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亲密关系
icon
搜索文档
虽然我出轨了,但我仍始终如一地爱你丨2025出轨行为报告
后浪研究所· 2025-11-03 17:15
出轨,无疑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它是亲密关系中最具破坏力的行为之一,就像是在关系中投入的一颗深水炸弹,只要出现,就足以彻 底摧毁长期建立的信任与承诺。 我们一度有些犹豫,该如何在公众场合聊起这个话题。但在这次「后浪研究所」的问卷调查中, 有 34.1%的受访者承认自己曾有过出轨行为,还有42.9%的受访者经历过另一半的出轨。 出轨,在当代 亲密关系中,似乎已不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这并非是个别人的极端故事,而是一部分渴望亲密关系的群体,正在真实面对的问题。 性或许是肉体出轨的标准,但其中更关键也更伤人的核心,其实是欺瞒和背叛。 出轨的本质,是出轨 者单方面地宣告,我们的关系就此破裂。 我们暂且先将道德审判搁置一旁,来看看当一个人选择出轨时,背后存在着怎样的情感逻辑和心理动 因?出轨会给另一方带来什么样的伤害?以及,我们在亲密关系里,更深层次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本期「年轻人出轨行为」小调查, 共有2031位读者分享了他们的经历。 | 05后 4.3% | 90后 22.9% | | --- | --- | | 00后 26.7% | 85后 6.6% | 你如何界定出轨和背叛? 是必须有肌肤之亲,还是精神上的背离 ...
搞不明白「出轨」这件事,劝你先别谈恋爱|年轻人出轨行为小调查
36氪· 2025-09-24 14:20
核心观点 - 出轨行为反映亲密关系中的心理需求和自我认同问题 而非单纯的道德缺陷或欲望失控[2] - 出轨本质是单方面宣告亲密关系破裂 折射出对自由 孤独感等复杂心理动力的追求[2] 情感心理分析 - 比利时婚恋心理专家埃丝特·佩瑞尔指出出轨与人的渴望 自我认同 孤独感 对自由的追求等心理动力相关[2] - 出轨行为被视为折射内心需求的镜子 超越道德层面的是非对错[2] 调查关注方向 - 探讨出轨时的心理状态及伴侣出轨后的应对方式[2] - 调查对"善意的谎言"与"绝对的坦诚"的理解差异[2] - 聚焦年轻人出轨行为 邀请分享相关看法或经历[2]
末日重生爽文,咋成了当代白领的安眠药?
虎嗅APP· 2025-09-19 19:10
文章核心观点 - 抖音平台上流行的《末日重生》文学是2025年反映时代精神的新兴流派,其核心情绪从过去的“逆转人生”和“解决烦恼”转变为当下的“幸存”,折射出年轻一代在全球危机加剧背景下对最低层次安全感的渴望 [6][31][34] 流行文学的时代映射 - 每个时代的流行文学都反映该时代的焦虑与渴望,如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寻根文学、1945年后日本的无赖派文学以及美国越战时期的反战文学 [5] - 流行文学的变化揭示社会环境对人们野心与欲望的影响,经济高歌猛进时期流行修仙与穿越文学,主题是向上突破和逆转人生;经济发展放缓时期流行兵王、赘婿、宫斗等,主题变为解决具体问题;而当前末日重生文学的核心是“幸存” [24][25][27][28][29][31] 抖音末日重生文学的特点 - 与传统末日题材强调主人公超强能力和人性复杂性不同,抖音末日重生文学不强调战力,而侧重运气、智力和异能,主角多为普通人重生后利用预知能力求生 [11][14] - 故事开局阶段常出现“撸口子”(骗网贷)行为,主角通过借贷囤积物资、改造避难所,将正常社会的失序行为合理化為实用主义求生技巧 [16] - 复仇情节简化且直接,摆脱人命只有一次的自然设定,复仇理由紧密关联现实中的性别议题、社会议题和亲密关系,成为流量抓手并映射观众心理愿景 [20] 幸存感的社会心理基础 - 幸存感是指人在危机和不确定性中侥幸活下来的心理,是一种最低层次的安全感想象 [33] - 全球调查显示,75%的16-25岁受访者认为未来令人恐惧,56%认为世界末日必将来临;中国年轻一代常用“最惨一代”形容自己,将人生主线任务定义为“活下去” [36] - 现代末日情绪不同于古代宗教恐慌,而是一种“自恋”的文化现象,技术发展使信息更直观、迅捷地触及个体,加剧了“镀金恐惧”和“崩溃文化” [40] 中国末日想象的独特性 - 中国末日观念并非绝对毁灭,而是旧秩序崩塌后通向新生活的系统更新,如末劫、末法时代等概念 [42] - 抖音末日重生题材放大这种想象,故事中缺乏复杂人性博弈,主角凭借重生“天眼”丝滑闯关,折射出现实中人们对复杂性的疲惫及对单纯、具共识世界的渴望 [42]
新剧|《欢乐家长群2》上演中国家庭图鉴,观众找乐子照镜子
新浪财经· 2025-09-17 14:02
核心观点 - 电视剧《欢乐家长群2》通过轻喜剧形式具象化当代家庭教育议题 展现多个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 家校沟通及职场平衡挑战 折射中国家庭现实生态 [1][3][5] 剧情内容 - 延续第一季故事脉络 原班人马回归并加入新演员 包含张嘉益 陈好领衔主演及蔡明等友情出演阵容 [1] - 四组家庭面临新学期挑战:刘向上家庭遭遇台风天出行困境 杨明彪为女儿文具采购陷入困惑 孩子辅导功课崩溃及出生证明对比引发身世谜团 [3] - 儿童角色成长显著:刘果宁 糖豆等与家长斗智斗勇花样翻新 金句爆梗不断 如反呛家长"你也不是第一次当妈妈"及挺身保护母亲 [5] 社会议题覆盖 - 多维度展现成年人生存实况:家长群成为情绪树洞 反映秒回慌张 接龙纠结等群体焦虑 同时涉及职场调岗 应酬压力及创业纠纷 [3] - 四组家庭分别代表工薪阶层柴米油盐 单亲家庭亲子磨合 创业家庭起伏及城漂家庭聚散 铺陈职场 情感 代际全方位挑战 [5] - 通过家庭沟通 家校沟通情节引发新思考 拼图式呈现"中国家庭图鉴" 使观众能在剧情中找到自身家庭对应关系 [5]
《老友记》:为什么我们都爱Chandler?
虎嗅· 2025-08-30 19:10
角色与演员背景 - 演员Matthew Perry于2023年10月突然离世,享年54岁 [3] - 演员与角色Chandler Bing存在高度共鸣,均经历支离破碎家庭、不安全感及对亲密关系抗拒 [4] - 演员现实中长期挣扎于酒精与药物成瘾,进过65次戒毒机构,经历住院抢救与复发 [30] 角色基本信息 - 白人男性,第一季年龄约26岁 [9] - 父母于其9岁感恩节时宣布离婚,父亲婚内出轨男性并变性,母亲为情色小说作家 [11][12] - 职业为高薪数据建构师,后期转行广告行业实习生 [12] 角色性格与防御机制 - 性格特征包括幽默自嘲、敏感细腻、性魅力不足、害怕冲突与承诺 [12] - 依赖幽默作为防御机制,通过自嘲预防批评并保持心理距离 [20][21] - 童年创伤导致吸烟成瘾,情绪紧张时复发,表现为心理退行行为 [22][23] 人际关系与疗愈过程 - 六位好友形成替代家庭,共同度过10个感恩节,提供戒瘾支持与职业鼓励 [26] - 与Monica的婚姻帮助其学会处理冲突,最终领养2个孩子并完成职业转型 [12][27] - 剧中角色通过友情与爱情获得安全感,实现从逃避到承担责任的成长 [25][29] 现实与虚构对比 - 剧中角色在关系中完成疗愈,现实演员虽经历类似创伤但未能摆脱成瘾困境 [4][30] - 演员通过自传分享经历,强调帮助他人成为其生命意义 [32]
七夕复盘:如何判断和“合适的人”在一起
虎嗅· 2025-08-29 22:01
亲密关系质量评估指标 - 关系中保持真实自我 能够自由表达想法和放松而不被评判 [4][5] - 长期相处仍存在兴奋时刻 如日常重逢的雀跃感 [7] - 争吵时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通过表达担忧和倾听达成共识 [9][10] 关系安全感与尊重表现 - 日常互动中感受到安全与尊重 避免大喊大叫或越界行为 [11] - 伴侣成为首要分享对象 无论是积极事件还是日常琐事 [12] - 双方互相鼓励成为更好版本 支持彼此个人目标实现 [13][14] 社交兼容性与独立性 - 尊重并喜欢对方朋友圈子 获得对方社交圈接纳 [15][16][17][18] - 保持适度独处时间 拥有独立社交活动以维持自我价值感 [19][20][21] - 责任分担均衡 共同承担家务育儿等生活责任 [22][23] 成长支持与承诺可靠性 - 伴侣真诚为个人成长高兴 如职业晋升或目标达成 [24][25] - 尊重过去创伤经历 愿意共同承受痛苦而非强迫放下 [27][28][29] - 言行一致可靠 遵守做饭家务等日常承诺 [30] 相互学习与接纳程度 - 关系中相互启发 学习新观点和生活方式 [31] - 保持真实自我不被要求改变 接受缺点而不取悦对方 [32] - 通过多维度审视关系积极面与消极面 最终依赖自我直觉判断 [33][34]
订婚仪式成了年轻人婚前的扫雷大战
虎嗅APP· 2025-07-20 11:02
订婚仪式市场趋势 - 在结婚率持续低迷的背景下,订婚仪式在社交平台逆势走热,成为年轻人验证伴侣关系的现实考量[4][5] - 北京热门商圈婚庆店铺的策划师档期紧张,尤其8月8日等吉利日期需提前预约[7][8] - 48.8%的年轻人理想婚庆类型为简约,但订婚仪式呈现复杂化、个性化趋势,新中式风格和电影游戏主题定制受青睐[9][11][12] 订婚仪式流程与成本 - 订婚流程为婚礼的"沉浸式速通版",核心环节包括礼金展示、签婚书、用餐和拍照,耗时约6小时[13][14] - 上海案例显示订婚总成本达13.46万元,其中彩礼7.95万元、三金4.1万元、酒席1.1万元[20] - 一线城市基础套餐(场地+餐食+妆造摄影)需1-2万元,高端定制价格上不封顶[16][18][19] 消费者行为分析 - 00后成为新兴消费群体,部分毕业生即举办订婚宴[9] - 拍照成为核心需求,仪式后50%以上时间用于摆拍,妆造和摄影支出占比显著[33][34][35] - 消费者疲劳感明显,部分用户因筹备压力转向"三无婚礼"(无伴郎/无车队/无传统)[26][28][29] 社会心理动因 - 订婚充当婚姻缓冲带,61%的受访者通过仪式测试家庭匹配度,部分用户因此取消婚约[45][48][49] - 2024年Q1结婚登记量创45年新低,政府降低登记门槛(如取消户口簿要求)刺激需求[54][55] - 年轻人将婚姻视为财产协议而非爱情证明,订婚成为规避法律责任的"情感预付"[60][69][70] 行业创新与矛盾 - 传统婚庆公司推出"订婚速通"服务,但DIY模式同步兴起以降低成本[23][25] - 社交平台形成订婚内容产业链,相关话题日均新增180+条讨论[33][76] - 存在"仪式悖论":72%的用户认为订婚无法律效力,但38%陷入道德绑架不敢退婚[75][76][79]
《Make Love Last》:以艺术之名,重新点燃亲密的力量|2025戛纳医药狮全场大奖
经济观察报· 2025-06-17 17:04
行业背景 - 在中国性健康话题尤其是勃起功能障碍(ED)仍被文化羞耻感包围 男性患者普遍选择沉默导致公众认知长期停滞 [1] - 处方药品牌在中国面临严格监管限制 无法直接向消费者宣传药品功效 传统推广手段基本失效 [1] 品牌策略 - 公司选择通过艺术实验短片《Make Love Last》进行间接沟通 避开产品功效宣传 聚焦"亲密关系持续性"的情感共鸣 [1] - 项目完全规避品牌Logo和药品信息 以"亲密关系倡议"形式发布 所有内容经过法律合规团队多轮审阅 [5] 创意执行 - 联合新锐视觉艺术家采用长曝光技术 记录三对情侣4小时自然互动的"情感轨迹图" 形成抽象光影艺术作品 [2] - 影像规避直接性行为描绘 通过身体流线与光影叠加传递情感温度 具备艺术展览级传播基础 [2] - 后续通过艺术展览形式让参与者回看互动影像 激发真实情感反应后投放社交平台 [3][4] 传播效果 - 内容以"Make Love Last"为传播锚点 在微博/小红书/Bilibili等平台引发用户自发分享亲密故事与困惑 [4] - 项目被业内评为"最难品类下最具智慧的表达" 实现品牌破圈同时打开性健康议题讨论窗口 [6] 行业启示 - 在严苛监管环境下 艺术表达可成为穿透商业语境的合规解决方案 [5] - 当功能性信息受限时 情绪价值与文化共鸣能建立更深刻的品牌链接 [6] - 项目证明高敏感品类可通过克制表达推动社会对话 改变行业传统推广范式 [6]
离婚教练才是21世纪的风口职业
虎嗅APP· 2025-06-10 21:43
离婚教练行业现状 - 美国离婚教练行业成为离婚经济中最拥挤的赛道,提供全托管服务覆盖离婚前、中、后期各环节[9][10][11] - 典型服务包括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生活重建等,收费远低于律师(平均125美元/小时 vs 律师270美元/小时)[36] - 行业准入门槛低,Certified Divorce Coach等机构提供48小时速成培训即可执业[33][34] 市场需求驱动因素 - 美国离婚成本高昂(平均7000美元),95%的离婚者需贷款支付费用,教练服务性价比优势显著[39][41] - 2024年美国初婚离婚率40%-50%,每年约70万起离婚案件,平均每42秒1对夫妻离婚[44] - 全球离婚率上升趋势明显,中国2024年离婚登记数同比增加1.1%[45] 典型商业模式 - 男性专项服务代表Rene Garcia提供24小时紧急援助、法律转介、健身计划等打包服务,定位"西格玛男性重建"[19][23][25] - 女性教练多依托IP运营,如Sarah Roth结合人力资源经验转型情感辅导[28] - 服务细分程度高,按信仰、资产状况等维度分类,形成差异化竞争[16][84] 社会文化变迁影响 - 社交媒体助推离婚正向叙事(如TikTok话题Divorce播放量激增),形成"离婚即自爱"的舆论氛围[47][49] - 婚姻制度个体化趋势显著,传统家族功能弱化推动夫妻关系重构[73][74] - 短期关系词汇爆发(situationship/friends with benefits等)反映年轻人对亲密关系的定义迷茫[87][88] 政策与制度环境 - 美国各州离婚程序复杂,分居期长达数月甚至一年,加剧经济风险(30%女性收入高于丈夫)[62] - 中国2025年结婚登记取消户口本要求,但离婚程序仍严格,形成"宽进严出"矛盾[67][68] - 全球法律滞后性导致离婚成本转嫁至民间服务市场,催生教练行业野蛮生长[64]
离婚教练才是21世纪的风口职业
虎嗅· 2025-06-10 12:26
行业概况 - 离婚教练行业在美国正成为离婚经济中最拥挤的赛道,贯穿离婚全过程并提供全方位服务[3][7] - 行业分类高度细化,包括按信仰、性别等维度划分服务类型,例如男性专属教练Rene Garcia和女性教练Sarah Roth[10][11][20] - 服务价格显著低于传统法律服务,平均课时费125美元 vs 律师费270美元/小时,价格优势明显[25][29] 商业模式 - 采用全托管服务模式,覆盖离婚前(劝和/劝分)、离婚中(建议+陪伴)、离婚后(心理重建)全周期[7] - 头部从业者如Rene Garcia提供24小时援助、法律转介、健身饮食计划等增值服务,形成差异化竞争[14][15] - 部分从业者跨界整合资源,如Sarah Roth结合HR主业提供就业推荐服务[20] 市场驱动因素 - 美国离婚率维持高位,年离婚案件70万起,初婚离婚率40-50%,中国离婚登记数同比上升1.1%[32] - 传统离婚成本过高,平均支出7000美元(相当于美国家庭月均支出的108%),95%美国人需贷款离婚[29] - 法律程序复杂化加剧需求,部分州离婚等待期长达1年,推动庭外调解需求[42][43][44] 行业准入与竞争 - 准入门槛极低,Certified Divorce Coach等机构提供48小时速成培训即可执业[24] - 从业人员专业度参差不齐,服务标准化程度低,被描述为"训练有素的居委会大妈"[11][24] - 与心理咨询(41.82%价格涨幅)和法律服务形成替代关系,主打性价比优势[25][29] 社会文化背景 - 社交媒体助推离婚正向叙事,Divorce话题播放量507万次,形成"离婚即自爱"的舆论氛围[35][37] - 个体化趋势强化,家庭单位向个人本位转变,婚姻社交属性弱化推动离婚去污名化[52][54] - 短期关系盛行反映亲密关系迷茫,催生对情感过渡服务的需求[60][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