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肥一体化技术
搜索文档
麦田施良方——“晚播小麦逆袭手册”系列报道⑤
河南日报· 2025-11-08 07:55
秋播整体情况 - 今年秋收秋播情况特殊,田间进度参差不齐,总体播种期较往年推迟不少[3] - 农田在10天前湿漉漉且有积水,散墒花费了不少时间,通过深翻和旋耕后达到可种植状态[1][2] 应对晚播的整地与播种技术 - 关键是在提高整地播种质量的基础上抓好田间管理,促弱转壮[3] - 墒情过大、小麦晚播情况下,播种深度从往年的3至5厘米降至3至4厘米,适当浅播[3] - 播种时使用镇压滚过一遍即可,避免单独使用镇压机压实土壤,不利于出苗[4] - 当地种植户已习惯采用省时省力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对麦田管理好处多多[3] 播后苗前管理措施 - 小麦播种晚导致草出得晚,不必担心冬前草害,可省去播后苗前打封闭除草剂的措施,避免影响小麦根系呼吸造成弱苗[5] - 需密切关注播后苗前天气,若遇降雨土壤可能出现板结,容易导致弱苗[5] 出苗后及中后期田间管理 - 出苗后不能大意,需密切关注田间和麦苗状况,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6] - 小麦三叶期后,根据气温等情况喷施营养素,促进弱苗转壮[6] - 冬春小麦田间管理需促弱转壮,搭好丰收架子,是夺取丰收的关键[6] - 对底肥不足、叶片发黄有脱肥症状的地块,适时适量追施速效肥料;对土壤墒情不足的地块,及时浇好冬水保苗安全越冬[7] - 春季和后期管理需视苗情转化情况,因地因苗分类施策,以构建合理群体[7]
守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黑龙江:创新农业技术手段 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经济观察网· 2025-10-19 11:40
秋收进展与黑土地保护现状 - 截至10月10日,全省农作物已收获11108万亩,占应收面积的50%以上 [2] - 黑龙江省拥有典型黑土耕地1.56亿亩,黑土地面积大、质量优、产能高 [2] - 2024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600亿斤,达到1600.34亿斤,较2020年增长6.11%,实现“二十一连丰”,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 [3] 黑土地质量改善成果 - 目前,黑龙江省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40.3克/千克,比2016年增加4.1克/千克 [3] - 水旱田耕层平均厚度为21厘米和24.6厘米,比2016年分别增加3.5厘米和1.5厘米 [3] - 研究员邹文秀表示,通过连续多年取样观察,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增加 [2] 保护技术体系与措施 - 黑龙江省率先构建黑土地保护利用标准化技术体系,涵盖了与黑土地相关的所有土壤类型 [4] - 针对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问题,采用相应技术手段:控制水土流失、增加有机质含量、深耕深翻 [4] - 北大荒集团采用工程技术、现代农艺技术、生物措施三大类技术保护黑土地 [4] 规模化经营与技术应用成效 - “十四五”期间,北大荒集团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22.7万亩、治理侵蚀沟2475条、完成深松整地作业面积4462.75万亩 [4] - 北大荒集团秸秆还田比例稳定在97%以上、主要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100% [4] - 在汤原县试验水肥一体化技术,大豆秧苗高度增加30-40厘米,根系更发达,豆荚更饱满紧实 [5][6] 技术推广挑战与人才建设 - 农业技术在“小农经营”模式下推广存在困难,如机械力量有限,秋收后整地难以实现 [7] - 研究员邹文秀鼓励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以提高土壤管理质量 [7] -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人员结构年轻化,有的一年招了5个硕士生,有的一年招了4个本科生 [7] - 年轻人对新兴事物接受能力更好,预计未来在黑土保护过程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8]
丰收在望!“科技当家”玉米产量稳步攀升 “梨树模式”让黑土地焕发生机
央视网· 2025-10-15 18:04
秋粮收获概况 - 东北地区进入秋粮收获时节 全国产粮大县吉林梨树县200万亩大田玉米逐步迎来集中采收 [1] - 梨树县孤家子镇团山子村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7000亩玉米迎来集中采收 [4] 新型农业机械应用 - 新型玉米收割机可实现茎穗兼收 秸秆直接粉碎后一部分还田 一部分用作牲畜饲料 [2][4] - 新型收割机将玉米秸秆揉搓切段至2.5-3厘米 直接进行离田 减少后续二次处理 有效避免土壤有害微生物对秸秆饲料造成污染 [6] - 切段后的秸秆可直接作为青饲料饲喂牛羊 减少精饲料投入 实现降本增效 [6] - 新型农机助力合作社在15天左右完成秋收 [9] 梨树模式与种植技术 - 梨树模式是指玉米秸秆覆盖地表的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 采用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栽培技术 [9] - 低洼地块留存30%左右秸秆用于防风固土 涵养水分 减少黑土地风蚀水蚀 土壤有机质得到提升 [9] - 运用水肥一体化技术 通过滴灌设备依据玉米不同生长阶段需肥规律精准供应水分养分 [12] - 种植方式改为宽窄行种植 保证通风透光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水肥供给效率 利用密植提高经济效益 [12] 产量与效益成果 - 通过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节水节肥省工降低了生产成本 [12] - 梨树县理论测产显示合作社玉米亩产突破1800斤 总产量有望达到1300万斤 [14] - 水肥一体化项目成功实践为周边地区提供经验和复制样本 推动玉米产业发展 保障粮食安全 [12] - 减少水肥流失对环境的污染 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12] 政策与战略支持 - 十四五期间梨树县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 [16] - 突出抓好黑土地保护利用 扎实开展粮食作物单产提升 [16] - 系统性将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 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坚实支撑 [16]
中国灌溉控制器市场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QYResearch· 2025-09-28 12:23
市场概况与规模 - 中国灌溉控制器市场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受益于智慧农业、城市绿化及节水政策的推动 [3] - 2024年中国灌溉控制器市场规模为1.28亿美元,预计到2031年将达到3.22亿美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5.39% [3] 产品类型细分 - 市场主要分为智能控制器、定时控制器和基本控制器三大类 [7] - 智能控制器是市场主流,2024年占据约65%的收入市场份额,其优势在于精准灌溉、远程管理和数据驱动 [7] - 定时控制器价格适中、操作便捷,适合中小型果园和家庭园艺等需求相对固定的场景 [7] - 基本控制器主要满足传统灌溉系统的基础功能,常见于对智能化要求不高的农村区域和小型田块 [7] 应用领域分析 - 农场是灌溉控制器的主要应用市场,2024年预计占整体应用市场的最大份额,因其种植面积广、灌溉需求集中 [8] - 果园随着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灌溉控制系统逐渐普及,尤其在南方丘陵地区 [8] - 温室作为高附加值农业,对灌溉系统的精准控制、数据联动和智能反馈要求更高,是智能控制器的重点落地领域 [8] - 非农应用包括运动场、草皮和风景绿化等,这些场景对系统稳定性、远程控制与节能效率有特定要求 [8] 竞争格局 - 中国市场主要厂商包括Rain Bird Corporation、Hunter Industries、The Toro Company、大禹节水集团和Netafim等 [11] - 2024年前五家厂商在中国的销售收入份额合计超过40% [11] 产业链结构 - 产业链上游包括传感器、PCB板、电子配件等零配件以及金属、塑料等原材料 [13] - 中游为灌溉控制器制造商 [13] - 下游客户主要包括农业种植者、园艺维护方、市政绿化单位以及休闲设施运营者等多个群体 [13] 行业政策环境 - 《"十四五"国家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进农田灌溉信息化和智能化 [15] - 《"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要求新建农田应配套建设智能灌溉设施,实现"水、肥、电"协同控制 [15] -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推进农业传感网络建设,灌溉设备与数据平台接入是智慧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 [15] - 《国家节水行动方案》鼓励灌溉自动化、精准控制与远程调度,推进水资源高效配置 [15] - 《智慧农业发展指导意见》支持农业装备智能化,提升灌溉设备的信息感知、远程控制与智能决策能力 [15]
“一喷多促”“营养套餐”……“科技+”助力智慧田管 夯实秋粮丰收基础
央视网· 2025-08-24 11:52
秋粮生产目标与政策支持 - 2025年全国秋粮产量目标为1.4万亿斤左右 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四分之三 [1] - 中央财政安排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11.46亿元支持秋粮作物"一喷多促"技术实施 [1] 区域秋粮生产与技术应用 - 江西南昌190多万亩晚稻通过植保无人机开展"一喷多促"技术应用 [3] - 山东6000多万亩秋粮通过统防统治力争单产提升5%到10% [6] - 新疆墨玉30多万亩玉米通过土壤改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提升耕作质量 [8] - 黑龙江青冈县10万亩鲜食玉米采用新型国产茎穗兼收机提升采收效率 [12] 病虫害防控挑战与措施 - 秋粮重大病虫害发生重于上年 受降雨偏多等不利因素影响 [14] - 需加快病虫害防控和"一喷多促"资金落实 确保窗口期内完成喷施作业 [17]
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踔厉奋发新征程 | 沃土良田助丰产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7-28 08:00
粮食生产数据 - 2025年全国夏粮单产375.6公斤/亩,比上年增加0.1公斤/亩 [1] - 截至去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 [1]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 江苏省宜兴市胜禾家庭农场小麦亩产突破410公斤,比2022年增加40公斤 [4] - 机械化收割效率提升,5100亩小麦田6天完成收割,每亩用工成本下降50% [4] - 农场配备智能拖拉机7台、收割机2台等设备,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5] 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 土地平整后大型农机可集中连片作业,边角浪费几乎为零 [4] - 智能灌溉系统实现精准供水,省时省力 [8] - 无人机巡田监测长势,田间管理更科学精准 [8] 资源利用效率 - 水肥一体化系统使亩均年用水量减少25%,肥料利用率提升68% [10] - 植保无人机打药效率更高,800多亩稻田少用农药55公斤 [11] 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 - 河南省博爱县实施"一长两员"制度,400多名管护人员保障水利设施 [12][13] - 河南省夏邑县采用"一长五员"机制,机井房配备二维码便于问题上报 [16] - 四川省都江堰市利用无人机巡护25.68万亩高标准农田,实时上传数据 [17]
威海多措并举提升农业用水效率与抗灾减灾能力
齐鲁晚报网· 2025-07-01 12:08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 威海市2019年以来建设各类水源工程和灌溉设施1949座,包括塘(坝)591座、农用井617座、泵站619座、蓄水池122座,有效收集地表水为农业生产储备水源 [1] - 通过水利设施建设突破山多地少、水资源短缺限制,解决农业生产用水问题,实现"水田协同" [1] 高效节水技术推广 - 依托高标准农田项目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8.1万亩,年节水量约500万立方米 [1] - 在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和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上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45万亩 [1] - 与传统灌溉相比,大田作物节水30%以上,经济作物节水50%以上 [1] 农田排水系统整治 - 制定农田沟渠修复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已完成农田沟渠体系分布和积水受淹情况摸底调查 [2] - 计划三年内疏浚农田沟渠43.25公里,打通排水"最后一公里" [2] - 推动现代水网向田间地头延伸,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 [2]
听科技特派员讲下乡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6-27 06:00
农业科技推广 - 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麦椒套种面积达44万亩,王岗镇占9万亩,小麦收割后秸秆覆盖田间可保墒抑草 [3] - 科技特派员张焰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使临颍县95%麦椒套种耕地应用该技术,干辣椒亩产从500多斤提升至700斤 [4] - 张焰团队在临颍县已推广科学施肥及整地技术1.8万多亩,种植户介中山采用技术后亩产干辣椒670斤、小麦1100斤 [3][5] 数字农业应用 - 福建省光泽县联农合作社引入"福香占"籼稻和"福瑞鲤2号"鱼苗,配套无人机播种、"AI虫情哨兵"等数字技术,带动7个村发展稻渔产业1500亩 [7][8] - 数字稻渔模式使合作社年销售额从502万元增长至717万元,年均增速超14%,物联网运鱼车实现活鱼运输全程监测 [8] - 该模式已推广至福建省6个设区市30个村,仁厚村成为省级"科技村落"和乡村振兴示范村 [9] 高原草业发展 - 科技特派员余成群团队选育5个高原牧草品种,制定8项种植技术规程,指导饲草种植面积10万余亩 [12][13] - 技术推广示范带动50万亩饲草种植,近万户农牧民户均年增收3000元,研发25项西藏牧草产业化技术规范 [13][14] - 团队攻克野生牧草驯化、种子繁育等关键技术,在西藏74个县区推广,行程超百万公里 [14] 乡村文旅融合 - 科技特派员陈力全在麻蓬村打造"侠义麻蓬"文化品牌,设计武侠元素香锤包装,首单销售2000个,带动村民年增收5000元 [16][17] - 策划金庸武林大会吸引60余支代表队、2000多名游客,推动建设生态科技农业园和民宿配套 [17][18] - 计划升级"武林大会"为四省边际品牌赛事,申报"十三太保拳"省级非遗,强化文旅名片 [18]
麦收第一线丨麦田里的科技接力赛
齐鲁晚报· 2025-06-15 16:34
农业科技创新 - 中国农业大学在齐河县焦庙镇设立科技小院,开展"田间实验室"项目,重点研究抗干热风、晚熟的小麦新品种 [1] - 科技小院示范田采用"良种+良方"模式,有效应对土传病害问题,提高作物产量 [1] - 试验田计划在夏播玉米时尝试密植技术,目标种植密度从传统4500-4600株/亩提升至6000-7000株/亩,并配套水肥一体化技术 [3]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 试验田部署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温湿度等数据,用于病虫害预警 [3] - 科技小院与北京企业合作开发"AI田医生"系统,通过图像识别为农户提供精准的作物管理建议,避免农药滥用 [3] - 数据分析和AI技术正逐步构建农业"智慧大脑",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3] 政产学研协同模式 - 焦庙镇政府为科技小院提供政策支持,帮助对接本地专业合作社,搭建试验田和推广渠道 [4] - 企业提供技术支持,高校输送青年人才,形成多方协作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4] - 科技小院作为"孵化器",为当地引入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思路,推动乡村振兴 [4] 农业生产实践 - 焦庙镇是国家"吨半粮"产能建设核心区,科技小院项目直接服务于粮食产能提升 [1] - 科技小院师生全程参与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在实践中验证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1] - 通过设置对照田区,用实际产量对比说服农户接受新技术 [3]
精耕细作,黑土层厚度逐年增加
人民日报· 2025-05-07 06:12
农业技术应用 - 水肥一体化技术在乾安县大遐畜牧场8万亩流转土地中全面应用,通过滴灌方式实现水肥精准输送,使玉米根系区域土壤保持最佳水分和养分状态 [3] - 该技术包括出苗时浇水和生长期内3次水肥供应,实现精耕细作 [3] - 水肥一体化技术使玉米平均亩产从1200斤提高到1600斤,增产幅度超过30% [1] - 技术推广使每亩地节水26吨,水分和化肥利用率分别提高43.1%和30.2% [3] 种植规模扩展 - 乾安县288万亩耕地中,2025年计划120万亩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 [3] - 大遐畜牧场流转土地全部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形成连片良田 [1][3] 技术创新升级 - 探索"水肥一体化+密植"技术实现增产增效 [5] - 开发玉米秸秆深翻还田水肥一体化技术,黑土层厚度从15厘米增加到超过20厘米 [5] - 播种机加装北斗导航和电控装置,实现精准播种 [5] 经济效益提升 - 土地流转按产量结算费用,农机手转变为农场员工 [1] - 技术应用使农户实现增产增收,从传统"一炮轰"施肥方式转变为精细化种植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