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和谐
搜索文档
浙江离海洋到底有多远?
中国能源网· 2025-11-01 12:13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 2003年“八八战略”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进一步明确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2] - 二十多年来坚持构建以现代海洋产业为支撑、以世界一流强港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发展路径 [2] - 全球贸易正从“运河时代”迈向“极地时代”,“中欧北极快航”单程仅需20天,比传统航线缩短一半,成本降低三成 [12] 渔业转型与现代化 - 渔业从毁灭性捕捞转向远洋捕捞和海水养殖,1985年4艘渔船从舟山远赴西非叩开中国远洋渔业大门 [5] - 大洋世家构建从捕捞到仓储的“-60℃超低温冷链”,全自动生产线日均流转40吨金枪鱼,每天消耗4万度电 [5] - 企业通过屋顶光伏年均发电量高达982万千瓦时,年节省电费360多万元 [8] - 海洋牧场引入智能温控系统后电费直降10%,新型渔业形成“蓝色碳汇”,年固碳总量达7.48万吨,生态效益堪比5万亩森林 [8][9] 港口物流与智慧升级 - 宁波舟山港是全球年货物吞吐量第一的超级大港,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 [14] - 重庆产新能源汽车通过江海联运“一箱到底”,在i-TOS智慧系统调度下从“出山”到“出海”仅需48小时 [14] - 国网浙江电力布局“港口智慧用能生态圈”,岸电接电效率提升3倍,梅山港区“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年减碳排放约2.26万吨 [17] - 港口岸电与设备“油改电”实现船舶靠港“静音”,十五年“绿色长跑”成长为集“风光储岸”于一体的绿色低碳港口 [17] 海洋能源开发与装备制造 - 浙江全社会最高用电负荷攀升至1.31亿千瓦,作为能源输入大省迫切需求能源安全 [21] - 沿海布局海上风电、光伏、核电及潮流能发电,三门核电年发电量超200亿千瓦时 [21] - “国蛟一号”团队自主研发国内最高电压等级640千伏超高压直流电缆试验平台,打破国外材料技术封锁 [21] - 温州形成涵盖风机、光伏、储能的完整新能源产业链,万吨级海缆施工船“启帆19号”为远海清洁能源开发提供支持 [22] - 团队主导构建海洋输电技术领域的立体化标准体系,开辟“海上能源丝路” [22]
福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五年奋进,蓝色动能澎湃
中国发展网· 2025-10-30 14:25
海洋经济总体规模与地位 - 2024年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超1.25万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11.9%,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三位 [2] - 海洋经济对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达21.7%,已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 - 每年组织筛选300个以上省海洋经济重点项目,每年完成投资超千亿元,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项目支撑 [2] 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 构建海洋经济发展保障体系的关键在于“五个一”机制创新,2023年《福建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颁布,为法治化发展奠定基础 [2] - 省级层面成立由两位副省长牵头的工作专班,联动省直部门与沿海地市形成协同格局 [2] 科技创新与人才建设 - 在“突破”方面,攻克全球最大26MW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成功研制全球最大多用途纸浆船,全球首创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十四五”以来累计立项实施省级以上科技研发计划1000余项 [3] - 在“提级”方面,优化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建成全球最大海洋微生物菌种库、全国最大海洋药源生物种质资源库,省级以上海洋科技创新平台达120个 [3] - 在“强链”方面,累计认定海洋领域省级高层次人才近300名,选任海洋经济领域科技特派员2300多名 [3] 海洋产业协同发展 - 在国家海洋生产总值统计的15个海洋大类产业中,福建拥有除海洋油气业和沿海滩涂种植业外的13个产业 [4] - 规模以上石化企业营收超8000亿元,己内酰胺产能规模居全球首位,古雷石化基地已形成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4] - 电动船舶全产业链基本形成,船用动力电池、电池动力推进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占国内市场40% [5] 港口航运与海洋能源 - 全省船舶运力突破2000万载重吨,2024年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7.4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812万标箱,港口经济增加值7568亿元 [5] - 全省海上风电、海上光伏装机410万千瓦,规模居全国前列,有序推进海水制氢、海洋能开发等未来产业发展 [5] 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 - 全省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1.18万平方公里,5个海湾入选“美丽海湾”优秀案例,6个海岛被授予“全国和美海岛”称号 [6] - 今年春夏季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到96.6%,重点岸段海洋垃圾密度下降70%以上 [6] - 完成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首例双壳贝类碳汇交易,全省海洋碳汇交易占全国蓝碳市场一半以上 [6] 区域合作与国际交流 - 深化闽台海洋经济交流合作,东山获批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湄洲湾罗屿港成为对台中转铁矿石最大码头,平潭港区成为对台跨境电商出口最大口岸 [7] - “丝路海运”联盟成员达367家,通达48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座港口,成功举办六届“丝路海运”国际合作论坛 [7] - 推动“渔业周·渔博会”成为全球第三渔业展会品牌,持续扩大厦门国际海洋周、APEC海洋中心等国际性平台影响力 [7] 未来发展规划 - 将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海上福建”建设专项规划,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8] - 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 [8]
锚定“人海和谐”建设海洋生态
经济日报· 2025-09-18 06:07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建设成效 - 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中向好,珊瑚礁和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为主,河口和海湾生态系统基本稳定 [1] - 珠海全方位构建海岛生态系统,整治修复受损岸线累计3.9千米、边坡复绿5公顷、裸地复绿24公顷,全岛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4% [1] - 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中华白海豚、海龟等珍稀物种得到有效保护,2017年至2021年珠江口中华白海豚数量稳定在约2600头 [1] 国家政策与方案支持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提出"八个坚持"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 - 生态环境部实施《美丽海湾建设提升行动方案》,重点建设110余个美丽海湾以系统提升海湾生态环境质量 [2] 协同治理与开发保护模式 - 加强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推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各区域一体化机制 [3] - 明晰政府、企业、公众等主体责任,形成以政府主导、多元共治的格局以提升整体治理效能 [3] -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例如将生态脆弱区划入海洋生态开发与保护红线 [3] - 推进岸线和滩涂湿地保护恢复、生态系统常态化监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海洋污染协同治理 [3] 科技赋能海洋生态保护 - 实施"科技兴海"战略,通过观测、模拟、预测三位一体途径精准掌握海洋生态环境变化 [4] - 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海洋生态治理,借助智能机器人、无人机、卫星等高科技产品动态监测红树林、珊瑚礁、中华白海豚等 [4] - 突破海洋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透明海洋"和"智慧海洋"建设 [4]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我国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7-25 06:27
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 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较2012年翻一番,一季度达2.5万亿元同比增长5.7% [1][7][9] - 福建兴化湾海上风电场累计发电62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燃煤189万吨、二氧化碳排放465万吨 [1] - 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2024年同比增长7.2%,占比持续提升 [5][7] 科技创新驱动 - 海南晨海水产年投入2000万元科研经费,建成热带海水鱼类活体种质资源库,亲鱼数量达10万尾 [2] - 自主研发海洋药物占全球已上市品类近30%,"伏羲一号"风渔融合平台投运 [4] - 兆瓦级潮流能机组"奋进号"连续并网运行超3年,发电量540万千瓦时 [5] - 商用海底数据中心能耗效率显著提升,未来将实现"风电直供+海水冷却"双技术融合 [5] 产业升级案例 - 运达能源自主研发抗冰型"海鹞"海上风机平台,庄河风电场预计年发电7.7亿千瓦时 [7] - 青岛海洋1类新药"注射用BG136"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7] - 宁德三都澳形成全国最大大黄鱼养殖产业集群 [7] - 垦利10—2油田群一期投产,渤海亿吨级油田开发加速 [7] 海洋旅游增长 - 2024年海洋旅游业增加值达16135亿元同比增长9.2%,邮轮旅客运输量上半年达57.1万人次 [8][9] - 天津邮轮口岸上半年出入境邮轮80艘次、旅客超15万人次 [8] - 上海国际邮轮港预计全年接靠邮轮超250艘次,深圳新增邮轮航线 [9] 生态经济转型 - 盐城黄海湿地通过生态修复吸引勺嘴鹬等珍稀鸟类,带动"观鸟经济"发展 [12] - 温州洞头东岙村修复沙滩岸线后,民宿增至100家,2024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经济总产值1.2亿元 [13][14] - 湛江红树林完成全国首笔5880吨蓝碳交易,全国红树林面积增至3.03万公顷 [15]
提升远洋渔业竞争力驶向深蓝
经济日报· 2025-07-17 08:08
政策导向与战略意义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锚定新坐标 [1] - 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对推动渔业技术革新、拓展海洋资源利用空间、提升全球海洋资源配置话语权具有战略意义 [1] 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远洋渔业船队规模达2600多艘,作业范围覆盖40个国家及三大洋公海,船队规模和产量居世界前列 [2] - 装备与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涵盖捕捞、加工、装备研发的全链条技术体系,自主研发覆盖渔船设计至渔情预报全流程 [2] - 代表性技术包括高性能南极磷虾拖网、海鹰AI金枪鱼智慧渔情预报系统、船载探鱼仪数据处理终端等 [2] - 制度体系完善:出台《远洋渔业管理规定》和《中国的远洋渔业发展》白皮书,参与全球渔业资源养护 [2] 行业挑战与短板 - 国际竞争加剧:各国对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呈现激烈化态势,需技术、装备、信息等系统化支撑 [3] - 技术差距:渔船设计水平、装备自动化程度、鱼群探测精度落后于发达国家,存在装备制造"卡脖子"问题 [3] - 产业链失衡:呈现"捕捞强、加工低、装备弱"格局,前后端环节低端化导致价值链高端短板 [3] 未来发展路径 产业布局优化 - 在福建、山东等研发强区推动产学研融合,鼓励渔业装备制造参与国际竞争 [3] - 在浙江、辽宁等产能充沛地区布局"科研—捕捞—加工—销售"一体化基地,提升产品附加值 [3] 技术赋能升级 - 规模化应用物联网、北斗导航技术,推进渔船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改造 [4] - 通过政府补贴与社会资本联动推广智能设备(如探鱼仪终端、渔情预报平台),实现精准作业并降低能耗 [4] 价值链提升 - 开发预制海鲜、海洋保健品等高端产品,创新"捕捞可视化+定制消费"场景,推动原材料向消费品跃升 [4] 国际参与深化 - 深度参与国际渔业治理和规则制定,输出"人海和谐"理念 [4] - 以技术输出与合作开发为路径,通过产业链协同提升国际竞争力 [4]
每经热评︱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谱写海洋强国建设新篇章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6 16:30
海洋经济政策导向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系统部署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动能 [1]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显示国家高度重视 [1] - 会议指出发展路径需注重创新驱动 高效协同 产业更新 人海和谐 合作共赢 [1] 行业发展现状 - 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7% 传统产业稳中有进 海洋旅游等新兴业态增长迅猛 [1] - 海洋经济正逐步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1] - 全球海洋科技竞争激烈 涉及深海探测 新能源开发 生物医药 智能船舶等领域 [2] 科技创新方向 - 需加快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 - 培育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 - 海上风电领域需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标准 发电效率并降低成本 [2] 产业协同发展 - 需加强顶层设计 完善政策引导 激发社会资本参与活力 [2] - 推动陆海统筹发展 融合海洋渔业与陆地食品加工等产业延伸产业链 [2] - 加快船舶工业向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转型 优化海洋交通运输网络 [2] 新兴业态培育 - 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 新能源 信息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 - 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2] - 海洋旅游等新兴业态已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1] 可持续发展路径 - 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改善环境质量 为海洋旅游等产业提供生态保障 [3] - 需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3] - "蓝色GDP"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
全景式展现中国海洋发展图景 《向海而行》今日开播
央视新闻· 2025-06-08 15:41
节目概况 - 系列节目《向海而行》将于6月8日—12日在CCTV-1播出 央视频 央视网同步上线 [1] - 节目围绕"资源宝库""逐梦深蓝""耕海牧渔""碧海银滩""蓝色脉动"五大主题展开 [4] - 通过20余个鲜活故事串联中国海洋发展实践 [6] 内容亮点 - 展现南海"深海一号"能源站 "蛟龙"号 "奋斗者"号深潜器等科技成就 [6] - 记录福建澳角村产业转型 厦门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保护等生态实践 [6] - 呈现辽宁大连LNG船技术突破 全球开源海洋环境预报模型等国际合作 [6] - 包含"明阳天成号"漂浮式风电 可燃冰试采等硬核科技突破 [8] - 展示海南三沙生态修复 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等民生案例 [8] 制作特色 - 深入码头 实验室 养殖工船等一线场景采访科研人员 渔民等群体 [8] - 运用航拍延时 数据可视化 动画演示等技术手段 [11] - 通过"雪龙2"号 "梦想"号等"国之重器"镜头展现科技发展 [11][14] 行业数据 -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 [15] -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多个产业跻身全球前列 [15]
人海和谐 不负蔚蓝 ——写在2025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到来之际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6 09:21
海洋保护与治理 - 我国划定约15万平方公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建立涉海自然保护地,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推动海洋执法监督向"智慧监管"转变 [3] - 探索开展养殖用海立体分层设权,释放海域资源要素潜能,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推行"湾长制""滩长制" [3] - "智慧海洋"建设形成陆、海、空、天多维联动的综合观测监测系统,包括海洋站、雷达、浮标、船舶、无人机、卫星等 [3] 海洋经济发展 - 推动渔民转产转型,鼓励转向海洋牧场、绿色养殖,实现碧海银滩与金山银山的转化 [3] - 海洋是地球气候调节器、全球重要食物来源和经济增长引擎 [2] - 我国以海洋高水平保护支撑海洋高质量发展,走出人海和谐之路 [2] 国际合作与成果 - 我国科考船执行大洋国际共享航次任务,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传递海洋空间规划、海水淡化等经验 [4] - 广西北海红树林"退塘还湿"引招潮蟹群回归,浙江南麂岛海洋牧场见鱼群畅游,广东湛江沿海滩涂修复后白鹭翩跹 [4] - 辽宁大连斑海豹保护区幼崽数量逐年递增,证明人与海洋和谐共生带来盎然生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