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命运共同体

搜索文档
夯实向海图强坚实根基
经济日报· 2025-07-30 06:12
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海洋经济是我国最具发展前景的领域之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对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系列部署 [1] - 我国在深海探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包括"蛟龙"探海、"深海一号"大气田投产、"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等 [1] - 山东、江苏、福建等地发布海洋产业相关政策,推动产业能级提升 [1] 海洋经济重点领域 - 积极开发海洋油气、渔业、矿产等资源,发展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新能源等产业 [1] - 科技创新聚焦港口清洁用能、高端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 [2] - 对海洋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在土地、海岸线、海域等方面优先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方案 [2] 海洋生态保护 - 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2] - 推进海洋垃圾治理和污染防治,发展绿色海洋产业 [2] - 推广清洁能源在海洋领域的应用,探索生态友好型开发模式 [2] 国际合作与治理 - 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倡导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3] - 加强与沿线国家海洋经济合作,推动港口互联互通、海洋贸易和科技交流 [3] - 在国际海洋规则制定中贡献中国智慧,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 [3]
海南在海洋文化传播中具有独特优势
海南日报· 2025-07-11 10:05
海南航海科普资源 - 海南拥有丰富的航海文化科普资源,在海洋文化传播中具有独特优势 [2] - 海南四面环海,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大海的吸引力 [2] -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等机构拥有大量航海相关文物 [2] - 灯塔、海滩贝壳和海洋生物可作为连接青少年与海洋领域的纽带 [2] 航海科普的意义 - 科普活动目标是让公众认识海洋的战略地位,推动全社会形成了解海洋、经略海洋的共识 [2] -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 [2] - 科普是吸引和培养海洋专业人才的关键环节 [2] 历史与未来建议 - 郑和下西洋途经海南岛,传播其事迹可传承团队协作、勇立潮头的精神 [3] - 建议以海南海洋资源为基础,构建更系统的科普体系 [3] - 进一步发挥海南在海洋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3]
中方代表点名美国
券商中国· 2025-06-27 07:26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会议上的发言 - 美国是滥用《公约》规则的投机者 美国未加入《公约》却频繁引用《公约》对他国履约情况指手画脚 同时依据《公约》主张专属经济区和200海里外大陆架 试图享受制度红利而不承担义务 [2] - 美国是国际海洋秩序的破坏者 无视国际海底管理局框架下的集体努力 单方面决定开发国际海底资源 将海底电缆问题政治化并发起排他性联合声明 威胁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正常运营 [2] 美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角色 - 美国是全球海洋治理的缺位者 反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海洋相关目标 消极对待联合国海洋大会政治宣言磋商 未派官方代表团参加尼斯海洋大会 签署《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但拒绝参与筹备委员会工作 [3] - 美国是南海和平稳定的搅局者 片面解读《公约》并以"航行自由"为名派遣舰队侵犯他国主权安全 无视南海局势总体稳定的事实 挑拨地区国家关系 损害互信并干扰合作努力 [3] 中国对《公约》的立场与呼吁 - 中国作为《公约》缔约国 恪守《公约》精神并履行义务 维护《公约》完整性、有效性和权威性 反对违反、选择性适用及滥用《公约》争端解决程序 [5] - 敦促各国践行多边主义 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 维护国际法 共同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6]
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方案工具包发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3 11:28
全球海洋治理与科技创新 - 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特别会议在法国尼斯举办 聚焦气候变化背景下滨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来自全球200余个海洋城市的市长及管理者参与讨论 [1] - 我国科研团队牵头研发的"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海洋方案工具包"正式发布 该工具包旨在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洋热量积聚 生态环境破坏及海洋极端灾害等问题 [1] - 工具包通过共同设计—共同开发—共同受益的方式向全球用户免费开放 目标是实现海洋科学研究向公众和决策者的快速无缝知识转移 [2] 我国科研团队参与与国际合作 - 我国科研团队自"海洋十年"筹备伊始便深度参与 专家入选执行规划组和咨询委员会等核心决策层 [2] - 海洋一所牵头联合国内外专家申办了"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 并在科研实践领域牵头实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等国际大科学计划 汇聚全球50余个国家的科技力量 [2] - 工具包的研发基于我国科研团队在湍流理论的原创突破和海洋观测技术的创新 为智能型海洋治理提供了关键科技基础 [3] 工具包的技术构成与应用领域 - 工具包由6大核心模块和24个子模块组成 覆盖海洋与气候预警 海洋航行安全 近海生态健康 海岸带综合管理 蓝色经济支撑和海洋素养等重要领域 [3] - 工具包整合海洋大数据 先进的数值模型和人工智能技术 为滨海城市的终极用户和决策者提供海洋灾害 生态健康 渔业资源 海洋教育等方面的可视化产品和服务 [3] - 工具包的推广应用将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科技支撑 展现我国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担当 [3] 未来发展方向 - 科研团队将继续与国际社会携手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 以开放合作为纽带 不断优化工具包并推动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度与广泛应用 [3] - 工具包的发布为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未来将进一步应对海洋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系列挑战 [2][3]
打造蓝色科技方舟——浙江大学摘箬山海洋科技示范岛建设纪实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0 10:25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舟山)建设 - 自然资源部加快构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体系,在山东威海、浙江舟山、广东珠海、海南三亚共建4个试验场区 [4] - 浙江省舟山市与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签订协议,利用摘箬山岛试验资源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体系完善,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4] - 试验场将建设集海上试验、检验测量、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7] 摘箬山海洋科技示范岛基础设施 - 国内首个海洋科技示范岛,由浙江大学与舟山市合作共建,2014年建成15430平方米试验基地,包含深水水池、实验室等设施 [6] - 确权科研教学用海域18.5公顷,拥有"紫金港"号科考船及车渡码头、斜坡码头,保障高效运行 [6] - 支撑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支持浙江舟山群岛海洋生态系统教育部观测研究站等平台建设 [6] 重大海洋科技示范项目 - 已建成海洋浮式科学试验平台、海流能发电试验电站等10余个示范项目 [9] - "华家池"号浮式平台为国内首座,可进行风浪流测试、新能源试验等 [9] - 海流能电站60千瓦机组为国内运行时间最长(2014年布放),120千瓦机组为国内最早并网(2016年) [9] - 海洋立体观测系统实现岸基、海面、水下、海底四位一体实时观测 [9] 海洋技术应用与成果 - 材料腐蚀野外观测研究站优化东海工程材料试验体系,增强海洋工程耐久性 [10] - 海底有缆在线观测系统应用100余套,覆盖国内80%沿海省份,实现长距离实时数据传输 [10] - 海上漂浮式光伏、海洋生物资源平台等项目推动技术产业化 [9] 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 - 试验站支撑本科生课程海上实验,包括海洋调查方法、海洋工程概论等 [12] - 每年暑期服务国内外千余名师生开展实践活动 [12] - 举办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交叉融合,与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协同创新 [12] 科普与社会服务 - 建设"蛟龙入海"3D科普影片、火山博物馆等中小学研学资源 [12] - 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普活动,组织科学家与小学生考察生态环境 [12]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在琼启动运行
海南日报· 2025-06-09 08:45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启动运行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在海南正式启动运行,标志着我国在海洋预警与深海科研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1][2] - 该试验场是"北东南,浅海+深远海"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场区功能互补 [2] -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海上试验平台、海上试验保障设施、场区环境背景场监测系统、岸基配套设施等 [2] - 服务于国家深海科技与产业发展,满足深远海观测、调查等仪器设备试验与测试需求 [2] - 支撑我国深海科学基础研究和深海技术原始创新,以及国家海洋观监测业务体系建设的测试评估 [2] 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海南) - 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海南)同时启动运行,依托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的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为业务化试运行期间办公地点 [2] - 该中心以提升海啸及多灾种预警服务能力为目标,建设南海多灾种海洋预警系统 [3] - 为南海周边国家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绿色的海洋灾害公共服务产品 [3] - 将打造有影响力的国际海洋预报预警交流合作平台,每年为相关国家举办海啸预警技术和标准规范国际培训班 [3] 项目意义与影响 - 这两个项目的启动运行为海洋安全与科技创新注入新的动力,为建设海洋强国增添了新的科技支撑 [3] - 运行启动仪式现场还举行了第15届全国海洋知识竞赛启动仪式,主题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 - 竞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普及海洋知识,传播海洋文化,提升全民海洋意识 [3]
第一观察丨总书记对海洋强国建设的战略指引
新华社· 2025-06-08 16:50
海洋经济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强调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3] - 1994年提出"海上福州"战略构想,在浙江、上海等地考察时多次强调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性 [3] - 2013年考察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时指出要加快培育海洋工程制造业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3] - 2018年考察上海洋山港时提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 [3] - 2023年在广东湛江考察时提出"耕海牧渔,发展海洋经济大有可为、大有前途" [3]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4] 海洋科技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指出海洋科技发达是海洋强国的重要标志 [5][9] - 我国自主研发的"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梦想"号等深海装备技术不断突破 [6][8] - 2020年"奋斗者"号完成万米海试,标志着我国具备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研的能力 [8] - 2024年"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标志着我国在深海进入、探测、开发上迈出重要一步 [8] - 重点突破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加强原创性科技攻关 [9]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10]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战略 [11][13] - 2023年考察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时指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13]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14] - 2024年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展示中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实际行动 [14] 全球海洋治理 -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16] - 中国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密切同共建国家合作,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打下基础 [17] -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中国将同世界各国共建和平、繁荣、美丽之海 [18]
《中国将南海打造成和平、友谊、合作之海的实践》智库报告引发热议
新华网· 2025-06-08 10:42
南海和平合作倡议 - 中国提出将南海打造成和平、友谊、合作之海的重要倡议,并通过政治互信、经济互利、民心互通等层面推动实践 [1] - 中国与东盟围绕该倡议展开合作并取得实质性成效,国际社会有目共睹 [2] - 报告强调南海地区秩序的演变以和平稳定、对话合作、友谊长久为主旋律 [2] 中国南海政策原则 - 中国在南海实践中建立"四个坚持"原则:谈判协商解决争议、规则机制管控分歧、互利合作实现共赢、反对域外势力干涉 [2] - "四个坚持"原则是中国-东盟合作对话的基础,具有面向未来、凝聚共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 中国呼吁南海周边国家掌握问题解决主动权,加强海洋命运共同体意识 [2] 国际反响与专家观点 - 专家认为报告全面展示中国对南海和平稳定的贡献,澄清国际误解 [1][3] - 中国与东盟国家有能力排除干扰、管控争议,共同维护地区稳定 [3] - 报告有助于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南海主张的刻板印象,构建自主知识体系 [3] 报告发布意义 - 报告在"世界海洋日"发布,是南海问题研究的重要成果 [1] - 报告通过事实依据阐明中国原则立场,总结最新南海局势动态 [1] - 报告被视为关键时间节点的权威文件,将推动下一阶段南海和平发展 [3]
共同打造和平、友谊、合作之海——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报告解析中国南海主张与实践
新华社· 2025-06-08 10:40
中国南海主张与实践 - 中国提出将南海打造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的倡议,并通过实践推动地区治理新范式 [2][3] - 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政治、经济、人文领域深化合作,包括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动贸易增长至6.99万亿元(2024年)、结成255对友好城市 [4] - 中国通过"四个坚持"原则(谈判协商、规则机制、互利合作、反对域外干涉)处理南海问题 [7][8] 地区合作与治理 - 中国与东盟国家已举办40次《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工作组会议,完成"准则"案文三读 [4] - RCEP与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释放制度红利,推动经贸规模扩大至全球最大 [4] - 南海沿岸国家开展油气、渔业、环保等领域合作,积累政治互信 [7]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 - 中国提出构建南海和平安全、繁荣发展、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行动方案,呼应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 [9] - 东盟国家主流声音支持通过对话解决南海问题,反对域外势力干涉 [10] - 报告呼吁加强智库交流和多轨对话机制,深化中国与南海国家合作 [11] 历史与文化纽带 - 南海地区文明交流历史悠久,从古代航海互鉴到现代民间互动(如马来西亚与中国人文交流) [11] - 报告强调东方智慧对解决南海问题的重要性,倡导对话协商与合作共赢 [12]
第22届香格里拉对话会闭幕 与会各方倡议合作应对挑战
环球网· 2025-06-02 14:09
香格里拉对话会核心观点 -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深刻变化,和平、合作与发展仍是主要趋势,亚洲国家应求同存异,共同应对挑战 [1] - 中方提出的亚洲安全模式包含安危与共、求同存异、对话协商三大要素,受到域内各国欢迎和认同 [6] 国际防务合作机制 - 越南国防部长潘文江强调应通过香格里拉对话会、北京香山论坛、莫斯科国际安全会议等平台建立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促进观点交流与互信 [3] - 国际防务论坛和多边合作机制应致力于推动合作、避免冲突,实现共赢和减少矛盾 [1] 中方立场与倡议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副校长胡钢锋提出中方将秉持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合作打造亚太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4] - 中方倡议坚持真正多边主义维护海上安全秩序,坚持对话协商促进持久和平,坚持平等交流创造美好未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