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安徽汽车产业何以出彩?(活力中国调研行)
人民网· 2025-07-12 06:19
2023年,安徽省汽车产业链企业营收首次迈上万亿元台阶,2024年突破1.5万亿元,连续两年保持20% 以上增速。 2024年,安徽汽车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安徽造"。 今年1月至5月,安徽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为123.57万辆、61.33万辆,均居全国前列。 本报记者 杨子岩 田先进 孔德晨 在我国汽车产业中,安徽省扮演着重要角色。从一组数据中可以窥得一二: ………… 数字背后,是安徽汽车产业厚积薄发的结果。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守好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壮 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 集群。" 牢记总书记嘱托,近年来,安徽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突出创新引领、融合 发展、以强促大,正在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汽车产业何以出彩?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奇瑞汽车新一代鲲鹏天擎混动专用发动机实现48%以上的热效率,国轩 高科首条全固态电池实验线正式贯通……越来越多汽车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在安徽加速落地。 "汽车产业再次成为科技创新制高 ...
文明交流架起共同繁荣之桥
经济日报· 2025-07-12 06:17
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国际舆论场中"文明隔阂""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观点论说不一。7月10 日,在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上,各国嘉宾通过分享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生动故事,共同传递出清晰 而坚定的信号:所有文明成就都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深化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将为各国应对共 同挑战、实现共同繁荣架起桥梁。 一段段文明交流互鉴的佳话,正汇聚成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磅礴力量。不久前,世界各地举办丰富多彩 的庆祝活动,迎接和庆祝首个联合国"文明对话国际日"。2024年,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中国等83 个国家提出的决议,将每年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这不仅彰显了世界各国人民推动文明对 话、促进人类进步的普遍愿望,也是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的又一重要实践。 本次会议再次以务实对话,凝聚起文明交流互鉴的广泛精神共识。以此为契机,站在历史正确一边、人 类文明进步一边的中国,将继续与世界携手同行,焕发文明的光彩,涌动发展的活力,赓续和平的伟 业,书写人类社会共同繁荣的崭新篇章。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文明交流促进发展相通。"这是一条'幸福路',也是一条'文明路'。"北京交通大学肯尼亚留学生卡里乌 在会上 ...
“夜间模式”提升城市消费活力
经济日报· 2025-07-12 06:17
随着气温攀升,各地夜间经济又活跃起来,夜间旅游已成为文旅消费新引擎。在城市发展的画卷上,夜 间文旅新场景成为一抹绚丽的风景。 对游客来说,逛夜市、赏夜景并不陌生。夜间文旅为何能持续火爆,不断吸引游客目光?人们往往在快 节奏的工作与生活中转换,无暇顾及休闲娱乐,夜晚则为人们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应运而生的夜间经济 丰富了广大民众的休闲生活选择,见证了城乡居民生活观念更新和生活方式变迁。相较于白昼,夜色下 的文旅体验还自带"夜间模式"滤镜,别有一番韵味。 当前,消费者文旅需求更加多样化,传统文旅场景体验已趋于饱和。要刺激新需求,推动文旅消费高质 量发展,各地就要探索更多可能性,夜间文旅是不错的选项。在上海,"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 展"自7月份起,每天加开夜场至晚上9点。在杭州,夜幕下的"西子廊桥"化身流动的舞台,越剧、昆 曲、交响乐等创新改编的演出轮番上演,吸引市民游客驻足观看。 在夜间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城乡基础设施如交通、照明等持续改造完善,居民整体生活品质也随之 提升。夜间文旅消费还带动了周边产业发展。比如,作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江西景德镇陶溪 川文创街区累计孵化2.5万"景漂"创客;又如,甘肃省 ...
以工代赈并非“排斥先进生产力”
经济日报· 2025-07-12 06:17
对于以工代赈的讨论,断章取义或过度解读自然不可取,要科学认识和把握以工代赈政策的特殊性和复 杂性,因地制宜做好政策的落地和执行,科学管理并分配好有限的财政资金,真正发挥政策的"鱼渔双 授""志智双扶"作用,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但就业问题仍存在挑战和压力,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 的就业困难群体对于以工代赈有着现实需求。持续深入推进以工代赈,体现了国家在促进就业、改善民 生等方面的坚定决心和科学布局。当然,对于以工代赈的讨论,断章取义或过度解读自然不可取,但也 提醒我们,要科学认识和把握以工代赈政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因地制宜做好政策的落地和执行,科学 管理并分配好有限的财政资金,真正发挥政策的"鱼渔双授""志智双扶"作用,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 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新增下达1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26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75 个项目实施,预计发放劳务报酬45.9亿元,助力31万名重点群体稳就业促增收。截至6月底,2025年度 已下达以工代赈中央投资295亿元,支持实施以工代赈项目近6000个,有望吸纳带动70 ...
7月12日电,马斯克表示,XAI资金充足,目前不寻求融资。
快讯· 2025-07-12 06:16
智通财经7月12日电,马斯克表示,XAI资金充足,目前不寻求融资。 ...
EPR Properties: The Market Is Sleeping On 38% Theater Exposure (Rating Downgrade)
Seeking Alpha· 2025-07-12 06:16
EPR Properties (NYSE: EPR ) appears to have recovered from the pandemic, as its experiential tenants were hit hardest during the lockdown periods. I question whether that recovery is overdone, as the stock trades at only a slight discount to more diversifiedJulian is the leader of the investing group Best Of Breed Growth Stocks where he only shares positions in stocks which have a large probability of delivering large alpha relative to the S&P 500. He also combines growth-oriented principles with strict val ...
古镇游为何冷热不均
经济日报· 2025-07-12 06:15
暑期文旅火热开局,西北地区成为避暑游热门目的地。不过,近日有媒体报道,由于青海省旅游投资集 团股份有限公司及下属13家公司集体破产清算,其重点打造的文旅项目青海撒拉尔水镇没能赶上这波热 度,还没开业就"凉"了。 一段时间以来,古城古镇热席卷中国文旅业。一些地方为追求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将丰富多元的文化 符号进行碎片化、快餐式的拼接复制,大批人造景点仓促上马。数据显示,全国曾建成超过2800个人造 景区,至今存活下来的不足300个。 曾被寄予厚望的文旅项目,如今成为消耗财力、物力、人力的沉重负担,最终陷入"建得起、养不起、 活不好"的困局,教训深刻,引人深思。 旅游发展切忌盲目跟风,追求短期效益不可取。"赚快钱"思维主导下的开发,往往重"噱头"轻内容、 重"引流"轻体验、重"首秀"轻运维。岂不知,文旅业的生命力在于可持续性,根基在于游客基于优质体 验形成的口碑与重游意愿。在一些古镇遇冷的同时,也有一些古镇仍然充满活力:比如,浙江乌镇通过 引入多元业态,打造丰富场景,用戏剧节等创新形式激活文化基因。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当代生活十分 丰富,不妨从自身文化底蕴中发掘亮点,从"造景思维"转向"体验经济",打造不可替代的核 ...
跨国车企在华经营模式出现转变
经济日报· 2025-07-12 06:15
跨国车企曾是引领中国汽车产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全球汽车产业销量增长陷入停滞之际,大众、日 产、雷诺等跨国车企抓住中国对外开放的契机,与中国车企展开合资合作。凭借成熟的技术、先进的产 品、较强的品牌力以及国际化运营理念,跨国车企在实现开拓中国市场的同时,将全球汽车产销规模提 升到一个新高度,并巩固了自身在产业界的领先地位。 7月10日,法国雷诺集团旗下安培与中金私募、杭州资本、杭州高新金投在杭州签署新能源汽车产业基 金合伙协议。此次基金合作将在电池、智驾、智舱、软件、具身智能等多个前沿方向进行布局,挖掘新 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投资机会,构建"技术创新+产业资本赋能+国际验证"的良性循环。雷诺中国董事长 兼CEO苏伟铭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多方共赢的合作,突破传统的主机厂与供应商的业务模式,共育开 放式创新生态"。 此前,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东风汽车集团达成协议,成立新公司。新公司注册资本为10亿元人 民币,其中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出资60%,东风汽车集团出资40%,将专注于向全球市场出口整 车及零部件,特别是新能源车型。不少业内人士称,"日产的全球销售渠道和中国设计的领先产品,将 开创合资品牌出海新范式" ...
让知识产权更好赋能东北振兴
经济日报· 2025-07-12 06:15
知识产权在东北地区的总体发展 - 东北三省一区有效发明专利达19.5万件 同比增长10.2% 有效注册商标216.1万件 同比增长7.7% [1] - 地理标志产品累计273个 地理标志商标注册556件 总量占全国近十分之一 [1] - 知识产权成为驱动技术创新和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机制 正转化为东北振兴新动能 [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知识产权作用 - 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在乳业、草产业、新型储能等传统优势产业设立 推动专利成果在绿色制造、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中转化 [2] - 国家知识产权局派驻专员支持高校与科研机构核心技术攻关 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推动"沈飞""哈飞"等企业与高校军民技术转型 [2] - 辽宁、吉林等地形成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 百余家专业机构提供专利代理、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支撑 - 东北布局8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与快速维权中心 覆盖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 [3] - 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发明专利量达4.6万件 较前一年显著增长 [3] - 冷凉气候与能源资源优势为算力基础设施布局提供条件 支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发展 [3] 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中的知识产权应用 - 五常大米、长白山人参等地理标志品牌成为全国性"农业名片" 知识产权制度支撑品牌建设与质量控制 [4] - 建成13个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 实施6项重点保护工程 推动地理标志向产业集群转化 [4] - 计划建设乳业、草产业等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促进生态与经济效益协同提升 [4]
“非遗+旅游”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如何推动"非遗 +旅游",进一步提升文旅消费市场活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推动跨界融合与链 条延伸,构建"非遗+旅游"产业生态。在横向跨界融合上,深度拓展"非遗+"多元业态,积极推动"非遗 +教育""非遗+康养""非遗+演艺""非遗+文创"的深度融合,构建复合型消费场景。在产业的纵向延伸方 面,强化以非遗为核心的上下游贯通。以荣昌卤鹅为例,可以从上游"生态养殖农场"到中游生产加工过 程中的"非遗技艺研究院+现代食品产业园",再到下游"一店一非遗"的构建,形成完整产业链。通过横 向融合与纵向延伸的双向发力,推动"非遗+旅游"实现从单一经营模式向多元共生的产业生态的转型升 级。二是强化科技赋能,为"非遗+旅游"消费带来新体验。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要充分利用数字技 术,以"虚实结合、古今对话"的创新方式,推动"非遗+旅游"体验从平面化、单一感官化向立体化、多 感官交互化的体验模式转型。三是深度整合各类资源,打造非遗消费新空间和新场景。在空间维度上, 可以将非遗元素融入特色民宿、城市公共空间和乡村生活空间,让非遗贴近大众日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