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乡村振兴
icon
搜索文档
(乡村行·看振兴)湖北松滋西瓜“甜蜜产业”激活振兴动能
中国新闻网· 2025-07-11 00:06
西瓜种植产业规模与效益 - 松滋市八宝镇西瓜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3万亩以上,年均产量10万余吨,年产值达2.8亿元,是湖北省"无籽西瓜第一镇"[1] - "八宝西瓜"于2019年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1] - 合作社带动25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1] 科技与品牌发展策略 - 胜利村联合4家合作社、8家家庭农场和10家种养大户组建"胜利村瓜菜产业联合社",并与湖北省农科院合作选优品种[1] - 八宝镇推动设施农业升级,建成4500个现代化大棚,打造万亩棚膜经济带[2] - 下一步将强化"滋宝西瓜"品牌效应,构建从技术升级到品牌增值全产业链[2] 产业链延伸与多元化发展 - 八宝镇蔬菜种植面积达2.7万亩,产量6.7万吨,产值达2.2亿元,打造"瓜菜小镇"[2] - 招引建设果蔬科技示范产业园,推动瓜菜产业向育种育苗、仓储购销、农旅融合等全产业链升级[2] - 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发展高标准农家乐,推进休闲农业主体提档升级,并扶持电商产业完善寄递物流网络[2] 销售与市场覆盖 - 滋宝西瓜专业合作社的西瓜销往四川、湖南等地[1] - 西瓜通过称重、装车后销往全国各地[1]
(乡村行·看振兴)河源紫金县龙窝镇:蝉茶生“金”富农家
中国新闻网· 2025-07-11 00:04
茶产业发展现状 - 龙窝镇茶叶种植面积约3.5万亩,占紫金县的40%,年产值约5亿元人民币 [1] - 龙窝镇获得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镇、广东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兴村强县示范镇、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茶叶)等荣誉称号 [1] 产业发展模式 - 龙窝镇采用"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整合3000余亩零散茶山和闲置地块,19家茶叶企业和合作社连片扩张形成规模效应 [1] - 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推动金萱、翠玉等品种改良升级,提升茶叶品质和售价 [1] 市场拓展举措 - 龙窝镇建设河源市首家镇级茶文化展示中心,为散户拓宽茶叶销路 [2] - 6家茶企通过电商平台和流量资源拓展市场,扩大销售至大湾区 [2] 产业带动效应 - 合作社直接收购茶农茶叶,提升农户收入,茶农称"绿叶子"成了"金叶子" [1] - 龙窝镇通过墙体彩绘等文化宣传手段,打造"中国蝉茶之乡"品牌形象 [1]
江西武宁:流量变销量 直播助农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中国新闻网· 2025-07-10 23:57
乡村振兴与电商助农 - 武宁县新联会网络人士分会会长李平通过组建直播团队推广本地农特产品,包括高山白茶、手工红薯粉条和棍子鱼,其中红薯粉条月销售额达2万多元,棍子鱼月销售量1000余份[1] - 李平利用互联网营销经验深入各村寻找代表性农产品进行直播助农,并希望带动更多新阶层人士参与家乡建设[1] - 乡村能人张祖金通过抖音和快手账号推介武宁本地农产品如辣椒、油面、棍子鱼等,团队农产品销售额已达近300万元[2] - 张祖金成立农业公司并组建直播团队,同时开设电商培训班为农户提供账号搭建和抖店运营帮助[2] 互联网营销与农产品推广 - 返乡创业者利用互联网经验转型为农产品直播营销,如李平从互联网营销转向农产品直播[1] - 张祖金计划成立武宁县三农主播实践基地和农产品交易中心,培育更多农村电商带头人[2] - 武宁县委统战部通过搭建平台和优化服务,引导新阶层人士借助短视频和直播推广农产品和文旅资源[2] 农产品销售数据 - 武宁手工红薯粉条月线上销售额2万多元[1] - 武宁棍子鱼月销售量1000余份[1] - 张祖金团队农产品总销售额近300万元[2]
(乡村行·看振兴)年产值8000万元 广西柳江“鸟笼经济”飞起来
中国新闻网· 2025-07-10 23:47
行业概况 - 广西柳州市柳江区百朋镇百朋社区的新圩场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鸟笼生产基地,鸟笼制作已成为当地特色产业[1] - 行业年产值达8000万元人民币,带动200余人稳定就业[2] - 行业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动模式,构建完整生产链条,推动传统产业向科学化、规范化转型[2] 产品结构 - 产品分为高端、中端、大众三个档次:高端款单价超过1000元人民币,中端款400-500元,大众款100-200元[1] - 年产量约30万个,销往国内各大城市[1][2] - 产品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大小不一、造型多样[1] 生产与技术 - 柳江壮族竹编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海洋鸟笼基地)使古老竹编技艺焕发新生[1] - 生产工艺包括压竹条、塑型、打孔、雕刻、组装、上漆等工序[1] - 从业者技艺精湛,如手艺人黄爱菊拥有15年制作经验[1] 销售渠道 - 传统线下销售渠道覆盖国内各大城市[1] - 积极拓展电商渠道,通过线上平台扩大市场覆盖面[2] 社会效益 - 鸟笼微型创业园实现"家门口"就业,帮助村民兼顾工作与家庭[2] - 产业成为带动周边民众就业的"聚宝盆",促进乡村振兴[1][2]
邮储银行浙江省分行绘就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新篇章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10 22:04
邮储银行浙江省分行乡村振兴金融服务 - 公司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战略定位,立足"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通过网点下沉、产品创新优先配置农村金融资源[1] - 截至6月末全口径涉农贷款余额超2300亿元,农村地区网点占比超70%达974家,设立助农取款点547个及空白乡镇服务点19个[1] 特色产业链金融服务 - 衢州分行实施"一县一产"全产业链服务模式,2025年新增服务18条产业链,累计投放资金近9000万元[2] - 创新"茶香快贷"产品单户最高授信300万元,支持开化龙顶茶产业研学业务扩张[2] - 丽水分行推出"菌菇贷"覆盖食用菌全产业链,全行特色产业贷结余达136亿元[3] 党建与业务协同机制 - 开展近300场党建联建活动,点对点帮扶400个农村特色产业[4] - 作为农创客发展联合会副会长单位,向丽水市农创客联合会授信10亿元,莲都区会员授信5300万元[4] 数字化金融创新 - 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成个人贷款结余超1300亿元,实现信用评价与线上贷款结合[6] - 创新"衢州茶E通封闭结算"系统解决茶产业现金交易痛点,预计撬动产业链资金超亿元[6] 未来战略方向 - 重点布局城乡协调、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农业新质生产力等六大领域,构建专业化服务体系[6]
十年爱心浇灌结硕果,益海嘉里集团“蔚县一对一助学”项目托起30余个乡村孩子的未来
华夏时报· 2025-07-10 21:12
益海嘉里助学项目成果 - 益海嘉里金龙鱼集团党委副书记涂长明2015年首次走访果庄子小学时,当场捐赠8800多元现金资助9名特困学生[3] - 一周内通过内部倡议募集20多万元用于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包括地面硬化、教师洗澡间建设等[3] - 一对一助学项目规定只有孩子进入大学或工作的经理层以上员工才能参与,确保资助质量和稳定性[6] - 十年间累计资助30多位贫困学子,其中6名已完成学业考入大学或就业,另有6名2023年结束高考[7] - 资助人与受助学生建立长期精神引导关系,部分案例显示互动已超越经济资助升华为精神层面的相互滋养[7][9][11] 企业公益模式创新 - 摸索出"产业帮扶+公益慈善"的特色乡村振兴模式,涵盖教育、植树造林、产业扶持等多领域[18] - 除助学项目外,还在蔚县捐建益海小学(1800名学生)和助学中心(99名孤儿及特殊家庭儿童)[18] - 产业方面投资建设现代化小米加工厂,通过订单农业带动当地农民增收[18] - 累计组织种植16万棵树,果庄子小学校园转型为植树教育基地[6][18] 项目社会影响 - 原下宫村乡乡长张晓明指出该项目实现了"山区孩子蝶变成长"和"企业与地方共同发展"的双赢[18] - 资助团队稳定性强,即使工作调动或退休也持续参与,4位退休资助人仍坚持看望受助学生[16][17] - 受助学生丽茹表示未来将传递爱心,形成公益良性循环[19] - 原果庄子小学教师雷老师指出助学中心有效解决了孤儿和特殊家庭儿童的社会抚养问题[18]
“百千万”看广新|创新消费帮扶模式,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搜狐财经· 2025-07-10 20:32
产业带动 - 公司通过资金投入、技术指导和产业奖补等措施,在阳春市合水镇建设小蚕共育基地、香云纱晒莨场和蚕桑香云纱产业生态农业示范园,示范园占地130亩,包含香云纱生产区、蚕桑种养示范区和五个染整工坊,香云纱年产能达100万米,产品销往深圳、杭州及欧洲、日本等市场 [2] - 公司所属丝源集团向农户提供优质桑苗蚕种和技术支持,推动蚕桑种养标准化,带动合水镇桑园面积恢复至万亩规模 [2] - 2025年2月,蚕桑产业文化园正式运营,整合非遗体验、研学观光、消费帮扶、直播带货和产品深加工,形成"种养加销旅"五环产业链 [4] 定向采购 - 公司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产销对接模式,集团总部及所属企业职工食堂已实现对口帮扶地区农产品采购全覆盖,拓宽阳春市、紫金县、惠东县等地农特产品销售渠道 [7] - 所属广青科技每月定向采购结对共建乡镇中岗村集体企业的粮油菜肉等农副产品,形成稳定消费帮扶链条 [7] - 线上打造自有电商平台并设置"百千万工程"帮扶专区,精选200余种农副产品;线下通过"广新年货节"等活动实现"即看即买即帮扶" [7] 平台赋能 - 公司深入挖掘帮扶地区优质产品,2024年12月推荐的紫金椒酱和阳春砂仁入选第一批帮扶臻品名单,2025年4月阳春砂仁成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乡村振兴类官方特许商品并进驻第137届广交会特别展区 [9] - 2024年底投入资金建设"百千万工程"帮扶协作馆,联合物流、供应链等公司为农特产品"出山入湾"夯实基础 [11] - 所属丝纺集团在蚕桑产业文化园举办特色展销活动,所属粤新资产在自有物业设置消费帮扶采购点推广粤东西北地区农特产品 [15] 未来规划 - 公司将持续挖掘农产品价值内涵,畅通销售渠道,为乡村产业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18]
雷明:短视频平台激活乡村就业潜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经济网· 2025-07-10 19:02
短视频平台对乡村就业的促进作用 - 短视频直播平台为乡村就业注入新动能,推动就业模式从零散岗位向集群化生态转型升级 [1] - 抖音平台带动超6000万个就业机会,对乡村就业有强大拉动作用 [2] - "鸵飞飞@"案例展示从养殖拓展至旅游、教育的完整产业链,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 [2] 乡村就业规模与结构优化 - "山里DOU是好风光"项目通过短视频推广乡村文旅和非遗,创造导游、民宿、手工艺等多元就业岗位 [2] - 乡村就业呈现从个体分散式向规模化、集群化转变的趋势,缓解劳动力外流问题 [2] - "三农"创作者数量同比增长52%,日均带动1740万单农特产出村进城 [3] 集群化生态解决乡村用工问题 - 直播带货催生物流、运营、供应链等就业集群,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产业格局 [3] - 水果产业案例显示直播带货带动包装、冷链等配套产业发展 [3] - 青年返乡创业为乡村注入活力,缓解传统农业用工不足 [3] 兴趣导向吸引青年返乡就业 - Z世代更注重职业价值感与兴趣结合,短视频平台提供兴趣变现机会 [4] - 案例:乡村青年通过剪纸短视频吸引粉丝,成立工作室带动非遗产业就业 [4] - 平台需进一步解决流量波动风险和技术普及问题以优化就业生态 [4]
近百家单位逾3000名设计师共绘“粤美乡村”图景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7-10 16:05
乡村振兴设计活动 - 合方建筑设计事务所提出"泊野·骑栖"主题理念 将乡村小公园改造为岭南乡野生活目的地 [1] - 广州市举办"粤美乡村"风貌设计作品征集活动 展示75份获奖作品 [1] - 活动聚焦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以设计赋能乡村振兴 [1] 活动模式与参与情况 - 创新采用"需求端出题、设计师答卷、多主体阅卷"模式 [1] - 收集5类16个选点需求 涵盖产业小镇 村落民居 公路游径等 [1] - 吸引近100家国内外设计机构 高校 团体参与 逾3000名设计师参加 [1] - 历时7个月 经过公告发布 实地踏勘 乡建课堂等环节 [1] 设计作品特点 - 作品包含对岭南传统建筑基因的现代转译 [2] - 应用绿色低碳 生态韧性新技术 [2] - 注重公共空间 设施小品的艺术表达 [2] - 体现"文化可传承 生态可持续 艺术可赋能"的乡村振兴解决方案 [2] 行业影响与后续计划 - 乡村振兴为青年设计师提供才华施展舞台 [2] - 广州市计划推动设计成果转化为实际建设项目 [2] - 将通过展览展示 技术培训 项目合作等方式推广经验 [2]
从滞销梨到“网红果”,一位驻村书记的民生答卷
齐鲁晚报· 2025-07-10 15:48
梨产业现状 - 阳信县永安村以"阳信鸭梨"闻名 但梨产业因种植分散 农残控制难 销售渠道窄等问题日渐萎缩 村集体收入微薄 [1] - 梨在运输中因颠簸导致的破损率高达20% 外地客商因泥泞土路不愿前来采购 [5] - 种植大户金贵洲出口欧洲的梨果80%从外省采购 因本地梨农残 果形达不到要求 [19] 直播带货创新 - 驻村第一书记单亮创建"驻村人"新媒体账号进行直播带货 首条视频发布不到一小时浏览量突破10万 粉丝从200暴涨至2000 [4][5] - 通过直播间40多天销售8万斤梨果 村民称手机成为"新农具" [5] - 直播间观看人数突破一千 通过直播向消费者讲述土壤检测数据 智能灌溉系统等 [21] 基础设施建设 - 修建2123米长的水泥生产路 使梨运输破损率从20%降至3% 每年为村民挽回损失20余万元 [9] - 道路修建后客商货车能直达田头 解决了因颠簸导致梨果破损的问题 [5][9] 产业升级尝试 - 组织果农到河北参观标准化种植 邀请省农科院专家驻村指导 [21] - 推动成立合作社 说服部分村民将梨园纳入试点 采用标准化种植模式 [19][21] - 计划发展乡村旅游 打造网红打卡地 持续壮大梨产业 [21] 党建与组织创新 - 37名党员平均年龄58岁 党课参学率不足40% 通过"第一书记微党课"视频提升学习效果 [13] - 6位第一书记成立联合党总支 实现"六人帮一村 一人帮六村"的联动格局 解决引水纠纷等历史问题 [15]