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抗战
icon
搜索文档
听风吹过十字岭——踏访左权将军殉国地
新华社· 2025-05-25 16:29
五月太行,乍暖还凉。 驱车沿清漳河行驶于太行山腹地,公路两侧,壁立千仞,势若80多年前在这片土地上奋勇拼杀的八路军 将士身影。 73岁的抗战史料研究志愿者王欣望着车窗外,山风挟着细雨吹过树梢,一如他的心绪,起伏难平——此 行目的地是十字岭,左权将军殉国地。 十三年前,左权牺牲70周年之际,这个曾任上海油画雕塑院党支部副书记的转业军人,组织雕塑家在十 字岭为将军立了一尊塑像。塑像基座刻有一段文字——"坚持这个山岭很重要,只有所有人员转移出 去,才是完全的胜利。"这是1942年5月25日左权将军在反"扫荡"战斗中,向率部坚守在十字岭的八路军 129师769团1营教导员王亚朴下达的战斗指令。 这个曾经就读于黄埔军校、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八路军高级将领,文韬武略,被毛泽东赞扬为"是 个'两杆子'都硬的将才啊"。惊悉左权牺牲,朱德含泪挥毫题诗:"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 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八百里太行,素称"天下之脊"。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东渡黄河,在太行山上点燃抗日 烽火,千山万壑间,回荡过多少慷慨壮歌,洒下了多少英雄热血。今天行走于巨壁崔嵬的太行山上,风 雨中依然能呼吸到英雄的 ...
全国妇联等11部门部署开展2025年“六一”庆祝活动
新华网· 2025-05-23 22:50
六一儿童节活动部署 - 全国妇联等11部门联合下发通知,部署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让儿童度过快乐难忘的节日 [1] - 活动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通过寻访参观、研学实践、主题演讲等形式弘扬抗战精神 [1] - 创新活动载体包括亲子诵读、家风故事宣讲、歌咏活动、入队仪式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儿童教育与关爱措施 - 依托家长学校和线上平台传播家庭教育科学理念知识,联动校内外资源开展公益劳动、趣味体育、阅读推广等活动 [1] - 组织"爱心妈妈"志愿者开展节日陪伴和关爱帮扶活动,医疗机构普及儿童生长发育和常见病预防知识 [2] - 集中开展普法宣传,通过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形式进行法治安全教育 [2]
寻找照片中的TA·抗战胜利80周年|“地雷战”亲历者刘寿山:当年我们这样把鬼子炸上天!
新华社· 2025-05-23 09:29
照片中,那位身着军装、目光坚毅的年轻人,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刘寿山,如今这位老战士已经99岁。1926年出生于山东平度的他,12岁加入抗 日儿童团,16岁正式参军,在平度大泽山抗日根据地与日寇展开殊死斗争。 ↑刘寿山年轻时的照片。 由于战时条件艰苦,刘寿山未能在抗战时期留下一张照片。这张珍贵的军装照,拍摄于抗战胜利后。"我在南京找了家照相馆,拍了这辈子第一 张照片。"老人轻轻抚摸着泛黄的照片,回忆起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85岁时,刘寿山提笔写下回忆录《风雨冷暖无悔》,记录自己的一生。"人的一生,总会经历顺境逆境,只要意志坚定,终能冲破艰险,走向胜 利。" "亲眼目睹沦陷区人民的苦难,才真正懂得'亡国奴'的耻辱。"刘寿山声音低沉却坚定。年幼时,家乡饱受日寇蹂躏,还在上小学的他毅然加入儿 童团,站岗、放哨、传递情报。"大泽山的娃娃们都是'小八路',我们不怕!"这份经历,让他早早立下保家卫国的誓言。 大泽山根据地是胶东抗战的重要堡垒,日、伪军为"蚕食"这片土地,在周边设立20多个据点,频繁"扫荡",实施"三光"政策,妄图摧毁抗日军民 的斗争意志。为保卫家园,根据地军民同心协力,自制地雷、炸药,积极进行反"扫荡"战斗。 ...
醒木一拍故事来!门头沟教师用评书激活历史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22 10:19
党课创新形式 - 党课采用北京评书形式进行讲解 打破传统党课沉闷氛围 [1][3][8] - 课程融入历史视频片段 抗战小调曲艺 根据地诗歌等多元元素 增强吸引力 [8][10] - 评书党课在全区干部培训课堂评分考评中名列第一 获得热烈反响 [10] 红色故事挖掘与整理 - 通过走访70多个村庄 挖掘出一批零散的红色故事 [4] - 以纪传体史料为基础 通过时间线与人物关系交叉分析 将零散线索串联成系统性叙事 [4] - 完成7万多字的门头沟区红色故事汇编 纳入党员教育课程设计 [6] 课程内容真实性 - 评书党课严格遵循史实 杜绝为追求趣味性牺牲历史真实性的做法 [12] - 讲述的每一个人物和战斗故事 在地区档案史志中都有据可查 [13] 课程推广与影响力 - 从2019年起连续3年入选全市百姓宣讲团 进入数百家学校 社区和部队 [10] - 原创音乐思政课《缤纷心曲·声动老区新时代》获得2024年北京市"宣讲家杯"年度特别奖 [15] - 2025年4月组织大型综合"艺宣讲"思政课《挺进军歌再唱响》 生动展现伟大抗战精神 [15] 教学方法创新 - 针对"7秒吸引时代"特点 采用评书形式快速吸引受众注意力 [4] - 通过挖掘历史细节 如萧克司令员学习方言的故事 增强课程生动性和可信度 [5][6] - 组建"文艺宣讲轻骑兵" 将红色诗词 红歌等融入特色思政课内容 [15]
烽火中的芳华永不褪色(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5-22 06:12
中国共产党早期电影事业 - 1938年秋延安电影团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正规的电影和图片摄影机构[5] - 1938年10月1日在黄帝陵拍摄《延安与八路军》第一个镜头,彰显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决心[5] - 1938年有1万多名青年到达延安的情景被《延安与八路军》记录[4] 《延安与八路军》历史价值 - 开拍于1938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部人民电影[3] - 记录了延安和抗日根据地的面貌、八路军的战斗生活[3] - 主创团队包括导演袁牧之、摄影吴印咸和作曲家冼星海等文艺界知名人士[4] 主创人员背景 - 袁牧之和吴印咸此前拍摄过《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等影片[4] - 冼星海从法国留学归来,曾为多部电影和话剧作曲[4] - 主创人员放弃上海相对安定的生活,选择投身延安抗战文艺事业[4] 电影制作过程 - 使用荷兰摄影师伊文思秘密赠送的35毫米摄影机进行拍摄[5] - 袁牧之采访了党和军队各级领导、八路军战士和老百姓[6] - 吴印咸决定留在延安并放弃百元大洋薪酬,改拿5元边币[6] 电影后续命运 - 1940年袁牧之和冼星海赴苏联进行后期制作,因战争导致底片和样片散失[6] - 2020年《穿越烽火》摄制组在黄帝陵用16毫米摄影机重现第一个镜头[7] - 目前找到标着"中国摄影师"的25个胶片盒,但尚未确认是否为原片[7] 历史影响与传承 - 吴印咸作品《艰苦创业》《白求恩大夫》等奠定新中国摄影美学基础[6] - 冼星海在延安期间创作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6] - 2025年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和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7]
“枪声一响,我们连队所有战士向敌人冲去”(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5-20 06:01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学生聆听孔宪德讲述战争年代的 故事。 以上图片均为曹静怡摄 军装、纪念章、老照片、回忆录……得知一群孩子要来,孔宪德特意交代儿子孔毅把家中的老物件找出 来。"多和年轻人交流,才能将红色精神更好传承下去。"离休之后的孔宪德,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今年97岁的孔宪德,出生于山东临朐,是一位因战七级残疾军人,也是一位抗战老兵,现定居浙江金 华。上个月,在清明节主题活动上,来自金华市婺城区的少先队员们,整齐列队,给孔宪德献上鲜花。 那天,好几个月没有出门的孔宪德,执意坐着轮椅来到现场,他佩戴奖章,身着军装,还特意录制了一 段祝福视频。 为什么参军? "闹饥荒,日伪军抢粮食,家中6口人都饿死了" 5月初,一群来自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学生系着红领巾,手捧鲜花,按响了孔宪德家的门铃。 孔宪德敬礼。 孔宪德倚在沙发上,孩子们围坐在他身旁,听他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那时候孔宪德山东老家闹饥荒, 日伪军进犯,百姓家的炉灶内凡是没有蛛网的,说明家里有粮食,必须交出来。 回想起这些事,他既愤怒又伤感:"闹饥荒,日伪军抢粮食,家中6口人都饿死了。"后来,16岁的孔宪 德加入了八路军,成为八路军鲁中军区第3军分区1 ...
我的抗战|抗战·青春·记忆
新华社· 2025-05-11 09:45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未提及任何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信息,所有内容均围绕青年学者杨雅丽的学术研究和个人活动展开。因此,按照任务要求,本次分析无相关公司和行业内容可输出。
五月的鲜花(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5-10 06:29
历史背景与人物事迹 - 阎述诗先生1905年生于沈阳,毕业于燕京大学,1936年为爱国话剧《阿银姑娘》序曲《五月的鲜花》谱曲,歌曲迅速传遍全国并激励抗战志士 [10] - 歌曲《五月的鲜花》于1959年被选为电影《青春之歌》插曲,成为追怀志士仁人的经典曲目 [10] - 阎述诗长期在沈阳、北京学校执教数学,淡泊名利,其音乐家身份鲜为人知,直至1963年逝世后学校纪念板报披露其作曲者身份 [10] 抗战时期的社会影响 - 1938年冀中抗日根据地10岁少年通过战地宣传唱救亡歌曲(如《五月的鲜花》《歌八百壮士》),显著提升军民士气,动员群众参与挖战壕、参军等支援行动 [3][5][6] - 歌曲演唱场景描述:无伴奏真嗓演唱引发战士与群众情感共鸣,直接推动抗战动员效果,如老乡携带牲口、农具支援前线 [5] - 八路军第二十九团政治处主任证实少年宣传员(文中父亲)的勇敢事迹,其教唱行为对鼓舞战士斗志起到关键作用 [7] 艺术与文化传承 - 《五月的鲜花》词作者为著名诗人光未然,曲作者阎述诗的贡献长期未被广泛知晓,近年才确认其创作身份 [8][10] - 阎述诗墓碑铭文"卅年辛苦育英才堪为师表,《五月》歌声鼓斗志永留人间"概括其教育贡献与音乐影响力 [11] - 作家肖复兴回忆阎述诗数学授课声音"如音乐流淌",凸显其艺术气质与教育者形象的融合 [10] 时代精神象征 - 《五月的鲜花》通过抒情悲壮的旋律成为抗战时期精神符号,持续传唱至2025年仍被用于纪念民族抗争历史 [5][14] - 文章以父辈抗战经历与阎述诗事迹并列,强调普通人在民族存亡关头的不屈抗争共同铸就历史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