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搜索文档
海上非遗秀
辽宁日报· 2025-11-05 08:58
图为非遗表演现场。 近日,在大连市甘井子区梭鱼湾海岸连续上演的非遗海上飞天火壶和打铁花十分"吸睛"。精彩绝伦的非遗表演让市 民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了解民俗文化渊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
新疆和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亮相中国非遗馆
中国新闻网· 2025-11-04 09:08
展览概况 - 展览主题为“万方乐奏有于阗——新疆和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并于2日开幕 [1] - 展览设置昆仑神话、玉出昆冈、丝路名城、万方乐奏、百族骈阗、凝心铸魂共六个单元 [1] - 展览通过实物展陈、影像播放、技艺演示和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呈现 [1] 展览内容与规模 - 展览系统呈现和田地区约30项国家级、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1] - 展品数量近600件 [1] - 重点展出项目包括艾德莱斯绸染织技艺、阿依旺营造技艺、地毯织造技艺、桑皮纸制作技艺等 [1] 展览意义与特色 - 展览生动展现和田地区非遗的文脉传承、独特魅力与时代风采 [1] - 展览串联起和田地区乃至整个新疆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1] - 展览描绘了新时代新疆各民族团结友爱、共建美好家园的画卷 [1] 主办方与展期活动 - 展览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和田地区行政公署联合主办 [1] - 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3月15日 [1] - 展期内将推出非遗展演、手工艺体验、讲座等多项配套活动 [1]
近600件和田非遗展品汇聚中国非遗馆
中国青年报· 2025-11-03 21:12
展览概况 - 展览名称为“万方乐奏有于阗——新疆和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1] - 展览于11月2日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幕 [1] - 展览旨在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 [1] - 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3月15日 [16] 展览内容与形式 - 展览设置昆仑神话、玉出昆冈、丝路名城、万方乐奏、百族骈阗、凝心铸魂共6个单元 [5] - 展览通过实物展陈、影像播放、技艺演示和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呈现 [5] - 系统呈现和田地区约30项国家级、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5] - 展品近600件 [6] - 重点展出艾德莱斯绸染织技艺、阿依旺营造技艺、地毯织造技艺、桑皮纸制作技艺等项目 [6] 展览意义与配套活动 - 展览生动展现和田地区非遗的文脉传承、独特魅力与时代风采 [12] - 展览串联起和田地区乃至整个新疆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12] - 描绘了新时代新疆各民族团结友爱、共建美好家园的画卷 [12] - 展览期间将陆续推出非遗展演、手工艺体验、讲座等多项配套活动 [16] 主办单位 - 展览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和田地区行政公署联合主办 [16]
多所高校团队在沪展现AI赋能焕活文旅的奇思妙想
中国新闻网· 2025-11-03 15:52
赛事概况 -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AI+非遗创新挑战赛以“智创非遗,焕活文旅”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融合 [3] - 赛事覆盖全国1243所高校,两届累计参与人次近12万 [3] - 大赛设置“科普知识竞赛”与“商业策划赛”两大赛道,商业策划赛共吸引103支团队报名,60支队伍进入半决赛,最终12支团队晋级总决赛 [3] 获奖方案与技术创新 - 桂林旅游学院金奖方案构想打造“可居住的盛唐传统文化活态博物馆”,通过数字人“婉娘”与AR/VR互动体验等构建“AI+沉浸式旅居”新模式 [4] - 上海商学院团队方案《朱家角“AI织梦局”》运用AIGC、大数据分析与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AI导览系统,实现“科技+文化+消费”三位一体升级 [4] - 武汉轻工大学银奖方案结合地域文化,通过开发香片、香囊等特色伴手礼及在酒店空间布置香元素来创新服务模式并传递情绪价值 [4] - 另一上海商学院团队方案设想联动酒店与广富林景区,打造“酒店-景点-会员”三端融合的文旅体系 [5] 行业影响与校企合作 - 参赛作品从酒店场景、旅游产品、景区管理三大领域,实现了从概念到解决方案的跨越 [3] - 赛事旨在深化校企协同,共建实训基地、开发教材,推动教学标准对接行业标准,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从“赛场”到“市场”的价值跃迁 [3] - 产业界评委认为大赛是企业获取创新灵感的渠道,有助于形成高校与企业间的常态化合作,并希望创意方案能被企业实际运用 [8]
桂花香里有非遗
杭州日报· 2025-11-03 10:32
公司核心业务与传承 - 公司专注于桂花食品制作技艺,该技艺源于唐代,盛于南宋,并于2011年被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6] - 公司业务包括打桂花、腌桂花、制作糖桂花、桂花糕、桂花藕粉、桂花栗子羹等多种传统桂花美食[5][7][8] - 公司创始人自18岁开始从事此业,创办杭州满觉陇桂花加工有限公司,带动村内百余户开展桂花产业,技艺已传承至家族第三代[7][9] 生产工艺与特点 - 糖桂花制作讲究耐心与慢工出细活,关键步骤包括凌晨采摘新鲜桂花、手工精细挑拣枯瓣与细枝、使用自酿梅子卤腌制半个月、最后与砂糖混合捣匀[7] - 制作过程依赖传统秘方,如将青梅拌盐封缸慢酿两个月获取梅子卤,腌制时需铺布压上硬石板,以确保风味纯正[7] - 工艺核心在于通过时间与耐心将桂花的香甜纯净保留下来,使产品蕴含老手艺的温度[7][8] 市场推广与文化活动 - 公司通过连续举办39届的满觉陇赏桂花文化节进行推广,文化节包含多元表演、大师揭缸、非遗市集等活动,现场设有上百个特色摊位展示传统技艺[8] - 公司积极拓展研学课程与校园合作,邀请公众亲手体验糖桂花制作,并走入校园讲述桂花故事,以吸引更多人了解非遗技艺[9] - 糖桂花是市集上的人气产品,公司旨在通过多种形式让桂花食品被更多人喜爱,从而将非遗技艺传承下去[9]
细篾织春秋(说说我家乡的非遗)
人民日报· 2025-11-01 06:32
行业历史与传承 - 行业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东晋诗人许询曾作诗赞美其团扇工艺[2] - 宋元明清时期工艺取得长足发展,南宋始建、清代重修的城隍庙内竹编宝扇工艺精湛[2] - 新中国成立后行业技艺突飞猛进,开创花筋、漂白、蓝胎漆、模拟动物等新工艺[2] - 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核心工艺与特点 - 工艺包含选竹、破竹、编织、收边等数十道工序,强调顺应材料本性,不可急于求成[1] - 代表性作品《白尾海雕》于1979年进入白宫,《昭陵六骏》于1984年海外展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方竹艺珍宝[1] - 制作一只竹鹰的翅膀需使用上千根细如发丝的竹丝,每根要求粗细均匀、排布有序[1] 当代发展与创新 - 古老技艺正焕发新颜,年轻人与老师傅在共富工坊合作,将传统技艺融入时尚灯饰、文创雅器[2] - 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的师生常来采风,为行业注入现代美学元素[2] - 行业从日常用具走向艺术殿堂,从家乡走向世界,相关纪录片使其声名远扬[1] - 老手艺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亮点[2]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兰州刻葫芦:针尖“匠心”雕刻文化密码
新华社· 2025-10-23 17:56
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刻葫芦 - 兰州刻葫芦与牛肉面、羊皮筏子并称为"兰州三宝" [3] - 该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 - 行业中存在"85后"民间艺人如阮熙越从事该技艺的传承与创作 [3]
白鹤拳“洋弟子”福建永春学艺
中国新闻网· 2025-10-23 16:17
新闻核心观点 - 德国永春白鹤拳学员在福建永春县进行为期约半个月的集中训练,此项活动已持续十多年 [1] - 永春白鹤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1] - 世界永春白鹤拳传承与发展大会计划于今年11月举行,旨在促进该拳种的全球传承与发展 [1] 活动与参与情况 - 近期有10名来自德国的永春白鹤拳学员及1名旅德华侨在福建永春翁公祠武术馆学艺 [1] - 学员每日训练时长为5小时,训练模式包括分组练习和单独训练 [1] - 该德国学员团体几乎每年10月都会前往永春进行约半个月的训练,并已坚持十多年 [1] 行业地位与文化价值 - 永春白鹤拳是古老的中国拳术之一,拥有超过300年的传播历史 [1] - 该拳术于2008年作为五祖拳组成部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 - 2022年,永春白鹤拳被单独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 全球影响力与未来发展 - 永春白鹤拳目前已传播至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1] - 行业计划于今年11月举办世界永春白鹤拳传承与发展大会,预计将汇聚海内外学员 [1]
60余国非遗珍品汇聚大运河畔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18 06:21
活动概况 - 2025北京国际非遗周于10月17日至21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举办,主题为“非遗携手美好生活” [2][3] - 活动涵盖开幕式、国际非遗展览、非遗对话、非遗市集四大板块,场地覆盖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北京城市图书馆及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部分区域 [3] - 来自全球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传承人参与,近万件展品联袂登场 [2] 展览内容与特色 - 国际非遗展览呈现马来西亚“可峇雅”传统服饰、格鲁吉亚千年壁画复原纺织品、匈牙利布索面具等全球非遗精品 [3] - 中国非遗精品展区展出全长2.6米的琉璃《九龙壁》壁挂及按太和殿走兽1:2比例精制的《中国传统建筑翼角琉璃瑞兽》 [3] - 非遗市集融合土耳其烤肉、斯里兰卡红茶、阿根廷马黛茶等国际体验,以及北京“燕京八绝”、内联升布鞋、吉兔坊彩塑、吴裕泰茶叶、六必居酱菜等本土生活化非遗项目 [4] - 通州展出花丝镶嵌、风筝等运河非遗技艺,河北呈现秸秆扎刻、布糊画等民艺匠作,天津展示陈官屯冬菜、津门蔡氏贡掸等市井烟火非遗 [4] 创新举措与行业影响 -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策划推出10条“运河新声非遗共生”大运河非遗主题游线路,推动非遗旅游体验 [5] - 活动与抖音联合发起“非遗发展共创营”,连接非遗传承人与平台内容创作者,旨在通过创新表达讲好非遗故事,促进非遗在数字时代的传播与转化 [5][6] - 行业专家在“非遗对话·共创生活”活动中强调,非遗传播需超越简单翻译,深入文化语境转译,通过双向调研推动内容共创,以转化为“活在当下的文化生产力” [5]
十余年磨一剑 北京非遗丛书百卷成果发布
中国经济网· 2025-10-18 05:00
项目概况 -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出版工程自2012年启动,至今已出版100本 [1] - 丛书内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技艺、民俗等10个类别 [1] - 该项目初步构建了系统的“非遗文化基因库”,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研究提供了资料支撑 [1] 项目成果与影响 - 已有29本丛书被翻译成英文,受到海外读者喜爱,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新载体 [1] - 丛书的出版为非遗研究、保护工作提供了资料支撑,为非遗传承人搭建了展示平台 [3] - 项目为非遗“活起来”提供了经验和灵感,将进一步助力北京文旅融合发展 [3] 未来发展规划 - 未来将以百本丛书为新起点,持续挖掘、整理、保存珍贵非遗,加强北京非遗资源系统性保护传承和传播 [3] - 计划联动出版社、高校、文化机构等多方力量,深化“丛书出版+非遗体验+产业发展”融合创新,推动非遗资源创造性转化 [3] - 将借助更高平台展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化其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价值 [3] 内容创作过程 - 为获取第一手资料,作者团队深入田野,走访项目单位与传承人,付出了大量艰苦细致的调查工作 [3] - 发布会现场进行了“京韵大鼓(少白派)”、“西山八大处传说”等4个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展演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