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保护

搜索文档
农业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十四五”期间耕地面积和质量实现双提升
搜狐财经· 2025-09-16 23:23
"十四五"期间,国家出台了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地上图",对耕地 数量严格考核问责。截至去年底,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4亿亩,比2020年增加了2800万亩,作为提高耕 地质量的有力抓手,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 张兴旺 :"十四五"期间,中央累计投入超过了7000亿元,2024年中央财政亩均投入 标准提高到了2000元以上,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有效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多地区实现了大灾少 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 耕地面积和质量实现双提升,农业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农业农村部部长 韩俊: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累计培育农民合作社超过200万家、家庭农场超 过400万家。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全国现在有110多万个经营性服务主体,去年服务面积超过22.9 亿亩次。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编辑:王昕宇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 张兴旺:累计保护黑土地超过4亿亩次,治理侵蚀沟3.3万条,黑土地"变薄、变瘦、 变硬"趋势得到了初步的遏制。 据介绍,农业现代化取得重 ...
农业农村部强调耕地“红线”与专项整治“回头看”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6 12:03
9月16日上午,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成就。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在会上表示,耕地和种子对于粮食生产来讲是两个要害,也可以说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十四五"期间,我们坚持数量、质 量、生态"三位一体",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全力推进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努力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 张兴旺同时强调,从严从实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的"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这个整治行动已经进行一段时间了,而且还在进一步深入,就是 对已经建成的项目逐个"过筛子",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绝不护短,绝不把问题留到以后,要真正地建一块成一块。同时,健全工程质量全过程的监 管体系和长效管护机制,把制度体系建立健全起来。 三是积极推进退化耕地治理。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十四五"期间,大力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累计保护黑土地超过4亿亩次,治理侵蚀沟3.3万 条,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趋势得到了初步的遏制。 四是全面开展土壤普查。2022年,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是在上世纪80年代开展的,时隔40年以后,又开展了这个重要的国情国 力调 ...
吉林:“金色粮仓”扎根黑土地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7 09:04
黑土地保护政策与实施 -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7月22日考察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 强调保护黑土地的重要性[1] - 吉林省划定耕地红线保护面积10944万亩 永久基本农田8201万亩 分别较上一轮增长1844万亩和821万亩[4] - 全省黑土地面积达9811.01万亩 其中7077万亩黑土区耕地被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4] 梨树模式技术成效 - 采用玉米秸秆覆盖免耕种植结合水肥一体化技术 松原市前郭县玉米亩均产量达2600斤以上[3] - 梨树模式使八里庙村玉米亩产2000多斤 每亩纯收入1200元以上[2] - 保护性耕作面积目标达4000万亩 典型黑土区保护面积目标3000万亩 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级[5] 合作社经营成果 - 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从6户发展到180户 经营土地9000多亩[2] - 合作社户均年收入达7-8万元 通过玉米种植和农机服务实现增收[2] - 黑土地地力恢复使玉米稳定高产 村民收入得到保障[3] 监管体系建设 - 建立县乡村三级网格化监管体系 全省设立4.3万名网格长和网格员开展动态巡查[6] - 颁布全国首部黑土地保护地方性法规《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6] - 将黑土地保护纳入省纪委监督体系建设试点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6] 区域保护措施 - 梨树县将黑土耕地全部纳入耕地保护红线任务[5] - 前郭县细化8项黑土地保护措施 公主岭市实行分区保护策略[5] - 探索东部固土保肥 中部提质增肥 西部改良培肥三大技术模式[4]
8月24日晚间央视新闻联播要闻集锦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4 21:00
黑土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黑土地保护作为重要任务 把黑土地用好养好[1][2] - 东北黑土区十年间通过保护利用试点项目提升耕地质量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基础[2]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创新 - 天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新动能[1][3] - 山东实施生态修复和水污染治理措施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12] 文化旅游与消费 - 上半年全国传统村落吸引游客近3亿人次 通过文化赋能实现特色发展[1][4] - 暑期各地非遗场馆开展传统文化普及活动 提升青少年非遗体验[13] 工业与制造业数据 - 前七个月机械工业保持增长 通用设备制造业 汽车制造业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8.3% 10.9% 11.9%[9] - 上半年冷链物流需求稳步增长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10] 能源与基础设施 - 截至7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36.7亿千瓦 同比增长18.2% 其中太阳能装机11.1亿千瓦(增50.8%) 风电装机5.7亿千瓦(增22.1%)[15] - 十省区市接入中国算力平台 提升跨区域算力资源调用效率[16] 国际冲突与地缘政治 - 以军进入加沙城市中心 造成至少61人死亡 308人受伤[19] - 俄军控制顿涅茨克两个重要居民点 乌军称前线发生134次战斗[18] - 美国拟向芝加哥派遣数千名国民警卫队人员[20]
500万亩黑土地将获“精准呵护”
人民日报· 2025-08-20 06:46
核心观点 - 辽宁省发布2025年省级黑土地保护项目实施方案 计划在典型黑土区实施保护面积500万亩 建设集中连片 土壤肥沃 生态良好 设施配套 产能稳定的黑土地保护示范区 [1] 项目重点内容 - 实施秸秆还田 根据水热条件 地形地貌 耕作模式 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差异采取不同措施 [1] - 旱地因地制宜采取粉碎翻压还田 碎混还田 灭茬浅旋还田 覆盖还田等技术措施 [1] - 水田推行秋季湿耙还田 秋季翻埋还田 春季留茬翻压还田等技术措施 [1] - 实施堆沤肥还田 培育厚沃耕层 监测评价及上图入库 [1] 配套支持措施 - 加强技术集成和工作指导 加大对基层农技人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指导培训 [1] - 解读黑土地保护法规政策 培养田间地头的"土专家" [1] - 因地制宜加强技术组装集成应用 完善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技术模式 [1]
辽宁启动省级黑土地保护项目 500万亩黑土地将获“精准呵护”
人民日报· 2025-08-20 06:14
项目规模与目标 - 在典型黑土区实施黑土地保护500万亩[1] - 建设集中连片、土壤肥沃、生态良好、设施配套、产能稳定的黑土地保护示范区[1] 重点保护措施 - 实施秸秆还田、堆沤肥还田、培育厚沃耕层、监测评价及上图入库[1] - 旱地秸秆还田采取粉碎翻压还田、碎混还田、灭茬浅旋还田、覆盖还田等技术措施[1] - 水田推行秋季湿耙还田、秋季翻埋还田、春季留茬翻压还田等技术措施[1] - 根据水热条件、地形地貌、耕作模式、农业机械化水平差异采取不同措施[1] 技术支撑与培训 - 加强技术集成和工作指导[1] - 加大对基层农技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指导培训[1] - 解读黑土地保护法规政策[1] - 培养田间地头的"土专家"[1] - 因地制宜加强技术组装集成应用[1] - 完善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技术模式[1]
今年我省“精耕细作”500万亩黑土地
辽宁日报· 2025-08-17 09:59
黑土地保护项目实施方案 - 辽宁省2025年省级黑土地保护项目实施方案正式发布 重点在典型黑土区实施保护措施500万亩 建设集中连片 土壤肥沃 生态良好 设施配套 产能稳定的黑土地保护示范区 [1] - 项目在17个典型黑土区重点县中选择10个县(市 区)实施"秸秆还田+堆沤肥还田"100万亩 在17个典型黑土区重点县实施秸秆还田400万亩 [1] - 铁岭实施黑土地保护项目面积最大 达到153万亩 其次是沈阳 达到130万亩 [1] 技术措施与实施内容 - 重点内容包括实施秸秆还田 堆沤肥还田 培育厚沃耕层 监测评价及上图入库 [2] - 秸秆还田根据水热条件 地形地貌 耕作模式 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差异采取不同措施 旱地因地制宜采取粉碎翻压还田 碎混还田 灭茬浅旋还田 覆盖还田等技术措施 水田推行秋季湿耙还田 秋季翻埋还田 春季留茬翻压还田等技术措施 [2] - 堆沤肥还田推进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 以畜禽粪便 农作物秸秆等为主要原料 [2] 财政补助标准 - 秸秆还田补助对参与秸秆还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社会化服务组织 农民等每亩补助不超过25元 [2] - "秸秆还田+堆沤肥还田"补助资金全部用于堆沤肥生产企业等实施堆沤肥还田 每亩补助100元 [2] 技术支撑与培训 - 强化指导服务 重点依托教学 科研 推广等单位的技术优势 加强技术集成和工作指导 [2] - 加大对基层农技人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指导培训 解读黑土地保护法规政策 培养田间地头的"土专家" 因地制宜加强技术组装集成应用 完善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技术模式 [2] 黑土地保护效果数据 - 经秸秆还田 禽粪培肥的黑土地 每平方米土壤中有蚯蚓60条至100条 是同样面积秸秆离田土壤里蚯蚓数量的十多倍 [1] - 数据由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在铁岭市昌图县跟踪研究十余年得到 为黑土地有机质的提升效果提供了有力佐证 [1]
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
经济日报· 2025-08-14 06:23
核心观点 - 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得到重点推广 通过少耕免耕和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实现土壤保护和农业稳产增产 [1] - 四平市2024年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622.9万亩 基本实现适宜地块全覆盖 [1] - 四平市耕地质量综合等级3.76等 高于全国1个等级 高于全省0.7个等级 [2] - 2024年粮食产量98.02亿斤创历史新高 实现21年连丰 正向百亿斤目标迈进 [2] 技术模式 - 梨树模式以减少土壤扰动为核心 具有蓄水保墒 培肥土壤 减少侵蚀三大功能 [1] - 通过农机与农艺融合推进技术升级 2024年重点推动提质扩面和提档升级 [1] 产量表现 - 粮食产量连续21年丰收 2024年达98.02亿斤(约490.1万吨)创历史纪录 [2] - 当前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 强化黑土地保护力度 [2] 区域优势 - 东北黑土区属世界三大黑土带 被称为黄金玉米带和大豆之乡 [1] - 四平市耕地质量显著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2]
划定黑土地“可量化边界”
人民日报· 2025-08-06 06:21
项目概况与核心成果 - 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完成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调查 历时3年 覆盖黑龙江 吉林 辽宁及内蒙古共83个县 总面积41.17万平方千米 占全国黑土地总面积38% [1] - 项目获取测试数据超122万组 构建1∶250000精度为主 1∶50000精度为辅的调查体系 实现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1] - 首次划定黑土地可量化边界 以黑土层厚度≥20厘米 有机质含量≥15克/千克为指标 圈定黑土地分布面积38.75万平方千米 占调查面积94% [2] 科学发现与数据成果 - 在项目区地下5米至50米深度发现厚度大于20厘米的多层黑土 有机质含量15克/千克至77.5克/千克 为黑土形成演化研究提供新科学材料 [2] - 基于地表基质层构型与黑土层结构特征构建稳定性评价模型 划分稳定区 较稳定区 潜在不稳定区与退化区 稳定与较稳定区面积占比86.34% [2] - 构建综合质量评价模型 黑土地质量中等及以上区面积占比88.66% [2] - 计算2米以浅地表基质层全碳储量34.01亿吨 有机碳储量21.17亿吨 其中20厘米以浅表层碳储量5.64亿吨 为双碳目标提供数据支持 [3] 技术应用与治理逻辑 - 提出黑土退化防控需回归地质成因 建立基质先行治理逻辑 不同类型退化与地表基质层结构高度耦合 如土沙构型区易沙化 黏土粉沙构型区易盐碱化 土砾构型区面临破皮砾问题 [3] - 成果已在黑土地剥离工程 后备耕地遴选 耕地质量管理等场景应用 为国家黑土粮仓科技会战 黑土地保护利用重点专项提供技术支撑 [3] - 未来将拓展调查覆盖面 构建常态化监测网 提升耕地资源动态感知能力 推动耕地保护从表层治理向基质管理转型 [3]
东北八十三个黑土地重点保护县地表基质调查完成 划定黑土地“可量化边界”
人民日报· 2025-08-06 06:11
调查范围与数据基础 - 项目历时3年完成 调查范围覆盖黑龙江 吉林 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共83个县(市 区 旗) 总面积41.17万平方千米 约占全国黑土地总面积的38% [1] - 项目获取测试数据超122万组 全面构建以1∶250000精度为主 1∶50000精度为辅的调查体系 实现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1] 黑土地量化认定与分布 - 首次划定黑土地"可量化边界" 根据"黑土层厚度≥20厘米 有机质含量≥15克/千克"指标圈定黑土地分布面积38.75万平方千米 约占调查面积的94% [2] - 在项目区地下5米至50米深度范围内发现厚度大于20厘米的多层"黑土" 有机质含量为15克/千克至77.5克/千克 [2] 土地质量与稳定性评价 - 构建稳定性评价模型划分出稳定区 较稳定区 潜在不稳定区与退化区 项目区黑土地稳定与较稳定区面积占比86.34% [2] - 通过综合质量评价模型显示黑土地质量中等及以上区面积占比88.66% [2] 退化机制与治理逻辑 - 发现退化风险与地表基质层结构高度耦合 如"土+沙"构型区易沙化 "黏土+粉沙"构型区易盐碱化 "土+砾"构型区面临"破皮砾"问题 [3] - 提出黑土退化防控需回归地质成因 建立"基质先行"治理逻辑 为精准修复提供依据 [3] 碳储量测算与应用价值 - 基于近3万件样品数据计算出2米以浅地表基质层全碳储量为34.01亿吨 有机碳储量达21.17亿吨 其中20厘米以浅表层碳储量为5.64亿吨 [3] - 成果已在黑土地剥离工程 后备耕地遴选 耕地质量管理等多个场景应用 为国家"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提供技术支撑 [3] 未来发展方向 - 将进一步拓展调查覆盖面 构建常态化监测网 提升耕地资源演变趋势的动态感知与响应能力 [3] - 注重与国土空间规划 农业产业布局 生态修复 碳汇评估等深度融合 推动耕地保护从"表层治理"向"基质管理"转型升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