.2564万股,占总股本1.31%[88] - 石礼谦先生持股82.2347万股,占总股本0.09%[88] - 叶瀚华先生持股30万股,占总股本0.03%[88] - 伍婉兰女士通过直接及家族权益持有公司股份528,948,012股,占总股份58.30%[111][112] - Record High Enterprises Limited持有公司股份261,172,919股,占总股份28.78%[111] - 达颖控股有限公司作为实益拥有人持有股份261,172,919股,占总股份28.78%[111] - 德祥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受控制法团权益持有股份76,186,279股,占总股份8.39%[111] - Galaxyway Investments Limited作为实益拥有人持有股份76,186,279股,占总股份8.39%[111] 购股权计划 - 购股权计划可发行新股上限为已发行股份总数10%[94] - 本年度可发行新股972万股,占加权平均股份数1.07%[94] - 当前购股权计划可发行新股9601.7541万股,占总股本10.58%[94] - 公司于2021年9月28日授出16,320,000份购股权,行使价为每股港币1.03元[97] - 购股权行使期为2022年4月1日至2025年9月30日,分四个阶段各行使25%[97] - 截至2025年3月31日,董事持有尚未行使购股权4,400,000份[98] - 雇员持有尚未行使购股权从5,620,000份减少至4,220,000份,年度失效1,400,000份[98] - 其他参与者(服务提供者及关连实体)持有1,100,000份尚未行使购股权[98] - 购股权总数从11,120,000份减少至9,720,000份,净减少1,400,000份[98] - 任何12个月期间向合资格人士发行股份不得超过已发行股份总数1%[96] - 向特定人士授出购股权若超过已发行股份0.1%或价值超港币5,000,000元需股东批准[96] 审计和核数师 - 核数师酬金总额为港币6,116,000元,其中审计服务费用港币4,390,000元,非审计服务费用港币1,726,000元[169] - 核数师对综合财务报表发表保留意见,涉及联营公司权益期初余额及应占业绩[162][163] - 公司确认对北京珀丽投资的全额减值亏损为港币136,200,000元[163] - 公司提起法律诉讼要求获取北京珀丽法定文件及会计记录[164] - 审计委员会同意管理层对保留意见的立场[168] - 公司将续聘德勤·关黄陈方会计师行为核数师[125] 客户和供应商集中度 - 集团五大客户营业额合计占总营业额约97%,其中最大客户占比约93%[116] - 集团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合计占总采购额约69%,其中最大供应商占比约37%[116] 雇员情况 - 雇员总数减少至119名(2024年130名)[68] - 高级主管中男性占37.5%女性占62.5%[143] - 全体员工中男性占48%女性占52%[143] - 董事会要求不同性别高级主管至少占20%[143] - 全体员工不同性别占比至少20%的目标已达成[143] 业务模式和策略 - 公司采用合营模式作为控股架构首选以分散业务风险[129] - 公司主要市场为香港、中国及英国的物业业务[183] 股东沟通和会议 - 2024年股东周年大会因恶劣天气延期至一周后同日同地点举行[175] - 股东可通过持有不少于10%投票权要求召开股东特别大会[178] - 股东可通过持有不少于5%投票权或不少于100名股东提呈议案[179] - 股东可向董事会发送查询至指定邮箱info@itcproperties.com或传真(852) 2858 2697[180] - 公司网站www.itcproperties.com提供所有通讯资料及印刷本索取安排[174] - 股东周年大会决议案均按股数投票且投票结果已按上市规则刊载[175] 环境、社会及管治(ESG) - 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依据联交所上市规则附录C2编制[184] - 报告通过重要性评估优先处理重大环境、社会及管治议题[184] - 报告包含量化数据及关键绩效指标并披露衡量标准和方法[184] - 董事会全面监督环境、社会及管治及气候相关风险管理[187] - 环境、社会及管治风险已纳入公司年度风险评估[187] - 董事会定期审阅环境、社会及管治及气候风险管理框架[187] - 董事会审阅环境、社会及管治措施、关键绩效指标及目标进展[188] - 公司环境、社会及管治管治架构包含董事会、委员会及合规部门[191] - 企业管治详细信息刊载于年报企业管治报告书章节[189] - 董事会负责年度ESG风险评估并监督气候相关风险对集团财务状况、运营及供应链管理的影响[192] - 环境、社会及管治委员会建立风险监控机制涵盖能源使用、碳排放报告及废物管理[192] - 集团通过访谈及会议收集持份者反馈以制定策略优先级和运营决策[194] - 股东和投资者主要关注财务表现、企业透明度及未来发展潜力等ESG议题[195] - 雇员关注健康与安全、薪酬福利、职业发展及性别多元化等ESG议题[195] - 供应商和承建商关注产品质量与安全、企业信誉及供应链责任等ESG议题[196] - 业务伙伴关注相互信任、协同效应及投资回报等ESG议题[196] - 社区关注社会贡献、环境责任及社区参与等ESG议题[196] - 监管机构和政府机关关注合规、企业管治及商业道德等ESG议题[196] - 重要性评估采用四步骤包括议题识别、持份者咨询及影响评估[197][198][199] 其他重要事项 - 公司确认本年度无进行任何须披露的关连交易[109] - 公司股票挂钩协议除购股权计划外本年度无新增[101] - 公司已为董事及高级职员投购法律行动保险[122] - 公司采用合营模式作为控股架构首选以分散业务风险[129]
万民好物(08217) - 2025 - 年度财报
2025-07-28 16:05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总收益从2024年的35,141,000港元略微上升至2025年的36,202,000港元,增长约1,061,000港元[10] - 公司总收益由2024年3月31日止年度的35,141,000港元增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的36,202,000港元[23] - 公司毛利由2024年3月31日止年度的1,880,000港元减少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的982,000港元[24] - 公司其他收入由2024年3月31日止年度的1,188,000港元增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的1,392,000港元[29] - 公司其他收益或亏损由2024年3月31日止年度的亏损13,287,000港元转为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的溢利5,349,000港元[30] - 公司年内亏损由2024年3月31日止年度的17,433,000港元减少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的5,899,000港元[37] - 汇隆截至2024年10月31日止六个月的收益为46,800,000港元,除税前溢利为32,700,000港元[19] - 集成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收益为353,300,000港元,除税前溢利为10,800,000港元[19] 投资表现 - 公司在2025年持有滙隆控股有限公司381,660千股,公平值为14,885千港元,占总资产的18.5%[17] - 公司持有中国集成控股有限公司9,100千股,公平值为8,281千港元,占总资产的10.3%[17] - 其他上市股本证券的公平值为4,893千港元,占总资产的6.1%[17] - 公司总投资的公平值为28,059千港元,占总资产的34.9%[17] - 公司2025年持有的滙隆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已实现及未实现收益为5,725千港元[17] - 汇隆控股的投资账面值为14,885,000港元,占公司总资产的18.5%,持股比例为2.66%[19] - 中国集成控股的投资账面值为8,281,000港元,占公司总资产的10.3%,持股比例为2.21%[20] 业务表现 - 公司手头合约为12项,总合约金额由2024年3月31日的333,844,000港元增至2025年3月31日的346,894,000港元[23] - 公司在土木工程行业拥有超过25年的经验,专注于道路及渠务工程、结构工程、地盘平整工程等[15] - 公司主要业务为土木工程分包,涉及道路及渠务、结构工程、地盤平整等[111] - 公司五大客户收益贡献占总收益100%,最大客户占比约100%[173] - 最大客户占总收益比例从2024年的89.2%上升至2025年的100%,五大客户占比保持100%[193] 成本与费用 - 公司的经常开支预计每年增长4.2%[11] - 总员工成本从2024年3月31日的5,909,000港元降至2025年3月31日的5,055,000港元[46] - 2025年法定審核服務費用為390千港元,2024年為360千港元[93] 债务与资本结构 - 计息债务总额保持稳定,2024年和2025年3月31日均为12,000,000港元[38][45] - 资本负债比率从2024年3月31日的36%上升至2025年3月31日的44%[38] - 流动比率从2024年3月31日的1.7倍降至2025年3月31日的1.5倍[38] - 公司已发行及缴足股本为48,298,000港元,股东应占权益为27,218,000港元[39]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计划探索日本及泰国的国际市场,以多元化收入来源[16] - 政府计划在2025至2030年期间,平均每年资本工程开支约为900亿港元[11] - 公司未计划进行重大投资或资本资产的其他计划[43] - 公司认为外汇风险甚低,因美元与港元按1美元兑7.80港元的汇率挂钩[44] 环境、社会及管治表现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31.4吨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密度为每百万港元收益0.87吨二氧化碳当量[126] - 2024/25年度氮氧化物(NOx)排放量为13.19千克,较上年33.69千克下降60.8%[126] - 2024/25年度范畴一排放为27.6吨二氧化碳当量,较上年75.8吨下降63.6%[126] - 2024/25年度能源消耗总量为375.3吉焦,较上年1,225.8吉焦下降69.4%[135] - 2024/25年度柴油直接能源消耗为352.2吉焦,较上年1,203.7吉焦下降70.7%[135] - 公司目标在下一报告期维持以2024年为基准的范畴一及二温室气体排放密度水平[126] - 公司采用无纸化会议、设备定期保养等措施降低能耗和碳排放[125] 人力资源 - 员工人数从2024年3月31日的26名减少至2025年3月31日的22名[46] - 公司香港全职及兼职雇员人数从2024年的26名减少至2025年的22名,下降15.4%[143][142] - 2025年总雇员流失率为17%,较2024年的27%下降10个百分点[144] - 男性雇员流失率从2024年的33%降至2025年的18%,女性保持13%不变[144] - 高级雇员类别流失率高达40%,初级雇员流失率从78%降至25%[144] - 公司2025年因工亡故人数和比率均为0,与2024年持平[146] - 公司2025年因工伤损失工作日数为0日,与2024年相同[146] 供应链管理 - 公司供应商总数从232家减少至130家,同比减少44%[151] - 公司所有供应商均位于香港,本地化采购比例为100%[150][151] - 公司供应链管理强调环保要求,供应商需符合香港环保署标准[149] - 公司对供应商实施年度评估机制,确保符合环境和社会责任标准[149] 公司治理 - 董事会由5名董事组成,包括2名执行董事和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64] - 报告期间董事会举行了5次会议,所有董事均全勤出席(5/5)[74] - 执行董事服务合约为期3年,独立非执行董事任期同样为3年[76] - 公司已采纳董事多元化政策,涵盖性别、年龄、专业经验等7个维度[71] - 提名委员会采用标准化程序评估董事候选人,包括履历审查和背景调查[66] - 审核委员会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黄智瑾先生担任主席,报告期内举行3次会议且成员出席率100%(3/3)[81][83] - 薪酬委员会由三名成员组成(含1名执行董事),报告期内举行3次会议且成员出席率100%(3/3)[85][86] 购股权计划 - 公司购股权计划可供发行的股份为30,186,000股,相当于已发行股本的10%[185] - 公司于2025年3月31日根据购股权计划授出19,842,480份购股权,每份购股权可认购每股0.16港元的股份[186][187] - 2025年3月31日购股权结余为19,842,480份,较2024年4月1日的26,974,800份减少7,132,320份(主要因失效)[187] - 购股权计划有效期至2026年3月24日(自2016年采纳日起十年),行使期不超过授出后十年[186]
应力控股(02663) - 2025 - 年度财报
2025-07-28 11:46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股份代号为2663,报告期为2025财年(截至2025年3月31日)[1][10] - 公司主要从事香港结构工程、建材产品供应安装及买卖业务,运营无重大变动[20][23] - 公司主要业务为投资控股,附属公司业务载于综合财务报表附注29[177][183] 管理层变动 - 灌志明博士于2025年1月1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等多个委员会成员,张嘉慧女士CPA于2025年4月1日获委任为公司秘书,陈晨光先生于同日辞任[4][5][6][7][8][148][151] 地区市场情况 - 香港经济受全球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建筑业竞争激烈,利润受压[11][16] 业务线表现 - 启德体育园主体育场屋顶修缮工程是公司能力的体现,2025年3月开幕后成地标[13][17]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公司2025财年收入与上年度持平,得益于往年合同和2024年完成的重大项目[12][16] - 2025财年公司收入约6.677亿港元,较上年度增加约170万港元,增幅0.3%[21] - 本年度公司收益约为66770万港元,较上年度增加约170万港元或0.3%[24][31][33][39] - 本年度毛利约为10710万港元,较上年度减少7.1%[31] - 本年度除所得税前溢利约为4126万港元,较上年度减少26.0%[31] - 本年度纯利约为3616万港元,较上年度减少22.0%[31] - 本年度毛利约10710万港元,较上年度约11520万港元减少约7.1%,毛利率降至16.0%[35][40] - 本年度溢利约3620万港元,较上年度减少约1020万港元或22.0%[45][49]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本年度收益成本约为56060万港元,较上年度增加约1.8%[31][34] - 本年度行政及其他经营开支约5430万港元,较上年度增加约420万港元[37][42] - 本年度财务成本约250万港元,较上年度减少约100万港元或28.6%[38][43] - 本年度及上年度所得税开支分别约510万港元及940万港元,实际税率分别约为12.4%及16.8%[44][48] - 本年度员工福利开支总额约8320万港元,2024财年为8010万港元[70][75] 股息分配 - 董事会建议派发末期股息每股0.3港仙[15][17] - 董事会建议2025年末期股息每股3港仙,特别股息每股零港仙,分别合共1670万港元及零[46][50] - 本年度支付特别中期股息每股4.0港仙,2024财年无特别中期股息[196] - 董事会提议宣派末期股息每股3.0港仙,2024财年末期股息为每股4.0港仙,特别股息为每股4.0港仙[197] - 末期股息金额为1670万港元,2024财年末期股息为2230万港元,特别股息为2230万港元[197] - 末期股息待公司即将召开的年度股东大会批准后,将于2025年9月26日左右支付给2025年9月9日名列公司股东名册的股东[197] - 股息建议取决于集团的累计储备、流动性状况、预期现金流和营运资金需求[197] - 截至年报日期,董事会不知悉有股东放弃或同意放弃任何股息[198] 其他财务数据 - 2025年3月31日,公司手頭未完成合約約為36900万港元[26][27][32] - 本年度公司确认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保留金及合约资产计提拨备约1650万港元[28][29][32] - 2025年3月31日,公司流动资产约为41334万港元,较上年度减少18.4%[31] - 2025年3月31日,公司流动负债约为16994万港元,较上年度减少26.1%[31] - 2025年公司毛利率为16.0%,较上年度的17.3%有所下降[31] - 2025年3月31日流动比率约2.4倍,高于2024年的2.2倍,净流动资产约24340万港元[52][53][54] - 2025年3月31日资产负债率为5.0%,低于2024年的6.4%[58] - 2025年3月31日集团现金及银行结余总额约1.2亿港元,较2024年3月31日的1.702亿港元减少[63] - 2025年3月31日集团可用银行融资总额约2.07亿港元,且全部未获动用可供使用[63] - 2025年3月31日公司拥有人应占权益约2.614亿港元,较2024年3月31日的2.924亿港元减少[63] - 2025年3月31日集团资本负债比率为5.0%,较2024年3月31日的约6.4%减少[64] - 本年度集团产生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约3310万港元[64] - 2025年3月31日集团无银行借款,2024年3月31日为930万港元[66] - 2025年3月31日集团无已抵押按金,2024年3月31日无[66] - 2025年3月31日集团有219名员工,2024年3月31日为217名[70][75] - 除附属公司投资外,集团本年度无重大投资[67][72] 董事信息 - 黎碧芝女士60岁,2015年9月22日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有逾30年审计等经验,为多家上市公司任职[84][88][89] - 林志伟先生65岁,2015年9月22日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有逾30年钟表销售营销经验[85][86][90] - 杨杰明博士67岁,2015年9月22日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曾在香港中文大学任职[87][90] - 灌志明博士69岁,2025年1月1日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有逾40年结构工程和工程顾问经验[91][92][93][94] - 廖远维先生52岁,为集团总经理,负责建材产品贸易业务管理,有逾30年建材行业经验[95][96] - 廖远维先生1994年6月获加拿大汉博学院土木工程技术文凭[96] - 陈志明先生54岁,为集团商务董事,负责现场工程等管理,有逾30年结构工程和建材行业经验[97][98] - 陈志明先生1988年在香港完成中学教育,1992年8月入职集团[98] - 林志伟先生1986年7月和2010年10月分别获香港树仁大学工商管理文凭和学士学位[85][90] - 杨杰明博士1981年11月获香港大学理学士,1987年6月获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哲学博士学位[87][90] - 张嘉慧自2025年4月1日起任公司秘书,2018年加入集团任财务总监,有超10年财务管理及审计经验[99][101] - 廖远维52岁任集团总经理,陈志强54岁任商务总监,两人在建材产品业均有超30年经验[100] 企业管治 - 公司本年度遵守上市规则附录C1所载企业管治守则所有条文[103][107] - 企业管治守则规定主席与行政总裁不应由一人担任,但公司董事会认为现有安排能使公司高效决策运营[105][108] - 本年度及报告日期,独立非执行董事人数遵守上市规则第3.10及3.10A条规定[110][111] - 叶柏雄、韦日坚等董事出席本年度董事会会议和股东大会的记录良好,执行董事服务合约可提前三月书面通知终止[112] - 董事会职责包括制定检讨集团企业管治政策、监察董事和高管培训等[114] - 独立非执行董事与公司签的委任书可提前一月书面通知终止,董事按章程轮值退任及重选[115] - 独立非执行董事确认年度内对集团的独立性,公司参照上市规则第3.13条认为他们独立[117] - 全体创始独立非执行董事已任职九年,公司邀请灌志明博士自2025年1月1日起加入董事会以保持独立性[118][120][128][129] - 全体董事均出席公司组织的培训课程[122] - 公司制定董事会成员多元化政策,提名委员会考虑多属性确保知识和观点平衡[123][125] - 公司成立审核、提名、薪酬三个董事会委员会,各委员会有书面职权范围可在网站查阅[125][127] - 审核委员会成员黎碧芝、林志伟、杨杰明、灌志明出席率分别为4/4、4/4、4/4、2/2[128] - 提名委员会成员黎碧芝、林志伟、杨杰明出席率均为2/2[128] - 薪酬委员会成员黎碧芝、林志伟、杨杰明出席率均为2/2[128] - 审核委员会本年度审阅评估集团财务报告和业绩公布,检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132][139] - 薪酬委员会审阅集团员工薪资调整和奖金支付,评估董事表现和薪酬并提建议[134][140] - 提名委员会审阅董事会组成和董事退任连任,确信董事会能保障公司利益,将监测多元化政策实施[136][141] 其他重要内容 - 本年度其他收入约1060万港元,主要含银行利息收入约460万港元及汇兑差额收益约390万港元[36][41] - 公司本年度组织章程文件无变更[170] - 业务进一步讨论及分析可在年报第5至11页“管理层讨论及分析”中查看[178][184] - 集团声誉和品牌受损会对业务、财务和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180][186] - 集团涉及的申索或法律诉讼会对业务营运造成重大不利影响[181][187] - 集团业务表现依赖香港涉及结构工程的设计和建造项目供应,数量可能减少[188][191] - 集团致力于可持续工作实践,内部规则含环保合规措施和程序[189][192] - 集团受多项香港法律影响,已设内部规则确保经营合规[190][192] - 集团重视与员工、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为员工提供薪酬、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193] - 集团本年度业绩列于年报第44页综合全面收益表[194] - 公司董事考虑至少每年两次(在公布年度和中期业绩之前)讨论股息分配[195] - 股东提名董事的通知书递交期限从公司寄发股东大会通知次日起,至大会日期前7天止[165][171] - 持有公司不少于十分之一有表决权已缴足股本的股东有权要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167] - 持有公司缴足股本十分之一以上的股东有权要求董事会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大会应在提交要求后两个月内举行[172] - 截至2025年3月31日,集团男性员工172人,占比78.5%,女性员工47人,占比21.5%[144]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公司核数师审核服务费用为660千港元,非审核服务费用为0,总计660千港元[146] - 本年度,秘书根据上市规则第3.29条规定进行了不少于15小时的相关专业培训[149][152] - 公司采纳上市规则附录C3之标准守则作为董事证券交易行为守则,董事确认遵守规定[153][160] - 公司未设独立内审部门,聘请外部顾问审查内控和风险管理系统,认为该职能本年度有效充分[155][162] - 公司鼓励与投资者双向沟通,设有网站披露集团财务等信息[157][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