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肥一体化技术

搜索文档
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踔厉奋发新征程 | 沃土良田助丰产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7-28 08:00
粮食生产数据 - 2025年全国夏粮单产375.6公斤/亩,比上年增加0.1公斤/亩 [1] - 截至去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 [1]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 江苏省宜兴市胜禾家庭农场小麦亩产突破410公斤,比2022年增加40公斤 [4] - 机械化收割效率提升,5100亩小麦田6天完成收割,每亩用工成本下降50% [4] - 农场配备智能拖拉机7台、收割机2台等设备,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5] 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 土地平整后大型农机可集中连片作业,边角浪费几乎为零 [4] - 智能灌溉系统实现精准供水,省时省力 [8] - 无人机巡田监测长势,田间管理更科学精准 [8] 资源利用效率 - 水肥一体化系统使亩均年用水量减少25%,肥料利用率提升68% [10] - 植保无人机打药效率更高,800多亩稻田少用农药55公斤 [11] 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 - 河南省博爱县实施"一长两员"制度,400多名管护人员保障水利设施 [12][13] - 河南省夏邑县采用"一长五员"机制,机井房配备二维码便于问题上报 [16] - 四川省都江堰市利用无人机巡护25.68万亩高标准农田,实时上传数据 [17]
威海多措并举提升农业用水效率与抗灾减灾能力
齐鲁晚报网· 2025-07-01 12:08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 威海市2019年以来建设各类水源工程和灌溉设施1949座,包括塘(坝)591座、农用井617座、泵站619座、蓄水池122座,有效收集地表水为农业生产储备水源 [1] - 通过水利设施建设突破山多地少、水资源短缺限制,解决农业生产用水问题,实现"水田协同" [1] 高效节水技术推广 - 依托高标准农田项目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8.1万亩,年节水量约500万立方米 [1] - 在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和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上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45万亩 [1] - 与传统灌溉相比,大田作物节水30%以上,经济作物节水50%以上 [1] 农田排水系统整治 - 制定农田沟渠修复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已完成农田沟渠体系分布和积水受淹情况摸底调查 [2] - 计划三年内疏浚农田沟渠43.25公里,打通排水"最后一公里" [2] - 推动现代水网向田间地头延伸,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 [2]
听科技特派员讲下乡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6-27 06:00
农业科技推广 - 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麦椒套种面积达44万亩,王岗镇占9万亩,小麦收割后秸秆覆盖田间可保墒抑草 [3] - 科技特派员张焰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使临颍县95%麦椒套种耕地应用该技术,干辣椒亩产从500多斤提升至700斤 [4] - 张焰团队在临颍县已推广科学施肥及整地技术1.8万多亩,种植户介中山采用技术后亩产干辣椒670斤、小麦1100斤 [3][5] 数字农业应用 - 福建省光泽县联农合作社引入"福香占"籼稻和"福瑞鲤2号"鱼苗,配套无人机播种、"AI虫情哨兵"等数字技术,带动7个村发展稻渔产业1500亩 [7][8] - 数字稻渔模式使合作社年销售额从502万元增长至717万元,年均增速超14%,物联网运鱼车实现活鱼运输全程监测 [8] - 该模式已推广至福建省6个设区市30个村,仁厚村成为省级"科技村落"和乡村振兴示范村 [9] 高原草业发展 - 科技特派员余成群团队选育5个高原牧草品种,制定8项种植技术规程,指导饲草种植面积10万余亩 [12][13] - 技术推广示范带动50万亩饲草种植,近万户农牧民户均年增收3000元,研发25项西藏牧草产业化技术规范 [13][14] - 团队攻克野生牧草驯化、种子繁育等关键技术,在西藏74个县区推广,行程超百万公里 [14] 乡村文旅融合 - 科技特派员陈力全在麻蓬村打造"侠义麻蓬"文化品牌,设计武侠元素香锤包装,首单销售2000个,带动村民年增收5000元 [16][17] - 策划金庸武林大会吸引60余支代表队、2000多名游客,推动建设生态科技农业园和民宿配套 [17][18] - 计划升级"武林大会"为四省边际品牌赛事,申报"十三太保拳"省级非遗,强化文旅名片 [18]
麦收第一线丨麦田里的科技接力赛
齐鲁晚报· 2025-06-15 16:34
农业科技创新 - 中国农业大学在齐河县焦庙镇设立科技小院,开展"田间实验室"项目,重点研究抗干热风、晚熟的小麦新品种 [1] - 科技小院示范田采用"良种+良方"模式,有效应对土传病害问题,提高作物产量 [1] - 试验田计划在夏播玉米时尝试密植技术,目标种植密度从传统4500-4600株/亩提升至6000-7000株/亩,并配套水肥一体化技术 [3]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 试验田部署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温湿度等数据,用于病虫害预警 [3] - 科技小院与北京企业合作开发"AI田医生"系统,通过图像识别为农户提供精准的作物管理建议,避免农药滥用 [3] - 数据分析和AI技术正逐步构建农业"智慧大脑",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3] 政产学研协同模式 - 焦庙镇政府为科技小院提供政策支持,帮助对接本地专业合作社,搭建试验田和推广渠道 [4] - 企业提供技术支持,高校输送青年人才,形成多方协作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4] - 科技小院作为"孵化器",为当地引入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思路,推动乡村振兴 [4] 农业生产实践 - 焦庙镇是国家"吨半粮"产能建设核心区,科技小院项目直接服务于粮食产能提升 [1] - 科技小院师生全程参与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在实践中验证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1] - 通过设置对照田区,用实际产量对比说服农户接受新技术 [3]
精耕细作,黑土层厚度逐年增加
人民日报· 2025-05-07 06:12
农业技术应用 - 水肥一体化技术在乾安县大遐畜牧场8万亩流转土地中全面应用,通过滴灌方式实现水肥精准输送,使玉米根系区域土壤保持最佳水分和养分状态 [3] - 该技术包括出苗时浇水和生长期内3次水肥供应,实现精耕细作 [3] - 水肥一体化技术使玉米平均亩产从1200斤提高到1600斤,增产幅度超过30% [1] - 技术推广使每亩地节水26吨,水分和化肥利用率分别提高43.1%和30.2% [3] 种植规模扩展 - 乾安县288万亩耕地中,2025年计划120万亩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 [3] - 大遐畜牧场流转土地全部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形成连片良田 [1][3] 技术创新升级 - 探索"水肥一体化+密植"技术实现增产增效 [5] - 开发玉米秸秆深翻还田水肥一体化技术,黑土层厚度从15厘米增加到超过20厘米 [5] - 播种机加装北斗导航和电控装置,实现精准播种 [5] 经济效益提升 - 土地流转按产量结算费用,农机手转变为农场员工 [1] - 技术应用使农户实现增产增收,从传统"一炮轰"施肥方式转变为精细化种植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